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山底古村保護與更新策略研究

2024-03-22 10:49陳亞美通訊作者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廣西城鎮建設 2024年2期
關鍵詞:村落

文_陳亞美(通訊作者)(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王仲偉(廣東財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博士)

劉 曉(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各地鄉村建設如火如荼,由于對鄉村美學特質認識深度有差異,面對不同類型和條件的村落實體時,一些地方的鄉村更新出現模式單一、結果平均、風貌雷同的現象,甚至形成簡單化、形式化的圖章式改造程式。如學者周凌的論述,由于政府主導的鄉村工作的某些特點,諸如強調一致性、公平性、普適性,造成鄉村建設模式單一、結果平均、風貌雷同的現象。因此,村落更新改造應基于其具體環境和現實基礎條件,借助政策、資本等外部力量因地制宜提出有針對性的方法策略。本文基于海陵島鄉村面臨的問題及山底古村改造案例研討以歸納具有現實示范性的改造方式。

一、海陵島鄉村保護更新中面臨的問題

海陵島隸屬廣東省陽江市江城區,是廣東省第四大海島。近幾年在市政府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政策的推動下,形成了高質量文旅和農旅相結合的特色小鎮,鄉村體驗館、民宿等各類新鄉土建筑也愈發豐富,但是在村落改造中也呈現出一些問題。

(一)鄉村城市化改造

鄉村城市化改造誤區多為設計過于追求規整布局及現代建筑風格,在傳統村落改造中錯誤地將舊建筑改建或重建成現代建筑,打造鄉村新建筑風貌,導致整體設計對地域文脈傳承不足,與原鄉村環境風貌不協調,容易變成城市社區的翻版。雖然鄉村公共設施完善,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但其設計理念及手法片面模仿城市,甚至直接用城市設計方法覆蓋鄉村格局,導致鄉村景觀城市化、破碎化,并與鄉村現實功能需求相違背,出現“農民上樓”等諸多問題。吳良鏞先生曾用“大建設”“大破壞”來形容這種混亂的城市化模式。在海陵島雙豐村、那洋村及南村等新農村建設中仍存在此種風貌城市化的現象。

(二)鄉村化妝式改造

鄉村化妝式改造是以現代手法統一民居建筑風格,達到鄉村外觀形式上的風貌統一,如要求統一墻面顏色,檐口高度一致,有的地方甚至連店面標識都采用統一的色彩、樣式等。這種表面美化的做法缺乏對本土建構文化的吸收與再創造,導致現代化的鄉村民房風格的單調復制,主觀強勢的圖像營造極有可能將鄉村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格式化為類似布景影棚的單調空間,形成虛浮、呆板的鄉村空間界面,如位于海陵島西南部的傳統村落—新屋村,村落中保存了完整的棋盤式布局形式及大量青磚房,而在新屋村改造中,則將原有的青磚房、灰沙房、石米房等建筑界面全部刷黃色外墻漆,局部區域大量拆建,破壞鄉村原有格局,形成不倫不類的風貌統一效果(見圖1)。

圖1 新屋村整治前后對比

二、鄉村改造誤區的成因

海陵島鄉村改造呈現的問題也是當下大部分鄉村建設中遇到的普遍問題,歸納其原因如下。

(1)對于村落類型、現狀條件及地域文化缺乏深刻的調研,對鄉村審美特質認識不深入,盲目套用不合適的營造模式。

(2)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鄉村建設背景下,對鄉村的復雜性、矛盾性和村民的意愿缺乏足夠重視,沒有建構起有效區別于城市的鄉村設計服務模式。

(3)多頭管理與分頭規劃。當下鄉村景觀的異化現象與目前鄉村的規劃管理模式也有直接的關聯。如在旅游局、農村工作小組、建設局多頭管理下,分頭實施旅游規劃、村莊規劃、產業規劃,不僅不利于合作與協調,還會引起相關建設的無序競爭,導致鄉村建設局部與整體利益、社會與經濟效益、長期與短期效益的失衡,影響鄉村建設的有效實施。

三、山底古村的改造策略

山底古村坐落于陽江市海陵島最高山峰草王山腳下,毗鄰十里銀灘和恒大溫泉小鎮,距離陽江市中心僅30分鐘車程。山底古村占地面積約0.8平方千米,村落格局為傳統棋盤式布局,依山腳蜿蜒分布。民居建筑共有136戶,是海陵島代表性的合院對稱形式,有青磚房、石頭房和土磚房多種類型(見圖2)。當下村落居民大部分已搬遷至外地,百余幢房屋常年無人居住,公共設施落后,處于半空心村的狀態。在海陵島被評為5A級景區后,基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基底,山底古村的復興定位為以人文旅游和文化產品推廣為主的發展導向。2015年,政府積極引入資本介入,推動鄉村整體功能轉型,力圖實現傳統村落復興的目的。

