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政策邏輯、內涵要求與中國改革路徑優化

2024-03-23 00:36薛玉飛
金融經濟學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金融體系強國金融

郭 潔 薛玉飛

一、引言

2023年10月31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以下簡稱“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規格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升格至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彰顯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視。會議總結了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工作的基本經驗和面臨的問題,規劃了當前及未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提升了金融工作在國家整體戰略規劃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會議明確指出,“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了金融在支撐國家整體戰略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尤其是,會議提出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指示,這是中共中央首次提出“金融強國”概念,標志著當前金融體系建設發展的目標已經從原有的“規模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不難發現,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將成為中國今后一段時期內的金融領域重點改革方向和政策著力點。

中共中央緣何在現階段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目標?金融是國之重器,縱觀世界歷史發展經驗,大國的崛起與世界金融中心之間存在密切關系。金融作為一種高效的資源整合方式,常常能夠以較小成本撬動大量經濟資源,正在逐漸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國家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沒有金融的崛起,終難有大國崛起。因此,中共中央提出金融強國這一概念并非偶然,它是對國際國內經濟格局變化、金融體系優化需求的精準回應;是高瞻遠矚且切合實際的正確戰略選擇。金融強國概念的提出不僅是對金融大國戰略的深入發展,更體現了金融面向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巨大需求。傳統的金融大國注重規模,而金融強國注重質效(白欽先和劉剛,2006),兩者的差異在國際競爭中尤為凸顯。在新發展階段,金融強國旨在構建更加均衡、穩健、創新的國家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金融強國也是一種發展戰略的定位,它意味著金融工作將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創新,而不再僅僅是對規模的追求。從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上看,中國金融體系要在全球競爭中傲然屹立,不僅需要擁有巨大的規模,更需要在質量和服務水平上有更為明顯的優勢。在當前經濟下行環境下,防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內容,加快金融強國建設具有提供社會“穩定器”的現實意義。

可以預見,金融強國的概念在中國金融業發展中扮演著引領方向的重要角色。然而,隨著這一新概念的提出,也伴隨著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在全球金融格局動蕩變化之際,建設金融強國將面對國際競爭、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科技創新等多層面的挑戰。通過深入分析建設金融強國的動因、內涵、區別以及發展方向,能更好地理解中共中央緣何對這一建設目標高度重視,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推動建設金融強國??陀^來看,想要實現上述目標,中國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挑戰。首要之一是國際競爭的巨大壓力。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國金融業需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確保其在全球舞臺上占據有利地位,這需要更為開放的金融體制和更具競爭力的金融機構。其次,建設金融強國要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傳統金融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如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不足、金融資源分配不均等,都需要在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找到解決之道,以推動經濟實體的高質量發展。最后,金融創新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必由之路,但也是需要深度思考的方向。數字化、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對金融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個領域,中國金融業要加強政策引導、技術研發,確保自身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領先地位??陀^來看,中國金融正處在“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變遷轉型的關鍵時期,機遇和挑戰并存,如何以建設金融強國賦能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賦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加快,成為政學業三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有鑒于此,本文旨在從學理范疇針對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現實動因進行考察,為更好理解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動力源泉和現實需要提供參考,并從“黨指揮金融”的角度闡釋了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進程中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歸納提煉了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基本內涵和內在要求,并針對新時代新階段下的金融改革發展提出了初步設想。

二、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政策演進邏輯與現實動因

(一)從“金融大國”轉向“金融強國”:從硬實力平面擴張向軟實力立體建設的演進

2017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國已成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國。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金融資產積累僅有1100億元,而2017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就高達252萬億元(尚未考慮其他類型金融資產),相比增長接近2300倍①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18-02/10/content_5265516.htm.。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金融的總量指標已經實現了超常規的指數級增長,且這種金融總量增長也同當時中國巨大的經濟規模相互匹配。應當說,中國金融業經歷了硬實力的充分積累并形成了有效的平面擴張。值得正視的問題是,金融大國僅僅能說明特定國家的金融規模體量在世界各國的絕對數量優勢,但無法刻度出金融的“強”度,金融大國與金融強國之間并不等價。就中國的現實來看,盡管中國金融的規模體量足夠雄厚,但存在諸多典型“大而不強”的特征,甚至還積累著許多“發展中的問題”,表現為銀行業市場主體單一化,缺少足夠的市場競爭;信貸服務方向和結構相對僵化;資本市場整體規模與實體經濟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缺口;金融創新能力較低、金融體制機制健全度較低;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不夠等。這些不足使得中國金融在全球范圍內缺乏足夠的競爭力乃至話語權,在國際金融規則制定中一直都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金融效能對全球的輻射力度較低,無法依靠金融力量來有效維護國家利益;中國金融的規模體量優勢尚難以轉換成為切實的金融動能、經濟效益。

