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科技-產業:金融強國戰略的三元結構和歷史演進

2024-03-23 00:36
金融經濟學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強國金融機構金融

劉 典

一、問題的提出

2023年10月30日到10月31日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正式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強調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這一戰略目標的提出,彰顯了金融在國家核心競爭力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反映了國家對于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期待。會議明確指出,“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边@表明金融工作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選擇的新高度,金融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提供資金支持,而是要全面參與到國家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中,發揮其作為重要資源配置工具的作用。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需要金融工作的大力配合??萍紕撔率峭苿咏洕l展、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而金融則是支撐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在新的歷史階段下,如何構建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體系,促進實體產業與金融建設更緊密結合,已經成為當前改革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通過有效發揮金融的資源配置作用,更好促進金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也就成為落實科技與金融結合、實現金融強國戰略最重要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圍繞金融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學者們開展了系列重要研究。約翰·??怂梗?987)考察了金融對工業革命的影響,認為工業革命不僅是技術創新的結果,更是金融革命的結果。因為工業革命早期使用的技術創新大多在工業革命之前已出現,而技術革命既沒有引發經濟持續增長,也未導致工業革命,一個重要原因是已存在的技術創新缺乏籌措大規模資金的金融環境,因此,工業革命在金融革命開始之后才加速發生,這充分說明了金融是推動近現代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西方發達國家較早重視金融業的發展,并將提升本國金融競爭力作為國家戰略。如塞繆爾·亨廷頓(2010)將控制國際銀行系統、控制硬通貨和掌握國際資本市場列為美國控制世界的關鍵手段;日本在1998年把金融列為綜合安全保障七大要點首位;歐盟則試圖以1999年歐元正式啟動為契機,增強國際金融地位,并希望重建國際金融秩序。劉長喜等(2020)認為金融體系對于強化國家能力而言,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從金融與科技、產業的關系來看,一方面學者們肯定科技在促進金融產業轉型發展、提質增效中的作用,提出了“金融科技”的概念。巴曙松和白海峰(2016)認為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運用深刻改變了金融行業形態。另一方面,學者們也分析了包括“金融科技”在內的金融產業對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李春濤等(2020)認為金融科技創新催生了新的金融服務模式,有利于緩解實體產業的投資困境,促進企業創新;楊東(2018)認為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可能加速金融系統風險積累,因此應該不斷創新監管方式,降低金融行業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

確實,前期研究已經擴展了學界對金融與科技發展的理解,但主要關注二者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從國家戰略視角全面審視一個國家的金融發展。特別是對于中國而言,雖然上述研究文獻同樣支持金融強國建設,但缺乏從國家戰略角度進行的頂層設計思考,未能系統分析科技創新和產業在金融強國建設中的角色,未充分闡釋金融行業與國家間相互作用機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金融強國”戰略提出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的當代展開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國,一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奮斗的目標。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的“金融強國”目標,是繼黨的二十大提出十三個強國目標后又一重要發展戰略。

“金融強國”目標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金融理論的繼承與創新。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等重要學說構建了包括貨幣、信用、銀行、資本等范疇的金融理論,深刻揭示了金融的本質、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首先,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價值儲藏三種基本功能。貨幣是商品交換的一種普遍等價物,其價值來源于商品交換中的勞動時間,在經濟中的作用是以其普遍等價物形式參與到商品交換中,促進商品流通和價值轉化。其次,信用是由商品交換中的賬戶記錄和債權關系逐漸發展而來的。信用是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的重要手段,而信用的產生是貨幣流通的必然結果。此外,銀行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特殊金融機構,其本質是為資本家提供融資和資金管理服務。銀行通過發行貨幣、儲存貨幣、提供信用等方式,參與到經濟生活中,推動經濟發展和資本積累。最后,資本是由勞動價值轉化而來的剩余價值積累的產物,是資本家占有和支配的資本財富。資本家通過投資獲取利潤,實現資本擴張和積累。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積累和集中越來越明顯,導致了經濟周期的波動和社會矛盾的激化。

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對金融本質和發展規律的認識。在不同歷史時期,黨根據實際賦予了強國概念不同的內涵,金融工作內容的側重點也隨之發生改變,從致力于建立健全高效的金融體系,逐漸演變為將中國打造成一個高質量發展的金融強國。金融強國目標的提出不是偶然,而是順應了全球經濟金融發展的大趨勢并立足于當前中國金融大國國情的內在要求。

三、“金融強國”戰略的歷史坐標和發展階段

金融工作的目標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體系改革不斷演變和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與之相關的理論發展也在不同階段得到了深化和完善。

