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PACK框架下黎族傳統體育文化高校傳承的基礎知識研究

2024-03-25 03:57王博文
當代體育科技 2024年4期
關鍵詞:黎族竹竿基礎知識

王博文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海南三亞 572000

黎族,自稱為“賽”,是我國56 個民族中的重要成員。黎族是海南的世居民族,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在海南158萬少數民族中,黎族所占比例最大。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產生了很多舉世矚目的黎族文化樣態,體育運動就是其中之一[1]。黎族傳統體育文化是黎族人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通過集體智慧創造出來的,凝聚著黎族文化獨特氣質和黎族同胞精神力量的,一切與體育相關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總和[2]。研究表明,通過高校進行文化傳承是一種有效的途徑[3]。

伴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全球推進,國內外對TPACK理論的研究也得以快速發展,目前TPACK的研究成果已經在體育課程改革中被廣泛應用[4-7]。實踐證明,在TPACK框架下進行文化傳承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有效性。高校進行文化傳承的重點在課程,但首先要做好課程所需TPACK 基礎知識的總結和提煉,只有這樣,才能利用好課程這一文化傳承手段,真正促進黎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高校的傳承。

1 黎族傳統體育文化概述

1.1 黎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起源

1.1.1 起源于生產勞動

生產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梢哉f,生產勞動創造出人類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并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將人類歷史不斷推動向前[8]。黎族傳統體育起源于生產勞動,黎族傳統體育中的很多項目,如串藤圈、趕狗歸坡、竹筏競速等,都是從勞動實踐或因勞動演變而來,隨著不斷發展,逐漸獨立于生產勞動以外,最終成為人們所熟知的傳統體育項目。

1.1.2 起源于軍事訓練

在生產力低下時期,人們擁有的物質條件非常有限,爭奪領地的軍事事件屢見不鮮,提升己方攻擊和防守能力的軍事訓練勢在必行,這些軍事訓練催生了一些黎族傳統體育項目,射箭、射弩和錢鈴雙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F今,這些項目已經失去了其固有的軍事屬性,轉而成為極具表演性和娛樂性的黎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1.1.3 起源于游戲娛樂

娛樂是高于生理、安全、歸屬需求的更高層次需求。在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后,人們在勞動之余希望找到快樂、享受快樂,因此發明了很多方便開展又極具娛樂性的游戲活動。這些游戲經過不斷改進,最終也成為黎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拉烏龜、頂牛兩個項目都是源于模仿動物的游戲,前者是模仿烏龜爬行,后者是仿效水牛打架的動作,在開展時惟妙惟肖,令人捧腹。

1.1.4 起源于祭祀舞蹈

祭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信仰活動,是對天地和諧共生的理念的現實追求,天地信仰祭祀和祖先信仰祭祀是其中最主要的兩種。在祭祀過程中,采用舞蹈這種形式是最為常見的方法之一。來源于祭祀舞蹈的黎族傳統體育項目較多,如跳鼓舞、老古舞等。在擺脫祭祀屬性后,這些具有健身、健心功能的舞蹈,被人們作為強身健體和延年益壽的體育活動廣泛地開展起來。

1.2 黎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點

1.2.1 健身性

健身性是指黎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參與這些活動后,人們的身體素質、機能水平和運動能力都會得到提升,如拉烏龜、頂棍及拔河等項目都具有很大的運動負荷,經常參與,對人的身體健康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1.2.2 日常性

黎族同胞在生活中,長期從事農耕、采集和狩獵等勞動,不但鍛煉了體魄,更讓黎族傳統體育文化具備了日常性的特點。如踢毛菌、舂米操等項目,是在自然而然中出現于黎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中的,也都是對日常勞動場景的復現。

1.2.3 體驗性

黎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體驗性的特點,是指黎族傳統體育重視對人的情感的滿足,如打狗歸坡、打陀螺等項目,不但可以讓人們在活動中愉悅自我,而且能夠使人們放松身心,宣發情緒,從此更加快樂地生活。