如此背景下,中國需要從硬實力、平面擴張的大國模式向金融軟實力、立體提升的強國模式進行轉變。本文認為,金融強國的定義揭示了一個國家在金融領域的深厚實力和廣泛影響力,意在使金融能夠在全球經濟舞臺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一概念涵蓋了多個關鍵特征:第一,它不僅包括健全的金融基礎設施和系統,以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還需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從傳統的信貸、保險等基礎金融服務到更為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和定制化服務),以滿足不同市場主體的多樣需求。第二,金融強國需要具備先進的金融科技和創新能力,不斷推陳出新,以適應市場和客戶需求的不斷變化。第三,金融強國戰略不能僅僅局限于國內,更應積極融入全球金融治理體系。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場、貨幣流通、國際投資等都已經形成高度相互關聯的網絡。中國應通過金融強國戰略成為全球治理體系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這不僅意味著中國金融體系要更好地適應國際規則,還需要參與全球治理結構的改革,推動金融國際化進程,提升中國在全球金融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一個國家在經濟和金融領域的發展并非簡單地依賴國土面積或人口規模的大小,更關鍵的是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傮w目標上,金融強國的概念,相較于金融大國,更強調了質量、效率和效果?!按笮 迸c“強弱”的區別,實際上體現了經濟和金融發展的本質差異??偭恐笜穗m然能夠反映規模和數量,但人均指標卻更能夠準確地評估效率和效益。通過注重質的提升,一個國家可以將自身積累的金融總量有效轉換成為金融質效,提升國家在金融領域的競爭力并由此成為金融強國。

當前,中國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政治、科技格局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使得金融業的發展不再是國家封閉性的問題,而是在全球化的場景中前進。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金融業的崛起將對全球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不僅要在國內推動高質量發展,更要在全球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通過建設金融強國實現國家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

(二)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打造高質量金融供給的需要

金融強國建設必然是現代化的建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國家金融治理體系的強化和升華。在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轉型的背景下,中國面對的現實問題是突出的。從國內視角來看,盡管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以及第二大的保險、股票和債券市場,金融業總體規模迅速增長,確實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但這種繁榮景象也掩蓋著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高,以及經濟社會和人民群眾對多樣化金融服務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的問題(何海峰,2017)。從國際視角來看,中國貨幣金融體系的國際影響力、定價權和競爭力仍有待進一步提升,統籌金融發展和金融安全的任務也顯得愈發艱巨。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國的金融體系發展必須盡快補齊短板、鍛造長板,著力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以進一步扭轉中國金融發展地位與經濟整體實力不匹配的問題。這不僅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標(葛海蛟,2023),更是金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履行服務實體經濟天職的主攻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當前經濟實踐中的罕見高標準現代化,其獨特性體現在多個方面: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道路等。這一獨特的現代化路徑對金融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為只有金融體系高質量發展才能夠支持這種全面的現代化建設。具體來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目標之一,然而,金融體系在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如中小微企業及低收入群體在融資方面仍面臨較大困難、金融資源配置滯后、金融資源配置在區域間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舊突出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以人民為本的金融體系供給進行系統優化升級,確保金融資源更平等地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中國式現代化還強調推動“以創新驅動發展”,這進一步強調了對高質量科技金融體系的需求。提升科技金融的投入和效率,培育金融科技創新,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就目前中國科技創新的質效水平來看,仍無法同中國的經濟實力進行有效匹配,傳統市場金融業態在賦能中國經濟創新發展時出現的市場失靈需要國家層面的金融力量介入,這也為建設金融強國提供了更大的高層次需求。與此同時,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具有典型和平發展特征的現代化進程,在這一全新的現代化路徑下,金融體系的發展已經超越了經濟層面的問題,成為對社會、環境和全球治理的全面考量。此時的金融需要更具國際競爭力,促進國際金融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包容的方向發展,以滿足和平發展道路的要求,這離不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金融強國的支持和導向優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同西方發達國家謀求全球性金融霸權的導向有根本不同,中國建設金融強國旨在為國家爭取一個同經濟、金融實力地位相當的國際金融發展地位(格局),推動中國更好地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為全體人民帶來更加富裕的生活,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并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三)金融強國建設是風險防控永恒主題下強化金融監管和統籌力量的必然

金融強國建設必然是統籌安全與發展的建設,是推動金融事業穩健前行過程中牢牢守住風險底線的壓艙石和穩定器。風險防控是金融內在的永恒主題,金融發展的安全穩定是經濟平穩健康向上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會議報告高頻次出現了“監管”和“風險”兩個詞(分別為20次和19次),充分凸顯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金融工作的關鍵任務。從風險防控視角來看,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普遍面臨著更加嚴峻的金融風險挑戰,經濟周期波動性和不確定性無論是在深度和廣度上而言都更大(王愛萍和胡海峰,2021),疊加前沿數字技術與金融融合而生的金融科技,更是給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帶來了全新的不確定性(郭樹清,2020)。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臨的金融風險亦尤為復雜,僅靠傳統監管模式已難應對這些新變化,因此必須加快推進監管體制革新,實現金融“基層化-網絡化-專業化”,打造立體式的監管框架(唐松,2019)。同時還需要提升監管協同機制建設,增強多部門監管聯動應對重大風險事件的能力。只有建設起完整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和運作機制,才能實現各級、各類監管的有力銜接,構建起一個真正著眼于全面風險防范的監管體系,提升風險預警和處置能力(湯凌霄和皮飛兵,2012)。而這將需要以建設金融強國為總體目標,推動中國監管體制向國際接軌,建立起國際合作機制,管控區域性金融風險。

