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林棍法與緊那羅王以及北方棍法的關系考述

2024-03-25 13:31阮文翩葛文超
少林與太極 2024年1期
關鍵詞:武藝少林寺少林

阮文翩 葛文超

少林棍法在明代已經名震天下。茅元儀于《武備志》中就曾有一段按語,指出“諸藝宗于棍,棍宗于少林”。而關于少林寺尚棍的傳說,以明萬歷四十四年程沖宗猷所撰的《少林棍法闡宗》一書最遍及。書中寫道“有一僧投身灶煬,化身緊那羅王持棍護寺”。推官陳世埈在書序中也提出:“自緊那羅王以觀音顯化,演教少室,遂開千載法門”。民國期間,學者唐豪考究《少林棍法闡宗》的緊那羅王記載,應源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少林寺的住持文載(號月舟)撰文,由寺僧周森書丹(碑刻術語,指朱砂直接將文字書寫在碑石上)的“嵩山祖庭大少林寺那羅延神示跡碑”的文本內容。因此,少林寺的棍法與緊那羅王之間的聯系具有悠久的歷史。本文將基于文獻考證,寄希望洞明少林棍法與緊那羅王的淵源和依附關系,并闡明《少林棍法闡宗》與北方棍法的關系。

一、少林寺與“緊那羅王”

北朝人魏收的《魏書》載,公元495年,北魏的孝文帝命于少室山中敕建一座寺廟以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尊者。而寺廟得名“少林”。關于少林功夫的產生是基于“愿力信仰”轉變,釋永信方丈在《我心中的少林中》提到:它(Kongfu)信仰形成于《妙法蓮華經》盛行時期,經歷了觀世音菩薩信仰、那羅延執金剛神信仰、緊那羅王信仰三個階段。在這里,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緊那羅王”在佛教文獻中它是音樂神,而不是一個擅武力護寺的神。唐京師西明寺僧慧琳撰寫的《一切經音義》中寫道:“真陀羅”,古云緊那羅,音樂天也。故又名“樂天”“音樂天”。那么從“那羅延執金剛神信仰”到“緊那羅王信仰”的轉變階段少林寺或少林功夫到底經歷了什么?

少林寺住持文載禪師(1454-1524)于明代景泰五年作《敕賜嵩山祖庭大少林禪寺那羅延神護法示跡碑》:“凡天下寺院,皆有護法神而守護之,乃曰護伽藍神?!倭炙抡?,乃后魏所創,歷隋至唐宋間,未聞何神為伽藍守護之神也,無典可考矣。今其伽藍神,據景躅集所載,乃大元至正十一年辛卯三月二十六日巳時,潁州紅巾初起大亂,來至少林寺。有一圣賢,先在廚中作務,數年殷勤,負薪執爨,蓬頭跣足,單揮形赤,朝暮寡言,不動眾念,無姓貫名,常修萬行。至日紅巾臨寺,菩薩持一火棍,獨鎮高峰,紅巾畏之而退,則時即沒,后覓不見。乃知菩薩示跡,永為少林寺護法,坐伽藍之地”。這段內容是目前少林寺內存碑文最詳細的材料,與明代傅梅(1565—1642)撰寫的《嵩書》至正初,有一僧自少林,篷頭露背,跣足著單裩;廚中作務,數年殷勤,朝暮寡言,暇則閉目打坐。人皆異之,莫曉其姓名。后紅巾賊率眾突至少林寺,欲行劫掠,此僧持一火棍出,變形數十丈,獨立高峰,眾賊驚怖而遁。大叫曰:“吾是緊那羅王也!”兩則文獻集中出現在明代,基于兩者相同的文本表述,很有可能是傅梅之后抄襲之作。而前文的表述是菩薩轉化成緊那羅王、后文是吾是緊那羅王也,前后又出現了矛盾,因而我們判斷在明代無論是社會中人,還是寺中住持都基本接受和認定了“緊那羅王”是少林護法神的事實。

兩則文獻中的記載表明,唐代時期并沒有出現緊那羅王的傳說。相反,關于“那羅延執金剛神”的記載較早,大約在唐代盛行。例,唐代張鷟的《朝野僉載》卷二《稠禪師》記載了稠禪法師祈愿那羅延金剛神庇護的內容:“汝以力聞,當佑我。我捧汝足七日,不與我力,必死于此,無還志。約既畢,因至心祈之。初一兩夕恒爾,念益固。至六日將曙,金剛形見,手執大缽,滿中盛筋……”。因此,釋永信方丈提出的,從“那羅延執金剛神”到“緊那羅王”的信仰傳承順序是合理的。

