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年說“龍”

2024-03-25 18:41張章
走向世界 2024年7期
關鍵詞:文化

張章

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源流最為久遠、傳承時間最長、最為復雜的文化之一,在中華文明的悠久歷程中,它經歷數千年的發展與傳承,不僅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和精神核心的代表,更是中華民族發展強大的精神動力,已深深根植于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龍”從哪里來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關于“龍”起源是真實物還是想象物,眾多專家、學者從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結合歷史文獻研究可知,龍的起源與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有關?!堆a史記·三皇本紀》中記載伏羲“蛇首人身,有圣德”;《拾遺記》描述伏羲出生時的樣貌,就是后世傳說中龍的形象。也就是說,伏羲與龍有緊密關系,中華民族對伏羲的崇尚就包含了對龍的崇拜。

從考古發現角度看,新石器時代是龍崇拜現象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各地先后考古發掘出各種不同的龍崇拜遺物和遺跡。據考古界最新的成果,龍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近萬年。最早的龍以堆塑手法成形,如遼寧省查海遺址的石堆龍、內蒙古自治區興隆溝的豬首擺塑龍、河南西水坡的蚌殼堆塑龍群。其中,遼河流域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堆龍、龍紋陶片和蛇銜蟾蜍陶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龍形象,已經具備中國龍形象的龍頭、龍頸、龍體、龍鱗、龍尾、龍爪等基本特征,可以說是龍崇拜之源。而距今5000年前后,凌家灘、崧澤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都有玉龍發現,紅山文化除了玉雕龍還有彩畫龍和泥塑龍。由此可知,早期龍在多地區都有發現但有主有次,遼河流域的龍,起源早、類型多、成系列;紅山文化時期的龍,形象已比較成熟,并對夏商及后世龍的演變影響深遠,是中國龍起源的主干。

文字方面,甲骨文是象形文字,龍是先民想象中的神物,因此甲骨文中的“龍”字,頭上長角,張著大口,右邊是蜿蜒的身軀。隨著時間的推移,“龍”字的寫法發生了變化——在西周時期的金文也就是青銅器銘文中,“龍”字的大口形演變成了“肉”字形,但總體上仍像長角、張口、曲身的龍形??梢哉f,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龍”字基本都是整體象形。作為象形文字,龍的形象在文字中的樣子與文物有異曲同工之妙,最有說服力的是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海家村出土的西周青銅爬龍,爬龍的形象與甲骨文的“龍”字除了四肢略有不同,兩者幾乎一模一樣。

后來為了書寫方便,“龍”字被一步步簡化。春秋時期秦國文字中“龍”的寫法,左右分寫,同時在尾部上方加了裝飾性的三撇,小篆“龍”形就是由此變來的。到了戰國時期,不同地區的“龍”字寫法差別較大。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頒布了統一的書寫系統,其中包括了“龍”字的規范化,許多不同的寫法在這個過程中被整合為秦文字的“龍”。漢代隸書在秦篆的基礎上,將圓轉的筆道寫成方折、平直的筆畫。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后,形成了楷書,“龍”字就是現在大眾熟悉的樣子。而簡體“龍”字就是繁體字的龍身演變而來,把原先的三橫省略成一撇。

龍的“進化”

如果說,新石器時代產生的龍崇拜與農業生產有關,生動表現出中華文明起源的多源性,那么,從查海文化時起,龍崇拜便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伴相生數千年,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

眾所周知,“龍”的形象集合了多種動物形象。中國近代詩人、學者聞一多認為,龍是以蛇為本體,又融合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是因為“當初那眾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內中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眾圖騰的合并與融化,便是蛇圖騰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脊虐l現也證明,史前時期的龍是多種動物的“龍化”,如熊龍與豬龍,更有多種龍化動物的組合,如內蒙古小山遺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劃的鳥龍、鹿龍與豬龍,凌家灘和牛河梁遺址出土的龍與鳳組合的玉飾,特別是龍與花(華)的結合,被認為是從中原到北方更為廣闊區域古文化的結合,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集中體現。

每個時代的龍,都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特征。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彩繪龍紋陶盤,距今4000多年,那時龍的形象還不太穩定,比較多元,從夏代晚期的綠松石龍形器到商代的嵌綠松石象牙杯再到西周的“犧尊”青銅酒器,雖然年代不同,但上面龍的形象開始趨同。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的玉龍,個頭不大卻大有講究,它的大頭、卷尾是受距今5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影響,頭上的菱形紋來自同樣5000多年前的南方良渚文化,身上的半弧紋飾則與4000多年前的陶寺彩繪龍紋陶盤如出一轍。出土于陜西咸陽塔爾坡秦代建筑遺址的戰國時期龍鈕銅錞于,是國內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秦式龍鈕錞于,其頂部裝飾龍形鈕,形態卷曲,呈倒“S”形,四爪兩兩相并而立,龍首向后,龍口大張……商周的龍神秘莫測,春秋戰國的龍變化多端,秦漢的龍威武剛勁,魏晉南北朝的龍飄逸灑脫,唐代的龍華美富麗,宋明的龍威嚴至尊——歷經數千年,龍的體態雖然變化無窮,但萬變不離其宗,從形象到內涵,始終代表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界的尊重,代表著多元文化的融合共處,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無窮的創造力和無限的生命力的集中體現。