從實體金融支持視角來看,金融正深度融入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但不同區域和產業鏈中的風險特征不盡相同,對風險識別能力和針對性監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構建多元化的監管標準體系,按產業分類實施差異化監管(錢麗華等,2023),并建立區域間合作機制,實現風險信息共享。同時,還需要借鑒國際經驗,探索科技助力下的靈活監管模式,將監管力度高效導入各個細分領域。在國際經驗上,這種金融風險監管防范能力的上升都離不開國家(金融)權威的依托。從這個角度來看,只有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才能實現區域和產業間金融監管資源包容性配置,完善差異化監管規則(吳曉靈等,2023),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監管效率。

(四)金融強國建設是全球化背景下完善金融網絡體系維系發展動能的關鍵

金融強國建設必然是開放式的建設,是中國金融體系深層次融入全球經濟、金融系統過程中依賴國家金融力量強化影響力和輻射力的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科學研判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審時度勢地把“雙向開放”寫入“十三五”規劃建議。近年來,跨境業務迅猛增長,但中國與鄰近經濟體以及重要合作伙伴國家在金融基礎設施、法律規則和監管標準等層面銜接度有待提升。例如,“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金融合作平臺建設無法滿足實體經濟的高標準要求(吳曉求,2015),需要中國與沿線國家建立深度聯動機制,推動跨境貿易支付與資金池建設。在這種需求下,如何推動人民幣在沿線國家功能的擴展,并突破單一國家金融體系的局限,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間區域金融合作體系,成為中國深度雙向開放的關鍵一環。從國家戰略視角上,從源頭上建構完整的金融互聯網絡(曹遠征,2021),牽頭推動國際合作新模式,與周邊國家共同參與全球重大(金融)規則制定,這需要全面布局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方略,為中國在國際上的金融競爭提供戰略支撐。尤其是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逆全球化”進程互相交織,各國在角力博弈過程中形成的全球性規則和合作機制仍舊偏重于發達國家的經濟金融治理,新興國家在金融標準制定上的發言權十分有限。中國作為重要的新興經濟體,有必要加快參與并引領這一進程,把握機會積極參與全球重要規則和標準制定,爭取在關鍵問題上發揮建設性影響。只有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進程,才能夯實在全球金融規則制定中的地位,成為主導全球重大金融議題的重要參與者。

同時,中國實體經濟的深度對外開放需要金融高品質發展為支撐。但需要正視的問題是,中國區域間的產業鏈定位和資源稟賦優勢存在典型異質性特征,金融資源的開發和分配不均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阻礙:一方面,東部地區金融體系已較完善,金融要素稟賦的資源積累相對豐富甚至面臨一定的飽和;另一方面,中西部及部分中東部地區金融支持不足,難以承載本地產業鏈完整升級需要,金融資源的邊界約束更為明顯。由此,中國國內的金融資源和制度的布局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梯度差異,這需要構建一個覆蓋全國各地的完整金融網絡體系。其一,需要采取國家統一部署,協調區域間金融資產流通與信息共享,破除地域壁壘對金融資源的阻隔。其二,需要建立流動機制,使金融資源能夠根據各地產業優勢實時優化配置布局。其三,要注重各地間產業鏈優勢互聯互補,推動金融深入服務實體經濟各細分領域。應當說,上述的變革需求涉及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協同與模式革新。以當前“國內—國際”的金融發展經驗來看,由于專業健全的金融網絡體系都建立在現代金融制度框架之上,只有全面推進建設金融強國,整合全國金融資源,才能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金融網絡,以充分發揮各地區金融優勢,支持產業鏈深度整合,助推區域協同發展,才能夠以扎實的國內經濟、金融發展基礎來應對國際經濟、金融競爭。

(五)金融強國建設是國家金融行為的重大實踐進展

金融強國建設必然是國家組織、配置金融資源能力的戰略性治理建設,是國家金融意志集中優化并形成系統性國家金融行為的新表現。在完善和運行金融秩序過程中,國家金融行為是指國家作為金融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參與主體所進行的各項行為。它與一般企業機構之間的行為不同,具有很強的公眾屬性和社會整體性。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體現了國家行為在金融領域中的強化作用。自1997年以來,全國(中央)級別金融工作會議已召開6次(表1),無不體現了國家意志在金融監管改革、體系改革、防范風險領域的重要影響。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政策是新發展理念下,中共中央在歷次會議經驗總結中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國家在金融領域所開展的又一項重大實踐,其目標是大幅提升國家的整體金融實力和影響力,使國家在金融規則制定、機構建設、產業發展等各個環節都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表1 歷次全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概覽

