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啟示*

2024-03-22 11:18金燦榮
浙江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式一帶現代化

王 鵬 金燦榮

提要:中國式現代化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有助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十年來,中國攜手世界各國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帶動各合作國變人口負擔為人口紅利、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統籌規劃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走和平發展道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特質得到充分展現。中國式現代化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而積累的十年海外實踐成就,為合作國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寶貴的新啟示與新選擇。

引 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命題,并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它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1)《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人民日報》2022年10月17日,第1版。學術界對“現代化”通行的定義是,一個國家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發展變遷過程。18世紀到20世紀中葉被稱為“早期現代化”時期,這一歷史時期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20世紀中葉至今所發生的新一輪現代化,則主要憑借科技革命推動工業社會躍遷到信息時代、數字時代、新能源時代??傮w上,現代化國家可以分作兩類:一類是以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代表的先發—內生型現代化;另一類則是歐美地區以外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刺激—反應”模式下開啟的后發—外源型現代化。(2)Lester M. Salamon, “Comparative History and the Theory of Modernization,” World Politics, Vol.23, No.1, 1970, pp.83-103.如果將現代化世界視為一個“中心—邊緣”的等級制模型(hierarchy),則美英等成功的先發—內生型現代化國家顯然居于中心,德、意、奧、俄等西方文明圈內部的后發現代化國家則居于中心的外沿,土耳其、中國、日本等國更是處在這一等級結構的邊緣。(3)羅榮渠:《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與中國現代化的艱難起步》,《教學與研究》1991年第2期。對于非西方文明圈的國家,巨大的文明異質性使這些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充滿尖銳的政治斗爭和文化沖突,現代化之路走得異常艱辛和曲折。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京勝利召開,習近平主席發表《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主旨演講。他強調:“10年來,我們堅守初心、攜手同行,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從無到有,蓬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4)習近平:《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23年10月19日,第2版。對此,來自世界各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專家學者和社會賢達予以熱烈回應,充分肯定十年來中國攜手世界各國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而這一偉大倡議所體現、傳達出來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經驗,不僅在國際社會激發熱烈回響與呼應,而且用實際行動和成果為世界各國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新啟示與新選項。

在“中國式現代化”理念提出一周年、“一帶一路”偉大倡議實踐十周年之際,我們試圖初步淺析兩者政策邏輯之間的內在聯系。為此,本文將“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核心特征帶入“一帶一路”十年實踐的歷史語境中,分析這五大核心特征是如何啟發、指導、引領中國與各合作國因地制宜、“一國一策”地開展務實合作,并取得相應的成果。展望下一個“黃金十年”,中國將在與世界各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內涵。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做了明確定義,其根本屬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句話雖然談的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情、中國特色,但對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仍有啟發意義:一是任何國家要有效推進本國的現代化進程,都必須有一支立足于本國國情、服務于本國人民利益的政治力量;二是有效的現代化進程一定是既能體現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要基于自身國情,體現自身特色。近代以降,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在追尋現代化道路上遭遇的挫折、走過的彎路都可以為上述歷史規律作注解。從這個意義上講,剖析、理清中國式現代化所具有的五大基本特征,不僅是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的鎖鑰,同時也是后文探討“一帶一路”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邏輯聯系的必要前提。

(一)人口規模巨大

2022年1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書面演講時明確指出:“迄今為止,世界上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超過30個,人口總數不超過10億。中國14億多人口實現現代化將是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5)習近平:《堅守初心共促發展開啟亞太合作新篇章——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書面演講》,《人民日報》2022年11月18日,第2版。時至今日,以美歐為代表的“西方世界”所實現的現代化,僅僅惠及10億左右人口。這一數量在全球超過80億的總人口中僅占很小的比例,即八分之一。中國實現現代化,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

