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極宇航員海夏季水文結構變化特征研究

2024-03-19 02:13李化李丙瑞郭曉嘉席穎陳超
海洋通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鹽度宇航員深層

李化,李丙瑞,郭曉嘉,3,席穎,陳超

(1.上海海洋大學 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上海201306;2.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上海 201209;3.太原理工大學 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2)

目前,極地海洋水團、環流、物質能量交換過程及其與全球氣候變化的互饋關系是國際極地科學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之一[1-3]。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區和敏感區,南大洋對全球大洋環流有著重要的影響[4-6]。宇航員海(Cosmonaut Sea)位于威德爾-恩德比盆地中,東北緊鄰凱爾蓋朗高原,東部為伊麗莎白公主地,是極地環流的一個重要交匯點[7]。

宇航員海是南極重要的邊緣海之一,其范圍東西方向約為32°E-62°E,南北方向從62°S 一直到南極陸架。宇航員海海域在動力過程上非?;钴S,具有大規模的緯向和經向海洋環流結構[8-9]、海冰的年度生消[10]以及明顯的季節性表層水團轉換[11-12]。宇航員海海域廣泛分布著一年冰,受到局地的中小尺度海-氣界面過程直接影響季節變化強烈[13],季節性混合層明顯[14],強烈的上升流給漁業資源帶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15]。

南大洋氣候環境惡劣,現場觀測難度大,很少有大規模的跨學科綜合調查,相比其他海域宇航員海的考察更少。直到2006 年,澳大利亞聯合日本等國家首次在西南印度洋(30°E-80°E)開展了BROKE-WEST(Baseline Research on Oceanography,Krill and the Environment-West)的跨學科綜合調查[16]。除了以磷蝦與鯨類為基礎的生態資料,該調查收集了海流、溫度、鹽度、溶解氧與葉綠素等環境要素,為該區域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全面分析提供了較豐富的信息。

早期已有學者對宇航員海水團特性、環流、海冰生消等物理過程及其生態響應進行了分析研究。Williams 等[17]根據BROKE-WEST 調查資料分析了宇航員海海域內陸架陸坡和上升區表層的大規模環流、水團與鋒面,表層環流與全深度環流相匹配,除了北部的南極繞極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和南部沿大陸坡的南極陸坡流(Antarctic Slope Current,ASC),在南極繞極流邊界以南還有兩個亞極地環流——威德爾環流東部延伸體(約50°E 以西)和規模更大的普里茲灣環流(約60°E 以東)。Meijers 等[16]分析了宇航員海海域內大規模、全海洋深度的環流和水體輸運,指出威德爾環流東部延伸體在該海域西部(30°E-50°E)之間的環流中占主導地位,南極繞極流從北部延伸至該海域東部(50°E 以東),并估算出緊靠大陸架的南極陸坡流輸運量約15.8±7.4 Sv。宇航員海會周期性出現大型冰間湖,海面風場驅動的上升流在冰間湖的產生和維持過程中非常重要[18-19],風場的輸入使得大尺度季節性混合層由西向東逐漸變深,同時也影響著漁業資源[17]。Westwood 等[20]計算了該海域的初級生產力,Anilkumar 等[21]分析了該海域物理過程的生物響應,區域環流與表層生物生產力的分布密切相關[22]。

綜合前人研究,對東南極宇航員海的認知較為有限,尤其是宇航員海水文結構的年際變化特征,這源于現場觀測數據的匱乏。本文利用我國第37次與38次南極考察在宇航員海獲得的觀測數據,結合衛星遙感和再分析資料等,分析了夏季該海域主要水文結構及其變化特征等,期望能獲得對該海域水文結構的更深刻認知,并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1 數據與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觀測資料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CHINARE 37-38)在宇航員海海域獲取的CTD數據(站位圖如圖1,后文中東西部海域以52°E為界),CHINARE-37與CHINARE-38海洋綜合站位觀測時間分別為2021年1月1-28日、2022年1月27日至2月26日,CHINARE-37共34個觀測站位,CHINARE-38共54個觀測站位。