第一,加強國家對金融秩序引導、監管和保障職能。隨著中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金融業發展變得日益復雜,市場自發秩序難以滿足對金融秩序穩定性的需求。因此,通過國家行為強化市場機制、優化金融結構體系、統一制定金融戰略與規則等措施,提升國家在金融治理中的主導力度,有助于彌補市場的天然缺陷。國家行為在金融領域的引導和監管得以強化,意味著國家行為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金融監管,更加注重對金融結構和機制的整體優化,使金融運行更加穩健。第二,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全局性表現在國家行為具有整合性,能夠統籌協調各方面因素,打造現代化金融框架體系。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不僅是提高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更是通過整合“國際—國內”多方資源、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布局,實現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這就要求國家行為在金融領域具備俯瞰全局、統籌資源和調整內外環境的能力。國家行為需要更好地協調各主體利益關系,推動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推動整個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第三,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凸顯了國家行為的創新性。國家金融行為不斷變化與創新,以適應金融市場和經濟發展的新變化。當前,中國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不僅借鑒國際經驗,還應大力支持金融科技創新與產品研發,構建優勢金融產業。這就體現出國家行為中內含的創新元素,不斷尋找適應新形勢的監管和治理方式,推動金融業不斷創新。第四,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凸顯了國家行為的現代化要求。在國際金融秩序推陳出新的背景下,各國金融體系面臨的挑戰也在不斷增加。如果僅依靠自發、分散的金融力量來同其他國家的金融活動相互合作競爭,必然會處于劣勢。因此,國家金融行為若不能與時俱進,將難以應對新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不僅要提升國家金融治理水平與競爭力,更要求國家行為向現代化和國際化轉型。

三、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根本遵循與思想指南

(一)以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為根本遵循

加強黨的領導是做好中國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也是中國金融發展有別于歐美發達國家金融發展的根本特征。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對金融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調整,這一改革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金融治理效能,可以實現金融工作更有力、更高效地服務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確保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流動。順延上述邏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將更加突出中共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金融工作更具有旗幟鮮明的政治性。黨的領導在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中的重要性表現在政治保證、政策協調、應對風險、服務國家戰略和實現長遠布局等方面,其本質是引領金融業深刻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大活力。

1.金融強國建設需要黨的領導作為政治保證。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背后需要黨的堅強領導,這不僅是實現國家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任務,更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規定性。黨的領導在建設金融強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旨在確保整個建設過程符合黨的意志和部署,是各項工作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第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指導思想,也是確保黨的領導在建設過程中得以充分發揮作用的關鍵,金融強國建設同樣需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理論武裝全體金融從業人員。只有深刻領會黨的最新思想成果,才能在金融工作中正確把握方向,實現建設金融強國的政治目標。第二,將金融工作嵌入國家高質量發展總體布局,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金融業要深入推進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確保金融資源更加優化地配置于關鍵領域。通過深化與產業政策的融合,金融改革更有力地服務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的實現。黨的領導在這一過程中將通過堅定推動新發展理念的深度融入金融工作,使得金融業能夠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為高質量發展總體布局提供堅實支撐。

2.金融強國建設的政策改革需要黨中央高度統籌。建設金融強國的成功離不開各項政策的深度協同,而黨中央具備有效推動這一協同的關鍵能力。第一,建設金融強國涉及面廣泛,各項政策難以獨立運作。中共中央作為中國經濟、金融發展的堅強領導力量,能夠通過深入推進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整合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實現這些政策的有機融合。這種深度協同將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發展總體戰略,推動金融強國建設朝著全面、協同、可持續的方向邁進。第二,中共中央在國際層面也能夠發揮關鍵作用。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國際合作,黨中央有能力助力金融業在全球范圍內構建更為緊密的合作網絡,這種國際合作不僅有助于提高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更能夠在國際舞臺上形成統一思想的強大合力。通過全球化的金融合作,中國金融制度將更好地融入國際體系。