從國家發展的內在機制看,人口規模對于國家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具有深遠影響。這是因為,人口規模巨大對社會財富的創造模式和分配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口規模決定著國家現代化的起點、過程和難度。人口既是國家得以形成、維系的基礎,又是國家發展的原動力;既是現代化所依靠的資源、手段和“群眾基礎”,又是現代化所要實現的目標和最終服務對象。從創造財富的角度講,巨大的人口規模如果組織得當,往往能給一國帶來充沛的人力資源,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反之則有可能成為負擔,甚至引發危機。從分配財富的角度看,人口規模巨大給社會治理帶來重大挑戰。財富分配不公會削弱政府權威、影響社會穩定,甚至導致現代化夭折??鬃釉弧安换脊讯疾痪?不患貧而患不安”,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具體而言,龐大的人口基數會帶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社會壓力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壓力增大等問題。譬如,水資源不足、糧食短缺長期困擾尼日利亞、孟加拉國、埃及等南亞和非洲國家。而這些國家在發展經濟、奮起直追的道路上,又很容易因龐大的人口數量而遭遇環境制約,譬如生產和生活所產生的大量廢棄物、有害物質,也會使當地大量人口時刻面臨生命健康的嚴重威脅。在居民就業層面,龐大的人口同樣容易導致高度“內卷”,從而在繼續增加居民生活壓力的同時,卻難以維持生活與收入水平的同步提升。與此同時,人口過多也可能會導致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壓力增大,需要更多的資源和設施來滿足需求。

從實際經驗看,人口龐大往往與“貧困”“不發達”密切相關,人口大國普遍存在貧困和發展的問題。按照世界銀行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底,全球人口在 1億以上的國家有 14 個,依次為印度、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巴西、孟加拉國、俄羅斯聯邦、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亞、菲律賓、阿拉伯埃及共和國。不難看出,除了美國、日本為發達國家外,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余12個國家都為發展中國家。(6)世界銀行數據庫(人口,總數),數據獲取時間2023年12月15日,網址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TOTL?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view=chart。這12個國家的人口總和為45.67億,約占全球80億人口的57.08%。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探索實現整體現代化的新道路,對全世界諸多至今仍陷于貧困或欠發達的人口大國而言,具備極強的示范效應和參考價值——而這也恰恰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魅力與實踐價值之所在。

(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嚴格控制并不斷縮小貧富差距。歷經四十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發展壯大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成就讓眾多發展中國家感到羨慕和鼓舞。而更重要的是,9500萬中國共產黨人完成了一項在很多國家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通過“精準扶貧”工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讓14億人民告別絕對貧困。

精準扶貧是中國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中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國政府制定科學的扶貧標準和方法,將貧困人口劃分為不同的類別,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對貧困人口進行精確識別和分類,可以將扶貧資源更加精準地投入到貧困人群和地區。精準扶貧工作通過扶貧產業發展、可持續發展等不同環節和抓手,對貧困地區提供多維度的支持。精準扶貧通過發展貧困地區的產業,為貧困農民和貧困地區提供切實可行的增收機會。譬如通過引導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和營銷等措施,從而打破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瓶頸,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在產業扶貧的同時,中國政府還在教育、健康、就業等領域為貧困人口提供幫助。

中國共產黨人用分配正義在道德層面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合法性基礎,為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探索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不僅是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與光榮,而且也將通過“一帶一路”的全球實踐為國際社會帶來啟發。

(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

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 涉及國家發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續性,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關鍵。從國家發展的全面性看,國家現代化不僅是追求經濟增長和物質富裕,還必須包括人民的全面發展。如果只關注經濟增長而忽視人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將導致社會的不平衡和不穩定。因此,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從人民的核心價值觀構建層面看,精神文明涉及人類社會的價值觀和文化認同,包括公平正義、道德倫理、社會和諧等。如果缺乏這些精神層面的支撐,單純追求物質享受會導致個人和社會的盲目追逐和短視行為,阻礙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來看,國家現代化不僅僅意味著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要關注人的身心健康、教育、文化藝術和精神層面的發展。只有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夠實現全面而可持續的發展。與此同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否協調發展,還關乎社會的團結與穩定,關乎能否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事實證明,精神文明的培育和傳承有助于塑造國家的社會價值共識,并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