圖1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CHNNARE37-38宇航員海站位分布圖

本文采用美國海洋資料中心(NDOC)提供的WOA23(World Ocean Atlas 2023,https:∕∕www.ncei.noaa.gov∕) 氣候態溫鹽數據,選用了自1991-2020年的月均溫鹽氣候態資料。

海冰密集度(Sea Ice Concentration,SIC)采用不萊梅大學提供的AMSR2 數據(https:∕∕seaice.uni-bremen.de∕data),其空間分辨率為6.25 km×6.25 km,本文選取了考察期間的每日海冰密集度數據,計算各航次每周的平均海冰密集度。

此外,本文采用了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WMF) 提 供 的ERA5 (https:∕∕cds.climate.copernicus.eu∕)再分析資料。選用了考察期間逐日的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感熱、潛熱、海平面氣壓、風場與風應力旋度等,并計算月平均場。

海表熱量交換包括長波輻射、短波輻射、感熱通量與潛熱通量等[23]。本文通過下述公式計算海表凈熱通量(QN):

式中:QSN為凈短波輻射,QBN為凈長波輻射,LE和HS分別為海面潛熱通量LE和感熱通量HS,其中QBN、LE和HS為正時表示海洋損失熱量,QN和QSN為正時表示海洋獲得熱量。

2 宇航員海夏季水文結構特征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對宇航員海海域的水團性質及分布已有初步了解。我們通常通過水文特性來識別水團,宇航員海海域內發現的水團主要包括南極表層水(夏季可分為夏季表層水與冬季殘留水)[24],繞極深層水,變性繞極深層水和南極底層水(表1)。

表1 水團的邊界溫度和鹽度值

2.1 水團特征

圖2 為第37、38 次南極考察期間宇航員海海域CTD 觀測數據的θ-S點聚分布圖,可以看出該海區主要水團可分為4類。

圖2 宇航員海θ-S點聚分布圖

1.南極表層水(-1.90 ℃<θ<2.00 ℃,33.00<S<34.50),按照其溫鹽性質,可以將表層水分為:夏季表層水與冬季殘留水。夏季表層水(-1.50 ℃<θ<2.00 ℃,S<34.20)具有高溫低鹽的特性。受到夏季融冰、太陽輻射和大氣強迫等因素影響,夏季表層水溫度范圍大、鹽度低,在θ-S 圖中分布較為分散。隨著表層輻射增強,夏季表層水溫度整體上升,夏季風速較小,混合深度較淺,夏季表層水往往分布在50 m 深度以上,溫度在-1.50 ℃以上。2 個航次觀測到的大部分夏季表層水溫度低于0 ℃,CHINARE-38 的夏季表層水較CHINARE-37 更暖,其溫度最高可到1.14 ℃。 CHINARE-37 夏 季表層 水鹽度 較CHINARE-38 低,最低達到33.00。冬季殘留水(-2.00 ℃<θ<-1.50 ℃,34.20<S<34.50)位于夏季表層水薄層之下,保持著冬季水團的溫鹽性質,其水團核心溫度低于-1.50 ℃,鹽度低于34.50。冬季殘留水的空間性質分布與區域季節性變暖與降溫、風力強度、季節性海冰進退和環流密切相關。CHINARE-37 觀測到的冬季殘留水性質與CHINARE-38 類似,2 個航次冬季殘留水的最低溫度均接近-1.82 ℃,CHINARE-37 中鹽度約為34.20~34.37,CHINARE-38 鹽度最高可達34.41。

2.繞極深層水(0.50 ℃<θ<2.00 ℃,34.50<S<34.75)。繞極深層水是宇航員海海域內體積最大的一個水團,其在θ-S 圖中呈現拋物線狀分布,表現為高溫、高鹽的特征,是整個海域內溫度最高的水團。繞極深層水分布在200 m 以深,溫鹽性質表現比較穩定,鹽度隨著深度增大而略微增加。西部海域(50°E 以西,63°S 以北)的繞極深層水核心溫度(1.60~1.82 ℃)低于東部海域(50°E 以東,63°S 以北)的繞極深層水核心溫度(1.70~1.91 ℃)。

