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 檢查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2024-03-19 12:11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4年3期
關鍵詞:椎管椎間盤腰椎間盤

陳 慧

(棗莊市山亭區人民醫院影像科 山東 棗莊 277200)

腰椎間盤突出癥,通常稱為椎間盤突出或椎間盤脫出,是指脊椎間的椎間盤由于各種原因而超出其正常位置,特別是其內部的髓核部分突破外層纖維環并突向外部。由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往往導致患者出現下背痛、腿部疼痛等癥狀,嚴重時還可能影響行走和日?;顒?,早診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臨床診斷主要依賴于MRI 和CT 兩種影像學檢查方法。MRI 因其對軟組織的分辨率較高,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方面顯示出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能夠清晰顯示神經根、脊髓及其周圍軟組織結構,對于判斷間盤突出的性質及其對鄰近結構的影響具有重要價值。然而,MRI 在骨質結構方面的顯示相對較弱,這就是CT 檢查的優勢所在。CT 能提供更加精確的骨質結構信息,尤其是對脊椎的骨質病變,如骨質增生、椎體形態改變等有更明顯的顯示優勢。在臨床診斷中,MRI 與CT 的聯合使用可以實現軟組織與骨質結構的互補成像,提高診斷的準確率?,F階段,CT 已經成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診斷工具。相較于傳統診斷方法,CT能夠更清晰地顯示腰椎、椎間盤及其周圍結構的細節,尤其是對于軟組織的顯示具有明顯優勢[1]。此外,CT 的分辨率高,能夠檢測到較小的病變,為醫生提供更為準確的診斷信息。鑒于此,本研究對56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研究,探討CT 檢查的診斷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2 年3 月—2023 年3 月棗莊市山亭區人民醫院就診的56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36 例,女性20 例;年齡24 ~65 歲,平均年齡(44.89±5.21)歲;病程2 個月~10 年,平均病程(5.11±0.15)年。有下肢麻木、反射性疼痛、跛行以及乏力臨床癥狀患者20 例、肌力下降患者11 例、腰部骶棘肌痙攣20 例、反射異常7 例。

納入標準:(1)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無CT 檢查禁忌;(3)未接受過腰部手術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重大疾病,如心臟病、腎功能衰竭等;(2)懷孕或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CT 檢查:使用德國西門子制造的高分辨率CT 掃描機進行檢查,掃描參數設置為電流150 mA、電壓120 kV、掃描時間4.5 s。指導患者取仰臥屈膝位進行掃描。首先進行患者腰椎側位片的采集并定位,以確定掃描的起始和結束位置;沿椎間隙平行進行L3至S1椎間隙的常規掃描,每個層面的掃描至少包括三個不同層面,層距設定為4 mm,層厚設定為5 mm。為了優化圖像質量,最大傾斜角度設定為20°。根據掃描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如患者特定的癥狀或初步掃描結果,可能需要對L1-2和L2-3椎間隙進行加強掃描,以獲得更多的診斷信息。在掃描過程中,持續監測患者的舒適度和反應,確保掃描的順利進行。

MRI 檢查:使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生產的高分辨率MRI 掃描機進行檢查,掃描參數包括場強1.5T、T1加權和T2加權序列、掃描時間約20 min?;颊弑恢笇⊙雠P位進行掃描,使用定位帶固定腰部以減少運動偽影。首先,進行腰椎橫斷面和矢狀面的定位掃描,以確定掃描的起始和結束位置;隨后,沿腰椎L3至S1椎間隙進行常規掃描,包括椎體、椎間盤及神經根的橫斷面和矢狀面成像,以觀察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和位置。每個層面的掃描至少包括兩個不同的加權圖像,層距設定為3 ~4 mm,層厚設定為5 mm。如有必要,可對疑似病變區域進行加強成像,以提供更詳細的診斷信息。在掃描過程中,持續監測患者的舒適度和反應,確保掃描的順利進行。MRI 檢查結束后,由有經驗的放射科醫師進行圖像分析,以確定椎間盤突出的具體位置和程度,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3 觀察指標

