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科普期刊研究的進展、熱點與趨勢
——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

2024-03-19 00:36閆偉娜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科普聚類領域

■閆偉娜

1)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山大南路27號 250100

2) 濟南大學文化和旅游學院,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舜耕路13號 250024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化全民閱讀活動”[1]。國家科普能力即一個國家向公眾提供科普產品和服務的綜合實力,“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2]。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普能力建設,尤其是近年來先后出臺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為我國科普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在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媒介轉型的社會背景下,科普期刊研究也呈現出自身特點,作為知識傳播與交流的重要載體,科研文獻無疑為演進脈絡和發展趨勢研究提供了分析與考察的基礎。針對科普期刊的研究進展與趨勢,有學者關注特定領域的科普研究,如圖書館科普[3]、短視頻科普[4]、少兒科普[5]、老年科普[6]和健康科普領域[7]的研究熱點與趨勢;有學者聚焦特定科普期刊,如顏燕等[8]針對《科普研究》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其發展現狀和主題演進;也有學者關注具體的科普期刊文獻庫,如劉欣等[9]基于對《中國精品科普期刊文獻庫》的計量管窺中國科普期刊的發展現狀與對策。這些研究成果在方法和視角等方面為后續研究開拓了思路,但缺乏對科普期刊研究領域的整體計量分析與圖景呈現。為彌補當前研究的不足,本文通過運用科學計量工具CiteSpace軟件對我國科普期刊研究相關文獻進行知識圖譜繪制和分析,探索其時空分布特征、高頻關鍵詞、熱門研究領域和知識群分布等,力圖呈現當前科普期刊學術研究圖景,為完善我國科普期刊研究體系提供建議,進而推動我國科普期刊的能力建設。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研究聚焦新世紀以來的科普期刊研究文獻,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數據來源,以“科普期刊”為主題進行關鍵詞檢索,檢索的時間區間限定為2001 年1 月1 日至2022 年12 月31 日,共檢索出1537條文獻信息,包含362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期刊文獻。為確保文獻的研究匹配度和數據的有效性,通過人工復核逐一檢查,剔除了卷首語、征稿啟事、招募令、書評和研討會通知等非學術類無效文獻,最終獲得有效文獻751篇。

1.2 研究方法

信息可視化(Information Visual)的概念最早在1989年由斯圖爾特·卡德、約克·麥金利和喬治·羅伯遜提出,其本質是將大規模非數值型信息轉化為圖像[10]?;谳^為龐大的文獻數量,若采用傳統的文獻分析方法,難免掛一漏萬,無法全面反映20余年來我國科普期刊研究的熱點和前沿趨勢,同時也容易落入主觀判斷的窠臼;而基于文獻計量與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能夠梳理重要文獻的結構和分布,揭示學術進展和前沿熱點,進而直觀展示某一領域的研究概況[11]。因此擬采用美籍華人學者陳超美教授研究開發的知識圖譜工具CiteSpace(6.1.R6 版本)對篩選獲得的有效文獻進行多元、分時、動態的可視化分析[12],從文獻的時空分布特征、高頻關鍵詞、高被引文獻、關鍵詞聚類和時區變遷等維度探尋科普期刊研究的學術進路和發展動態,主要針對以下問題展開討論。

研究問題1:新世紀以來我國科普期刊研究領域整體呈現出怎樣的研究進展?研究文獻呈現出怎樣的時空分布特征?其中的核心作者、研究機構和高被引文獻有哪些?

研究問題2:我國科普期刊研究的熱點是什么?文獻核心關鍵詞有哪些?關鍵詞的聚類、突現和時區情況怎樣?形成的知識群分布情況如何?

