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螺旋CT 三維成像對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的診斷價值和影像學特征分析

2024-03-19 12:11鄧秀玲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4年3期
關鍵詞:骨關節退行性半月板

鄧秀玲

(上海市浦東新區南匯新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影像科 上海 201308)

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是由老齡、勞損、肥胖、關節畸形等多重因素導致的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易發于中老年人群。相關調查顯示約有1/10 ~1/3 的45 歲以上人群患有該疾病[1]。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出現關節肥大、畸形,膝關節活動后疼痛,甚至靜息痛、膝關節功能喪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F階段常用的診斷方式有MRI、高頻超聲及螺旋CT,其中MRI 能多參數、多方位成像,且軟組織分辨率高,對膝關節關節軟骨、韌帶、骨質等均能清晰顯示,但價格昂貴,不作為首選[2];后者不易發現半月板變性撕裂、關節積液、軟組織腫脹改變,容易漏診[3]。高頻超聲能較好地分辨出軟組織,任意改變檢查角度,具有可重復檢查、經濟實惠等優點。螺旋CT 分辨率高,圖像質量優,輻射劑量少,在多種疾病的診斷中具有顯著優勢。本研究探討高頻超聲和螺旋CT 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中的應用,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20 年1 月—2023 年7 月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南匯新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60 例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患者,均在醫聯體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東院行高頻超聲和螺旋CT 三維成像檢查。其中男性29 例、女性31 例;年齡46 ~69 歲,平均(55.45±3.23)歲;病程6 個月~4 年,平均(2.12±0.44)年;體質量指數17.91 ~28.41 kg/m2,平均(22.12±2.01)kg/m2。

納入標準:(1)均經關節鏡檢查確診為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2)均符合螺旋CT 和高頻超聲檢查適應證;(3)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檢查前已接受相關治療;(2)其他原因導致的膝關節病變,如痛風、風濕等;(3)近4 周服用過糖皮質激素;(4)無重要臟器功能障礙;(5)無血液系統相關疾病。

1.2 方法

(1)螺旋CT 檢查:用256 排GE 螺旋CT 和東芝360 排螺旋CT 檢查,管電壓、管電流、層厚、層間距、矩陣分別為120 kV、200 mA、2 mm、1 mm 及512×512,骨窗窗寬1600 ~2 000 HU,窗位500 ~600 HU。受檢者取膝關節正側位開始檢查,檢查期間保持膝關節不動,檢查完成后將CT 圖像上傳至數據處理站,進行虛擬現實、多平面重組等三維重建,然后觀察患者膝關節病變情況。(2)高頻超聲檢查:美國GE公司的Voluson E8 型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7.5 ~10.0)MHz。受檢者取坐位,探頭涂抹耦合劑后對膝關節進行檢查,觀察關節軟骨形態、髕上囊、滑膜形態、關節邊緣骨質等情況。所得圖像由2 名經驗豐富的影像科醫學共同評估,若有異議討論決定。

1.3 觀察指標

以關節鏡檢查為金標準,觀察螺旋CT 和高頻超聲診斷患者膝關節病變情況以及對不同等級的檢出情況。其中關節分級標準[4]如下:1 級為關節軟骨形態無明顯異常,偶有異常信號;2 級為關節軟骨出現輕度損傷,損傷程度<1/2;3 級為關節軟骨出現中度損傷,損傷程度>1/2,未累及軟骨全層;4 級為關節軟骨出現重度損傷,累及軟骨全層,軟骨下骨顯露。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頻數(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高頻超聲和螺旋CT 三維成像診斷膝關節病變情況

60 例患者中,關節鏡檢出關節積液60 處、滑膜改變66 處、軟骨改變68 處、半月板變性65 處、骨質改變71 處、游離體59 處。高頻超聲依次檢出60、56、56、54、45 及53 處,螺旋CT 三維成像依次檢出55、58、44、44、56 及55 處,高頻超聲對軟骨改變和半月板改變的檢出率高于螺旋CT 三維成像(P<0.05),對骨質改變的檢出率低于螺旋CT 三維成像(P<0.05),其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高頻超聲和螺旋CT 三維成像對膝關節病變的檢出情況比較[n(%)]

2.2 高頻超聲和螺旋CT 三維成像對膝關節病變不同等級的檢出情況

以關節鏡診斷為金標準,結果顯示1 級病變1 例、2 級病變24 例、3 級病變25 例、4 級病變10 例。高頻超聲診斷1 級1 例,2 級23 例,3 級26 例,4 級10 例,見表2。螺旋CT 三維成像診斷1 級1 例,2 級25 例,3 級25 例,4 級9 例,見表3。高頻超聲和螺旋CT 三維成像對不同等級的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診斷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高頻超聲對膝關節病變不同等級的檢出情況單位:例

