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馬燕”

2024-03-24 18:59李鈞德馬思嘉
黨員文摘 2024年5期
關鍵詞:曉玲同心縣白菊花

李鈞德 馬思嘉

“媽媽,不上學,我一輩子的眼淚流不干?!?/p>

20多年前,在寧夏西海固同心縣張家樹村,正就讀小學五年級的馬燕在豆子種植說明書的背面寫下題為《我想上學》的信,讓弟弟念給不識字的母親聽。母親白菊花含淚聽完了信。

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這封信連同馬燕的三本日記,引起媒體的關注,《馬燕日記》也出版成書。

在這個13歲女孩簡潔的筆觸中,西海固山村孩子艱難的求學及生活細節一一展開,但是,“不過在(再)苦在(再)累,我也不怕,我要勇敢地去追尋我的理想”。

后來,在大家的幫助下,馬燕順利完成學業,成為一家中資企業在法國的員工。

馬燕命運的改變,源自一次偶遇;千千萬萬“馬燕”命運的改變,則離不開國家政策。在這片馬燕曾生活、學習過的土地,如今的“馬燕”們是什么模樣?

母親希望女兒“要選擇自己的人生”

雪停了,風也停了,我們姐弟三個和我七十歲的老奶奶就去背雪,把一個井都背滿了。這一冬,我們沒有缺水喝。

——《馬燕日記》(2001年12月4日星期二小雪)

張家樹村屬于同心縣預旺鎮,是被聯合國專家認定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西海固地區的一部分。在黃河水通過國家“揚黃工程”抵達這里前,當地百姓種地要“靠天吃飯”,生活用水則來自井窖里儲存的雨水、雪水,飲用時還需撇去浮在表面的昆蟲和雜物。

馬燕有兩個弟弟,一家五口人只有五畝旱田,糊口尚且不夠。馬燕的父親是一名退伍軍人,因為沒有多的工作機會,當時大部分時間只能在家種地。為了增加收入,白菊花只好搭乘村里人的手扶拖拉機,去寧夏北部、內蒙古等地撿發菜掙錢。撿發菜很辛苦,無論寒暑,撿發菜的人都睡在山坡上。

馬燕在日記中寫道:“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讓媽媽下半輩子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卑拙栈ú皇遣欢R燕的渴望,卻感到力不從心,她給不了他們遠大的理想。

聽完馬燕的信,這位母親再次踏上了撿發菜之路。村里人調侃她:“女娃娃上學有啥用嘛,遲早都要許給人家的,能識幾個字就行了?!?/p>

白菊花卻希望女兒有與自己不同的人生:“我小時候只上了半年學,早早嫁人,圍著鍋臺轉,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我就覺得馬燕不能再這樣了,她要選擇自己的人生?!?h3>一切都不同了

今天我才知道這星星是數不清的,才知道外面的世界竟這樣大。

——《馬燕日記》(2001年11月13日星期二晴)

《馬燕日記》吸引了國內外人士捐款。這些捐款資助了馬燕和許多像她一樣因貧困而面臨輟學的女孩。她還拿出三分之二稿酬,捐給了更多家鄉孩子。

當時,馬燕的五叔馬東林的大女兒上到初一就因貧輟學。如今,五叔的小女兒在縣城讀高中,他在城里務工、租房陪讀?!澳菚r候家里太窮了,如果大女兒能趕上國家政策,說什么我也會讓她上學,有知識太重要了?!瘪R東林說。

西海固百姓如今深信:一個孩子考上大學,就能改變一家人的命運。

繼馬燕考上大學后,她的兩個弟弟也順利從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在他鄉過上了理想的生活?!拔姨貏e高興,孩子們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人生,一切一切和我都不同了?!卑拙栈ㄕf。

由于生存條件艱苦、飲水不便,張家樹村在寧夏“十一五”“十二五”生態移民期間已整村搬遷。曾經,馬燕一家一年的收入只有1000余元。2023年,同心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了14885元。

這座橋就是我的“中國夢”

今天又放假了,我和弟弟又要走那條永遠走不完的路了。

——《馬燕日記》(2001年9月15日星期六陰)

2001年9月,馬燕成了張家樹村第一名女初中生,卻也面臨新的難題:從張家樹村到鎮上的預旺中學約20公里,她和弟弟要步行往返。由于村鎮間距離遠,學生大多住校。周五下午,學校早早放學,讓學生回家;周日下午,學生再背著黃米和幾個饃饃回學校。

“有錢”的孩子,會花錢搭乘去鎮上趕集的手扶拖拉機去學校。馬燕沒錢,只能和弟弟徒步四五個小時回家。

如今的西海固,硬化路四通八達,唯有黃土崖下的深溝巨壑亙古未變。

馬燕上學時,要經過一道數十米深、近百米寬的溝壑。她在日記里寫下過溝時的恐懼:“走在路上的時候,我的心里非常害怕,因為有很深的溝,很陡的山。還有的時候,路上有小愉(偷)要錢?!?/p>