研究問題3:我國科普期刊研究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在基于CiteSpace軟件進行文獻可視化分析的過程中,各項參數的設置為:(1)時區分割(Time Slicing)設置為2001—2022 年,即分析新世紀以來我國科普期刊研究的文獻特征,且時間切片(Years Per Slice)設置為1,即以1年為單位進行時間分割,共有22個時間分段;(2)節點類型(Node Types)分別設置為作者(Author)、機構(Institution)、關鍵詞(Keyword);(3)采用g-index算法設定閾值,閾值設置為TopN=50,網絡節點的關聯強度(Links)設定為Cosine算法,網絡裁剪方法(Pruning)選擇尋徑網絡(Pathfinder Network)。通過以上設置,對篩選獲取的751篇有效文獻進行可視化,以呈現新世紀以來科普期刊研究領域的知識節點、演變趨勢以及合作影響,勾勒其學術場域的研究進路與知識生產樣貌。

2 科普期刊研究的基本情況與進展

2.1 文獻的時間分布特征

文獻發表的數量和年限可以揭示某一領域的學術演進特征,科普期刊相關研究論文的發表數量和年代分布如圖1所示。2001—2007年的發文數量波動較大,而在2008年之后發文數量相對穩定,盡管在2015年和2016年出現波動,但整體發文數量較為均衡,基本穩定在30篇以上,尤其自2018年以來穩中有升,這與近年來國家對科普能力建設的重視和相關政策的出臺有關,科普期刊的數字化轉型以及新媒介形態的融合應用日益成為學界和業界關注的焦點。

圖1 科普期刊相關研究論文的發表趨勢

2.2 文獻的空間分布特征

2.2.1 期刊分布情況

在檢索獲得的數據中,有611篇期刊論文、46篇碩/博士學位論文、94篇會議論文,科普期刊相關研究的期刊分布呈現如下特點。第一,在收集到的751篇有效文獻中,有239篇為CSSCI期刊文獻,占比約為31.8%。發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中有50%為CSSCI(含擴展版)期刊,60%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這表明科普期刊相關研究成果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第二,發文量最多的期刊為《中國科技期刊研究》,該期刊是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的會刊,創刊30余年來已經成為科技期刊研究的學術陣地,致力于研究科技期刊學術理論與實踐創新。第三,《編輯學報》《科技與出版》等CSSCI期刊近年來在科普期刊相關成果方面的發文量也有所增加。

2.2.2 作者分布情況

要對某一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深入理解,可以從其核心作者入手進行分析,核心作者的研究成果代表了該領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方向。根據普萊斯理論,發表論文數為m篇以上者為核心作者,m=0.749(ηmax)1/2,ηmax為作者最大發文量[13]。本研究中ηmax=15,可得m=2.9,故發文量≥3篇者為該領域核心作者。經統計科普期刊研究領域共有53位核心作者,其中發文量為5篇及以上者有22人,7篇及以上的僅5人,發文量在10篇以上的僅1人,這表明該領域高產作者較少,仍有大量研究空間。

同時,在CiteSpace軟件中以作者為節點類型進行分析,可得科普期刊相關研究的核心作者合作網絡圖,如圖2所示。運行報告顯示作者節點有516個,連線有253條,密度為0.0019,Q值為0.9764?!癚大于0.3意味著得到的網絡社團結構是顯著的,且其值越趨向于1,則表示網絡得到聚類越好”[14]。圖2中核心作者之間連線較少且較為分散,節點密度較低,表明科普期刊研究領域的合作關系是零散的,且大多是單位機構內部的合作,整體上尚未形成多層次且具有凝聚力的研究團隊,學者之間的合作頻度和強度仍需提升。

圖2 科普期刊相關研究的核心作者合作網絡

2.2.3 機構分布情況

運用CiteSpace軟件對有效樣本進行機構分析,得到如圖3 所示的科普期刊相關研究的機構分布圖。分析發現,751篇文獻共涉及478家科研機構,覆蓋了編輯出版機構、科普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以及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等多類主體,發文量≥7篇的機構有中國科普研究所(13篇)、《科學大眾》雜志社(10篇)、《農業科技與信息》雜志社(9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化傳媒集團(9篇)、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8篇)、廣西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7篇)、《青少年科技博覽》雜志社(7篇)。就發文量而言,編輯出版機構和科普研究機構占據絕對優勢,具有研究主體地位。就機構間的合作關系來看,478個節點的連線有99條,節點密度為0.0009,表明機構間合作交流不夠充分,跨機構合作有待加強。