(1)以臨床綜合診斷結果為依據,統計CT 及MRI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結果,比較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2)分析CT 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影像表現。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頻數(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CT 及MRI 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結果

70 例疑似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臨床醫生綜合判斷最終確診56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CT 檢查準確檢出48 例;MRI 檢查準確檢出52 例,MRI 檢查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均高于CT 檢查,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不同檢查方式診斷結果 單位:例

表2 不同檢查方式診斷效能[%(n/m)]

2.2 CT 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癥影像特點

經CT 檢出48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椎間盤突出邊緣有局限性軟組織影,呈現出均勻突出征象,CT 值為80 ~120 HU,有疑似鈣化征象存在。見表3。

表3 CT 檢查影像特點[%(n/m)]

2.3 L3-4、L4-5 椎間盤膨出并積氣、椎管狹窄CT 檢查影像特點分析

L3-4、L4-5椎間盤膨出并積氣、椎管狹窄的CT 檢查影像特點表現為椎間盤后緣的膨出,該膨出可能伴有或不伴有椎間盤內部的氣體積聚,通常表現為低密度氣體影;CT 能夠清晰展示椎管狹窄的程度,狹窄主要由椎間盤膨出、椎體增生或椎間關節肥大引起。在椎管狹窄的情況下,CT 圖像可見椎管橫截面積減小,神經根管變窄。見圖1、圖2。

圖1 L3-4 椎間盤膨出并積氣、椎管狹窄CT 檢查影像

圖2 L4-5 椎間盤椎管狹窄CT 檢查影像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也常被稱為椎間盤突出或椎間盤脫出,是指椎間盤中的核髓樣物質由于各種原因突破纖維環,向外突出的一種病變。這種突出經常對相鄰的神經根產生壓迫,從而引發一系列癥狀。最常見的發病部位是腰椎,尤其是L4~L5和L5~S1這兩個水平,但它也可能發生在其他脊椎部位。由于這種疾病可能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因此及時地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2-3]。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而言,CT 不僅能顯示骨骼結構,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腰椎的軟組織結構,尤其是在使用對比劑后。CT 能夠為醫生提供腰椎、腰間盤以及周圍軟組織的高分辨率橫截面圖像。這意味著醫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腰椎間盤突出的具體位置、大小和形態以及其對周圍神經結構的影響。這為診斷、評估和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了關鍵信息[4-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MRI 檢查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均高于CT 檢查,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MRI 對軟組織的分辨率較高,尤其是對椎間盤、神經根和脊髓的顯示更為清晰,能夠有效地評估間盤突出對周圍神經結構的壓迫情況。MRI 能夠提供多平面的圖像,有助于全面評估病變。此外,MRI 無輻射,對患者更為安全。然而CT 能提供高分辨率的骨質結構圖像,尤其是在評估脊柱的退行性改變、骨質增生或骨折等方面表現更為突出。由于腰椎間盤突出疾病不僅涉及軟組織,也可能伴有骨質結構的改變,因此CT 在某些情況下仍然是必要的檢查手段。由此可見雖然MRI 在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中有出較高的準確率,但由于其在骨質病變方面的局限性,使得MRI 與CT 在腰椎間盤突出疾病診斷中的差異并不十分明顯,二者在臨床應用中往往是互補的。另外,經CT 檢出的48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椎間盤突出邊緣有局限性軟組織影,呈均勻突出象,CT 值為80 ~120 HU,有疑似鈣化征象存在。硬膜囊受壓患者占比87.50%,脊神經根受壓患者占比72.92%,椎管狹窄患者占比39.29%,L3-4突出患者占比20.83%,L4-5突出患者占比66.67%,L5-S1突出患者占比41.67%。充分說明CT 掃描對軟組織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力。不僅可以顯示骨骼結構,如腰椎間隙的寬度變化還可以清晰地展現腰椎間盤突出的形態和范圍,還能準確地顯示其對周圍結構,如硬膜囊、脊神經根的壓迫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椎管狹窄等情況。此外,CT 掃描還能準確描述突出腰間盤的邊緣特點,如均勻突出征象和疑似鈣化的區域。因此,CT 的多角度、高分辨率的橫截面成像能使其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尤其是對軟組織病變的描述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且CT 對骨質結構的高分辨率使其成為評估椎間盤病變和椎管狹窄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確定椎間盤膨出的精確位置和大小、評估椎管的解剖結構及判斷是否存在神經根受壓等方面[6]。L3-4、L4-5椎間盤膨出并積氣、椎管狹窄的CT 檢查影像特點表現為L3-4和L4-5椎間盤膨出的CT 影像上表現為椎間盤組織突出其正常解剖界限,向椎管或神經根管延伸,常伴隨椎間盤高度減低和椎體邊緣骨贅形成。椎間盤膨出可呈對稱或不對稱,后者更易壓迫神經結構;同時椎間盤積氣,又稱真空現象,通常在CT 影像上表現為椎間盤內出現低密度氣體影,其CT 值接近氣體,通常與椎間盤退變或椎間盤裂傷有關。椎間盤內積氣在椎間盤膨出的情況下尤為明顯,因為椎間盤組織的突出增加了椎間盤內部的空間,使得氣體積聚更為顯著;椎管狹窄在CT 影像上的表現為椎管截面積減小,導致神經結構受壓。這種狹窄可能是由椎間盤突出、骨贅形成、椎后關節肥大或韌帶增厚引起。在L3-4、L4-5椎節段,椎管狹窄可能導致對應神經根的壓迫,表現為根管變窄和神經根受壓。CT 影像上可見椎體后緣和椎板內側的骨質增生,以及椎間孔的狹窄。在診斷L3-4、L4-5椎間盤膨出、積氣及椎管狹窄過程中,CT 檢查能夠提供高清晰度的骨骼圖像,這對于準確評估椎間盤的突出程度以及骨質變化(如骨贅形成)至關重要,同時能夠精確顯示L3-4、L4-5等特定椎間盤和周圍結構,有助于明確病變的具體位置,清晰展示椎管和神經根管的大小和形態,對于判斷椎管狹窄的程度和范圍以及神經根的受壓情況,提供了重要信息[7]。