綜上所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像承載汽車向前奔馳的雙輪,缺一不可。它們必須以軸承相連,且始終保持同步、同向運轉,否則便會有“翻車”的危險,這樣的例子在人類近代史上并不罕見。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完整的現代化進程一定既包括生產力的現代化,又包含生產關系的現代化。后者的實現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的推動和保障。從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看,美好生活不僅包括物質上的體驗,也必然包括精神上的豐盈。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是人們從生態環境角度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鎖鑰。中國提出并倡導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既是維護可持續發展國際環境的現實需要,也是面對人類文明向何處去等宏大課題做出的重大戰略思考。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思想淵源大體可以追溯到四個面向:一是作為總體的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理論體系;二是作為部分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生命共同體”重大論斷;三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深刻體悟與辯證發展;四是厚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先哲思想。(7)王鵬:《深化理解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內涵要義》,《群眾》2021年第11期。

中國不僅提出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更以之為圭臬指導具體的政策制定與國家發展實踐。為了統籌規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中國近年來不斷加大在光能、風能、水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領域的技術和產業投資。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惠及本國人民,也有利于各合作國家;其成就得到了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2019可再生能源投資全球趨勢》顯示:“中國在過去10年中一直是可再生能源產能的最大投資國,2010年至2019年上半年以7580億美元的投資額雄踞榜首,美國3560億美元位居第二,日本2020億美元排名第三。同期,歐洲可再生能源投資額為6980億美元,其中德國貢獻最多,達1790億美元,英國為1220億美元?!?8)《可再生能源投資十年回顧 太陽能領軍,雄踞2.5萬億美元投資榜榜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9年9月5日,https://www.unep.org/zh-hans/xinwenyuziyuan/xinwengao/kezaishengnengyuantouzishinianhuigu。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最新數據也同樣顯示:“中國2022年在能源轉型領域投資大幅領先其他國?!?9)“Spending on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y is on the Brink of Overtaking Fossil Fuels. These 4 Charts Tell the Full Story,” World Economy Forun, February 20, 2023,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3/02/low-carbon-investment-record-2022/.

由此可知,中國式現代化正是在“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這樣先進的生態理念的指引下,堅定走綠色發展道路,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五)走和平發展道路

中國沒有走軍事擴張、殖民主義的現代化老路,而是選擇了和平發展的新道路。中國選擇走和平發展道路并非偶然,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換言之,“走和平發展道路”與“中國式現代化”兩者間存在邏輯上的必然聯系。首先,“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穩定的外部環境為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有助于促進國際間的貿易和投資,推動科技創新和資源共享。其次,就內部環境而言,走和平發展道路也同樣意味著中國必須在國內建設和諧社會,必須注重處理社會內部的矛盾和沖突。這是由中國式現代化追求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所決定的。

必須指出的是,中國并非被動、消極地“享受”“消費”和平的國際環境,而是積極促進、建設、保障國際和平。一方面,中國堅定奉行和平發展戰略,因而拒絕使用武力擴張等手段發展自身;另一方面,這一戰略選擇也推動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事務,并促進了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國際合作和資源支持,而和平發展道路有助于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互利共贏的關系,提升自身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所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就是中國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維護世界和平的最新努力和最新方案。(10)《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22年4月22日,第1版。

綜上所述,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僅將中國式現代化與此前幾乎所有西方先發國家現代化相區別,而且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模式國際合法性、道德優越性的根本體現。中國式現代化踐行了中國共產黨對全世界莊嚴的和平承諾,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借鑒中國經驗,走以發展促和平、以和平保發展的道路作出表率。

二、中國式現代化在“一帶一路”上的實踐

十年前,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發表了兩篇劃時代的演講,從此拉開了中國攜手世界各國共商共建共享“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序幕。十年來,中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各國在分享中國發展紅利的同時,也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海外實踐中獲得啟發。目前全球仍有大量國家停留在前工業時代(Pre-industrial age)。這些國家在通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道路上步履維艱。2020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發布報告指出:“占世界人口13.4%的47個最不發達國家所生產的制成品總量不到世界總量的1%?!?11)《工業化對世界人民福祉的重要意義》,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2020年12月1日,https://www.unido.org/news/gongyehuaduishijierenminfuzhidezhongyaoyiyi. “How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tters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Population (Report),”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UNIDO), February 3, 2020, https://www.unido.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2020-02/wellbeing_final_report.pdf.未來,如果這些欠發達國家能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全球合作推動國家現代化,他們的那么發展前景將十分可期。