其實,不僅是龍形象起源與演變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道路,與之相關的文化,包括文人墨客筆下的龍意象、各類民俗活動,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結果。龍能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扎根,是多民族推崇的結果,滲透到中國古代的宗教、哲學、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社會和民俗等各個領域,表現出強大的傳承力,承載了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

《山海經》里的龍

龍是中華文明里非常重要的圖騰,被視為祥瑞,也是封建時期帝王皇權的象征。在神話傳說中,龍是神圣的,是行云布雨的神,它們能大能小,能升能隱,法力無邊。

作為中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山海經》記錄了大量神話傳說和怪異生物,龍是其中最為著名和神秘的存在之一?!渡胶=洝分嘘P于龍的記載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與龍很相似的異獸,它們雖不是龍但有龍的特征,比如有鳥身龍首神、人身龍首神、馬身龍首神等等;一種是真正的龍或者說是龍族,分別是燭龍、應龍、夔龍和蛟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燭龍和應龍。

《山海經·大荒經》中記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睜T龍全身呈赤紅色,身長千里,它的光芒可以照耀北極的黑暗。燭九陰的神通非常強大,它的一舉一動都能使整個世界發生巨大的變化,只要把眼睛睜開,整個世界馬上就變成白天;閉上眼睛,黑夜就籠罩下來?!逗M饨洝分羞€有相關記載:“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睜T龍吹一口氣天空便就烏云密布,大雪紛飛,變成冬天;呼一口氣,馬上又是烈日炎炎,熱浪逼人,變成夏天……這種能力放眼整個神話世界,似乎也只有盤古大神才具備。

應龍也被稱為黃龍,在《山海經》和《史記》中均有記載,最早出現在先前的黃帝時期?!渡胶=洝ご蠡臇|經》中記載:“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薄渡胶=洝ご蠡谋苯洝酚涊d:“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痹谶h古時期,黃帝部落和蚩尤部落發生了戰爭,蚩尤一方有很多擅長呼風喚雨的靈物,所以黃帝部落為了扭轉戰局請應龍來幫忙,應龍的加入使得戰事發生了變化,蚩尤和夸父也被其擒殺。應龍立下了汗馬功勞,卻也消耗了太多的能量無力振翅飛回天庭,于是來到南方蟄居在山澤里,所以南方變得多雨。到了后世,大禹為了拯救蒼生決心治水,并請應龍前來幫忙,應龍以尾掃地成功疏導了洪水,又生擒了當時為禍世間的“四大靈猴之一”無支祁,再次立下了不世之功。

“東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薄渡胶=洝ご蠡臇|經》中,夔龍的地位和實力均不如燭龍和應龍,雖然也能呼風喚雨,但被黃帝剝皮剃骨,皮被做成了鼓、骨被做成了鼓槌,鼓聲能傳五百里,足以威懾天下。

“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薄磅吀`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于羽郊?!薄渡胶=洝ず冉洝分杏涊d,鯀是天上的神仙,為助人間治理洪水,偷了天帝的“神土”息壤私自下凡,想用息壤治理洪水。就在鯀快成功時,天帝發現了鯀的行為大為震怒,于是派火神祝融下界將鯀殺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鯀的治水大業至此也就失敗了。

龍的“代言人”

千百年來,除了《山海經》里豐富多彩的十幾種龍,中國文學中到處都有龍的身影、龍的傳說和龍的故事,屈原在《離騷》中駕飛龍遨游,李白在詩中欲攀龍上九天……有關龍的描寫廣泛存在于《詩經》、漢賦、唐詩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這些作品敘事抒懷,反映社會生活,承載美好祈愿,不斷豐富和拓展了龍文化的內涵。