3.變性繞極深層水(-1.50 ℃<θ<0.50 ℃,34.20<S<34.70)是繞極深層水在涌升過程中與冬季殘留水混合而形成的過渡性水團,θ-S圖中變性繞極深層水的溫鹽特性介于向上涌升的繞極深層水與冬季殘留水之間。

4.南極底層水(-0.80 ℃<θ<0.00 ℃,S>34.60),位于3 000 m 深度以下海域底層,2 個航次中均觀測到了南極底層水的存在,該水團來自相鄰海域的達恩利角底層水。其溫度隨著深度的增加緩慢降低,CHINARE-37 觀測到的南極底層水近海底處溫度降至-0.70 ℃左右,鹽度約為34.60~34.70,CHINARE-38 因大部分觀測站位深度受限在1 000 m 以上,觀測到的南極底層水有限深度最低為3 500 m左右,溫度約-0.47 ℃。

2.2 水文結構變化特征

為了解宇航員海海域夏季的水文結構,從CHINARE37-38 航次中,分別取了3 個代表性經向斷面(45°E、50°E、60°E)。其中CHINARE-38部分站位因為觀測受限,觀測深度只到1 000 m 附近,僅在45°E 斷面有3 個站位、50°E 斷面有2 個站位、60°E斷面有1個站位采樣深度到達海底。

CHINARE-37 的45°E 斷面30 m 以淺為溫度在-0.50 ℃以上的夏季表層水,溫度會隨著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下30~200 m 深度內廣泛分布著低溫的冬季殘留水,在圖3(a)中64°S 以南的冬季殘留水均超過150 m,靠近大陸架區域的冬季殘留水最深可達400 m;64°S 以北中心海域內的冬季殘留水受到表層升溫與繞極深層水涌升的影響,其厚度僅十幾米且核心溫度比陸架區域要高約1.00 ℃。45°E 斷面上出現兩個暖核:近陸架區域暖核位于65.60°S-66.30°S 深度280 m 附近,中心溫度可達1.32 ℃;南極表層水與繞極深層水間有明顯的溫鹽界面,其在中心海域的界面比近陸架區的界面要淺約100 m。45°E 這一斷面的繞極深層水溫度和鹽度比東部60°E 的更低(圖5(a),圖5(b)),在θ-S散點圖中也可以找到相關證據。

圖3 45°E斷面溫鹽分布圖(CHINARE37-38)

CHINARE-38 表 層 水 體 較CHINARE-37 升 溫明顯,中心海域表層溫度普遍高于0.40 ℃,在64°S處表層溫度最高達1.13 ℃;CHINARE-38 近陸架區域表層鹽度偏低。CHINARE-38 的殘留冬季水明顯更暖更薄,來自東部的溫暖變性繞極深層水不斷涌升并與上層水體混合。CHINARE-38 的45°E斷面同樣可以觀測到有兩個類似的暖核,暖核位置與強度在不同年份有所差異:CHIINARE-38 近陸架區域暖核位于65.10°S-65.80°S 深度200 m 附近,中心溫度高于1.45 ℃,位置較CHIINARE-37更淺更靠北,核心溫度也高出約0.12 ℃。

CHINARE-37 的50°E 斷面觀測緯度范圍較窄,但也能看出與45°E 斷面上相似的結構:中心海域(64°S 以北)的冷暖水團界面穩定在100 m深度附近;近陸架區域(65°S 以南)冬季殘留水能向下延伸至300 m 甚至更深處。CHINARE-37觀測的50°E 斷面缺失66.50°S 以南的資料,沒有發現類似45°E 斷面的雙暖核結構,CHINARE-38約600 m 深處(65.50°S-65.70°S,圖4)有高于0.40 ℃的局部高溫。

圖4 50°E斷面溫鹽分布圖(CHINARE37-38)