(一)變人口負擔為人口紅利,推動地區均衡發展,實現全民共同富裕

放眼當今世界,不少發展中國家同樣擁有巨量人口,但仍飽受貧困、饑荒和內戰的折磨。這些國家在舊的現代化道路上屢屢碰壁,于是開始嘗試通過參與“一帶一路”解決廣大民眾就業問題,變“人口負擔”為“人口紅利”,攜手踏上地區均衡發展、全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坐擁2億人口的巴基斯坦是重要的南亞大國,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重要,人民勤勞智慧,但經濟仍較為落后,2017年GDP總量僅為3049億美元,人均1548美元。當前,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后匱乏是制約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因此,巴基斯坦是最早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率先與中國開展以基建為先導的全方位深度合作。(12)王鵬:《中巴經濟走廊:“一帶一路”的旗艦》,《中國外資》2015年第11期。作為中國的“巴鐵”,巴基斯坦高度認可中國人民“要致富,先修路”的舉國共識,也認為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后發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的重要先決條件,而且是中國定向減貧、提振內需、實現經濟騰飛的關鍵一招。

中國同樣高度重視巴基斯坦,珍視中巴友誼?!爸邪徒洕呃取弊?015年全面啟動后,迅速發展成“一帶一路”建設的旗艦項目,實施了中巴跨境光纜、喀喇昆侖公路升級改造項目、卡洛特水電站、拉合爾軌道交通橙線項目、蘇吉吉納里水電站項目實現大壩二期截流等重大工程,創造了造福于兩國人民的經濟奇跡。(13)胡慧茵:《中巴經濟走廊這九年:“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逐步完善 詮釋新時代的中巴情誼》,《21世紀經濟報道》2022年4月18日,第9版。上述基建項目的落地不僅為巴基斯坦經濟發展打通了能源與交通的“任督二脈”,而且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為當地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2021年9月,巴基斯坦外交部部長庫雷希對巴媒體表示:“在過去的7年里,中巴經濟走廊能源項目直接創造了26795個就業崗位,顯著促進了當地電力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巴經濟走廊基礎設施項目創造了近5萬個就業崗位。這證明了中巴經濟走廊對我們經濟發展的貢獻是真實和巨大的?!?14)Narendra Aggarwal, “CPEC a Game Changer for Economy,” The Business Times, March 23, 2022, https://www.businesstimes.com.sg/hub/pakistan-national-day/cpec-a-game-changer-for-economy.

這條始于新疆喀什、終于瓜達爾港、全長3000公里的經濟走廊,幾乎覆蓋、輻射到巴基斯坦全境,既包括北方政治中心、南方沿海城市,更穿越、惠及貧瘠而動蕩的中西部山地省份。譬如,瓜達爾港就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面積最大(占全國43.6%)、人口最少(僅占全國5%)、經濟欠發達且存在地方分離主義的俾路支省。中巴兩國建設者不畏犧牲、力排萬難“會戰”瓜達爾港,并在鄰近欠發達地區開展配套工程建設,有效促進了巴東西、南北地區間的均衡發展,讓所有國民都能夠從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與運營中分得紅利。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經驗中,越是在幅員遼闊、人口龐大、民族組成復雜的國家,就越要注重各省份、地區間的發展平衡。因為一旦某個地區的發展長期滯后,那么在當地人民看來,這就是一種國家層面的“分配不公”,必然會導致民心流失、認同削弱和社會動蕩。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巴經濟走廊的戰略價值和道德意義早已超越經濟本身,是一把幫助巴基斯坦重塑國民認同,優化資源分配,整合各省步調,打開全國協同發展、全民共同富裕大門的金鑰匙。

從“一帶一路”合作中獲益的不僅是巴基斯坦人民。截至2021年末,中國已與145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涵蓋投資、貿易、金融、科技、社會、人文、民生等領域。這些項目在當地也同樣產生了類似于中巴經濟走廊的促進地區均衡發展、創造就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正面綜合效應。(15)《“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推動全面對外開放格局形成》,國家統計局,2022年10月9日,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210/t20221009_1888994.html。