“那羅延執金剛神”在歷史文獻中被描述為“執大缽,滿中盛筋”的形象,表現出強大的力量和肌肉質感,這更符合護法神的形象。但為什么在明代,“緊那羅王”取代了“那羅延執金剛神”,成為至今流傳于少林寺的護法神,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學術性問題。

基于部分文獻考察和學者觀點,我們可以斷定:1)明代少林住持文載禪師和曾任登封知縣傅梅的內容直接或間接成就了“緊那羅王”護法的官方身份;2)在民間由于漢語和河南方言使用中的字詞表達混淆“那羅延”成了“緊那羅”。內外原因的加持下,明以降慢慢地少林寺和社會也接受了“緊那羅王”是少林寺擅棍法的護法傳說。而明萬歷四十四年,程宗猷在撰寫《少林棍法闡宗》一書中,顯然也沿用了這一說法。

二、“緊那羅王”與少林棍法

緊那羅王持一條燒火棍護寺的歷史傳說,正好契合程宗猷撰寫《少林棍法闡宗》的棍法內容。給予了少林棍法——“闡宗”一個強有力的歷史性史料和官方出處的支撐,可謂“書出有名”。有了少林的信仰支持和關聯,程宗猷的書在江湖上更有說服力。

那么,少林棍法基于依附緊那羅王神傳的關系,我們可以延伸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少林棍法”為什么在明代顯露?首先,我們要明白“棍”在武藝的地位,俞大猷在《劍經》一語中的提到“棍”與儒家經典《四書》和《六經》相同而喻。言之:“用棍如讀《四書》,鉤、刀、槍、鈀如各習一經,《四書》既明,《六經》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顯然,棍的地位超脫于其他一般武藝內容。而明代內外紛亂的環境,使得武藝異常發達,棍也廣泛使用。俞大猷在其《正氣堂集》卷十一的《大同鎮兵車操法》就指出:“初教,各令以木棍習手足攻擊之法”,并撰寫了《劍經》的棍法專著;隨后戚繼光在其《紀效新書》的卷十二《短兵長用》也收錄了俞氏的棍法內容??梢娪捎谌〔姆奖愫图鎮湮渌嚩鄻有?,明代“棍的地位不一般”,而程的書中也特意說到這一點:棍尚少林,今寺僧多攻拳而不攻棍,何也?余曰:少林棍名“夜叉”,那緊那羅王之圣傳,至今稱為“無上菩提”。而拳猶未盛行海內,近專攻拳者,欲使與棍同登彼岸。這里交代出了幾條信息,少林棍(夜叉棍)被稱為“無上菩提”,這是對少林棍法最好的頌揚。

唐代的《大寶積經》梵名(Mahāratna kūta sūtra)載:“彼菩薩信諸如來正真正覺無上菩提”。少林尚棍情況起碼在明中期盛行,到了程所在的萬歷、嘉靖期間寺僧練“拳”的人多就于“棍”了。

(2)明代少林僧兵與棍是什么關系?明代正德以降,少林寺參與東南沿??官粱顒邮怯惺房烧?,且涌現了赫赫有名的周友(法號,三奇)等武僧。鄭若曾(1503—1570),江蘇昆山人,字伯魯,號開陽。在其編撰的《江南經略》卷八下有關于《僧兵首捷記》的記載,文內寫道:“倭屯鲊山,三司領僧兵四十人御之,其將為天真、天池二人。天池乃少林僧,爾時天員尚未出也,天真等交兵大破倭寇,倭寇走襲上海太倉”。除了上述少林僧兵在鲊山御倭的記載,在書中還可見少林僧兵天員的隊伍使用的武器中有“鐵棍一十二條”的記載。說明了棍在僧兵抗倭的特殊時期也有使用,只是材質有所不同,是鐵澆筑的棍。在歷史上,這又是一件令少林棍法揚名天下的“大事件”。

