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實踐

2024-03-23 12:50李文濤
家長·下 2024年1期
關鍵詞:古詩古詩詞勞動

李文濤

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事業的主旋律,各學段、各學科教育工作都應積極探究深化改革的路徑,充分發揮學科的良好育人價值。面對新課改提出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小學語文學科作為培養學生良好人文素養的關鍵載體,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完善品格和個性的主要載體。其中,古詩詞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涵蓋著較多的勞動教育元素,是目前語文學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能夠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

(一)豐富古詩詞教育教學內涵

古詩詞的教育教學工作將我國優秀的文化瑰寶作為重要載體,開展雙向師生活動,幫助學生深受經典文化的熏陶,感悟詩境,悟出詩情,從而積累豐富的文學素養,有利于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而將小學語文古詩詞與勞動教育相互滲透,無形中將豐富古詩詞教育教學的內容及內涵。相較于單一的古詩詞教學而言,將勞動元素滲透其中展開,勞動教育必然可以為以往的教學工作提供更廣泛的素材和理論支持。尤其對小學生群體而言,教師在語文教學工作中適當滲透一定的勞動元素,能夠加深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在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念的同時,逐漸感受到語文學科的博大精深,為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尤其在新課改目標下,積極將古詩詞教育與勞動教育相融合,能夠升華語文教學整體內涵,提升語文學科育人綜合成效。

(二)創新勞動教育培養視角及方法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期間,積極滲透勞動教育不僅在于豐富學科教學內涵,還將進一步延伸育人成效,為勞動教育提供新視角、新思維,拓寬新路徑。勞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一環,除了基礎的勞動課堂教育工作外,還可以有效發揮其他學科的育人價值,實現悄無聲息的潤色作用,對學生身心品質形成熏染。勞動教育自然也是如此,與看似毫不相關的古詩詞進行關聯,將帶給學生煥然一新的領悟和體驗。加上我國古詩詞文化與勞動者的民間生活息息相關,很多詩歌簡短的文字都是勞動人民真實心聲的呼喚與彰顯。古詩詞蘊含大量的勞動教育元素,如勞動行為、勞動場景、勞動工具等,教師只要合理運用,就能巧妙地將勞動教育滲透其中。此外,古詩詞還擁有諸多抒發勞動情懷的內容,教師帶領學生深刻學習和感悟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現狀

新課程標準明確對語文科目作出了具體的育人要求,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目標,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綜合育人價值,讓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實現全面提升。而語文教育工作者為了充分落實新課標提出的教育要求,也積極開展了教育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其中,適當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這種創新思路也得到了一定的實踐。從目前整體教育現狀來看,兩者融合教育有極高的價值,同時也存在著一些顯著的難點和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部分語文教育工作者仍然缺乏正確認知,未能將勞動教育與古詩詞教育較好地融合在一起,忽視了兩者融合的有效價值,這就使得在具體的教學期間,教師只對詩句進行簡單解釋,缺乏深入解讀,難以發揮古詩詞的育人價值。其次,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期間因工作繁忙,有著較大的工作壓力,無暇仔細研究勞動教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形式,使得整體教育滲透存在策略單一的問題,容易導致勞動教育流于形式,難以加深學生的認知。最后,目前語文教育工作者在開發新的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制約因素仍然較多,如教學技術因素、教育評價因素等,都需要在二者融合期間完善和補充。

三、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主要原則

(一)實踐性原則

基于以上現狀分析,語文教育工作者正在不斷探索勞動教育滲透于古詩詞的有效方法,雖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難點,但是隨著教育理念以及各類新型教學方法的融入,其必將為這種創新的育人路徑提供助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必須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則,才能切實發揮勞動教育滲透于古詩詞教學中的優勢。實踐性原則是關鍵的一步,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工作開展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小學生的學情特征,學生唯有實踐,才能更好地將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建構起自己的知識架構。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勞動教育與語文學科的融合滲透必須凸顯實踐性原則,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實踐平臺才能讓學生切身領悟古詩詞中勞動元素的內涵及價值,品悟勞動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此基礎上,實踐性原則的應用還需要教師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教育空間,適當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參與勞動,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深入感受勞動的艱辛,必要時可以與勞動課堂教育主陣地相互銜接。