(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滿足合作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中國共產黨人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辯證統一關系的理解,在“一帶一路”實踐中具體體現為對當地文化遺產保護、現代文化建設、跨國教育文化合作的熱情參與,以及更加宏觀層面的文明交融、互學互鑒。(16)蔡武:《堅持文化先行 建設“一帶一路”》,《求是》2014年第9期。早在2016年12月29日,中國政府即印發《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對如何通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促進沿線文化遺產保護、文化交流、旅游開發等事宜做出詳盡規劃。(17)《文化部關于印發〈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中國政府網,2016年12月29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16447.htm。

十年來,矢志復興絲路文明的21世紀建設者們,無比珍視先祖留下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并攜手制定詳盡的“一帶一路”沿線保護規劃,成立區域性的共享文化遺產保護組織,加大沿線遺產普查、認定與申報,持續推進沿線文化遺產的傳播、交流和共享,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和沿線非遺保護的良好互動與共贏。(18)謝中元:《“一帶一路”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探論》,《理論導刊》2017年第7期。十年來,“一帶一路”合作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國際教育合作蓬勃發展,“一帶一路”系列主題文化活動被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領域的新品牌。截至2019年末,中國已與2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共計60所高校在23個沿線國家開展境外辦學,16所高校與沿線國家高校建立了17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9)《“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推動全面對外開放格局形成》,國家統計局,2022年10月9日,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210/t20221009_1888994.html。中國文化中心在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塞爾維亞、拉脫維亞、土庫曼斯坦、以色列等“一帶一路”沿線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實踐證明,“一帶一路”不僅提升了東道國人民在衣食住行物質層面的獲得感,同時也滿足他們在精神文化層面日益提升的需求,推動文明間的互學互鑒不斷深化。(20)王鵬:《“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進程中的“東方主義陷阱”——以歌劇〈圖蘭朵〉及其母本源流為中心》,《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第6期。

(三)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統籌規劃,確?,F代化進程的可持續性

人與自然能否做到和諧共生,決定了一個國家現代化進程的生態環境上限。習近平多次援引古埃及、古巴比倫的案例說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道理。這些文明古國原本都發源于森林茂密、水量豐沛、田野肥沃的地區,最終卻因不注重環境保護,觸碰到當地生態環境的上限而引發嚴重的土地荒漠化、生態衰退,最終導致文明的衰落。(21)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求是》2019年第3期。由此可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切文明生存及發展無法繞過的門檻。

正因如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與各合作國的建設者們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施工方案,確保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早在2017年4月26日,環境保護部、外交部、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四部委便聯合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22)《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7年4月26日,http://www.scio.gov.cn/31773/35507/35519/Document/1551107/1551107.htm。2022年3月16日,四部委進一步提出《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切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23)《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發改開放〔2022〕408號)》,中國政府網,2022年3月16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29/content_5682210.htm。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精神的指引下,“一帶一路”堅定地走上綠色發展之路。在非洲肯尼亞,全長480公里的蒙內鐵路需要穿越內羅畢國家公園等多個自然保護區。為了不破壞當地野生的動物生活和遷徙,中國工程師在肯尼亞充分調研,聽取當地政府和民眾的意見,在全線多處設置橋梁式動物通道,方便動物穿行;鐵路兩側設置隔離欄桿,避免動物與列車相撞;在低洼處設置涵洞式動物通道,方便動物飲水。在野生動物棲息地,承建鐵路的中國路橋公司還提前規劃重點保護區,讓動植物可以茁壯成長。(24)李嘉寶:《為肯尼亞鋪就一條幸福路》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8月6日,第6版。與此同時,為攜手各國共同推進“一帶一路”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國政府還推出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計劃、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獎學金計劃、中國科學院大學留學生培養計劃、“一帶一路”碩士生獎學金等項目,資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優秀學生到中國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為各合作國成批次地培養專業人才,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一帶一路”。(25)孟宏虎、高曉陽:《“一帶一路”上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與保護》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9年第7期。