近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似乎呈上升趨勢,這可能與現代生活方式、長時間坐姿、體力勞動和遺傳因素等多種原因有關[8]。對于其診斷,MRI 是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首選檢查方法,因其能夠提供軟組織結構,如脊髓、神經根和椎間盤的詳細圖像,但CT 掃描在某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CT 掃描的優勢在于其對骨質結構的高分辨率成像,特別是在評估腰椎的骨性病變,如椎體骨折、骨質增生或椎管狹窄時更為有效。CT 的圖像能夠清晰展現腰椎的骨質邊緣和椎間孔,有助于識別與椎間盤突出相關的骨性改變。在實際臨床實踐中,MRI 和CT 聯合應用能提供更全面的診斷信息。MRI 的優勢在于其對軟組織的分辨率較高,可以精確顯示椎間盤突出對鄰近軟組織,特別是神經結構的影響。而CT 在評估椎體的骨質狀況、骨贅生長以及椎管的狹窄程度方面更為準確。因此,兩者聯合使用,可以綜合評估腰椎間盤突出的軟組織和骨性病變[9-10]。

綜上所述,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CT 檢查,疾病診斷準確率較高,能夠對疾病嚴重程度、神經根以及硬膜囊清晰顯示,有助于對癥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猜你喜歡
椎管椎間盤腰椎間盤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纖維環與腰椎間盤突出相關性研究
椎管內阻滯分娩鎮痛發展現狀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
16排螺旋CT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的應用觀察
椎管內阻滯用于分娩鎮痛的研究進展
ProDisc-C人工頸椎間盤在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臨床應用
腘窩坐骨神經阻滯與椎管內麻醉在足部手術中的應用
16排CT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中的應用
椎管內原發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現(附4例報告)
腰背部肌肉鍛煉聯合TDP照射腰痹痛貼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7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