(3)少林棍法闡宗與少林寺是什么關系?安徽籍、出生于商人家庭的程宗猷由于仰慕少林武藝寺,遂拜入少林,在《少林棍法闡宗》成書之前,程宗猷在嵩山少林寺先后跟隨了洪紀、洪轉、宗相、宗岱、廣按等5位武僧學習過武藝。在此要說明,天下武藝出少林的口頭禪,在程宗猷在少林寺學習棍法中,可以看到少林并不排外,而處于少室山林中的少林也并不閉塞,可以反映明代中后期的少林反而是天下武藝和愛武之人匯集的武學平臺,有海納百川的發展態勢。

而對程影響最深刻的老師當屬洪轉、廣按兩位高僧。洪轉曾師承周友和尚習練棍法,洪也撰有《夢綠堂槍法》一書,是明代少林的一位兼修槍棍的大師。而程最后跟隨的廣按武僧,按照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闡宗》記載的內容:“乃法門中高足,盡得轉師之技而神之,耳提面命,開示神奇”的描述,而且程還同廣按“后從寺同游,積有歲月”,不難看出,無論是從武藝學習的相處時間還是具體的言傳身教,程宗猷學習的棍法內容應該受到廣按的影響比較大。由于廣按盡得洪轉的技藝傳授,因此,程宗猷在少林寺所習練的棍法師承脈絡主要沿襲了洪轉、廣按一支的技法,可以證明《少林棍法闡宗》是少林武藝主體一脈的傳承。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少林棍法闡宗》強調“兼槍帶棒”的特點,而于南方俞大猷的棍法是“一打一揭、步步向前”的特點,因此,在本質上它們有所不同的原因,程每每說到“打人千下、不如一扎”時,就稱少林棍法“三分棍法、七分槍”此為棍中白眉也!

三、少林寺與明代武藝發展

因此,至少有兩個方面證明少林武藝發展的情況:

(1)除了已有程宗猷撰《少林棍法闡宗》、洪轉撰《夢綠堂槍法》兩本專門論述“少林槍棍武藝”的書籍外,其他少林拳棍和養生功夫等詳文記載的拳譜都是在清代以后了,例如《拳經拳法備要》《易筋經》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少林寺仍以“練棍”為重,而“習拳”的發展速度顯然要慢于棍。同時,出版書籍的質量,在清代乃至民國時期的相關少林武藝書籍都沒有明代程宗猷“圖文并茂”的《少林棍法闡宗》好,這是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

(2)明代也有部分記錄了少林寺僧習武的詩詞。例,焦宏祚的《少林詩》:“僧閑古殿仍談武,鳥立空階似答詩”、傅梅的《過少林詩》“地從梁魏標靈異,僧自隋唐好武名”、顧炎武《少林寺》的“頗聞經律余,多亦諳武藝”都不同程度地描寫了明代少林寺僧習武的情況。同時反映了少林寺擅武,是天下皆知的事情。那么,原本一個“佛門凈地、闡宗祖庭”的寺廟為何擅“武”。而少林寺到今天也都一直認為“功夫”是少林文化不可割舍的一部分。這是因為,功夫在少林寺的發展史上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榜樣,功夫是少林僧人禪修的一種途徑,功夫是少林的一身正氣的外在表現!前面提到的明代中后期社會處于內憂外患環境,國將不寧,天下王土亦不寧,原本寺僧用于“強身健體、維護山門安全”的清靜之禪修的武,在國家危難之際,少林僧以“武”挺身而出,接受國家命令,一方面發揚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另一面有力地向社會證明了少林寺“大無畏”之精神!

最后,得益于位于中原地區的地理優勢和開放態度,在明代中期以及之后,少林寺積極吸納了來自南方武藝。例如,宗擎和普從曾跟隨俞大猷學習南方的棍法,而俞大猷本人曾言:“學得伏虎劍,洞悟降龍禪?!弊谇骐S后在寺中廣泛傳授這一棍法,明清之際的武人吳殳在其《手臂錄》卷四《大棒說》中言:“余見少林一家棍法,名曰五虎攔,唯一打一揭而已。打必至地,揭必過腦,平平無奇,殆如農夫之墾土者。而久久致工,打揭得勢,則少林之法亦甚畏之,不可以平平而視”。