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中國的碳減排政策是連續的,國內外的減排努力是一脈相承的。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國際社會鄭重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6)《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國政府網,2020年9月22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49875.htm。2021年9月21日,習近平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進一步宣布:“中國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27)《習近平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全文)》,中國政府網,2021年9月22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2/content_5638597.htm。中國人說到做到,“一帶一路”在投融資、技術轉讓等多層面全面落實相關承諾,逐步退出海外煤電投資。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的海外煤電投資持續下降,而可再生能源投資則不斷攀升。2020年,包括太陽能、風能與水電在內的中國海外可再生能源投資占海外能源總投資的比重已達57%,遠超煤電投資。截至2022年底,我國主要電力企業共運營24個對外直接投資項目,總投資金額達33.81億美元,涵蓋太陽能、風能、水電、氣電、采礦、交通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其中,新能源是我國“一帶一路”對外投資項目數量最多的領域,占比高達58%。(28)數據來源:楊永明:《“一帶一路”能源國際合作報告(2023)》,中國能源新聞網,2023年9月22日,https://cpnn.com.cn/news/baogao2023/202309/t20230922_1637305_wap.html。

(四)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以發展促和平,以和平保發展

2018年6月7日,習近平在同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舉行會談時指出:“5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粠б宦贰h之所以能取得積極成果,關鍵在于順應了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潮流,符合沿線國家發展合作的現實需求?!?29)《習近平同哈薩克斯坦總統舉行會談》,央廣網,2018年6月8日,http://china.cnr.cn/news/20180608/t20180608_524262347.shtml。貧困使國家更容易發生內戰,武裝沖突削弱了治理和經濟績效,從而增加了沖突復發的風險。(30)Zoe Marks, “Poverty and conflict,” Governanc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ource Centre (GSDRC), UK, October 2016,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5980670a40f0b61e4b00003e/Poverty-and-conflict_RP.pdf.無數慘劇告誡人類,貧窮是導致戰亂的重要肇因之一,戰爭又會進一步加深貧窮。那么,如何擺脫這樣的惡性循環?聯合國糧食署給出的答案是:“經濟繁榮發展對消除饑餓和貧困至關重要?!?31)《糧食署:經濟繁榮發展對消除饑餓和貧困至關重要》,聯合國,2023年9月14日,https://news.un.org/zh/story/2023/09/1121602。只有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物質與精神的共同進步,才能給一個國家、地區乃至世界帶來持久和平。

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Siddharth Chatterjee)亦曾撰文高度評價中國消除極端貧困的成功實踐,同時也沉痛地指出:“各種形式及維度的貧困仍是全球和平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也是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必須消除的挑戰?!泻瘟挤娇梢韵毨?防止充滿敵意的民族主義、仇外心理、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日益猖獗?答案就是全球團結和同情心?!?32)常啟德:《全球團結一致消除貧困——貧困仍是對和平的最大威脅》,聯合國,2021年9月5日,https://china.un.org/zh/143454-全球團結一致消除貧困——貧困仍是對和平的最大威脅。Siddharth Chatterjee, “Global Solidarity to Eradicate Poverty-Poverty Remains the Ultimate Threat to Peace,” United Nations, September 5, 2021, https://china.un.org/en/143454-global-solidarity-eradicate-poverty-poverty-remains-ultimate-threat-peace.而“一帶一路”的十年實踐,恰恰通過推廣中國的減貧經驗有力推動了全球在減貧事業上的團結一致。因此,自帶鮮明和平屬性的“一帶一路”倡議成為《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等聯合國主導的全球和平與發展議程的天然同盟軍與堅定合作者。(33)李東燕:《“一帶一路”倡議助力國際和平議程》 ,《現代國際關系》2019年第4期。

