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忘過年好光景

2024-03-25 18:41王溱
走向世界 2024年7期
關鍵詞:放爆竹爆竹鞭炮

王溱

美味幸福的年夜飯

年夜飯非常重要,許多地方把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重要的一次家庭宴會。在歡快的鞭炮聲中,在觀看著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春節晚會》的歡聲笑語中,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享美酒佳肴,共同辭舊迎新,是世間最溫暖也最為幸福的時刻。特別是老人,家人的團聚令他們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看著健康的兒女,望著活潑可愛的子孫,老人的笑容比任何時候都舒展、溫馨。

可以說,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可口、最香甜,有時也是最昂貴的佳肴。多年前人們盼著過年,某種角度上,是盼著這頓“大餐”。特別是孩子,進了“臘月門”,掰著手指頭數著過。記得小時候,大院里的鄰居大都生活拮據,平時吃肉吃魚的機會本來就少,更不要說那些有名堂的炒菜、有花樣的面食了。小伙伴們湊在一起說到吃好東西,都盼著過年,尤其是年夜飯。年夜飯的菜肴,是一年中最多的,葷的素的、涼的熱的都有。一般最少8個菜,多的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是真正的豐富美味大餐。

年夜飯更重要的還在于這個晚上是合家團圓的良辰吉日。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見一見朝思暮想的親人。春運是世界上最龐大也最為壯觀的回家大“遷徙”,而那些歸心似箭、不辭勞苦、長途跋涉的“遷徙大軍”,都期望在年夜飯之前趕到。年夜飯成了召喚人們回家的信號、燈塔,遠遠超出了一頓飯的意義。在一些人家會看到這樣的場景:飯桌前有一個位子、一副碗筷,但不見人影。這是表示這家的親人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及時趕到,或者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但家人忘不了他。擺上桌椅碗筷,權當親人也在其中。所以年夜飯許多菜名,也是因此而生?!皥F團圓圓”“闔家幸?!薄昂眠\當頭”等等,寓意著家人平安幸福的心愿。

許多人家的年夜飯很講究,吃什么不吃什么都有說頭。即便是食物匱乏的年代,人們也各顯神通,費盡苦心,千方百計搞到具有象征意義的食物,以圖個吉利。當然每個民族有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南北也差異很大。比如南方人喜歡吃米團子、水磨年糕、湯圓,還有的吃生蒜和皮蛋。其中年糕寓意最明顯:“年年(黏黏)高(糕)”,吉祥如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而北方人傳統食品以面食為主,餃子是最普遍的過年食物,也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習慣。有的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有的說正式被列為過年必食之物是源于漢朝,還有的說是唐朝。許多地方,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之意,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所以好多人家會提前到銀行換一點嶄新的硬幣,或者把舊硬幣用開水燙一燙消消毒,隨餡包進餃子里去,誰先“吃”著了,“吃”得多,就預示著有福氣、能多掙錢,這對孩子們有極大的吸引力。年三十晚上,再困再累也不合眼,就等著吃餃子,吃出錢幣,心里高興。再就是魚,這也是年夜飯不可缺少的,而且不可以吃光,要剩下一點,寓意著“年年有余”。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年夜飯的態度,變得越來越“執著”,越來越“鐘愛”,當然也更“理性”了。外出打工的、在外工作的以及各種原因與家人暫時分離的親人,不管是發了大財的,還是一時走了背運的,臨近年終都在朝著家的方向奔,都期盼著能趕上這頓意味非同的聚餐。不過,很少有人再去為年夜飯勞神費心了。因為人們不在乎吃什么、喝什么,更不會像以前那樣期盼著年夜飯才得以享受的口福。年夜飯已經遠遠超出了單純的食欲誘惑。人們更在乎、更眷戀的是那份親人之間的情感,以及年夜飯所帶來的家的溫馨。

這些,才是最豐盛的年夜飯!

爆竹聲聲迎大年

過年不可缺少的重頭戲是放爆竹。這些年因種種原因,過年爆竹聲漸漸淡了,但人們,特別是上點年紀的人,在過年期間會時不時又想起小時候放爆竹的往事。毫無置疑,對于爆竹,人們還是“感情”深深、情有獨鐘的。

聽著爆竹聲過年,這是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美好回憶。以往,人們盼著期待著春節的到來,很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放爆竹。尤其是孩子,口袋里裝滿了各種爆竹,遠比吃大肉大魚更來勁。過年家長從勤儉節約中拿出塊八毛錢給孩子買掛小鞭、幾扎“嘀嗒紙”,那是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年前大院鄰居孩子相互攀比的就一樣東西:爆竹。誰家的大人給孩子買了“二踢腳”“砂爆竹”,誰家的孩子有了“花子”“鋼鞭”,會在孩子中間掀起巨大“波瀾”。什么是羨慕嫉妒恨?體會和感受的會到“骨子”里。