初期改革階段(1978—1992年)。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啟動了經濟改革開放進程,逐漸實施市場化經濟體制,并于90年代初建立了現代金融體系。在這一階段,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吸引了大量國內外資本流入,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逐漸發展壯大。金融工作主要關注的是解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金融問題,包括金融機構改革、儲蓄存款利率調整、建立證券市場等。政府對于金融體系的改革目標是為了支持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和經濟增長,實施金融市場的基礎建設。與之相關的理論發展主要包括了中國金融市場改革的實踐經驗總結和國際金融發展理論的借鑒。

穩定發展階段(1993—2000年)。隨著改革開放與經濟快速增長,中國金融工作的重心逐漸演變為著力于打破傳統的計劃經濟下的金融體制框架,推動金融體系的現代化改革。在這一階段,中國政府采取了穩定發展的金融政策,以保持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通過引入市場化機制,培育和發展各類金融機構,提高金融服務水平,促進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同時加強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推動金融體系穩健運行。此時提出了“金融三化”理論,即金融機構的法人化、市場化和國際化。

全面深化改革階段(2001—2010年)。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標志著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邁出了重要一步。這一舉措為中國開啟了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這一階段是中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關鍵時期,金融工作也轉入著重推動金融體制的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金融工作的開展開始注重于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推動金融科技應用,提高金融業的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并加強金融監管,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和穩定性,逐步開放金融市場。相關理論發展也逐漸強調“金融創新”“金融風險管理”“資本市場建設”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理論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得到體現。

高質量發展階段(2011年至今)。當前,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金融工作的目標轉向了高質量發展階段。除了繼續強調金融市場規模、金融機構實力外,更加注重金融科技創新能力、國際化金融機構的建設、金融監管制度的完善。金融強國目標的主要目的是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尤其是提升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能力,同時加強金融風險的防控。這些內容也反映在相關的理論發展中,比如金融科技與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機制的探討、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等。

從金融工作目標的階段性演化進程可以看出,中國越來越重視金融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作用,金融強國的提出也是一個循序漸進卻必然的過程。經過多年發展,中國金融體系已經具備了相對完備的機構和監管框架,對于維護金融穩定、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保持穩定性的同時,金融強國戰略也注重發展創新性。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和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金融業務模式和產品也在不斷創新。金融強國戰略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和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自身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保持金融穩定性方面,金融強國戰略致力于完善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以及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水平。通過加強金融機構監管,建立健全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機制,防范市場波動和風險事件發生,提高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和穩健性,保障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和金融體系的安全發展。

在發展金融創新性方面,金融強國戰略注重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創新業務、完善金融創新的支持體系以及推動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的合作。首先,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激勵,推動金融機構開展創新業務,包括金融科技、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新興領域,提高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其次,通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審批流程、提供政策支持等措施,為金融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支持體系。同時,通過與科技企業合作,共同研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提高金融機構的數字化水平和創新能力。

四、互動融合的新趨勢:“科技-金融”的雙向驅動

(一)金融強國是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

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其核心在于開拓和利用新的理念、技術和模式等資源,以創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增強社會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然而,創新過程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尤其在當前科技大國競爭的背景下,成熟的科技強國可能對新興市場國家實施科技封鎖,加劇了科技博弈。此外,隨著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的不斷涌現,不同領域間的融合已成趨勢,進一步增加了創新的不確定性。金融本質上是管理和把控風險的一種資源和工具。為應對創新風險所帶來資源浪費和市場機制不平衡等問題,要求金融更好地發揮資源配置作用,要求金融市場具備高度敏感性和應變能力,以及高水平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接納不同領域的技術和商業模式。

中國雖然已經成為“金融大國”,但“金融大國”的根基還不足以完全應對創新風險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截至2023年6月末,中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449.21萬億元,并擁有全球最大的銀行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保險市場規模均居全球第二,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連續17年穩居全球第一。這些數據無不表明中國擁有匹配于自身的巨大經濟規模,巨大的金融活動總量,是當之無愧的“金融大國”,但中國市場的外部投資者,包括港澳臺投資者在內,大約只占到4.5%,還很難達到金融強國的標準。

只有通過有效地變革,健全的金融市場體系、高效的金融機構、專業的金融人才以及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部環境和突出的風險問題。因此推動金融領域變革就成為應對創新風險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而金融變革又是推動“金融大國”建設成為“金融強國”的必要前提。從表1歷次金融工作會議的內容可以看出,我國對于金融變革的發展歷程以及建立金融監管體系以應對風險的重要性。

表1 歷次金融工作會議對比

(二)科技創新是金融強國的核心動力

科技創新為金融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核心動力。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對于金融強國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金融行業受到許多限制,包括地理位置、時間、效率等問題。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與進步,尤其是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得金融行業逐漸擺脫了這些束縛,變得更加高效、便捷和智能化。