十年來,“一帶一路”與聯合國等國際權威機構通力合作,與沿線國家共同推進預防沖突、國際維和與開發合作?!耙粠б宦贰比鎸勇摵蠂敖ㄔO和平”(peace building)、“保持和平”(sustaining peace)愿景,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積極開展人道主義救援、自然災害預防、疾病預防、反恐等多方面合作。(34)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指出:“建設和平、保持和平這項工作,不僅需要在沖突爆發后開展,而且需要在沖突爆發前很長時間里,以預防沖突、消除根源的形式開展。我們必須在整個和平進程中更好地合作,關注沖突的各方各面?!眳⒁姟督ㄔO和平》,聯合國官網,https://www.un.org/peacebuilding/zh。以國際抗疫合作為例,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中國與31個合作伙伴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疫苗合作伙伴關系倡議,積極開展抗疫援助,引領抗疫國際合作。截至2021年末,中國已累計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20億劑新冠疫苗,其中很大一部分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35)《“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推動全面對外開放格局形成》,國家統計局,2022年10月9日,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210/t20221009_1888994.html。

十年來,“一帶一路”促進東道國的經濟重建與社會發展,將《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作出的“積極開拓和推進與沿線國家在青年就業、創業培訓、職業技能開發”(36)《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2015年3月28日,http://www.scio.gov.cn/31773/35507/35519/Document/1535279/1535279.htm。承諾落到實處,用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治愈戰爭給當地人民造成的創傷。在亞洲腹地,2017年4月12日,在彼時仍處在戰亂和動蕩之中的阿富汗,作為中國政府重要民生援阿項目的阿富汗國家職業技術學院正式開工建設;2018年1月31日通過中期驗收并被評為優良等級,2019年1月11日正式竣工。學院總建筑面積15382平方米,涵蓋新建教學樓、綜合樓、宿舍樓以及部分汽修車間技術改造升級工程。阿富汗國家職業技術學院的建成,有效推動阿富汗實施大規模國家職業教育,為阿富汗戰后重建培養急需的建筑、工程、機械設備等專業技能人才。(37)陳鑫、鄒德路:《“一帶一路”助力阿富汗職業教育再起航》,《中亞信息》2019年第4期。

十年來,在飽經戰亂的非洲之角,中國不僅提出“非洲之角和平發展構想”,更致力于深化“一帶一路”倡議與非洲發展戰略對接,扎實推進中非合作論壇“九項工程”,用不懈努力為非洲之角的持久和平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38)《王毅談“非洲之角和平發展構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22年1月7日,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hd/202201/t20220107_10479735.shtml。在南蘇丹,面對這個剛剛從長年內戰中走出來,仍然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國家,中國不僅提供了物質援助,更毫無保留地分享“義烏經驗”,攜手當地人民共創“一帶一路”新商機。(39)《中國向南蘇丹分享“義烏經驗” 共尋“一帶一路”新商機》,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21年7月14日,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fwydyl/zgzx/202107/20210703175658.shtml。

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十年實踐給各合作國人民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和現代化成果。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民主和平論”者們在東歐、南歐、西亞、非洲、拉美世界各個角落策動以街頭政治、顏色革命為特征和手段的“民主化”進程,最終給當地人民帶來的既非民主,又無和平,只有無休的戰亂、貧困和仇恨。兩相比對,高下立現?!鞍l展和平論”受到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三、中國式現代化通過“一帶一路”走向世界

“一帶一路”源自中國,同時也屬于世界。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提出這一倡議的初心,是借鑒古絲綢之路,以互聯互通為主線,同各國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為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新平臺?!?40)習近平:《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人民日報》2023年10月19日,第2版。

在古老的亞歐大陸,先民們曾建立并維系著若干條不同的商路。這些商路或在陸上穿越草原、橫貫大漠,或在海上劈波斬浪、遠航萬里,將東方長安、蘇杭的絲綢、茶葉、瓷器經由亞洲內陸或南海、“西洋”運抵西亞、北非和歐洲,將這片廣袤的大陸有力地連接起來。

在亞歐大陸數千年的歷史脈絡中,這些商路時而繁盛,時而因戰火、瘟疫而衰落、改道,時而齊齊聚向那些崛起帝國的華麗新都,時而又分道揚鑣,如毛細血管般朝著不同文明交界的邊地款款延伸,然后織起一張流動著財富、知識與規則的大網。亞歐商路的興衰離合早已與沿線諸文明的共同命運交相耦合。