圖3 科普期刊相關研究的機構分布

2.2.4 高被引文獻分析

文獻的被引頻次是學術成果影響力測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為了進一步探究科普期刊研究領域成果的被引情況,選取了該領域被引頻次排名前15的文章,見表1。分析表1所示的高被引文獻可以發現:第一,新世紀以來科普期刊研究高被引文獻大多來源于CSSCI期刊,如《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科技與出版》《中國出版》等,這充分表明這些期刊在該領域的引領地位;第二,大部分高被引文獻與新媒體、媒體融合、期刊困局與改革相關,這充分表明新的媒介環境和媒介變革對科普期刊研究的影響力;第三,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新芳的博士學位論文《當代中國科普史研究》,其下載量高達4565次,被引頻次為106次,該論文系統分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到新世紀前10年科普圖書和科普期刊的政策語境和發展情況,以其系統的政策梳理和豐富的量化數據成為該領域學者關注的焦點;第四,15篇高被引文獻中,有10篇發表于2010年之后,占比為66.67%,這表明近年來發表的科普期刊研究文獻質量有所提升,且該領域研究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表1 科普期刊研究領域15篇高被引文獻

綜上所述,我國科普期刊研究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相關研究成果的數量在早期振蕩后趨于穩定;第二,從期刊分布來看,《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等核心期刊聚集較多高水平成果,成為我國科普期刊研究陣地;第三,從核心作者分布來看,俞敏、黃綺生、劉德生等22名核心作者發文量為5~15篇,而作者之間的合作交流有待加強;第四,從發文機構來看,中國科普研究所和《科學大眾》雜志社發揮著引領作用,科普研究機構、編輯出版機構和高等院校占主體地位;第五,從高被引文獻來看,新媒體、媒體融合、科普期刊困局與改革成為科普期刊研究的“風向標”,劉新芳、陳佳沁、袁桂清、劉德生等為高被引作者。

3 科普期刊研究熱點的可視化分析

3.1 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關鍵詞是對文獻主題的高度概括和凝練,通過對文獻的高頻關鍵詞進行分析可以揭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趨向以及各研究主題之間的關系[15]。針對有效文獻,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高頻關鍵詞分析,最終生成574個節點、864條連線,節點密度為0.0053,Q值為0.9665,聚類效果較好,形成的2001—2022年科普期刊研究領域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4所示。在圖4中,節點以引文年輪(Tree Ring History)的形式呈現。年輪的大小反映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年輪越大說明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高;年輪的顏色代表關鍵詞活躍的時間區間,由內到外的顏色變化表示關鍵詞從早期到現在的發文時區,年輪的厚度與相應時間分區內關鍵詞的出現頻次成正比[14]??梢园l現,“科普期刊”“科技期刊”“科普”“新媒體”“編輯”為五大關鍵詞節點,這些關鍵詞在文獻集合中占據絕對核心位置,同時圍繞它們產生了十分廣泛的輻射狀連線,形成了復雜的結構網絡,主要連接到“媒體融合”“數字出版”“全媒體”“健康科普”等,說明科普期刊研究領域已經形成一定的內容體系。

圖4 科普期刊研究領域關鍵詞共現圖譜

3.2 關鍵詞聚類圖譜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聚類,將關鍵詞中具有明顯相同特征的詞匯作為聚類對象,可得科普期刊研究領域的關鍵詞聚類圖譜,如圖5所示。形成了#0~#13共14組關鍵詞聚類,分別為#0科普期刊、#1創新、#2科技期刊、#3科普、#4學術期刊、#5發行量、#6醫學科普、#7創新發展、#8編輯、#9選題策劃、#10報紙、#11對策、#12市場營銷、#13經營策略,以此為基礎可以進一步提取科普期刊研究領域的主題分類。由于部分聚類標識詞中含有相似詞,為進一步歸納學界研究熱點,將相似聚類標識詞進行合并,再結合高頻關鍵詞和高中心性關鍵詞進行歸納,總結出新世紀科普期刊研究領域的主要知識群,如表2所示??破掌诳芯款I域形成了五大主題,即科普期刊創新發展、科普期刊發行研究、科普期刊內容生產、科普期刊經營策略和醫學科普研究。