截至2023年4月底,全國一共有77項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項目,項目類型覆蓋金融服務、業務輔助、合規風控、監管科技、行業平臺和行業基礎設施等各個領域。其中涉及金融服務的就有34項,在所有業務中的出現頻率最高,達到44.16%。由此可見,金融服務成為金融科技創新的主要領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科技創新改變了金融行業的服務模式。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金融行業在服務模式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大數據方面,金融機構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客戶的行為和需求,從而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對客戶消費行為、投資偏好、信用狀況等數據的分析,金融機構可以推出更符合客戶需求的信用卡、貸款等產品。同時,大數據技術還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管理風險,提高信貸決策的準確性和效率。云計算則被廣泛應用于政府、金融、教育、醫療、能源、制造、交通、物流等多個領域。其中,金融行業是云計算應用的主要領域,占到了約15%的市場份額。云計算的應用讓金融機構能夠更高效地處理海量數據和復雜計算。通過云端存儲和計算資源,金融機構可以快速地處理客戶信息、交易數據等,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同時,云計算還為金融機構提供了靈活的擴展空間,能夠更好地應對業務增長和峰值期的需求。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更是為金融行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尤其是在智能客服領域,有86%的金融機構都采用了人工智能技術。這一比例相較于往年同期有了顯著的提高,其中,智能投顧、智能客服以及智能風控系統的應用比例較高。智能投顧可以根據客戶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投資建議和服務;智能客服則能夠快速地回答客戶的問題和解決投訴,提高客戶滿意度;智能風控系統則可以通過對客戶信息和交易數據的分析,有效識別羊毛黨、惡意刷單等惡意行為,保障金融機構的利益。

2.科技創新推動了金融行業的業務拓展。在區塊鏈技術的推動下,金融行業開始涉足數字貨幣、供應鏈金融等領域。這些新興領域的拓展為金融機構帶來了新的業務增長點,也為金融強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國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已超過808.51萬個,覆蓋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等領域。這意味著,數字人民幣正在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使得金融機構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支付方式,同時也為金融行業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供應鏈金融的興起拓寬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成為中國金融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自從供應鏈金融模式被廣泛應用以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得到了顯著的緩解。隨著國家對供應鏈金融關注度逐步加強,普惠金融力度增大,金融機構對企業貸款的支持力度逐年上升,特別是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發展迅猛。2019年為43萬億,2022年為88萬億,規模三年翻番。同時,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逐步降低。中國新發放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2018年全年為7.34%,到2022年上半年全國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5.35%,較2018年全年下降接近2.0個百分點。

3.科技創新擴大了金融行業的服務范圍。傳統金融服務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進步,金融服務覆蓋面越來越廣,逐漸延伸到了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打破了地域限制。在科技創新推動下,移動支付和互聯網理財等新型金融模式應運而生,使得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居民也能夠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務。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農村手機網民規模達3.48億,社交網絡、金融理財、視頻直播、移動購物及旅游出行為農村用戶使用最廣泛的APP類型,農村用戶規模均超過2.5億,為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的金融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

五、產融共生:“產業-金融”的內在聯系

(一)實體產業是金融強國的關鍵落腳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體經濟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只有通過支持實體產業發展,將金融資本與科技資源相結合,引領資源和要素匯聚新興產業,成為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才能更好實現金融強國目標。

根據《國務院關于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2022)》,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宏觀政策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在復工復產、保供穩價、助企紓困、恢復生產等方面為相關市場主體提供了切實的金融服務,通過資金支持增強市場主體應對系統性沖擊,增強了實體經濟的韌性。銀行業金融機構投向制造業貸款余額達30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其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37.2%,高技術制造業貸款同比增長26.1%。2022年前5個月,銀行業金融機構制造業貸款新增2.6萬億元,增幅高于去年同期。在優化產業運行生態中,金融的作用不可替代。從國內外現有產業與金融結合的模式來看,產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金融發展。

(二)數據驅動助力產融結合

數據要素也是助力金融強國發展的新動能之一。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比重不斷增加,2022年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達到了17%以上?!丁笆奈濉睌底纸洕l展規劃》指出“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數據要素已成為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重要因素。而大數據項目集中在具體行業層面,金融、醫療、應急、城市大腦應用領域項目最多,占比21.5%。2022年《金融業數據流通交易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顯示:“近五年來,金融業數據要素采購項目數量復合年均增長率達40%,遠超金融業采購總項目數量復合年均增長率26%?!苯刂?022年,中國大數據技術在互聯網金融和電信等領域的應用占比超過77.6%。

數據要素對金融業形態的改造及其融合發展主要體現在數字技術發展上,其應用范圍也得到了進一步擴大,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個領域。大數據、云計算的應用相較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最顯著的特征在于海量數據的存儲,極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數據從低質量、碎片化的原始狀態,轉變為可衡量的數據資產和可流動的數據資本,數據價值化和資源配置的過程,增強了金融服務的普惠性。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到區塊鏈與人工智能技術階段,區塊鏈與人工智能的應用對金融領域的正向影響正在開啟全新的時代。區塊鏈技術與大數據是數字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區塊鏈技術對金融的改造不僅在于加強金融數據的安全透明,更在于算法的變化。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分布式賬本,在根本上改變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較之于大數據階段,將更顛覆性地改變金融的傳統業態模式。