然而,近代以降,隨著海洋文明的興起,在現代化的大潮沖刷下,曾經繁盛無比的陸上都會、綠洲紛紛走向衰敗。綠皮火車的轟鳴固然取代了駝鈴聲聲,卻終究敵不過大船海運的成本優勢。在舊的現代化大潮中興起的海洋強權統治著這個星球一二百年。

但今天,隨著新一代高速鐵路技術的日趨完善以及相關管理技術的整體躍遷,一個“新亞歐大陸時代”正如旭日般噴薄而出。隨著中俄“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項目對接的縱深推進,隨著以“義新歐”為代表的新時代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的持續推進,古老的絲綢之路在未來科技的激發下終于重煥青春。與此同時,受益于人類航海、破冰技術的進步,以及中、俄等國對和平利用北極資源之共識的達成,一條亙古未有的“冰上絲綢之路”已然破冰前航,將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在上述種種表象之后,蘊藏著歷史的深意:一種有可能重塑人類文明形態的新型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正在蓬勃發展。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不畏艱難險阻,終于實現了民族獨立自主、國家強大安全、人民脫貧致富的目標,完成了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百年現代化強國之夢。今天,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和中國人民,更加自信地梳理本民族的歷史,總結經驗教訓,同時也放眼世界,從各國先進文化中汲取營養,不斷豐富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品格。

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億萬人民的百年實踐,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豐富的歷史內涵,并集中體現為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五大基本特征。它們顯然具有獨特性、特殊性,因為它們來源于中國的獨特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但同時它們也具有相當的普適性、啟發性,可以供其他國家,尤其是和中國面臨相似困境與挑戰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借鑒參考。畢竟,當一個14億人口規模的大國不靠侵略戰爭、殖民掠奪,而是靠勤奮工作、治理有方,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而實現整體脫貧、國家富強的目標時,它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吸引力與道德感召力是可想而知的。

十年來,在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的歷史進程中,上述五大基本特征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因而增強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吸引力,同時在客觀上也檢驗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魅力與實踐價值。

在21世紀,中國首倡的“一帶一路”無疑繼承并發揚了古老的“絲路精神”,并將其創造性地歸納為“共商共建共享”六字原則。這項史無前例的國際合作計劃踐行著真正的多邊主義原則。它在充分尊重各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文化傳統的基礎上,促進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合作交融,從而打造出更具包容性的新型全球化。(41)羅科·拉科爾特:《“一帶一路”是助推世界發展的新引擎》,《光明日報》2022年10月10日,第12版。它能夠摒棄種族、宗教、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偏見,專注于“發展”本身,腳踏實地地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解決融資難題、創造就業機會、緩解治理赤字、促進技術革新,從而為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經濟增長賦能,為當地人民的脫貧致富找到出路,為地區的持久和平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支持。

十年來,無論是在新冠肆虐的日子,還是在戰亂頻仍的國家,在廣大發展中國家最需要幫助的時間和地點,“一帶一路”都沒有缺席,中國式現代化也因此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并展示力量。有學者從更加抽象的視角分析指出,在美歐的人文主義衰落之際,“一帶一路”倡議為文化研究和人類制度文明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契機;而中國人的價值觀、哲學理念則有可能通過包括貿易、投資、教育等手段在內的國際實踐,孕育出更加宏大的泛亞歐跨文化主義哲學,從而為新絲綢之路的復興注入希望與確定性。(42)Michael A. Peters,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shaping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Vol. 52, No. 6, 2020, pp.586-592.換言之,通過“一帶一路”走向世界的中國式現代化,將不僅僅在物質、經濟層面樹立南南合作的典范,更有潛力為人類文明創造新形態。

黨的二十大報告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如果說“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在國內層面的中心任務,那么國際社會有理由相信,在國際層面,中國共產黨人將繼續推動具有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特征的“一帶一路”建設,繼續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新的選擇,并服務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最終目的。

彈指一揮間,“一帶一路”已經走過黃金十年。展望下一個十年,隨著2023年10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勝利召開,行穩致遠的“一帶一路”必將繼續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探索提供中國智慧,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不斷貢獻中國力量。

猜你喜歡
中國式一帶現代化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一帶一路”我的夢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數說“一帶一路”這5年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帶一路”這趟車?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