《三國演義》里面,曹操跟劉備煮酒論英雄,引子就是天上出現了龍卦,云彩出現了龍的形狀,曹操跟劉備聊龍的各種變化,然后問到了“天下英雄”?!端疂G傳》里面,梁山“一百單八將”里面有五條“龍”,分別是“入云龍”公孫勝、“混江龍”李俊、“九紋龍”史進,還有“出林龍”鄒淵、“獨角龍”鄒潤叔侄?!段饔斡洝防锩?,龍王成了一個分級別的“系統”,最高的是海龍王,也就是四海龍王,其下,江、河、湖、泊、潭都有龍王,甚至井里都有龍王。有著“民間百科全書”之稱的《紅樓夢》里面,曹雪芹因故事情節而數十次寫到“龍”,筆墨或多或少,恰到好處,充分體現了他特有的藝術風格,也將“龍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給讀者,但主要是基于龍的精神價值層面的比擬和基于龍的形象層面的建筑、服飾、陳設器物等紋飾。此外,回目中嵌有“龍”字的有三個: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鳳協理寧國府》、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題五美吟 浪蕩子情遺九龍珮》、第七十九回《薛文龍悔娶河東獅 賈迎春誤嫁中山狼》。

蒲松齡卻在《聊齋志異》里筆鋒一轉,所寫的龍跳出了固有認知,獨具一格。舉凡興云布雨、變幻無端、飛升云天、擊兇除惡、與人溝通往還等等,在他的筆下皆有描繪且大都充溢著詩意,絲毫不讓“聊齋”世界中的其他華章,同樣顯示出蒲松齡超拔的藝術功力?!读凝S志異》中涉及龍的作品,共有20余篇。其中《余德》《羅剎海市》《晚霞》《白秋練》等作品,彰顯出蒲松齡天才的想象。同時,這類龍故事能夠在承續前人之作的基礎上又有著別開生面的轉折,其中充溢著馳想天外的藝術想象、自由浪漫的審美追求和含蓄而又強烈的詩意之美。

龍之九子

龍,是中國的“圖騰”。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質、愛好各不相同。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是青龍和水牛之子,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它繼承了母親溫馴、善良的性格,喜歡音樂,特別喜歡蹲在琴頭欣賞美妙動聽的音樂。傳說嵇康在世彈奏《廣陵散》時,吸引了囚牛,囚牛為了時時刻刻都可以聽到嵇康彈奏的《廣陵散》,自己化作了一把古琴,從此留在了嵇康的身邊。囚牛通常出現在古典樂器之上,比如常見的龍頭胡琴,其實就是囚牛。

次子睚眥(yá zì),是龍和狼之子,它不僅繼承了龍的一部分基因,更像母親,好勇喜斗嗜殺,是一個狠角色,更是一個小心眼,成語“睚眥必報”說的就是它。因為這種性格,很多兵器都喜歡用睚眥的造型,尤其是利斧之上。

三子嘲風,是龍和一只大鳥所生,“形似獸,好險又好望”,因為喜歡探險登高,嘲風在中國民俗中常常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辟邪安宅的作用,?!耙灾玫罱恰?,也一直有專家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四子蒲牢(pú láo),是龍和蛤蟆之子,繼承了母親愛鳴叫的特點,平時生活在海邊,害怕鯨魚,每遇鯨襲就大叫不止,于是人們將其形象置于鐘上,并將鐘椎雕成鯨魚的形狀,敲鐘時,讓鯨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云霄”且“專聲獨遠”。

五子狻猊(suān ní),是龍與獅子所生,長相酷似獅子,繼承了母親端莊、威嚴、沉默的性格,喜靜好坐愛煙火,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狻猊出香也是常見的香具題材之一。

六子赑屃(bì xì),也叫霸下、龍趺、填下,是龍和龜所生的神獸,外形似玄武,“形似龜,好負重”,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赑屃常背起三山五岳來興風作浪,后被夏禹收服并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后,夏禹就讓它背起自己的功績,因此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七子狴犴(bì àn)也叫憲章,相傳是龍和老虎所生。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還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被置于獄門上,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因此,狴犴既是牢獄的象征,又是黎民百姓的守護神。

八子負屃(fù xì),同樣也是龍和龜所生,和赑屃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但長相肖父,平生好文,尤愛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甘愿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那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也因此,通常負屃和赑屃常常同時出現在碑文的一上一下,相得益彰。

九子螭吻(chī wěn),是龍與魚之子,實際上是魚龍,龍頭魚身,是魚和龍的結合體。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并且口闊噪粗,喜歡吞火,因此人們常常將它安在屋頂正脊與垂脊交匯之處,作鎮邪之物以消災避火,居家和商戶也常擺放螭吻以鎮邪避火。

當然,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九”也代表極多,有一種說法是龍并非生了九子,而是泛指一個虛數。

青島與“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依山傍海、人杰地靈的青島,自然也有許多與“龍”有關的地名。

比如,有“龍”的政區,有即墨區的龍山街道、龍泉街道,膠州的九龍街道;有“龍”的山川有市南區的伏龍山、西海岸新區的龍斗山、即墨區的龍山、平度市的龍虎山;有“龍”的河流有嶗山區的五龍河、西海岸新區的海龍河、即墨區的龍泉河、平度市的龍王河;有“龍”的海島有即墨區巉山灣的龍口島和馬龍島。