同時,明代的“僧兵”和“行腳僧”也廣泛傳播了少林寺的武術,他們行走于數不盡的大山,留下了無數足跡,為少林寺的武術在全國范圍內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少林寺與中國南北棍法的演變和發展密不可分。

四、少林寺棍法與北方棍法關系

在武術領域中,一直以來都有“東槍西棍”的美譽。顯然,在現今的西北地區武術中,棍法一直以來都占有顯赫的地位。根據蔡智忠的研究,甘肅地區擁有幾個著名的棍法流派,包括“天啟棍、河州魏家棍、王大化棍、殼子棍、四門棍”等流派。這些棍法是西北棍中的“藝中魁首”“棍中白眉”。

馬明達先生在他的著作《活把棍與死把棍》中指出:如果要從基本技術的角度來區分南北棍法,那么北方的活把棍通常采用了“槍法”的技術,因此有些稱之為“條子”。這些“條子”稍長于普通棍,江湖中也被稱為“花槍”。例如,有邊攔條子和跨虎條子等,這在明代的文獻中有多次提及。然而,以閩粵地區為代表的南方棍法則不然,與北方棍法在棍法和技術特點上都存在明顯的不同。

劉鵬在《西棍之研究》中認為,西北地區的“條子、長棍”等棍法的技術體系由多個組成部分構成,包括棍法、棍勢、棍排、棍路以及棍理等。這些概念分別指代了棍法的實施方法、不同棍法的組合方式、模擬格斗和實際格斗的練習形式,以及棍法的套路等。其中,棍法指的是使用棍棒進行攻防的方法,棍勢是對棍法的不同組合,通常以套路的形式傳承。棍排分為“死排子”和“活排子”,用于模擬格斗和實際對抗訓練。棍路是將不同的棍勢串聯在一起形成套路,這是棍法的一種傳承方式。這些概念和術語明顯來源于《少林棍法闡宗》中,從“名棍源流”到“又破棍譜注凡三路”等內容中可以找到相關描述。

天啟棍的傳承者侯尚達在其著作《天啟棍研究續編》中提到了一些與俞大猷的《劍經》中棍勢的名稱相同的折子棍勢。然而,書中所列舉的“鐵牛耕地”“倒拉鞭”“仙人坐洞”“挎劍勢”“二郎擔山”等名稱都與《少林棍法闡宗》中的五十五棍勢圖名稱相符,而不是與俞大猷的《劍經》中的棍勢名稱相符。根據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的“短兵長用篇”,俞大猷的棍法中顯然是右腿和右手在前,而觀察天啟棍的棍勢和練法明顯是與《少林棍法闡宗》一脈相承的內容,可能是侯先生的一時誤寫。

回到正文,西北棍法不僅在棍勢名稱和訓練模式上延續了《少林棍法闡宗》的內容,而且在棍法理論方面也有其影響。同時,在《少林棍法闡宗》的整體影響下,西北地區著名的短棍(鞭桿)也以“兼槍帶棒”為其技術特點。關于鞭桿的使用,書中的《問答篇》也有詳細記載:“器必有頭,頭之輕重不同,柄之長短兵各異。長者頭輕,便用陰陽手;短者頭重,便用陰手”。因此,相較于長棍,鞭桿更加靈活多變,其長度通常依賴于練習者的身高和臂展,一般以伸展一只手臂,將其折至胸前,以另一只手臂的平伸狀態來測量中指指尖至肘尖的距離,這個長度標準旨在體現鞭桿的“輕巧靈便”和“長刁冷抽”的特性。

通過文獻溯源,印證了西北地區棍法多與明代《少林棍法闡宗》一書有著密切關系,少林棍法“兼槍帶棒”“活把活用”的技術特征,影響了西北棍法發展的格局。以書為媒、通鑒古今,沒有古代士人群體的努力,武藝的發展始終是江湖底層潮弄的玩意。因此,中國武術的現代化發展,必然要推動武術高層次人才的建設和強化古代文獻的整理和研究。

(作者單位分別為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廣東科技學院。)

猜你喜歡
武藝少林寺少林
宋 文彥博 楷書宿少林寺詩拓片
少林小羅漢拳(十)
李蘭娟
少林小羅漢拳茵(四)
武藝 沈月是很自然不矯揉造作的女生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故事”與“新詮”——對話武藝
武藝 二十四孝圖
少林寺與政治的千年恩怨
我要去少林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