表3 螺旋CT 三維成像對膝關節病變不同等級的檢出情況單位:例

表4 高頻超聲和螺旋CT 三維成像對不同等級的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診斷效能比較[%(n/m)]

2.3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王某,50 歲,2021 年6 月就診,臨床診斷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圖1a 為高頻超聲圖,可見膝關節滑膜增厚,內血流信號豐富,囊內有積液。圖1b 為同一患者左膝關節螺旋CT 冠狀重建圖,可見患者關節有不同程度的半月板退行性病變、骨質疏松,關節面間隙狹窄、軟骨下骨質囊化、骨性關節面中斷等。

圖1 典型影像圖

3 討論

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是以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肌肉萎縮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骨科常見疾病,病理改變為囊內有黏液樣組織、疏松纖維組織、蛋白樣物質等,軟骨變薄、脆,韌帶和關節囊附著處纖維軟骨增生或骨化、骨性關節面變性等[5-7]。隨著疾病進展患者可能會出現殘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需及時有效地治療。為了保證良好的治療效果,明確患者患處關節病變情況,是臨床制定合理方案的重要保障?,F階段臨床對于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的診斷方法較多,但均存在一定局限。螺旋CT 三維成像技術具有掃描范圍大、立體、能多角度觀察、可精準顯示病變部位三維形態及空間結構的優勢,已被用于多種疾病的診斷中[8]。

本研究比較了螺旋CT 三維成像和高頻超聲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診斷中的應用,結果顯示前者對骨質改變的檢出率高于后者(P<0.05),對軟骨改變和半月板改變的檢出率低于高頻超聲(P<0.05),其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螺旋CT 三維成像和高頻超聲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的檢出中各具優勢。高頻超聲是關節病變如骨性關節炎的常用檢查方法。相關研究發現,高頻超聲對膝關節滑膜血流信號的檢出情況明顯優于X 線,對關節積液敏感,對滑膜、軟骨、半月板也較為敏感,但難以顯示骨質[9]。螺旋CT三維成像也是目前應用較多的一種檢查手段,能夠不間斷的采集數據,在5 s 內完成病變部位的掃描,且與常規CT 相比層厚更薄,掃描范圍更廣,可以清晰完整地顯示出細微處病變,有效縮短檢查時間,減少運動偽影,提高臨床檢出率。臨床資料顯示,螺旋CT 三維重建中的容積再現技術可以隨意角度旋轉,較直觀、清晰地顯示病變部位的空間結構[10];多平面重建能實現冠狀位、矢狀位及任意斜位的成像,便于全面觀察,更好地了解病變處情況[11];經過調整窗寬窗位可獲得關節全貌及周邊組織的清晰圖像;曲面重建可以沿著長軸重建圖像,從而進一步提高成像清晰度。王智培等[12]比較了高頻超聲和螺旋CT 對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診斷效果,結果發現二者對關節軟骨變薄、關節軟骨回聲改變、滑膜改變、半月板改變、關節積液的檢出率分別為65.21%、82.60%,47.82%、78.26%,69.56%、91.30%,34.78%、60.80%,60.86%、78.26%,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與本研究結果有部分出入,可能與樣本量有關。何素連等[13]也證實了高頻超聲及多層螺旋CT 在膝關節骨關節炎、關節積液、半月板改變等的檢出方面均有良好效果。兩種檢查方法對關節損傷程度的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高頻超聲和螺旋CT 三維重建均能較好地評估關節損傷程度。關節損傷分級可以反映關節損傷程度,既往多以關節鏡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但關節鏡檢查屬于有創操作,存在一定風險。螺旋CT 三維重建可以利用窗寬以及窗位技術、多項三維重建技術,獲得較高分辨率的組織圖像,方便臨床醫師觀察,并減少漏診率。

綜上所述,螺旋CT 三維成像對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的關節積液、滑膜改變等檢出情況與高頻超聲各具優勢,對分級診斷效果與高頻超聲相當,臨床使用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

猜你喜歡
骨關節退行性半月板
同種異體半月板移植術治療外側盤狀半月板與非盤狀半月板損傷療效對比研究
關節鏡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縫合器治療半月板損傷的療效
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補特點
MSCTA在骨關節腫瘤中的應用價值
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30例臨床報道
骨關節結核術后個體化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分析
膝關節內側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MRI表現
跟骨關節內骨折選擇不同類型鋼板內固定治療臨床研究
溫針配合整脊手法治療腰椎退行性滑脫癥5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