1.2.4 便宜性

在開展黎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時,大多不需要復雜的器材和場地設施,就像竹竿舞項目,只要在一塊較為平整的場地使用自然生長在地旁的竹子即可進行,這充分體現出黎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方便及合適開展的特點。

1.2.5 節奏性

節奏性也是黎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點之一。因為黎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起源之一就是祭祀舞蹈,這些舞蹈往往需要配以有節奏的鼓點或旋律。在祭祀或節日中,既能通過舞蹈表達信仰,又能烘托氣氛并展現出體育舞蹈的藝術之美。

2 TPACK理論介紹

2.1 TPACK理論的產生

TPACK 是由密歇根州立大學的Punya Mishra 博士和Matthew Koehler 博士在Lee Shulman 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的有關整合教育技術的概念。這一概念是在學科教學知識外,加入技術知識拓展而成的,起初是用TPCK作為這個概念的縮寫形式,但為了更好地標記與發音,在艾奧瓦州立大學Ann Thompson博士的組織下,選用了更為合適和恰當的TPACK 作為縮寫,并沿用至今[9-10]。

為了促進TPACK 理論的應用,也為了進一步改變教師的培養方式,AACTE委員會出版了名為《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教育者手冊》一書,系統闡述了TPACK在教育中的作用,并對具體學科領域TPACK的應用進行了介紹。自此,TPACK 理論正式走入教育工作者的視野,并逐步成為研究的熱點內容之一。

2.2 TPACK理論的知識框架

TPACK是一個關于整合技術的知識框架——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 框架包含3 種基礎知識,即學科內容知識(CK)、教學法知識(PK)和技術知識(TK)。學科內容知識(CK)是指那些在教學中被教師教授和學生學習的具體知識,包括概念、理論和觀點等;教學法知識(PK)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所運用和展示出來的,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策略和辦法;技術知識(TK)主要指整合學科內容知識(CK)和教學法知識(PK)所必需的信息技術知識[11-13]。

以上3 種基礎知識相互交叉重組后,又形成了學科教學知識(P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及最終的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14]。由于前面所述的基礎知識是構成后者的前提,因此,與這些重組衍生的知識相比,TPACK 框架下的基礎知識無疑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

3 黎族傳統體育TPACK基礎知識的梳理和歸納

根據TPACK理論中對學科內容知識(CK)、教學法知識(PK)和技術知識(TK)的論述,能夠獲得黎族傳統體育文化高校傳承所需的3 種TPACK 基礎知識,即黎族傳統體育內容知識、體育課程教學法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詳見圖1)。

圖1 黎族傳統體育文化高校傳承的TPACK基礎知識

3.1 黎族傳統體育內容知識

黎族傳統體育內容知識是指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實際講授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知識對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和黎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都具有重要意義。以高校竹竿舞課程為例,黎族傳統體育內容知識至少應包括竹竿舞的發展歷程、相關概念和主要技術等。

3.1.1 竹竿舞的發展歷程

竹竿舞,被黎族稱為“俊孿”或“轉涉”,又被叫做跳竹竿,是一項至今在海南當地喜聞樂見的黎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竹竿舞至今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北宋的大文豪蘇軾,在海南時,就曾留下“蠻舞與黎歌,余音猶沓沓”的詩句。竹竿舞在民間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其起源于人們的生產勞動,后常被黎族同胞用于祭祀或慶典,最終逐步演變成為一種黎族傳統體育項目?,F今,竹竿舞在海南當地多有開展,特別是在節日慶典中,人們身著盛裝,在歡聲笑語中隨著竹竿的打擊節奏翩翩起舞,用肢體語言享受美好生活帶來的喜悅之情[15]。

3.1.2 竹竿舞的相關概念

竹竿舞的相關概念包括體育課程一般概念和竹竿舞專屬概念,這里只列舉部分概念名稱(如表1)。

表1 竹竿舞的相關概念

3.1.3 竹竿舞的主要技術

跳桿技術是竹竿舞最為重要的技術,也是最為核心的技術之一。跳桿技術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竹竿舞活動的開展效果。跳桿技術一般包括單腳跳、雙腳跳、單腳連跳、交換腳跳、分腿跳等技術類別。其中,單腳跳包括左腳或右腳單獨跳技術,單腳連跳包括左腳或右腳連續跳技術,交換跳包括左腳和右腳交替跳技術;雙腳跳是指雙腳齊跳技術;分腿跳是指分腿姿態跳桿技術[16]。