表2 科普期刊研究領域的主要知識群

圖5 科普期刊研究領域關鍵詞聚類圖譜

3.3 關鍵詞突現圖與時區圖分析

針對研究對象進行關鍵詞突現分析(包括突現關鍵詞、突現強度和起止時間)和時區分析,能夠清晰地呈現該研究領域的歷史沿革。選取科普期刊研究領域突現強度排名前20的關鍵詞進行量化統計,獲得科普期刊相關研究的關鍵詞突現圖,以及關鍵詞聚類的時區圖,如圖6~7所示。分析圖6,可以歸納出如下特征:第一,從關鍵詞成為研究熱點的起始年份來看,“期刊”“編輯”“發行量”相關話題研究的起始時間分別為2001年、2002年和2003年,是較早的研究熱點,而“健康科普”和“融媒體”等話題成為熱點的時間較晚,均為2020年。第二,從研究熱點的持續時間來看,“新媒體”相關話題在2013—2020年一直保持研究熱度,時間長達8 年;“媒體融合”相關話題的熱度持續時間為7年,居于次席。第三,2002年是該領域關鍵詞突現的“爆發期”,共產生了“編輯”“發行量”“發展”和“創新”4個熱詞。第四,從關鍵詞突現強度來看,“新媒體”以8.05高居首位,這與當前媒介變革的客觀實際相符,作為傳統科普陣地的科普期刊需要尋求新媒體轉型。其他突現強度顯著的關鍵詞,如“發行量”“全媒體”“媒體融合”“健康傳播”“學術期刊”等也已經成為科普期刊研究領域的“強熱點”。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和2020年出現的2個熱點關鍵詞“短視頻”和“融媒體”的熱度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提升,預示著該領域的重要研究走向。

圖6 科普期刊相關研究的關鍵詞突現圖

圖7 科普期刊相關研究的關鍵詞時區圖

綜上所述,科普期刊研究熱點與高頻關鍵詞有著密切關聯。第一,從關鍵詞共現圖譜來看,媒體融合、數字出版、全媒體和健康科普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內容體系;第二,從關鍵詞突現圖來看,盡管“短視頻”“融媒體”等熱詞形成較晚,但已成為該領域研究的“吸睛點”,而“新媒體”“發行量”“全媒體”“媒體融合”等屬于學者追蹤的“強熱點”;第三,從關鍵詞聚類圖譜可見,該領域主要形成科普期刊創新發展、發行研究、內容生產、經營策略和醫學科普研究等知識群;第四,從關鍵詞時區圖來看,科普期刊研究領域較大的關鍵詞聚類包括“創新”“科技期刊”“科普”等,反映出科普期刊研究的全局性和時代性。

4 我國科普期刊研究的趨勢與展望

新世紀以來中國互聯網從普及進入飛速發展的快車道,媒介技術更迭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能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受眾求知渠道和認知方式的改變,這促使科普工作發生重大轉向,也推動著科普期刊理論研究的不斷推進??破掌诳碚撌菍W者針對科普期刊實踐某一方面的問題,通過觀察、概念化、類型建構、解釋和檢驗提出的,具有規律性的闡釋、見解和預測,它來源于科普期刊實踐,并具有指導實踐的功能。2022年9月《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出臺,這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科普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是對新時代加強科普工作作出的系統部署??破掌诳鳛榭破展ぷ鞯闹匾七M者和生力軍任重而道遠,其研究趨勢和展望如下。

