?

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成像定性診斷肝臟占位性病變的價值

2024-03-19 12:11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4年3期
關鍵詞:海綿狀占位性原發性

李 春

(連云港市贛榆區人民醫院影像科 江蘇 連云港 222100)

肝臟占位性病變是指肝臟的正常組織中出現了異常的腫物,占據了正常組織的位置。這種病變有占位效應,一般都是塊狀的[1]。肝臟占位性病變包括良性病變和惡性病變。對于良性病變,如果小于5 cm 且沒有相應的臨床癥狀,不需要特別的處理,定期觀察就可以;如果良性病變大于5 cm,可以考慮手術切除來達到治愈的目的[2]。對于惡性病變,如果是早期的惡性病變,可以通過手術切除來達到治愈的目的;如果是中晚期的惡性病變,手術切除的效果可能不是特別好,此時可以通過化療或口服靶向藥物來延長患者的生命[3]。所以臨床中肝占位性病變的診斷有重要意義?,F臨床中大多使用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掃描進行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但是該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MSCT 掃描使用X 射線,因此患者可能會受到輻射暴露[4]。雖然現在的CT 設備已經采用了低劑量技術,但長期多次掃描仍可能增加患癌癥的風險。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是一種通過注射對比劑來動態觀察病變與周圍組織間對比劑分布情況的成像技術。在動態增強掃描中,首先需要注射一種對比劑,在注射對比劑后,通過連續的磁共振掃描,可以觀察對比劑在病變和周圍組織中的分布情況。動態增強掃描還可以根據病變的強化方式和程度來判斷病變的性質[5-6]。本文探討對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使用DCE-MRI 診斷的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 年1 月—2023 年10 月連云港市贛榆區人民醫院收治的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120 例,均進行DCEMRI、MSCT 檢查,其中男75 例,女45 例,年齡32 ~75 歲,平均年齡(56.34±7.05)歲。

納入標準:(1)均簽訂知情同意書;(2)臨床癥狀為右上腹部疼痛、肝大、食欲不振;(3)臨床資料完整;(4)患者均為初次檢查;(5)認知功能正常。排除標準:(1)出現認知功能障礙;(2)出現臟器功能障礙;(3)有腹部、胸腰椎手術史。

1.2 方法

DCE-MRI 檢查:使用西門子生產的GE 3.0T 型號超導磁共振成像儀進行掃描,在檢查過程中患者取仰臥位,將雙上肢上舉在線圈的外部。磁共振平掃:將層距設置為2 mm、層厚設置為6 mm 采取24 層掃描;使用3DHEAST 對患者進行冠狀位掃描,層厚設置為5 mm,使用25 層掃描。掃描后成像,TR/TE=1 000 ms/75 ms,層數為24 層,激勵4 次,厚度為6 mm,層距為2 mm,掃描完成后可使用相應的技術抑制患者腹部中的脂肪信號,這樣可以消除偽影。在掃描完成之后經患者肘正中靜脈團注對比劑釓噴酸葡胺(0.1 mmol/kg),將注射速率控制在2.5 mL/s,注入完成15 ~20 s 后對患者進行動脈期掃描,大約50 ~60 s 之后采用門脈期掃描,完成3 min 之后再次使用平衡期掃描,5 ~10 min 之后對患者使用延遲期掃描,序列設置為VIBE-3DT1WI,層數56 層,層厚3 mm,矩陣設置為288×224,FOV 設置為360 ~420 mm。

MSCT 檢查:采用西門子128 層64 排螺旋掃描儀對患者的肝部進行增強掃描,將電流設置為150 mA,管電壓為120 kV,時間0.8 s,層間隔相5 mm,對患者高壓注射濃度為300 mg/mL 碘海醇100 mL,流率設置為3 mL/s;之后采集患者60 s 的靜脈期、25 s 的動脈期、180 s 延遲期圖像。

1.3 觀察指標

(1)以病理組織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比較DCEMRI 及MSCT 診斷結果,比較診斷效能;(2)對比不同疾病類型診斷準確率及動態增強參數變化[最大上升斜率(maximum slope of increase,MSI)、最大下降斜率(maximum slope of decrease,MSD)、正性增強積分(positive enhancement integral,PEI)以及峰值(peak value,PV)]。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診斷結果

經過病理組織檢查,120 例患者中有87 例惡性,33 例良性;MSCT 檢出93 例惡性,27 例良性;DCEMRI 檢出85 例惡性,35 例良性,見表1。

表1 不同檢查方式診斷結果 單位:例

2.2 診斷效能

DCE-MRI 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以及準確率均高于MSCT 檢查,其中特異度以及準確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檢查方式診斷效能比較[%(n/m)]

2.3 不同疾病類型診斷

DCE-MRI 檢查肝臟海綿狀血管瘤檢出率高于MSCT(P<0.05),兩者對原發性肝癌、肝轉移瘤的檢出率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3。

表3 不同疾病類型診斷結果對比[n(%)]

2.4 動態增強參數變化

肝臟海綿狀血管瘤患者中最大上升斜率(MSI)、最大下降斜率(MSD)、正性增強積分(PEI)以及峰值(PV)均低于肝轉移瘤和原發性肝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疾病類型患者動態增強參數對比( ± s,%)

表4 不同疾病類型患者動態增強參數對比( ± s,%)