圖2 山底古村規劃

(一)改造策略一:資本介入下的多點功能重組

多點功能重組指鄉村主體將民居及公共建筑轉變為民宿、農家樂等形式,居民在經營、承租和就業方面獲得收益,同時增加政府稅收。這種更新策略適宜缺乏活力的古村落的改造發展,有利于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再創造。但這種模式對村落地理位置有一定要求,需有良好的旅游資源和發展潛力,開發過程中要求政府、開發商等團體的有效合作。

山底古村規劃設計以“宏觀規劃轉型,局部散點功能升級”的方式轉化鄉村功能格局。改造以政府為主導,引入企業資本進行設計落地和后期鄉村旅游運營。設計概念以打造傳統海島村落特色小鎮為導向,項目以原有屋宅為基礎,建設10余處客棧工程,以及在外圍建設特產區、休閑美食區、休閑公園、田園垂釣區、采摘區、種植區等配套休閑場所,將山底古村打造成為集旅游、文化、休閑、美食、住宿為一體的特色古客棧村。目前項目已與102戶村民簽約,建成客棧樣板房12間,全村的排污管網及巷道、路燈、綠化等配套設施已投入使用(見圖2)。

(二)改造策略二:文化保護與適度更新相結合

鄉村的衰退主要源于鄉村內在功能退化及產業的凋敝,因此鄉村復興應以資本的有效支持為前提,開拓特色產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卩l村商業、文化等要素進行原鄉格局整合、建構功能升級和培育特色產業是激活鄉村的有力手段。

1.原生格局的梳理與整合

鄉村的生態環境和聚落肌理是鄉村地域特質的載體,因此在保護更新過程中需強化鄉村生態格局,遵循原有的山水格局和街巷空間,對局部街巷進行有機拓展更新以維系鄉村固有特色。第一,在保護山底古村外圍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利用池塘、溪澗及后背山的園林、菜地等古村生態景觀,適度開發形成具有農業觀光和休閑功能的區域,如農田休閑種植區、垂釣區、山林采摘區等,開辟具有鄉土特色的鄉村文化游線、采摘體驗等功能區,強化整體格局中的地域景觀特征和特色風貌。第二,遵循原村落格局秩序,進一步完善拓展主體建筑格局,提高其基礎設施配套品質。如在村前挖水塘形成面水背山的格局,并在入村200米的區域修建小型停車場,拓展旅游發展的環境容量。對村落的路燈、排水等基礎設施重新完善,在局部公共區域以補白的方式,增加小型綠化休憩空間、景觀小品等形態,優化村落景觀肌理和內涵(見圖3)。

圖3 改造后的鄉村風貌

2.鄉土建構語言的現代詮釋更新

改善公共空間景觀及升級基礎設施配套,如原鄉土地面的硬化鋪設,排水管線的鋪設等,將鄉村展覽館、書吧、衛生間等功能單元有機嵌入新的空間,增加展示宣傳的媒介,提升公共空間品質。對原有歷史建筑進行分類,采用保留、整飭、改造等有針對性的保護更新措施,升級民居建筑功能和形式。山底古村民居改造以保護原鄉土建構文化為前提,賦予不同民居院落不同的營造主題,包括青春合院、小磨客棧、清風合院、日影客棧、古村菜館、游客中心等十余個民宿改造。綜合村落建筑景觀營造手法可歸納為以下兩方面。

(1)新元素嵌入與修繕。改造積極融入現代設計語言,實現現代語境下對地域鄉土文脈的詮釋。建筑外立面最大限度地保留石頭地基、古青磚墻、瓦礫屋頂、格子窗等鄉村民居建構形態,充分利用青磚、石頭、木窗等原有材料對破損屋面進行原工藝修復,彰顯古民居的建構風貌。同時注重新元素的裝飾作用,對局部破損的灰沙外墻以白灰、水泥等新材質修補,區分修復前后的差別,形成補丁式美學形態。對于功能的缺失,以嵌入現代鋼結構玻璃材料予以強化彌補,形成新舊的有機結合,如院落中原屋檐挑出較短,則在屋檐一側增加鋼玻璃延伸其挑檐面,局部結構不穩固便增加嵌入鋼結構以加固原結構等。同時,增加具有現代鄉土特色的道具和裝飾設置,如斗笠、油燈、農具、磨盤、瓦罐等作為細節,烘托鄉土情境氛圍(見圖4)。

圖4 合院客棧改造前后對比

(2)內部空間功能升級。結合現代使用需求對民居內部空間進行功能升級,如原房屋基本沒有衛生間、廚房簡陋等問題,改造增加衛生間、淋浴間,拓展廚房面積。對個別需改造采光墻面的房屋以大面積玻璃面置換,以增強采光功能,貫通室內與室外空間(見圖5)。對內部層高較高的房屋,應功能需求設計成錯層空間,增加空間的趣味性。

圖5 改造后的窗戶

(3)突出屋頂平臺空間的利用。原房屋屋頂平臺主要用于晾曬,可通過改造將屋頂平臺打造成休閑娛樂平臺。對于個別挑出的平臺,通過鋼結構拓展其平臺面,平臺下營造小庭院,豐富空間內容。對于個別房間則可通過內置樓梯溝通室內與屋頂的聯系,增加空間的復合性和戲劇性(見圖6、圖7)。