放爆竹是祖先傳承下來的特有“文化”。古時候人們為了驅寒,會在寒冷的冬天圍繞在火塘周圍烤火,燃燒的草木加熱之后膨脹爆裂,便產生“噼噼啪啪”的聲音。這是爆竹的雛形,卻也歪打正著成了驅趕野獸的“武器”。史書記載: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到了南北朝,放鞭炮已經成了春節的規定動作。正月初一一大早,全家人便會在院子中燃燒竹子,令其爆裂,“以辟山臊惡鬼”。正式有紙皮包裝火藥的爆竹,是在宋朝,算下來也有一千多年歷史了。這一千多年,燃放了多少爆竹,驅趕了多少“妖魔鬼怪”,實現了多少意愿的夢想?這筆賬恐怕永遠也算不清楚,永遠都是一個謎。

放爆竹寓意頗深。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氛圍營造的需要,放爆竹不但是辭舊迎新的一種傳統習俗,還演變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象征意義的載體與形式。每逢重大節日、喜事慶典,爆竹都會響成一片。那“噼噼啪啪”的聲響,代表著人們歡樂的心情和美好的祝福,也寄托著人們對幸福未來的向往和期盼。

對孩子而言,放爆竹更多的是娛樂。

以前爆竹的種類很少,最常見的是紅紙皮“小鞭”、牛皮紙皮的“二踢腳”、大拇指粗的“花子”和響起來嚇人的“砂爆竹”。其中“小鞭”最便宜,引線像辮子一樣編在一起,按“掛”算,燃放時聲音不大,小孩子也敢放,好像一角六分錢一掛;“二踢腳”的模樣就像卷煙,圓又細長,末端處有一很小的圓孔,引線從那兒露出,燃上或先一頭響,接著另一頭也響起來,隨后竄出,會放的人豎著輕輕捏在手里,一響先朝地下,再一聲響,整個圓筒便竄上了天;“花子”就像現在的煙火,會噴出五彩繽紛的火焰,當年的“花子”價錢不菲,買一個的錢可以買四五掛小鞭,所以能玩得起“花子”的,應該都是富庶人家。

最盼除夕夜,從一大早就盼著天黑。盡管年夜飯對孩子們也充滿了誘惑力,但跟放爆竹相比,那種渴望更勝過美味佳肴。常常是當大人們還在推杯換盞時,孩子們已經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年三十晚上,當家家戶戶圍坐在一起吃著年夜飯,其樂融融時,夜空中會突然響起的清脆鞭炮聲。先是一聲,接著一陣,仿佛信號槍打響,頃刻間大地“噼噼叭叭”響成一片,耀眼的光澤頓時映紅了貼著粉紅紙的玻璃窗,喧鬧聲此起彼伏?!盎饦浞髟骑w赤鳳,琪花滿地落丹英。金吾弛禁歡游劇,載路笙歌直到明?!?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聲響,火星閃爍,夜空被一陣陣映亮,大地似乎也被喚醒。到了夜里十二點,新年鐘聲響起了,爆竹聲更是響成一片,整個世界都像是在跳躍。

調皮的孩子會用鞭炮搞點惡作劇。最常見的是看到有女生從遠處走來,就偷偷點上一只“小鞭”趁人家不注意扔過去,惹得膽小的女生哇哇大叫。還有的用一個鐵罐頭盒輕輕蓋在鞭炮上面,看見有人走來,就趕快點上引線,等差不多靠近時鞭炮正好響了,嚇人一跳不說,罐頭盒也被震得老高,掉在地上發出一陣亂響,像是呼應剛剛響過的鞭炮聲,讓孩子們爽快極了。不過玩笑也有開過頭的時候。記得有一年,幾個調皮鬼在一個鄰居家門口預先放上了一個鞭炮,他們本意是想嚇一嚇那家跟他們一般大的孩子,討個樂。結果當他們一起高喊那個孩子的名字,要引他出家門時,開門的卻是孩子的奶奶?!芭椤钡囊宦暠夼陧懥?,接著又是一聲響,孩子們傻眼了!一只瓷盆摔在了地上。原來奶奶端著盆子正聽到有人喊孫子,想出門看看,不料被鞭炮“嚇”著了……好在奶奶沒難為孩子們,還對聞聲趕來的大人說,孩子們讓我歲歲(碎碎)平安,是喜事。

