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化理解素養培育的小學音樂教學路徑

2024-03-23 12:50鄭丹梅
家長·下 2024年1期
關鍵詞:素養音樂文化

鄭丹梅

2014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各學段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體系。文化基礎作為核心素養的三大板塊之一,可見其在學科素養的指導實施上具有重要地位。音樂學科中的“以美育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的特點是學校美育的重要內容,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獨特的作用,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結合對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教師不能僅靠作品層面的內容教授相關的技能,音樂教學深遠的意義在于學習音樂的文化價值。

一、文化理解素養的內涵

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要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創新成果,為新課程改革明確了國家層面的教學要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二級指標“人文底蘊”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三大要點,要求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形成基本能力、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形成的精神文化遺產和智慧的結晶。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表達最直接的一種藝術形式,記錄著各個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愿景及思想感情,展現了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不同時代的文化精神。對古今中外在人文領域所積累的經典作品,作為一線音樂教師,要培養學生理解其蘊含的人文思想。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見證了文化是把雙刃劍,可聚、可裂;文化的功能意義在于使用和理解文化的人。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核心素養內涵解析指出,文化理解是對特定文化情境中藝術作品人文內涵的感悟、領會、闡釋能力。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在藝術活動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增強文化自信。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要反思文化理解素養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文化理解素養不僅可以拓展學生對音樂藝術學習深度,還可以培養學生跨學科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本文旨在探討音樂學科文化理解素養的培育路徑,以期為音樂教育實踐提供參考。

二、文化理解素養培育路徑

隨著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頒布,其非常清晰地指出文化理解素養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指導意義。新課程改革下如何構建新時代生本音樂課堂,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對音樂學科的育人價值觀進行重新定位。如何打破學科的局限性,設計更廣闊的音樂視覺,增強學科之間的聯系,文化理解素養的提出為教師的教學目標設計、課堂實踐、作業評價等指引了明確的方向。

(一)深挖教材,理解音樂物質文化之多元

音樂具有文化屬性。音樂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層面包括樂譜、樂器、聲音的物理屬性、音律的數學關系、心理和生理影響指標等。音樂創作來源于對生活的感悟與理解,作者通過樂譜的形式記錄故事的過程及喜怒哀樂,并用音響傳遞與表達。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民具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民俗風情、自然景觀和民族語言,他們用獨特的音樂表達方式深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湖南文藝出版社小學音樂教材為例,每冊教材共有十二課,每課都有鮮明的人文主題,收錄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在我國的民族音樂、革命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教育上尤為突出。

以湘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課為例,本課兩首演唱歌曲分別是東北民歌《新東北風》和朝鮮族民歌《嗯嘿呀》。依據文化理解素養內涵提出的“民歌中的音調與地方方言語調的關聯也體現了音樂的物質文化”,結合本單元內容挖掘與題材相關的資源,以豐富課堂教學知識點,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筆者在備課時將文化理解素養納入單元教學目標:通過資源調查,能與同學分享東北人民及朝鮮族人民的民族文化、藝術、風格等特點;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樹立各民族團結友愛的文化自信。課前,教師布置前置性作業,擬定調查表讓學生提前查閱資料,綜合對比歌曲的異同。

通過表格呈現,學生對兩首歌曲的知識架構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教師再利用視頻展示東北的地域特征及生活習俗,讓學生對當地的地理風貌和風土人情產生直觀的認知;通過欣賞二人轉、東北秧歌等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表演,學生對東北的音樂有了更深的了解;通過歌曲的演唱表現和律動感知,學生感受了音樂的情緒及風格特征。以上系列路徑的學習,讓學生對民族的多元文化的了解提升到高層次的思考,從而樹立文化自信,并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向他人描述音樂特征。

(二)聆聽感知,領悟音樂作品情感之表達

審美感知素養內涵指出:能依據音樂作品的表現題材,領悟其情感表達,感悟其刻畫的形象,并理解音樂的意蘊和風格。審美感知這部分的素養與文化理解素養融會貫通、交織相輔。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通過有組織、有意義的音響傳遞和表達作品所描述的思想感情。聆聽作為音樂學習最基本的途徑,并不只是教育學生單一地傾聽,而是通過聆聽豐富音樂的情緒、情感和審美體驗。