竹竿舞的打桿主要包括坐打、蹲打和站打3 種基本技術。一般打桿人數共為8人,分2排,每排各4人,雙手持桿頭,采用3種姿勢,按節拍進行打桿。打桿的主要節拍包括2 拍、3 拍、4 拍和7 拍等。2 拍為雙手拿竿同敲一拍,然后分開再敲一拍,周而復始;3拍為分開敲2拍,合敲1拍,或分開敲1拍,合敲2拍,周而復始;4拍為分開敲2拍,合擊2拍,或分開敲3拍,合擊1拍,周而復始;7 拍為第1、3、5、6 拍分敲,第2、4、7 拍合敲,或第1拍分開打,第2拍上提0.5 m合擊,第3拍同樣分開打,第4拍起身,上提1.5 m合擊,第5、6拍翻身轉體,第7拍在同等高度合擊,周而復始[15]。

3.2 體育課程教學法知識

體育課程的教學法知識是指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為實現教學目標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徑的總稱。一般可以分為以語言表達為主的教學方法、以直觀感受為主的教學方法和以身體練習為主的教學方法等(見表2)。

表2 體育課程教學方法

3.3 信息技術知識

信息技術是管理和處理信息所使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信息技術知識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按功能層次可分為基礎層次的信息技術知識、支撐層次的信息技術知識、主體層次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應用層次的信息技術知識;按形態不同,分為硬技術知識和軟技術知識;按環節和流程,可分為信息獲得技術知識、信息傳遞技術知識、信息存儲技術知識、信息加工技術知識和信息標準化技術知識;按使用設備不同,可分為計算機技術知識、網絡技術知識和電視技術知識[17]。信息技術知識大體包括信息的概念、特征、歷史,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因特網信息的查找、文件的下載,文本信息加工、表格信息加工及多媒體信息加工,信息集成、發布與交流,信息資源的分類和管理等[18]。

4 黎族傳統體育文化高校傳承中應用TPACK基礎知識的價值

4.1 有利于提升體育課堂教學質量

在黎族傳統體育文化高校傳承中,應用TPACK 基礎知識,能夠充分發揮出新技術與新媒體的優勢,促進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手段、方法的革新,優化教學過程,有效提升高校體育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

4.2 有利于培養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內生動力。應用TPACK基礎知識,通過高校進行黎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不僅有利于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而且對于其實現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強的最終轉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4.3 有利于維護海南民族文化生態

黎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在海南這片土壤中生長,并深深烙印在海南人民心里的固有文化價值觀念。在TPACK 框架下優化高校體育課程,有利于黎族優秀的傳統價值觀念在學生心中生根開花,對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滲透,維護文化生態具有重要價值。

4.4 有利于完善黎族文化理論體系

TPACK基礎知識是對黎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進一步挖掘,是對其中優秀文化精髓的歸納和概括,這對于探索和掌握黎族文化的發展規律、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也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補充黎族文化的理論。

起源于生產勞動、軍事訓練、游戲娛樂和祭祀舞蹈的黎族傳統體育文化是黎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具有健身性、日常性、體驗性、便宜性及節奏性等特點。在黎族傳統體育文化高校傳承中應用TPACK基礎知識,不但可以提高高校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維護海南的文化生態,同時對黎族文化理論體系也能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但要想在TPACK 框架下進行黎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高校傳承,必須以課程為主要的傳承手段,預先做好黎族傳統體育內容知識、體育課程教學法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的歸納和梳理,唯有如此,才能為黎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高校傳承打好基礎,才能真正利用好高校這一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

猜你喜歡
黎族竹竿基礎知識
金橋(2022年9期)2022-09-20
《黎族母親》等
清律的基礎知識
淮海戰役,一根刻滿地名的竹竿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設計方案》
爬竹竿
一根竹竿
掌握基礎知識
長竹竿的帽子
56個民族56枝花 黎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