歡歡喜喜去拜年

拜年是春節的重頭戲之一,是年味的象征,是人與人之間感情交流的最佳載體,更是親情友情的最好體現。

拜年有學問,給誰拜年不給誰拜年,先給誰拜,后給誰拜,既有學問,又是禮道,也是傳統。

給長輩拜年,感恩又孝道。過去拜年都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后來提倡新風氣新氣象,叩頭、跪拜這些老做法不再講究了,但大年初一先給長輩拜年這一順序始終沒有變。

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春節這個炎黃子孫最隆重的傳統佳節里,越發顯得突出?!罢轮?,是謂正旦……潔祀祖禰,進酒降神畢……子婦曾孫各上椒柏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早在東漢時期,這種“規矩”就蔚然成風,社會不斷發展,別的“習慣”可以“破舊立新”,唯獨“敬老慈幼”牢不可破。

晚輩敬長輩是美德,也是孝心,更是感恩。含辛茹苦,無微不至,面命耳訓,諄諄教誨,年輕人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長輩的呵護、關愛。正如歌中所唱: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委屈的淚水,有人給你擦,你身在他鄉住,有人在牽掛,你露出笑容時,有人樂開花。

晚輩給長輩賀年,也是祝愿和祈盼。長輩的健康是晚輩的福氣。春節是親人團聚的日子,四面八方,無論人在何處,都要回家。家,有長輩才能稱得上名副其實。俗話說,娘在,家在。失去了長輩,家的概念大打折扣。所以,祝福長輩健康長壽,是春節拜年的最大主題。叩首、跪拜、鞠躬、作揖、擁抱、問候,都一個心愿:長輩們幸??鞓?、健康長壽,盡情享受晚年美好的生活。

許多人戲言,晚輩給長輩拜年,叩首也好,擁抱也罷,得到的回報都不會“吃虧”。最普遍的是紅包,錢多少沒有統一的定數,但總不會讓人掃興。以前,男孩子除了紅包,更喜歡的還有鞭炮。給老人拜年換來一包紅彤彤的爆竹,高興得直要蹦高。所以,大年初一有老人的家庭,孩子們一睜眼就會嚷著去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拜年。這是最歡樂的時刻,對孩子來說孕育著好奇和誘惑,對老人而言,充滿了期待和恩愛。而這一切都貫穿著一個心聲:在相互表達中,寄托著美好的祝福。

給師長拜年,敬重又感念。尊師重道是千年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俺悸劽魍跏ブ?,莫不尊師貴道?!睆牡弁醯绞?,老師的地位從來都是“至高無上”。

父母給了生命,老師賦予了文化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學校,離不開老師。老師對學生情同父母。許多人對老師的感情甚至勝過親人。

這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傳統意義上的“師生”關系淡了,更多的是學識和技術上的交流和切磋,但“年齡”“資歷”“經歷”“閱歷”之別,依舊存在著“老少”差異。春節去給師長行一個致敬禮,送上新春吉祥,人與人會走得更親近,相處得更密切。同時,那也是一種敬重,一種情意的表達,里面包含著滿滿的感激與崇敬。

給摯友拜年,溫馨又長久。每年初一早上許多鄰居家相互拜年。過年好!進門都是這句話,好像有些“俗”,但沒人在意,反而覺得是一種溫暖。拜年只是一種象征,遠不遠、近不近、親不親,心里自有桿秤。但是能走進家門賀年,起碼說明關系不錯。鄰居之間一年到頭低頭不見抬頭見,一個大院里“過日子”,都知根知底。然而過年彼此走一走、串一串,看上去很“形式”、很“套路”,但關系會無形中更上一層樓。約定俗成的禮遇是一種情感,就是靠你來我往建立的。這是一份情誼,也是已久的傳統。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載:“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

拜年表面上看是相互“祝賀”,實際蘊含著多層含義。單位的同事、往日的同學、朋友、自家的親戚、老鄉等等,平時里不一定聯系很密切,但心里又時常掛念。春節是相互聯系溝通的最佳時機和平臺。即便有什么“誤會”“過節”“不滿”“疑惑”,一句祝福,統統煙消霧散。相逢一笑泯恩仇,化干戈為玉帛,相互拜年是這兩句話最妥實的注腳和詮釋。

春節那幾天,整個大地都是川流不息的拜年大軍。你來我往,他去你來,真實、有溫度、有氣氛、有情感,電話、短信、微信,甚至視頻統統代替不了。人是感情動物,感情要近距離接觸才能擦出火花,得到進一步燃燒。友情也好、情誼也好,加固的橋梁和紐帶少不了相互走動,春節恰好給人們提供了平實自然,卻又“儀式感”隆重的平臺。令人欣喜不已,又回味無窮。

猜你喜歡
放爆竹爆竹鞭炮
空氣爆竹
香香國
香香國
民國老作文
小鞭炮
小鞭炮
紅鞭炮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北京的春節
新鞭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