在50°E 斷面中CHINARE-38 的表層水體比CHINARE-37 的表層水體更暖,CHINARE-38 斷面63°S 處67 m 附近溫度出現表層溫度的最大值1.21 ℃,中心海域100 m以淺的夏季表層水溫度較CHINARE-37 的高約0.80 ℃,近陸架區域的大部分冬季殘留水也較CHINARE-37 的高約0.40 ℃,CHINARE-38 的核心溫度-1.76 ℃也高于CHINARE-37 的核心溫度-1.87 ℃。值得一提的是CHINARE-37 斷面中64°S 的200~800 m 范圍內存在局部冷暖水團混合不均勻結構(圖4(a)),但在CHINARE-38 相同位置并未出現類似異常結構,表現為明顯的鋒面(圖4(c))。

CHINARE-37 的60°E 斷面觀測緯度范圍最窄,在這一斷面上表層大部分溫度低于0 ℃,冬季殘留水占據了表層至100 m 內的大部分區域,共出現3 個溫度低于-1.50 ℃的核心,最低溫度-1.78 ℃出現在48 m附近(59.97°E,64.36°S),表層鹽度上也出現了小于33.40 的低值(圖5(b))。CHINARE-37 的60°E 斷面中64°S 的200~400 m 深度附近出現溫度極大值1.91 ℃,高于其他斷面的中層水核心溫度,2 個航次中60°E 整個中層水溫度均比其西部的45°E與50°E斷面偏高,位置也更偏南。

CHINARE-38 近陸架區域觀測資料較全,具有這6 個觀測斷面中最清晰的鋒面結構,66°S 以北的表層水溫度穩定在-0.40~0.40 ℃,中層100 m深度附近是涌升的繞極深層水與低溫表層水接觸,溫度與鹽度有明顯梯度。66°S 以南為近陸坡陸架區,冬季殘留水中心溫度也較其他斷面升高到了-1.57 ℃,這一水團與北部高溫高鹽的繞極深層水接觸發生混合變性,溫度與鹽度均偏高。

為了將實測數據與多年氣候平均態進行比較,作者截取了WOA23(1991-2020 年的1 月與2 月氣候態)相同經向斷面的溫鹽圖。2 個月的氣候平均態具有類似的溫鹽分布特征:夏季表層水均分布在表層50 m 深度以淺,呈現出南冷北暖的趨勢,2月表層溫度略高于1月;66°S以南的冬季殘留水最厚,最深可達200 m 左右,65°S 以北的冬季殘留水厚度約50 m,且1 月冬季殘留水的溫度低于2月;繞極深層水向南侵入的趨勢明顯,2月繞極深層水向上涌升的高度較1月高出10~20 m。

通過對比圖6 可發現,CHINARE-37 中心海域(45°E-50°E,62°S-64°S)的表層水溫度低于1 月的氣候平均態、陸坡陸架區表層鹽度最低;CHIINARE-38 表層水體中心海域內溫度高于2 月氣候平均態,局部海域存在溫度異常略低于氣候平均態,鹽度與氣候平均態相比差距不大。冬季殘留水分布位置大致相同,其覆蓋范圍在66°S 以南陸坡陸架區50~200 m 深度附近,整體已經發生變性:64°S以南還能觀察到中心溫度低于-1.50 ℃的冬季殘留水核心,64°S 以北冬季殘留水厚度較薄,溫度較高。WOA23(圖6(a))45°E 斷面中并沒有特殊的雙暖核結構,而是與其他2 個經向斷面有非常相似的鋒面特征,這一鋒面結構將冷暖水團區分開來。繞極深層水的溫度在深度600~800 m 隨深度的變化降溫明顯,深度1 000 m 以下水體溫度隨深度增加而緩慢穩定降低??傮w來說,64°S 以北的繞極深層水位置結構上沒有明顯的年際差異;2 個航次的繞極深層水差異體現在核心溫度,這與WOA23的月份時間尺度上的差異相同(圖7);CHINARE-37 的50°E 斷面中存在明顯的混合不均勻結構,CHINARE-38 相同位置處冷暖水團界面明顯,體現了不同月份間的差異。