膽子再大的孩子,也害怕晚上過溝。有時候家長們到溝的對面去接娃娃,要是干活耽誤了,就在溝對面喊娃娃的名字,給娃娃壯膽。

2018年,溝上架了橋。橋的一邊,依稀可見貼著崖壁的羊腸小道,當地人稱之為“羊走的路”,馬燕上學時曾無數次走過;另一邊則是攔洪水庫,鹽堿水將黃土浸成鹽霜般的白,倒映著晴朗的藍色天空。

“沒有走過深溝,你就不知道橋的重要。2016年,城陽溝大橋建成。盼望了那么多年的事就這么變成了現實,像做夢一樣?!瘪R燕的初中同學馬成奇,談起自己當年上學時路過的城陽溝和現在的城陽溝大橋,這個已是同心縣馬高莊鄉領導的沉穩青年難掩激動。

學校成為鎮上最美的風景

我在想,到什么時候上學,我才能不挨餓呢?

——《馬燕日記》(2001年10月30日星期二陰)

20多年前,每周日下午回學校時,馬燕要背一小袋黃米、五個饅頭,作為這一周的伙食。她將黃米拿到食堂換成飯票,確保每天能吃上一碗黃米飯;五個饅頭,被她儲藏在木頭盒子里,每天吃1個。

教室是簡陋的平房,窗玻璃總是殘破的。為節省換玻璃的錢,學校干脆用磚將窗戶封死,只留頂部一線天光。冬季寒冷,早上值日的學生要提前生好爐子,待師生在塵土飛揚的“操場”上跑完早操,教室才有些溫度。

宿舍里,十幾個孩子擠在土炕上,冬天冷得不敢脫鞋,晚上睡覺卻還要打開窗戶,因為炕下燒的是煤餅,學校擔心孩子們一氧化碳中毒。

如今,氣派的校舍和城里的中學并無區別,只有女生宿舍樓前那棵老榆樹,見證著20年滄海變桑田。宿舍樓里溫暖如春,每層樓都有水房、水沖廁所。宿舍一角擺著學習桌,學生或坐或立,嬉笑談天。

15歲的冶曉玲在預旺中學讀初三,是“最困難的那類學生”。父親早亡、母親改嫁,爺爺冶正龍獨自撫養冶曉玲和她的弟弟妹妹。因要照看孫子孫女,冶正龍無法外出掙錢,祖孫四人靠政府每月近4000元補貼生活。

冶曉玲姐妹周一至周五住校,費用全免。她們的早午餐皆由學校免費提供:早餐有雞蛋;午餐則是葷素搭配加米飯,且經常換花樣。對低保、殘疾、建檔立卡戶等六類困難學生,晚餐也免費,學校每學期會給家長賬戶補貼幾百元,學生“刷臉”就能吃飯。冶曉玲姐妹即便沒有生活費,也不會像馬燕當年一樣餓肚子了。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以前,我走過最遠的地方就是我們村,一天就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也不知外面的世界是怎樣……轉眼幾年,也許還有更多、更大的城市在等待著我們。

——《馬燕日記》(2003年3月29日星期六晴)

《馬燕日記》出版時,現任同心縣教育局副局長的蘇潤軍正在另一所鄉鎮中學當老師,正好經歷了西部地區基礎教育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變化。

一方面,上學路上的經濟障礙掃清了,脫貧攻堅期間提出“兩不愁三保障”,包括“義務教育有保障”;另一方面,“女孩上學沒用”的觀念也逐漸轉變,越來越多的女生考上大學、改變自身與家庭命運的案例,無形中影響著村民的認知。如今,同心縣再無學生無故輟學。

同時,小規模鄉村教學點大多已撤并,同心縣通過辦寄宿制學校、購買校車服務等方式,把師生集中到了教育資源更優質的大規模學校。

2023年9月,20多名學生從偏遠的郭陽洼小學,來到馬燕曾就讀的預旺鎮中心完全小學。六年級學生馬瑞芬的上學路從4公里變成15公里,但通勤不成問題,因為免費校車每天都會到馬瑞芬家門口按時接送。大課間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老師們更有趣的教學方式、更多的朋友,都讓她覺得新學校很好,“爸爸媽媽都說我變開朗了”。

黃土高原依舊,而高原上的人們,儼然有了另一番人生。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猜你喜歡
曉玲同心縣白菊花
小青蛙學本領
一只玩具小熊
白菊花
中國曲協文藝志愿服務團送歡樂走進寧夏同心縣
淺析玉米的高產種植技術
1955—2015年同心縣氣溫變化特征分析
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和陶樂鎮干旱土地的管理研究
沒有回復的短信
白菊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