4.1 研究基礎:理論闡釋與實踐結合

科普期刊研究是基于現實問題對科普期刊實踐工作的總結、提煉與升華[16],研究成果多基于現實問題展開,偏向實務。但是偏向實務不等于只有實務,沒有理論支撐的實務是盲目的,沒有實務支撐的理論是空洞的。只有用理論指導實務,用實務檢驗和修正理論,才能促進科普期刊研究的發展與創新。分析20余年來的我國科普期刊研究成果可以發現,早期的研究視野有限、理論欠缺,更為偏重實操策略分析和歸納[17],且對策建議多流于表面,對科普實踐的指導作用十分有限。然而伴隨學科專業性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拓寬眼界和思路,開始運用經典理論闡釋科普期刊實踐問題,在選題階段就考慮從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視角出發,針對媒介理論[18]、傳播機制[19]、期刊實踐[20]開展相關研究,將經典理論的闡釋與科普期刊實踐相結合。在今后的科普期刊研究中,這種趨勢將愈發明顯。

4.2 研究主題:媒介深度融合與類型化科普拓展

科普期刊作為一種媒介載體必然與媒介本體產生密切關聯,伴隨媒介技術的發展和媒介形態的更新迭代,科普期刊領域的研究主題越來越趨向于媒介深度融合和類型化科普期刊的發展。第一,科普期刊的媒介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成為持續的研究熱點。分析科普期刊研究的關鍵詞突現圖發現,“媒體融合”“融媒體”“短視頻”等與數字化轉型相關的關鍵詞熱度不減,延續至今,這表明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科普期刊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媒介深度融合??破掌诳绾卧谛旅襟w技術的加持下實現華麗轉身,如何提升其新媒體傳播力,都是學者們持續關注的熱點話題。第二,健康科普、農業科普、青少年科普等類型化科普期刊的研究形成規模。伴隨公眾對科學知識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健康類、農業類和青少年科普期刊受到用戶青睞,發展迅猛,針對這些類型化科普期刊的研究成果不斷增加,如《醫學類學術期刊公共衛生事件的議程設置路徑》[21]、《數字鄉村視閾下農業科普期刊的數字化發展路徑及對策》[22]、《“雙減”背景下青少年科普期刊的機遇與策略——以〈科學大眾〉雜志為例》[23]等,可以預計今后科普期刊的研究也將與科普期刊功能密切相關,類型化科普期刊的研究將成為趨勢。

4.3 研究方法:多學科交叉與多元化應用

研究方法是科研工作的工具和手段,也是科研創新的重要途徑,新的研究方法會推動研究領域的重大發展。通過文獻梳理發現,早期的科普期刊研究成果較多采用文獻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以思辨的形式表達觀點,強調問題意識,學科領域較為局限,研究方法較為單一。而隨著科普工作的深入和不同學科背景研究人員的參與,科普期刊研究方法呈現多學科交叉與多元化應用的態勢,重視思辨與實證、量化與質化、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研究方法更為多元,研究體系更加完善??破掌诳芯可婕靶侣剛鞑?、圖書情報、經濟學、管理學、法律學、信息技術等多個學科,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是跨學科交叉的必然要求和結果,伴隨技術發展和研究視野的拓寬,學科交叉與多元合作態勢會漸漸凸顯。

5 結語

本研究運用知識圖譜工具CiteSpace對新世紀以來我國科普期刊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從時空分布特征、高頻關鍵詞、高被引文獻、關鍵詞聚類、時區變遷等方面進行知識圖譜分析,討論了這一研究領域的進展、熱點與趨勢。運用量化處理方式針對既有文獻進行分析,相較于傳統的文獻處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呈現的圖表也較為生動形象,一目了然,但考慮到文獻檢索的動態性和軟件工具的模式化,今后研究應在量化基礎上強化質性分析,真正將量化研究與質化分析相結合,也可以嘗試采用更加多樣化的研究方法,更全面客觀地呈現當前我國科普期刊研究的圖景。

猜你喜歡
科普聚類領域
科普達人養成記
領域·對峙
基于DBSACN聚類算法的XML文檔聚類
基于高斯混合聚類的陣列干涉SAR三維成像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新常態下推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初探
一種層次初始的聚類個數自適應的聚類方法研究
微科普
自適應確定K-means算法的聚類數:以遙感圖像聚類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