而有“龍”的路名,據不完全統計,青島市內有100多條,這些路名一種以國內行政區劃名稱命名,如“龍江路”以黑龍江省龍江縣命名、“龍城路”以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命名。另一種以吉祥寓意命名,如“龍福路”因靠近龍灣取第一字“龍”字,“?!痹⒁飧?、福祿,有幸福安康之意;“龍騰路”寓意飛龍在天、騰空而起;“龍舞路”寓意龍飛鳳舞;“龍展路”寓意展翅翱翔巨龍騰飛之意。

有“龍”的橋梁有海龍河大橋;有“龍”的建筑有位于萊西市七星河北岸元明建筑龍女祠和位于膠州市膠東街道膠萊河上明代建筑的五龍橋;有“龍”的村落有嶗山區的雕龍嘴、北龍口、南龍口、五龍澗、臥龍,西海岸新區的蟠龍庵,即墨區的盤龍莊,萊西市的南龍灣莊,平度市的龍灣姜家等。此外,還有嶗山北宅的五龍、西海岸新區大村的龍古、即墨通濟的龍灣頭、萊西望城的龍灣莊、膠州鋪集的龍池、膠州李哥莊的石龍屯等聚落。

青島有“龍”的景點更是不勝枚舉。位于嶗山區王哥莊街道的“龍潭瀑”,以其下落形態命名,瀑水源自嶗山南麓的8條溪流匯成的八水河由于崖高水急,瀑擊潭水,聲若龍吟,氣勢雄偉壯觀,其“龍潭噴雨”是著名的“嶗山十二景”之一;位于嶗山仰口景區太平宮北山澗的“白龍洞”,因民間傳說得名,是由一塊長約18米、寬約12米的橢圓形巨石,扣壓在5塊鼓形的圓石上組合而成的天然石洞;位于嶗山王哥莊街道曉望村西的“二龍山”,因兩條山脈婉若游龍得名,山地面積12.2平方千米,海拔約870米;位于嶗山外八水河東村南、北九水太子澗盡頭的“飛龍瀑”又稱太子瀑,瀑水沿崖頂缺口傾瀉而下,狀如飛龍;位于嶗山太平宮西百余米處的“猶龍洞”,初稱“老君洞”,明隆慶年間山東提學鄒善來游嶗山,與同游的即墨縣令楊方升取《史記》中“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之語,雅化為現稱。洞前刻有“鰲老龍蒼”。

龍于中國

經歷后來幾千年的發展,龍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和精神核心的代表,一直貫穿、影響中華文明發展的悠久歷程,是民族發展強大的精神動力。

隨著中華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發展,龍的演化也出現了包容性的融合,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龍”的特殊形象,并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在民俗生活之中有著充分的體現。春節舞龍燈、二月二龍抬頭、端午節劃龍舟等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創造、共同享有、共同傳承的民俗生活??梢哉f,以龍為核心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信仰的跨族際交流實踐,構成了“美美與共”的多民族和諧生活關系,不斷強化和凝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中國文化所稱道的龍是“善龍”,是包容互鑒、和諧共處的,是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層文化基礎。

一直以來,龍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代表,龍升騰九霄、遨游四海、暢通天地,是奮發精神;龍嘉瑞吉祥、勇猛威嚴、百折不撓,是抗爭精神。中國人自認為“龍的傳人”,是血濃于水的愛國情懷;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是團結凝聚的精神象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稱道的龍,貫穿了集眾長、惠萬物、求同存異、和諧共生的精神,自古以來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學科的闡釋都是如此,幾千年不變,因而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定內涵。中華龍文化的豐富內涵充實了一代代中國人的精神,豐富了中國人的社會實踐。特別是近代中國,龍的精神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愛國、奮進、抗爭、自強的民族解放精神之中,為中國人民取得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新中國成立之后,中華民族秉承團結統一、和平友好、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當今,中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中邁開堅實步伐,龍的精神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使命,龍文化成為鼓舞人民心心相系、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紐帶,助力中國這條巨龍騰飛。

Year of the Loong: Embracing Loong Culture

2024 marks the Year of the Loong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s e x a g e n a r y c y c l e(stem-branch cycle).

Loong culture stands as one of the oldest, most enduring, and most intricate face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eeply ingrained in the subconscious of every Chinese individual. Chinese people have a profound affin- ity for Loong culture, which holds an irreplaceable posi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eritage.

For Chinese people, the Loong symbolizes not only strength but also auspiciousness, happiness, and blessings for reunion. Throughout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Loong culture has evolved and been passed down for millennia. I t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core values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 but also serves as a potent spiritual catalyst propelling the nations progress. We proudly consider ourselves descendants of the Loong, embodying deep-seated patriotism and an indomitable spirit.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窺探文化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