圖6 平面溫鹽圖

從圖3-圖5 以及圖8 可以看出:近岸海域冬季殘留水下沉和中心海域繞極深層水涌升會造成局部區域鹽度偏離氣候平均態,其余區域相對穩定。

圖8 WOA23的各斷面夏季鹽度分布圖

宇航員海氣候平均態的夏季表層水鹽度基本穩定在34 以下;實測資料的近岸海域因融冰等因素影響出現了多個局部低鹽中心。氣候平均態的冬季殘留水鹽度介于夏季表層水與繞極深層水之間(34.20~34.50),結構近乎水平;實測資料的冬季殘留水鹽度性質與氣候態相同,近岸海域冬季殘留水水體較厚,造成這部分水體鹽度較氣候平均態偏低。氣候平均態的繞極深層水具有海域內最高的鹽度(高于34.50),分布在200 m 深度以下,高鹽水核心位于800~1 500 m 深度(超過34.72);實測資料的繞極深層水鹽度性質與氣候態基本一致。

3 海冰及海面強迫場對水文結構變化的影響

3.1 海冰密集度

夏季表層水位于季節性溫躍層之上,由于融冰與太陽輻射等影響,其溫鹽性質變化較大。宇航員海除近岸區域有少量的多年冰外,其他均屬于一年冰,季節變化強烈,并受到局地的中小尺度海-氣界面過程直接影響。圖9 為CHINARE-37與CHINARE-38 航次觀測期間宇航員海海冰密集度平均分布圖。

CHINARE-37 觀測時間 為2021 年1 月,宇 航員海內近陸架區域(65°S 以南)分布大量海冰,海冰范圍可以一直覆蓋到南極大陸,近陸架區域海冰密集度接近100%。CHINARE-37 夏季表層水溫度較WOA23氣候平均態低約0.50 ℃,近岸海域(65°S 以南)夏季表層水溫度低于0 ℃,對應著圖9 中高海冰密集度覆蓋區域。夏季表層水的高溫高鹽核心位于中心海域(64°S-65°S,50°E 以西)的無冰區域,該區域的表層海水長時間接收太陽短波輻射,溫度偏高,并且無冰海域的表面風有更長時間攪拌海水促使混合層的形成,充分的混合會使表層海水鹽度值較高。夏季表層水的低鹽中心位于60°E斷面(62°S-66°S),該區域觀測期間處于融冰期,海冰的融化使得附近海域海水鹽度減小。因此CHINARE-37 處于海冰融冰期,夏季表層水的高溫高鹽核心位于中心海域無冰區。

CHINARE-38的大部分觀測時間為2022年2月,與CHINARE-37 存在著1 個月的時間差異,總體來說66°S 以北的中心海域基本沒有海冰分布,僅在近岸海域分布著零散的海冰。CHINARE-38 整個海域表層水體性質表現穩定,呈現南冷北暖的特征。CHINARE-38 中心海域的表層海水受太陽短波輻射與風場擾動的時間較CHINARE-37更久,夏季表層水溫度更高,混合層深度加深,表層混合更均勻。圖5(d)的60°E 斷面觀測時間內沒有海冰覆蓋,表層水鹽度表現穩定,約33.40~33.70,鹽度核心位于中心海域(64°S-65°S,50°E-55°E)。圖3(d)的45°E 斷面中近岸海域覆蓋著豐富的海冰,不斷產生的冰融水使得局部海水溫度降低、鹽度減小,因此近岸海域夏季表層水溫度與鹽度相比中心海域鹽度明顯偏低。

3.2 凈熱通量

對局地海表溫度變化起主要作用包括海表凈熱通量、垂直混合與水平平流等[25]。本文基于逐日ERA5 再分析資料,包括凈短波輻射、凈長波輻射、感熱和潛熱通量等,計算了宇航員海2021年與2022 年觀測期間的月均凈熱通量和累計凈熱通量。

調查時間處于夏季,宇航員海海域從太陽輻射中獲得熱量,該海域的夏季凈熱通量通常在50~150 W∕m2。圖10(a)與圖10(b)分別代表2 個航次觀測期間的月均凈熱通量,1 月內宇航員海海域的凈熱通量整體偏高,大多在90~130 W∕m2;2月該海域內凈熱通量大多在60~120 W∕m2,可見1月的凈熱通量明顯高于2月的凈熱通量。上文的分析已經得出CHINARE-37 調查期間宇航員海夏季表層水與冬季殘留水溫度較氣候平均態偏低,CHINARE-38 宇航員海夏季表層水與冬季殘留水溫度較氣候平均態偏高。