3.金融強國建設過程中的風險挑戰需要黨中央的動員力量作為保障。建設金融強國作為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加強金融體系的發展韌性,以實現全面而持久的發展。面對突發風險,黨中央具備迅速而有力的集聚資源能力,以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第一,黨中央在風險防范機制的建設上發揮著關鍵作用。建立重大風險預警機制是防范金融風險的首要任務,而黨中央能夠迅速部署國家一體的信息共享系統,使得各級金融監管機構能夠實現實時信息的互通互聯,有效監測金融市場的波動情況。第二,黨中央能夠通過高效的行政管理網狀協調各級政府、金融機構等多方面資源,能夠在風險事件發生后,立即啟動并形成一個高效的指揮鏈條,確保信息流通迅速而順暢。黨中央還可以調度各方力量,協同作戰,迅速采取應對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風險帶來的不利影響。第三,黨中央的號召能夠在短時間內動員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形成強大的抗風險合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黨中央在建設金融強國中不僅是政治領導的象征,更是在風險時刻的堅強支撐,其高效集聚資源的能力、協調各方合作的機制、動員社會資源的影響力以及對社會信心的維護,都為建設金融強國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4.金融強國建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導向需要黨中央的規劃引領和布局。金融體系的發展必須與國家戰略緊密對接,以實現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推動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第一,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必須跟隨中共中央關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建設金融強國必須對標國家發展的核心任務,確保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創新發展的主要職責。黨中央的戰略引領將明確金融在實現國家經濟發展的第一中心任務中的定位和責任,推動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確保國家整體實力得到更為均衡和協調的提升。第二,黨中央通過明確金融發展的理念和方向,引導金融強國建設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一方面,金融體系需要更好地服務國內大循環,通過金融創新和普惠金融,推動國內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黨中央在建設金融強國中,還推動著金融業更好地融入國際產業鏈,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通過金融合作,提升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助力國際間的互利共贏。第三,建設金融強國中,黨中央的統一思想將成為實施重大項目、推動關鍵產業發展的指導。國家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項目等,都需要金融體系通過合理配置資源,實現政府戰略的精準實施。

(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金融強國工作指南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發展,也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重要理論指導。這一思想的形成和確立,標志著中國在經濟領域理論體系的不斷創新和進步。具體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其中一個突出的基本特征在于,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個新階段中,金融發展的需求和導向也會發生明顯變化,以往金融大國的總量積累型、規模擴張型發展模式需要進行重大優化調整,這是以金融高質量發展賦能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核心理念。因此,在建設金融強國的實踐中,要牢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工作指南,緊扣中國金融實踐發展的矛盾變化,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南,推動金融強國建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破解一系列長期存在金融領域的結構性、周期性、體制性突出問題。

首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的戰略布局,在金融強國的建設實踐也要服從服務于總布局建設。具體來看,“五位一體”總布局為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為金融強國賦能導向提供了有力指導。其中,經濟建設作為核心,引領著金融強國的崛起,這不僅要求金融系統更緊密地融入實體經濟,還要充分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這一背景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成為實現金融強國目標的內在要求。改革應當注重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推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五大領域的全面發展,做好這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引領,加速金融創新,提高金融與科技項目科技企業的匹配水平;綠色金融強調可持續發展,通過引導資金向綠色、低碳領域傾斜,促進環保和清潔能源項目的發展;普惠金融則強調金融服務的普及性和平等性,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更廣泛的金融包容;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則直面社會老齡化和數字化趨勢,提供更為個性化和便捷的金融服務。這種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徑不僅有助于金融體系的創新升級,也將促進金融業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推動產業升級和綠色可持續發展,使其在時代潮流中緊跟最新發展理念,使金融體系更具包容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

其次,在金融強國建設的藍圖中,明確高質量發展的指標、政策、標準、統計和績效評價等體系成為關鍵一環。這一任務的實現將為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明確的指引,有助于金融體系更好地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建設金融強國需要建立明晰的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充分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要求。這包括從經濟總量、增長速度轉向質量效益、結構升級的指標體系,更強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金融強國建設中,這意味著金融體系要從追求規模擴張的傳統發展理念中解脫出來,更加注重服務實體經濟、推動創新發展、支持綠色可持續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不僅為金融強國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指引,也為金融體系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制度支持,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核心理念相一致。通過形成有機統一的體系,金融體系將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的要求,推動高質量增長,為實現金融強國的目標提供堅實基礎。

四、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內涵要求

(一)建設金融強國要以“人民性”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要求

“人民利益至上”是引領中國建設金融強國實踐的核心理念。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這一原則不僅是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的責任擔當,更是確保金融系統運行穩健、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深刻理解人民性的內涵,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金融工作的制高點,對建設金融強國至關重要。

第一,人民性體現在金融服務的全方位覆蓋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要求金融機構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這就要求金融工作要積極主動地關注中小微企業和低收入群體的融資需求,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為這類群體提供更加靈活、個性化的金融支持。只有當金融服務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金融需求時,金融體系才能夠深度融入社會、緊密貼合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脈搏。第二,人民性表現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上。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的支柱,而金融作為其重要的服務和支持體系,應當以更高效的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和風險管理。金融機構需要深度參與產業鏈,了解實體企業的經營狀況,通過技術創新和金融工具的不斷升級,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這就要求金融工作要注重文化金融的建設,支持文化產業的繁榮,推動文化價值與金融價值的有機融合,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金融服務。第三,人民性內含于風險防控的永恒主題。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場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日益加劇,對金融工作的風險防范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機構需要在風險管理方面不斷強化技術手段,建立更加健全的風險評估體系,及時發現和化解潛在風險,以確保金融體系的安全穩健運行。在這一過程中,建設金融強國成為保持金融領域長期穩定的總體布局,也是保障人民群眾金融福祉的重要支撐。第四,人民性與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密不可分。金融體系需要以更加靈活的方式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提升。通過加強金融市場的多元化和市場化程度,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實現金融服務的精準對接,從而更好地滿足不同行業和地區的金融需求。這要求金融機構在業務拓展和創新方面發揮更大的潛力,通過引入更多的金融科技手段,打破傳統金融體系的局限,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可及性。