(二)生活性原則

除了實踐性原則之外,生活性原則也極為重要。小學生缺乏足夠的知識作為積累,而勞動教育滲透于古詩詞中,需要激發學生以往的生活經驗,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尤其古詩詞本就與生活密切關聯,勞動也與生活密不可分,教師在有效將二者融合在一起的過程中,更要遵循生活性原則,將教學工作與日常生活相關聯,從而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從生活中感受相關知識,理解勞動價值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想切實運用生活性原則,需要關注教學課堂的各個元素,無論是教學情境、教學內容,還是課堂上的一切元素,都可以巧妙地運用起來,從而讓學生沉浸在濃厚的生活氛圍中。此外,生活性原則的彰顯也可以巧妙地向課堂外延伸,讓學生有機會從生活中去發現和感受。這樣一來,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對勞動認知的感受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育人性原則

在小學語文中,滲透古詩詞教學工作還要遵循育人性原則。學科教育工作應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力求學生能夠在學科教育的引導下健康成長,實現身心全面發展,尤其新課標明確指出了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方向,各學科都要堅持落實到底。語文學科在探索古詩詞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過程中應始終遵循育人原則,培養學生的各項關鍵品質和能力。勞動教育在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而語文古詩詞作為一種全新的勞動教育路徑,不僅擔負著培養學生良好文學素養的重任,還應進一步發揮勞動育人的價值,切實豐富語文教育工作的內涵,凸顯人文特性,具有明顯的生成性和實踐性優勢。與此同時,面對核心素養的最高培養目標,語文教育工作者還應著重落實立德樹人的重任,充分挖掘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的內在關聯,從而發揮其育人價值,為健全學生的人格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奠定基礎。

四、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關鍵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勞動精神

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情境創設的教學方法較為常用,借助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能夠更好地讓學生身臨其境,去體驗、去感受,從而增強對知識的內化效果,有利于領悟文學作品內在的深厚情感及價值內涵。尤其在古詩詞教育教學中,教師更應重視情境的創設,發揮教學情境的積極價值。而勞動元素的滲透也可以巧妙借助情境作為切入點,有效帶領學生融入相關詩詞內部的勞動場景,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一般來說,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應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如導入環節、深入研讀環節等,顯著推進課堂教學進程,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獲得感。分析古詩詞中的勞動場景,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情境創設方法,讓詩詞中的勞動場景“活”起來。

例如,在《憫農》這首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勞動場景滲透勞動元素,達到整體教學渲染目標。結合本首詩的具體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詩詞吟誦的形式,利用語音語調營造故事情景。如在朗誦第1句時,教師通過拖長韻字的形式,讓學生深刻品讀本首詩的韻律,如“午”“土”這兩個漢字。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以往炎炎烈日下,一些勞動者艱辛勞作的場景,不僅僅局限于農民伯伯,還有城市中常見的環衛工人、消防戰士等。這樣一來,讓學生沉浸在詩詞的韻律中,逐漸發現其中的勞動場景,培養其勞動精神。

(二)扮演勞動對象,體驗勞動樂趣

除了創設教學情境外,教師還可以引入一些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體會勞動帶來的樂趣。尤其對小學生而言,隨著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學生長期居住在高樓大廈里,遠離自然的同時缺少了勞動體驗的機會。因而教師單純通過理論講授和情境創設所能實現的勞動育人價值極為有限。很多小學生自我表現意識較為強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貼合學生自我發展特征以及個性展示需求,搭建勞動角色扮演平臺,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效。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展開勞動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一定要巧妙選取合適的古詩詞教學內容,發揮這種教學策略的優勢。