因此,考慮到考察期間前幾個月的累積熱通量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海水的溫度,因此本文計算了從觀測年份前一年的12 月至觀測時間(2020年12 月 至2021 年1 月、2021 年12 月 至2022 年2月)的累積凈熱通量。圖10(c)與圖10(d)分別代表上一年12 月至觀測時段的累計凈熱通量,圖10(c)中累計2個月的凈熱通量,近岸海域大部分區域表現為超過1.2 GJ∕m2,中心海域西部(50°E以西)的累計凈熱通量(1.10~1.16 GJ∕m2)略高于海域東部(1.06~1.10 GJ∕m2);圖10(d)累計3個月的凈熱通量,部分近岸海域存在超過2.5 GJ∕m2的高值,中心海域西部(2.10~2.20 GJ∕m2)相反略低于東部(2.18~2.30 GJ∕m2)。

CHINARE-38 的 觀 測 時 間 比CHINARE-37 晚了1 個月,相應的宇航員海海面所吸收的累計凈熱通量更高。對應3.1 節中討論CHINARE-37 處于融冰期,中心海域的無冰范圍擴大,1 月內較大的凈熱通量對表層海水的升溫效果不明顯,這緣于海冰吸收了大量熱量,形成的冰融水會稀釋原本的表層水,在CHINARE-37 的60°E 斷面(圖5(b))的表層中有2 個明顯的低鹽中心,該斷面上的夏季表層水溫度也是所有斷面中最低的。CHINARE-38 中心海域(66°S 以北)基本無冰,中心海域(62°S-64°S)的夏季表層水溫度較氣候平均態略高,充分的表層混合使得夏季表層水鹽度特性分布均勻,穩定在33.80~33.40之間。特別地在海域西部(40°E-45°E,62°S-64°S)海表存在高溫核心(超過1.10 ℃),鹽度則并未體現出差異。

2 個航次的累積凈熱通量高值均出現在陸坡陸架區,該區域還有部分海冰分布(圖9),海冰吸收了不斷增加的太陽輻射而融化,給表層提供了新鮮的寒冷淡水,這也解釋了近岸海域部分斷面中(45°E 斷面中66.8°S 以南,50°E 斷面中65.2°S 以南)表層水的溫度接近冬季殘留水的性質(低于-1.20 ℃),但其鹽度卻低于33.80。

3.3 海面氣壓與風場

海水的物理性質不僅受熱力過程影響,其與動力過程也密切相關。風應力是上層海洋大尺度運動的主要驅動力,南半球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南大洋氣旋具有高頻率、中心氣壓低與水平尺度大等特征,宇航員海海域夏季有較多的爆發性氣旋, 時間維持1 周左右, 水平尺度可達3 000 km[26],風應力驅動的海洋混合與上升流對上層海洋的溫鹽性質同樣有重要影響,因此本文對宇航員海海面氣壓和風場進行了分析。在南半球,根據Ekman 原理,當低層風場為負的風應力旋度時,海洋發生輻散。

圖11(a)與 圖11(b)是CHINARE-37 與CHINARE-38 考察期間宇航員海10 m 風場和風應力旋度分布圖。宇航員海的開闊海域風應力旋度在±0.5×10-7N∕m3,56°E 以東的陸坡陸架區風應力強度最高,超過了1.5×10-7N∕m3。從風場圖中可以明顯看出,宇航員海風場基本以63°S 這一緯度附近為界,63°S 以北是西風帶,63°S 以南是極地東風帶。圖11(c)和圖11(d)是2 個航次期間宇航員海海平面氣壓場分布情況,西部海域(50°E 以西)比東部海域(50°E以東)要低2 hPa左右。