(二)建設金融強國要以“市場化”保障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

金融市場化改革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關鍵路徑之一。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就是要在建設金融強國過程中更加深入推動市場改革,這將成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關鍵一步。金融市場化改革要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注重引導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體現金融規律,發揮市場機制的內生動力。

第一,資本市場作為金融市場化發展的主要平臺,需要更為積極地推動其健康發展,將其作為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力量。資本市場不僅是資源配置的平臺,更是引導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關鍵載體。在建設金融強國中,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是重中之重。其中,優化資本市場的監管機制,打造良好的市場建制,可以進一步提升信息透明度,引導更多優質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有效消解企業融資困境,為科創企業、先進制造業、綠色低碳企業提供有力支持。第二,深入探索銀行業市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環節。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可以實現金融資源更為精準的配置,促使銀行更好地發揮其信貸職能。在市場定價機制下,銀行對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同時,利率市場化將為人民提供更加多元的金融產品選擇,推動金融服務更貼近人民的需求,促使金融資源更為高效地服務于全社會。銀行業的改革和市場化的不斷深化將成為建設金融強國的有力支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提供堅實基礎。另外,在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資本市場和銀行業市場的相互配合和協同發展至關重要。資本市場的改革將為銀行提供更多的融資工具和渠道,而銀行業的市場化改革則將促使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這兩者的相互協同,必然是要在市場公平競爭條件下方能實現持續高效的互動協作,這種相互促進的關系有助于形成建設金融強國的良好局面。

(三)建設金融強國要以“國際化”拓展中國金融的融匯和輻射能力

在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國際化戰略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這一戰略旨在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開放,加強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以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由此能夠為建設金融強國打開更大的空間。

在實施“引進來”方面,中國特色建設金融強國要進一步優化國內營商環境,使之更具吸引力,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法治穩定的投資場所。通過大幅減少外商投資準入限制,中國將釋放市場潛力,吸引更多外資流入,助力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發展。這將有助于提升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實現國際化的戰略目標。在“走出去”方面,中國特色建設金融強國將積極參與全球金融合作,推動建設國際合作新平臺。通過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機構緊密合作,中國將促進全球金融治理的合作共贏,并推動國內金融機構更加積極地走向國際市場,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推動中國金融體系更好地融入全球,也會為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貢獻中國的智慧和力量。國際化戰略的核心是要進一步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張方波,2023)。為此,中國將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不僅有助于企業防范流動性短缺的風險,還有利于全球外匯儲備的穩定,有助于使人民幣成為全球貨幣體系中的“錨貨幣”,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再平衡。此外,國際化戰略將深化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融合。通過金融高水平開放,中國將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資金支持。中國金融機構也將更加積極地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建設,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這將為中國特色建設金融強國注入更為強勁的動力,使金融服務更深度地融入國際合作,助力全球金融體系的共同繁榮。

(四)建設金融強國要以“科技化”推動金融發展的技術動能深度轉換

在中國特色金融強國的構建中,科技化發展呈現出日益顯著的趨勢。這一趨勢不僅僅表現在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更在于科技與金融體系的深層融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的不斷涌現,金融行業正迎來一場全面的數字化變革。這種科技與金融的深度結合,為實現金融強國的目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驅動力。

第一,金融科技的飛速發展為構建智能金融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成為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抓手。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廣泛應用,金融業務的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智能風控系統的建立使得金融機構能夠更加準確地評估風險,降低信用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為與建設金融強國中強調的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防控風險的要求高度契合,為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第二,金融科技的發展為金融市場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務手段,促使金融服務更好地惠及千家萬戶,這也為建設金融強國實踐中所關注的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方式。這種便捷的金融服務模式不僅促進了消費升級,也為廣大市民提供了更為靈活的理財渠道。建設金融強國需要確保金融服務更貼近人民的需求,而金融科技的推動正是在這一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此外,金融科技的創新催生了新型金融生態,推動了金融業態的升級,實現了信息安全性和資源配置效率的雙重優化,這種創新不僅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也為金融體系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金融科技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成為建設金融強國的技術要求,為金融體系的升級注入了新的動力。在金融科技發展的同時,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過程中也應警惕新技術潛在的風險與挑戰。信息安全、隱私保護、科技監管等問題需要得到重視,切實保障金融科技的安全可控。

(五)建設金融強國要以“普惠性”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公平正義

普惠金融的理念不僅是服務全體人民的追求,更是實現國家金融政策公平性的法律要求。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推進金融精準扶貧”。加快金融強國的建設應通過踐行普惠金融的理念,能在更大范圍內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福祉,實現金融資源的貢獻,保障社會主體的平等發展權。