圖6 從室內至屋頂平臺的內置樓梯

圖7 增設的平臺下小庭院

(三)改造策略三:彈性設計下的漸進式改造方式

由于鄉村主體需求及利益的博弈復雜性,村落更新實行漸進式改造,從點、線、面入手逐步延展改造范圍。改造過程通過駐場式營造、彈性設計表達方法來解決鄉村改造中會出現的獨特和復雜問題,如環境改造受鄉村居民的意見、政府及后期運營者的決策等多重關系影響,導致部分改造方案出現反復不定的情況。此外,鄉村的建構設計不同于城市設計具有明確的標準,其自主營造、自發營造的空間更大。因此各方面的特殊性決定其需要與之相吻合的設計服務方式。鄉建工作營改變了設計方與建設方分隔的局面,使設計師與建設主體緊密合作,保障改造中各種信息的無間斷性和各方工作進展的同步性。

設計中針對大量相似房屋的現狀,應用施工圖集—菜單式出圖方式,把握改造核心要點,根據房屋條件及業主的不同需求,進行有機變化組合,進而提高出圖交接效率,為鄉村改造豐富性和多樣性特征提供有力保證。對一些不確定的改造區域應用彈性設計方式,為鄉村本土工藝和做法留出充分發揮的空間。另外突出圖紙表達的多樣化,效果圖、草圖、施工圖相互配合以彌合鄉村中施工理解的代溝,使得方案落地更直接高效。施工過程中,設計師與農民零距離接觸,整個建造過程中有問題就地解決,及時調整設計方案,高效應對各種施工問題。

(1)出圖:出圖計劃強調應時性。鄉村改造過程中每天都面臨各種問題,圖紙經常因各種現狀變化而變更。因此出圖要結合計劃與變化,不執著于出圖規范,以形象、準確、便于理解為原則,隨時應對現場變化,滿足現場需求,提高出圖效率,保障圖紙有效性。

(2)巡場:在鄉村駐場工作中,一般早上在開工前對現場完成一遍巡視,因為早上是工人放線、定位、準備組織施工的開始,通過早上巡視,設計師可在開工前及時確認現場和圖紙的問題,與施工員就問題進行及時溝通,并在早上巡場后,預見下一步做法,及時調整工作營的出圖重點。早上巡場還可避免在施工完成或材料備齊后才發現問題,造成返工現象。

(3)選材料:材料一般由設計方提供材料名稱、圖示,施工員提供多個材料樣板,根據材料樣式及報價與甲方一起現場選定材料,并在選定的材料上簽字。再結合傳統營造理念與現代技術對選定材料進行改良甚至革新,形成經濟適用、易于掌握、富有地域特色的適宜性材料,以滿足農村房屋建設的實際需求。

四、總結

當下鄉村改造所呈現的問題,一是源于漠視地域間鄉土文化的差異,忽視對場地個性特征和獨特營造體系的認知和挖掘;二是過度追求風貌統一整齊的美學效果,沒有認識到即使在同一區域內,鄉村的類型、現狀條件及審美也有差異性;三是在更新過程中片面追求時效性,往往采用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缺乏對不同條件下鄉村改造手法的辨識和靈活應對。鄉村聚落是復合的景觀系統,對于不同現狀條件的鄉村聚落,很難依托一種單一模式去解決和闡釋某種類型鄉村,其文脈傳承的關鍵取決于對鄉土建構語言、鄉土文化地域特質的深刻認知。在理解鄉村衍生規律的基礎上去探索鄉村肌理的修護,在鄉土歷史營造體系基礎上把握鄉村建構方式,結合現代智慧去探索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因此,對鄉村的更新要借鑒多種模式,有機提取適應于當地的方法技巧去探索策略路徑。而鄉村建設本身是社會理論切入鄉村的一種組織形式,涉及鄉村主體、利益主體等各方的有機協作,實施策略能否契合鄉村建設背后的邏輯是破解鄉村建設問題的關鍵。此外,還應從改造路徑之外的資本介入方式、方案落地方法等多個層面去綜合考量。山底古村原舊民居以民宿、農家樂等形式轉變為商業資本的租賃業態,居民在經營、承租和就業方面獲得收益,政府財政稅收也不斷增長,鄉村擺脫廢棄蕭條的危機,重新煥發生命力。由此可見,只有契合當前社會蛻變下的鄉村復雜性、矛盾性和村民的意愿,因地制宜選擇優化鄉村建設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鄉村建設內在規律,在鄉村功能迭代的基礎上實現文脈傳承和延續。

猜你喜歡
村落
林中村落
靜謐村落
傳統村落,我們的鄉愁歸處
傳統村落:小開屯村
云南最后的神秘村落——城寨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鄉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中國村落》找尋那股最原始的清流
傳統村落的文化振興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