以湘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課為例,本課包括演唱歌曲《彩色的中國》,以及聽賞歌曲《歌唱祖國》。從作品題材分析,這兩首作品都是以“祖國”為情感主題,教學目標的設定不能僅局限于如何演唱歌曲旋律,還要進一步聯系作品的文化背景,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彩色的中國》是一首二聲部合唱歌曲,教授歌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中國地圖上觀察各個省份的地理位置,課前通過查閱歷史資料獲悉各個地域的圖形特征,并對中國地圖有初步了解。歌曲的第一樂段旋律平穩、節奏規整,休止符的運用讓樂句更短促、活潑。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翻閱地圖冊時的動作以及查閱到熟悉的黃河、長江,看到祖國壯麗山河時的激動心情。第二樂段二聲部旋律是歌曲的高潮,從弱拍起唱,通過六度音程跨越直接到達高音區。通過聆聽感知,學生在演唱上掌握了歌曲的音準及旋律走向,但是對音樂的情感表達無法與歌唱同步。此時,教師可以播放歌曲《兩岸一家親》,激發學生內心對炎黃子孫血濃于水的親情的自豪感;朗讀余光中的《鄉愁》,感受思念親人的惆悵與悲傷。學生在歌曲的關聯文化中逐漸理解歌曲表達的意境,從而帶著激情飽滿的情緒完整表現歌曲。

通過歌曲的聆聽,學生感受到偉大祖國的欣欣向榮、繁榮富強,表現出對祖國無限的忠誠和熱愛,堅定了祖國必定更加輝煌的決心!

(三)想象體驗,探究音樂時代文化之特征

音樂藝術具有時代性,既與音樂所使用的發聲體和一定時代的生產工具、生產力緊密聯系,又與人用音響形式來表達對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的感受相關。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產生出具有代表性的音樂體裁風格的作品,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置身于年代中,立足于創作者的初衷,聯系創作背景,探究時代的文化特征,激發學生展開想象,體驗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產生與作品的共鳴。

以湘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課為例,本課安排了聽賞管弦樂曲《晚會》、歌曲《嘉陵江上》和演唱歌曲《游擊隊歌》。三首作品均為我國著名音樂家、教育家賀綠汀先生所創作,創作背景來自我國人民的革命斗爭題材。

教學本單元時,教師先提前制定單元學習任務,通過課前學習單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相關作品的創作年代及歌曲所述內容發生的時間。對現在的小學生而言,他們無法通過音樂作品直接感同身受抗戰的艱苦歷程。課堂導入時,教師以學習單匯報為切入點,分組講述抗日戰爭時期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抗日英雄故事,學生可以從歷史的脈絡中清晰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偉大壯舉。接著,觀看電影《地道戰》片段,從影片中直觀感受游擊隊員的智慧戰斗情節,再結合歌曲的聆聽,想象游擊隊員戰斗的畫面。從歌曲輕快、活潑的旋律演唱中表現出游擊隊員樂觀向上的戰斗精神。通過動作體驗,有的學生貓著腰跟著音樂前進,有的學生蹲下身子準備射擊,精彩緊張的畫面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學生對歌曲學習的深入理解。

通過本單元學習,學生從作品中展開想象并體驗,深層理解了音樂體現的精神內涵與時代文化之間的關系。

(四)實踐活動,體現民族音樂文化之特色

音樂實踐活動形式或行為方式也是人類特有的音樂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音樂活動形式。我國的民族音樂是數千年來各族人民經過共同創造積累的結果,無論是唱腔、旋律還是舞蹈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呈現出絢麗多彩的音樂特點。湘教版音樂教材內容豐富,從一年級開始就融入眾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音樂活動的實踐表現,讓學生感受各民族美妙的音樂特征,從小樹立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堅定信念。