第一,普惠金融在中國特色金融強國的戰略構建中扮演著引領角色??萍嫉难该桶l展和新興金融形態的涌現,尤其是數字金融、金融科技等,為普惠金融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拓展空間。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能夠更加準確地識別金融需求,提供更個性化、差異化的金融服務,使得金融服務更全面地觸及千家萬戶。這不僅符合金融服務普及化的要求,更是中國特色建設金融強國中提升金融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徑。第二,普惠金融的推動將深刻改變金融體系的結構和運作模式。在中國特色金融強國的發展中,不僅要求金融服務全面、均衡,更需要金融體系靈活、高效。引入先進的科技手段,如區塊鏈、人工智能等,能夠改善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智能水平。這對構建中國特色金融強國的基礎性制度和規則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為金融體系的創新和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此外,普惠金融不僅是金融服務的方式和手段,更是金融文化的倡導。在中國特色金融強國的進程中,培育金融文化是建構國家金融軟實力的重要路徑。

(六)建設金融強國要以“安全性”守住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風險底線要求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在建設金融強國的進程中,全面加強金融監管不僅是對金融風險的防范,更是為了確保金融體系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為人民群眾謀福祉,也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穩有序穩定推動的基礎。

在構建金融強國的過程中,除了傳統的信貸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房地產市場風險之外,還有許多新興的金融風險。其中首要的是金融在科技、數字化層面的創新風險(金融數據隱私泄露、網絡安全等),氣候變化和持續金融風險(氣候變化加劇對金融業帶來的沖擊)、地緣政治下的國際金融風險(國際貿易、戰爭緊張局勢等)、人口老齡化下的養老金風險等一系列沖擊。這些挑戰背后蘊含著對金融體系更加靈活、高效的需求,對金融安全性的需求也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陀^來看,對金融施加更具有穿透力的監管將成為應對各類新興金融風險的前瞻性舉措,更是確保金融體系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的關鍵一環。在中國特色建設金融強國中,金融開放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開放過程中的風險衍生和傳染是任何一個國家金融發展必須面對的課題。加強金融監管可以提高金融系統的韌性,使其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健全的金融監管體系是金融開放的有力支撐,可以有效防范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對國內金融體系的沖擊。在推動金融開放的同時,監管要保持警惕,及時發現和化解因開放帶來的風險。中國特色建設金融強國還需要不斷強化國際合作。金融監管不能僅僅停留在國內范圍,要逐步與國際接軌,共同應對全球性金融風險。通過加強國際合作,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可以吸收國際經驗,提高監管水平,同時也可以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五、加快推動金融強國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路徑

(一)以“三個著力點”賦能金融高質量發展

1.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第一,金融強國應當更加聚焦于金融生態系統的建設和完善,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和廣度。具體來看,應當建立金融機構激勵機制,通過建立金融機構的績效評價和激勵機制,引導其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設立獎勵措施,對于在支持關鍵領域、關鍵時刻表現突出的金融機構給予獎勵,激勵其更積極主動地服務國家戰略。進一步地,應當大力推動金融科技創新,加大對金融科技的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在數字化、智能化方面進行創新。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精準度,為實體經濟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支持。第二,金融強國應當加大對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應鼓勵金融機構設計和推出更具創新性的金融產品,以滿足科創企業、先進制造業等領域的融資需求。這包括創新的信貸工具、風險共擔機制等。在契合國家發展的大方向上,應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科技(數字技術)創新和綠色低碳發展,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提供更多優惠政策,降低創新轉型企業的融資成本。與此同時,金融機構應當加強同科技創新轉型企業的深度合作,引導金融機構針對實體經濟發展需求定制個性化方案,為其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支持,包括風險投資、貸款等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第三,金融強國應重點強化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助力其發展壯大。應搭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平臺,整合各類金融服務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降低其融資成本,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鼓勵金融機構通過建立更為完善的信用評估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信用貸款支持。

2.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第一,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應當專注構建現代金融生態系統,將資金有效引導到實體經濟中。特別是要注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以確保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實踐中應當關注創新性金融產品的設計和應用,通過專項基金,深化與科創企業的合作,以更大力度、更靈活的機制支持科創企業和先進制造業,推動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數字化轉型。第二,政府可以采取激勵措施鼓勵金融機構通過科技建設更加靈活、高效、智能的金融體系。這包括推動數字化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金融科技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現代金融機構的發展提供創新動力。第三,政府應全力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的深化,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促進金融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通過推進市場化改革,減少對市場的直接干預,增強市場的活力,從而實現金融機構和市場的雙向互動。第四,金融強國應重點強化金融市場的樞紐功能,政府應重點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強化金融市場的樞紐功能。通過建設多層次、多元化的資本市場,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參與,形成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場生態系統,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元的融資渠道。