積極發揮金融資本在數據要素產業鏈中優化資源配置的正向作用,對引導數據要素標準化發展、順應宏觀政策的調控方向具有重要意義。金融資本通過投資和貸款等方式,將資金引導到數據要素產業鏈中的創新企業和研究項目中,使得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和項目得以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進而推動整個數據要素產業鏈的發展。同時,金融資本也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讓數據要素在不斷創新中充分“流動”,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產品質量的改進或者新的商業模式的創造,從而為實體產業的轉型升級帶來更多的資金支持。在上述過程中,數據、科技、資本三大要素共同構成了推動實體產業變革的驅動力。數據要素的深度應用釋放了資本要素的生產力,技術的不斷創新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而資本流動和優化配置則為產業升級和轉型提供了充足的動力。這種數據與科技驅動的模式加速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也推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的總體發展,進一步為金融強國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支撐。

六、“金融強國”戰略的推進路徑

(一)“金融-科技-產業”的三維賦能

金融強國的概念深刻蘊含了兩大核心內容:一是金融風險的有效控制;二是通過金融手段促進經濟發展。在風險控制方面,強調建立和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健康。在發展促進方面,重點在于如何利用金融工具和機制,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新興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金融強國建設指明方向。作為“五篇大文章”之首篇,科技金融的提出,既體現出中央層面對科技的高度重視,也賦予了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重大歷史使命。要加強產學研資深度結合,讓科技成果及時產業化,發揮金融對科技創新和產業進步的支持作用,并為金融發展提供堅實的實體經濟支持,從而把科技創新、產業進步和金融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因此,找準科技和金融的結合點,提升金融服務科技質效,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是做好金融強國文章的關鍵著力點。

科技與金融的結合主要體現在科技金融領域??萍冀鹑谑沁\用金融創新手段,提供高效服務于科技創新創業的金融業態、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其核心是以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將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我國金融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引導金融資本更多地投入科技創新領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并作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為實體產業注入新動能,最終推動金融強國建設高質量發展。

(二)全面深化金融改革,構建高效透明的金融體系

首先,優化金融市場結構和推動市場多元化是關鍵,包括從傳統的銀行信貸體系到發展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及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市場的廣泛領域。債券市場發展能夠提供更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增強市場流動性,而股票市場和創業投資市場的完善則直接支持創新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成長,從而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同時,加強金融創新與科技融合,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不僅提升金融服務效率,而且優化信貸流程和風險評估,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其次,建立和完善符合國際標準的金融監管體系,包括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確保其運營透明和合規,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通過跨市場、跨行業的監管協調統一銀行、證券、保險等不同金融領域的監管政策,確保整個金融體系的協調性和一致性。這些改革舉措將共同構建一個更穩健、靈活且包容的現代金融體系,為金融強國戰略的實施奠定堅實基礎,并為中國經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以科技賦能金融發展

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在推動金融強國戰略實施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推動金融業更加敏捷地響應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這種創新不僅涉及傳統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的緊密合作,共同開發新型金融產品,如綠色金融產品和普惠金融服務,而且強調在金融服務中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以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實現更精準的風險控制和信貸決策。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機構需要不斷探索和適應新技術的發展,使其服務更加貼近市場和客戶需求。例如,綠色金融產品的推廣有助于引導資本流向環保項目,促進可持續發展;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則可確保金融服務的廣泛覆蓋,縮小金融服務的差距。同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應用,不僅可以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準確性,還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預測市場趨勢,優化資源配置。這些創新舉措將為金融強國戰略的實施提供堅實的支持,推動中國金融業的轉型升級,同時也為全球金融創新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參考。

(四)加強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

加強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是金融強國建設的另一個關鍵方向,必須著眼于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金融機構要與科技公司、高校和研究機構之間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為科技創新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也通過參與投資決策和風險管理,直接促進產業發展和升級。

此外,為了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和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加強金融監管至關重要。包括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強化對金融市場的監控和審查,有效預防和控制系統性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市場的穩定,同時確保金融資源有效地流向實體經濟的關鍵領域,特別是對那些具有高成長潛力的新興產業和科技創新領域。如此,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可以形成更加緊密和協調的關系,共同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加快“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和新型工業化的進程。

猜你喜歡
強國金融機構金融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的重要途徑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金融機構共商共建“一帶一路”
強國有我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夢
秦晉爭霸
資金結算中心:集團公司的金融機構
P2P金融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