特別的,中心海域西部(30°E-50°E,65°S以北)2 個航次均有清晰的風應力旋度為負值的氣旋式環流,偏南的西風將威德爾環流東部延伸體的暖水輸送進入宇航員海中心海域,中心海域廣闊的無冰區域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加熱該區域表層海水,又通過海表風場的氣旋式環流,使得夏季表層水輻散上升,造成冬季殘留水偏暖。這在CHINARE-37的45°E斷面(圖3(a),63°S-64°S)中體現為100 m 深度附近繞極深層水涌升對冬季殘留水的混合增溫作用;CHINARE-38(圖3(c),64°S)則更為明顯,溫暖的繞極深層水涌升高度接近80 m 深度,冬季殘留水被加熱至0.60 ℃以上,夏季表層水也表現出向外輻散的趨勢。

在南半球低壓系統中,宇航員海近岸海域是偏北的強勁東風驅動著沿大陸架西向流動的南極陸坡流,這一緩慢而運輸量巨大的環流將達恩利角新生成的寒冷底層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宇航員海。中心海域的風場維持著氣旋式環流,Ekman抽吸作用使得水體輻散上升,從而導致表層與次表層水體混合加強,溫暖的夏季表層水向外輻散,繞極深層水向上涌升。

4 結果與討論

本文利用我國南極考察在東南極宇航員海海域獲得的水文觀測數據(CHINARE37-38),結合海冰密集度、WOA23 以及ERA5 再分析資料等,分析研究了宇航員海海域的夏季水團和溫鹽結構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的結論:

(1)南極宇航員海海域水團主要包括南極表層水(AASW)、繞極深層水(CDW)、變性繞極深層水(MCDW)和南極底層水(AABW),其中表層水包括夏季表層水與冬季殘留水。夏季表層水均分布在表層50 m 深度以淺,呈現出南冷北暖的趨勢。66°S 以南冬季殘留水最厚,最深可達200 m 左右,繞極深層水向南侵入的趨勢明顯,CHINARE-38 繞極深層水向上涌升的高度較CHINARE-37的高出10~20 m。東部海域的南極底層水比西部的南極底層水溫度略高0.10 ℃。

(2)夏季宇航員海凈熱通量為正,持續獲得熱量,該海域的凈熱通量大約在50~150 W∕m2。觀測時間是宇航員海的融冰期,夏季表層水的高溫高鹽核心位于中心海域無冰區,因為無冰海域的表層海水長時間接收太陽短波輻射,海水溫度較高。近岸海域因冰融水導致局部夏季表層水降溫淡化。

(3)宇航員海中心海域風場維持著低氣壓氣旋式環流,次表層水體通過Ekman 抽吸上升冷卻表層暖水,Ekman 抽吸作用使得水體輻散上升,導致表層與次表層水體混合加強,繞極深層水向南侵入并向上涌升。CHINARE-37 的45°E 斷面(63°S-64°S)中繞極深層水涌升至100 m 深度附近;CHINARE-38 的45°E 斷面(64°S)中繞極深層水涌升高度接近80 m 深度;CHINARE-38 的60°E 斷面中繞極深層水向南延伸較遠,可達65.80°S。

相比于其他地區,南極氣候環境惡劣,現場觀測難度大,由此導致的觀測數據匱乏則是限制深入開展南大洋海域相關研究的關鍵瓶頸。我國自從2020年第36次南極考察以來,連續在宇航員海開展綜合環境調查,對夏季宇航員海海域水文特征及其變化等有了基本認知。下一步作者將補充我國后繼南極考察航次數據、基于海豹等海洋動物的CTD 觀測數據等,并結合海面強迫場的客觀分析資料,針對宇航員海水團性質的季節和年際變化,冰間湖海-氣相互作用、達恩利角底層水的輸入與威德爾海環流延伸體影響等開展深入研究,以期加深對南極宇航員海海域的更深刻認知。

猜你喜歡
鹽度宇航員深層
畫宇航員
宇航員是怎樣煉成的
考慮各向異性滲流的重力壩深層抗滑穩定分析
貪玩兒的宇航員(下)
SAM系統對TDCS數據的優化處理與深層應用
我是宇航員
鹽度和pH對細角螺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響
鹽度脅迫對入侵生物福壽螺的急性毒性效應
對“醫患失去信任”的深層憂慮
適用于高鹽度和致密巖層驅油的表面活性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