3.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第一,政府應當著力穩步擴大金融領域的制度型開放(譚小芬和張怡寧,2023)。這包括通過深入改革金融監管體系,完善金融法規,提升金融體系透明度,為外資金融機構提供更大的市場準入權。這樣的開放不僅能吸引更多國際一流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同時推動國內金融機構更好地適應國際化的競爭環境。第二,為促進“走出去”,政府需著力提升跨境投融資的便利化水平。建議通過簡化資本項目管制,提高外匯管理的便捷性,為國內企業提供更為便利的國際融資渠道,同時鼓勵國內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國際投融資項目,拓展海外市場份額。第三,政府應通過提供更為優惠的政策和服務,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建議設立特殊金融開放區,為外資機構提供更高的市場自由度,引導他們更深度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的建設和服務。第四,政府需要加強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支持力度,提升其競爭力和影響力。這包括加大對金融科技創新的投入,建設更為完善的金融生態系統,同時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更好地連接全球金融市場。政府還需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通過深化內地與香港的金融合作,優化跨境資金流動機制,加強金融監管協作,為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

(二)以金融風險處置能力強化打造穩定金融環境

1.全面強化金融監管的前瞻性創新。第一,需要在全面加強金融監管的框架下,突出金融體系的創新和前瞻性。除了覆蓋所有金融活動的監管范圍,還要強調機構監管和行為監管的協同配合。通過建立更加全面、多層次的監管機制,能夠更好地應對金融市場的多元化和創新性。這一過程需要監管機構根據市場的發展和變化,及時更新監管政策,保持對不同金融機構和活動的有效監管。第二,加強對金融科技領域的監管是至關重要的。隨著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監管需要更具前瞻性,以確保其健康有序地發展。監管機構應當注重對金融科技公司的注冊、運營和退出機制的規范,以降低潛在的金融風險。同時,要關注數據隱私和信息安全等問題,確保金融科技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時,不導致新的風險。第三,加強監管科技和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的應用。通過引入監管科技,監管機構可以更好地應對金融市場的復雜性和快速變化。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助監管機構更全面地了解市場動態,提高監管的精準性和實效性。這不僅有助于及時發現潛在風險,還為監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多的數據支持,使監管更加科學和智能。

2.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第一,建議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這一機制應當更加靈活、創新,以更好地適應中國經濟的發展新常態。通過優化政府債務的管理,可提高債務使用效益,降低潛在的債務風險。政府債務管理機制的創新還應當包括更加智能的風險評估和監控系統,以及更加靈活的債務調整機制,從而提高對債務風險的應對能力。第二,建議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通過合理調整債務結構,可以更好地匹配債務用途和項目的期限,降低債務償還的風險。同時,優化債務結構還可以引導更多的資金流向實體經濟中的關鍵領域,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這一過程需要政府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靈活運用各類金融工具,確保債務的使用更加有效和可持續。

3.促進金融與房地產協同發展和良性循環。在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中,房地產的穩定和良性發展對金融體系至關重要。第一,建立健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不同購房主體的融資需求,提高金融產品的多樣性和適應性。例如,可以推動發展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衍生品,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更靈活的風險管理工具。通過金融創新,更好地滿足房地產市場的融資和投資需求。第二,加強金融與房地產的信息溝通和協同機制。建立金融機構、房地產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及時了解市場動態,有效應對市場波動。協同機制可以通過定期會商、信息披露和風險評估等方式實現,促使各方更好地協同合作,形成合力。第三,加強風險防范和監管。在金融與房地產協同發展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潛在的金融風險,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范。這包括對房地產貸款的風險評估、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防范金融風險是協同發展的基礎,也是構建良性循環的關鍵。

4.數字貨幣引領金融市場革新與穩健前行。第一,在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行方面,除了規范金融市場發行和交易行為,還需關注數字貨幣等金融創新。政府可通過推動數字貨幣的研究和應用,加強監管科技在金融市場的應用,提高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效率。通過引入更先進的科技手段,以確保金融市場的公正、安全運行。第二,數字貨幣的發展也應當注重國際化。政府可推動金融市場跨境合作,促使數字貨幣在國際間的互聯互通。通過國際合作,提升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加強與其他國家金融市場的協同,為中國金融強國的加快建設拓展更廣闊的國際視野。

5.前沿科技綜合推動風險防范。第一,為更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政府需在實施權責一致原則下,注重金融創新和科技結合。在處理風險時,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提高監管效率,實現金融風險的早期發現和及時處置。通過推動科技在金融監管中的應用,政府能夠更精準地監測金融市場的動態,有效預防和化解潛在的風險隱患。通過前沿科技的綜合推動,政府能夠更全面地提升金融體系的風險防范水平,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夯實堅實基礎。第二,政府在金融風險防范方面也需加強國際合作,通過與其他國家金融監管機構的緊密協作,形成國際監管網絡,共同應對全球性金融風險。這不僅有助于各國分享信息、協同行動,更能夠提高中國金融體系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合作是防范跨境金融風險的關鍵之舉,也是構建安全穩健的金融體系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歡
金融體系強國金融
甘肅“強科技”需健全科技金融體系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健全現代金融體系的適應性之“點論”
強國有我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夢
秦晉爭霸
P2P金融解讀
《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