以湘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九課為例,本課安排的兩首演唱歌曲分別是侗族大歌《蟬蟲歌》、蒙古族民歌《小黃鸝鳥》。通過侗族大歌及蒙古族短調音樂的學習實踐,讓學生了解我國侗族及蒙古族的優秀傳統音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音樂文化的素養,體現了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色。

侗族大歌是我國少數民族侗族的傳統音樂形式之一,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濃厚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表演形式聞名于世。教學《蟬蟲歌》時,首先,教師讓學生觀看視頻,了解侗族人民的生活環境、日常勞動及表演形式;其次,教師創設情境創設,讓學生仿佛置身于侗族山寨中,通過旋律的高低模唱表現蟬叫聲、蟲鳴及山澗流水聲;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循環呼吸的技巧,體會低聲部連綿不斷、涓涓流水的意境,感受二聲部無伴奏合唱的自然獨特之美。近年來,隨著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和保護,侗族大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愛,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分析聯系,辨識音樂文化制度之變遷

音樂文化制度是指在不同社會和歷史時期,音樂創作、表演和傳承所遵循的規則、價值觀和習慣,體現了特定社會的審美觀念。作品分析是辨識音樂文化制度變遷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對不同時期和地區的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可以看到音樂文化制度的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和變化。

不同的音樂文化制度對音樂創作和表演有著不同的要求和限制,反映在作品風格和特點上。例如,西方古典音樂教育注重技巧和理論的培養,強調學生對經典曲目的演奏和解讀,可以觀察到古典主義創作的音樂作品注重對稱、輕柔的聲音、復雜的曲式結構等特點。以四年級上冊第三課為例,本課以奧地利古典音樂家海頓的故事為線索,分別學習其三首作品《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第四十五“告別”交響曲》和《小夜曲》選段,通過分享音樂家的故事,讓學生懂得海頓是推動古典樂時期交響樂發展的重要人物;通過《驚愕》和《告別》兩部具有代表性的交響樂作品的聆聽、感知和體驗,理解海頓的作品通常富有活力,充滿了樂觀和幽默的情調。

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音樂作品的演變和傳承來辨識音樂文化制度的變遷。不同時期和地區的音樂作品之間會有一定的聯系,其中的變化體現了音樂文化制度的變遷。例如,歐洲古典音樂在不同時期經歷了巴洛克、古典、浪漫等時期的演進,每個時期的作曲家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但又深受當時的社會和審美觀念的影響。

在現代音樂中,個人創作和市場需求的影響使作品更加多樣、自由與大眾化,特別是流行音樂更加注重個人創造和表達,強調現場演出和即興演奏。以六年級第九課中的歌曲《蝸?!窞槔?,歌曲鼓點明顯,節奏感強烈,節奏緊湊有力,給聽眾帶來一種強烈的動感和沖擊力。歌曲演唱者將流行曲風與自己的獨特演唱風格相結合,為歌曲增添了個人色彩,展現了個人音樂個性。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了解了流行音樂是一種以強調旋律、簡單的和聲結構、多樣的風格和廣泛的聽眾為特點的音樂流派。流行音樂風格和特點可以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區有所變化,但其受歡迎程度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特征。

通過對作品的分析,結合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的了解,學生可以深入探索音樂文化制度的變遷,更好地理解不同時期和地區音樂的風格、主題和演變過程。同時,這樣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和理解音樂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文化理解素養內涵的闡述,結合小學音樂課堂實踐經驗,教師可以從物質文化之多元、作品情感之表達、時代文化之特征、民族文化之特色、音樂文化制度之變遷五個方面組織音樂活動,作為實現學生文化理解素養培育的路徑。小學音樂教育不僅教授音樂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使他們成為具有文化敏感性和全球意識的公民。通過這樣的教育路徑,學生將更加開放、綜合和具有創造性,能夠更好地融入多元文化的社會。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基于跨學科文化理解的學科素養培育研究”(課題編號:FJJKZX22-719)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素養音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誰遠誰近?
音樂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