類型例數MSIMSDPEIPV肝臟海綿狀血管瘤33261.94±68.4741.05±16.21192.45±49.58401.34±38.55肝轉移瘤29367.07±73.7349.35±18.42227.56±63.95498.05±69.87原發性肝癌58492.44±89.3558.37±23.45298.53±76.38578.47±71.33 F 94.1469.89735.414109.352 P<0.001 <0.001 <0.001 <0.001

3 討論

肝臟疾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脂肪肝、藥物性肝損傷等。肝臟疾病的臨床表現往往不典型,缺乏特異性。例如,肝病患者可能出現疲勞、食欲不振、黃疸、肝區疼痛等癥狀,但這些癥狀在很多疾病中都可能出現,因此很難僅憑癥狀做出準確的診斷。肝臟疾病的病理變化過程復雜,且個體差異大。不同的病因和病情發展階段可能導致不同的病理變化,這給臨床診斷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所以在臨床診斷上存在一定的難度。肝臟占位性病變包括良性和惡性兩類。為了能夠針對性治療,在臨床中需要及時地對肝臟占位性病變進行準確的診斷[7-9]。DCE-MRI 是一種利用磁共振技術進行動態增強的成像方法,它通過在靜脈注射順磁性對比劑后,對目標器官或組織進行連續的動態掃描,以觀察對比劑在目標器官或組織中的分布和變化[10]。在動態增強掃描成像中,通常使用快速序列進行掃描,以獲得對比劑進入目標器官或組織的時間-強度曲線,這個曲線可以反映對比劑在目標器官或組織中的分布和擴散情況,從而幫助醫生判斷病變的性質、范圍和程度[11]。

本文結果中,MSCT 檢出93 例惡性,27 例良性;DCE-MRI 檢出85 例惡性,35 例良性;DCE-MRI 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以及準確率均高于MSCT 檢查,其中特異度以及準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使用DCE-MRI 檢查的準確性明顯高于MSCT。DCE-MRI 對患者注射造影劑后,通過觀察組織對造影劑的攝取和排泄情況,來評估組織血流動力學特征的成像技術。在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中,DCE-MRI 可以提供更高的準確性和敏感度。相比之下,MSCT 是利用X射線進行斷層掃描的成像技術。雖然MSCT 在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中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其對肝臟微小病變的檢出和定性診斷能力可能不如DCE-MRI。使用DCEMRI 檢查原發性肝癌、肝臟海綿狀血管瘤、肝轉移瘤的準確率更高,其中肝臟海綿狀血管瘤檢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DCE-MRI 利用MRI 技術觀察腫瘤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從而獲取關于肝癌的多種信息,能夠清晰地顯示肝癌的形態、大小和位置,幫助醫生更準確地判斷腫瘤的范圍和程度;同時,DCE-MRI 還可以評估肝癌的血管生成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參考[12]。與其他影像學檢查方法相比,DCE-MRI 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能夠更準確地檢測出微小的肝癌病灶。此外,DCE-MRI 還可以提供血流動力學信息,幫助醫生了解腫瘤的生長方式和轉移風險。肝臟海綿狀血管瘤患者中MSI、MSD、PEI 以及PV 值均低于肝轉移瘤和原發性肝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肝臟海綿狀血管瘤、肝轉移瘤和原發性肝癌在MSI、MSD、PEI 以及PV 值方面可能存在差異,但具體差異需要根據實驗數據或臨床研究結果來確定。MSI 是基因組不穩定的一種表現,可能在許多類型的腫瘤中存在。肝海綿狀血管瘤、肝轉移瘤和原發性肝癌的MSI 值可能因腫瘤的基因組穩定性不同而有所差異。MSD 是指基因組相對穩定,肝海綿狀血管瘤、肝轉移瘤和原發性肝癌的MSD 值也可能因腫瘤的基因組穩定性不同而有所差異[13]。PEI 是一種評估腫瘤惡性程度的指標,可能包括腫瘤的大小、數量、浸潤深度等因素。肝海綿狀血管瘤、肝轉移瘤和原發性肝癌的PEI值可能因腫瘤的生物學行為不同而有所差異。PV 值可能與腫瘤的血供有關,也可能影響腫瘤的生長和轉移。肝海綿狀血管瘤、肝轉移瘤和原發性肝癌的PV值可能因腫瘤的血供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不同疾病的MSI、MSD、PEI 以及PV 值會有所差異,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診斷,這樣能夠避免出現誤診或者漏診。DCE-MRI 是一種無創性的檢查方法,通過連續、重復、快速掃描,獲取對比劑注入前后的圖像,追蹤低分子對比劑通過腫瘤血管的藥物代謝動力學改變來評估微血管的結構和功能,該檢查方法可以反映組織血管通透性及局部區域血流灌注等微觀功能的信息,這是傳統增強掃描無法獲得的。DCE-MRI 還能夠評估病變、組織、腫瘤血管生成的空間和時間異質性,預測不同臟器腫瘤的生物學進展和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對于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使用DCE-MRI診斷的準確率比較高,可以準確地診斷出惡性病變和良性病變,值得推廣。

猜你喜歡
海綿狀占位性原發性
超聲支氣管鏡引導下的經支氣管針吸活檢術在肺和縱隔占位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
胃腸超聲造影對胃十二指腸占位性病變的診斷研究
縱隔海綿狀血管瘤的影像學表現與病理對比分析(附4例報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效果觀察
顱內原發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學診斷
保留脾臟的胰體尾切除術在胰體尾占位性病變中的應用
原發性甲狀腺淋巴瘤1例報道
原發性肝癌腦轉移一例
中醫辨證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70例
腎臟占位性病變CT灌注成像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