例如,《村晚》這首古詩中包含較為明顯的勞動場景,并且其中的主人翁為兒童。教師在教學期間可以為學生安排角色扮演活動環節,讓幼兒從自身體驗角度出發,感知其中傳遞的樂趣。其中,“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這句古詩描繪了一幅十分悠閑的勞動畫卷,放牛的牧童橫坐于牛背上,并用竹笛吹出動人的樂曲。此外,教師在要求學生扮演勞動對象、體驗勞動樂趣的過程中,要及時引導學生轉變勞動觀念,感受牧童放牧期間的艱辛,進而形成更豐富的勞動體驗,珍惜勞動得來的成果。

(三)巧繪古詩配畫,感受勞動場景

教師在利用古詩詞滲透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還可以嘗試為學生安排一些創新的教學形式,從而進一步達成勞動教育融合的效果。利用古詩配畫,既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價值,又能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切實感受畫作中的場景氛圍。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傳遞給學生這一概念,這樣學生才能在后續古詩詞學習中掌握學習技巧,有效領悟古詩傳遞的意境和情感,形成獨特的閱讀感受。此外,教師可以嘗試從反方向出發,要求學生拿起畫筆,畫出古詩描述的情景,加深閱讀領悟,激發形象思維。

例如,在《清平樂·村居》這首古詩教學中,教師便巧妙運用了古詩詞配畫形式展開教學。首先,要求學生仔細品讀詩中的具體內容和情境;其次,要求學生利用畫筆,邊讀詩邊繪畫,將自己領悟到的古詩畫面畫出來。其中,大兒、二兒、小兒勞作時的場景可以作為勞動教育滲透的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將具體的勞作場景繪制出來,從而進一步領悟詩人傳遞的情感。如此,借助巧繪古詩配畫,讓幼兒加深記憶的同時,能夠更好地增強學生對古詩意境的感受,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從而切實領悟其中傳遞的勞動內涵。

(四)增加實踐探索,深化勞動情感

實踐出真知,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想切實滲透勞動教育,也要適當增加實踐探索的機會,加深學生對勞動情感的感悟,將勞動意識根植于內心。結合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基本目標,教師應著重在教學期間設計與之相匹配的實踐探索體驗環節,從而提高整體的感受效果。尤其對小學生而言,教師如果能夠為學生搭建古詩詞學習實踐平臺,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深化勞動品質,則能夠激發學生的勞動行為,鍛煉其動手能力與合作意識,這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極為有利。

例如,在《四月田園雜興》這首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春游契機為學生布置一次實踐探索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走進大自然,與農民伯伯學習種植農作物,幫助農田除草、施肥、澆水等,在親身踐行體驗中深刻感受勞動的不易。如此,借助實踐探索機會,將課堂搬到田園,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解讀,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及勞動習慣。

(五)技術賦能教學,保持勞動熱情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在探索古詩詞與勞動教育融合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現代技術的優勢,帶給小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調動其積極性的同時,幫助學生體會勞動帶來的樂趣,點燃勞動熱情,開闊視野。如目前常用的多媒體教學技術電子白板交互軟件,以及VR技術、AI技術等,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沉浸式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

例如,在《江南》這首古詩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教學素材中勞動教育的價值,教師利用智能軟件制作了活靈活現的古代采蓮的勞動場景,學生在教師展示的這一動態采蓮勞動場景的影響下再次閱讀古詩。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采蓮女們勞作的工具,學生反復觀看并討論,認為采蓮工具是一葉小舟。又如,在教學《村居》這首古詩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紙鳶的歷史來源以及制作過程,并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如此,巧用現代教學技術和設備有利于為古詩詞教學賦能,點燃學生的勞動熱情,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重視利用古詩詞優秀文化精髓,充分挖掘其中的勞動場景、勞動工具等要素,與勞動教育相融合,讓學生切實感受勞動內涵,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升華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猜你喜歡
古詩古詩詞勞動
踏青古詩詞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擬古詩”之我見
品讀古詩
品讀古詩
品讀古詩
熱愛勞動
我和古詩詞
趣讀古詩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