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直腸癌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臨床效果

2024-03-25 09:31周楠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24年4期
關鍵詞:胃腸功能白蛋白炎性

周楠

結直腸癌臨床高發, 發病部位大多集中于直腸、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 屬于消化道領域惡性腫瘤。早期癥狀不典型, 隨著病灶擴大, 腸黏膜于異物刺激下會促使分泌物增加, 表現出排便困難、膿血便等, 于患者機體健康存在消極影響[1-3]。對于該病, 臨床多主張對原發性腫瘤予以手術方式切除, 以緩解、控制病情進展。而這無形中使機體產生了創傷性應激, 加之消化道正常解剖結構的破壞, 進一步影響機體分解、代謝,蛋白質合成受到抑制, 預后情況受影響。相關研究表明,術后基于營養學原理及時予患者營養支持, 可促組織、細胞代謝改善, 進而獲取良好預后[4]。本研究基于此展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82 例行結直腸癌手術的結直腸癌患者, 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1 例。對照組中男25 例,女16 例;年齡42~73 歲, 平均年齡(50.25±8.28)歲;體 質 量48.83~61.12 kg, 平 均 體 質 量(54.85±5.46)kg。觀察組中男26 例, 女15 例;年齡41~74 歲, 平均年齡(50.95±8.06)歲;體質量48.95~61.09 kg, 平均體質量(54.13±4.85)kg。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病理學確診, 且為擇期施術;②資料齊全;③無遠處轉移, 亦未行新輔助放化療。

1.2.2 排除標準 ①心肺腎嚴重病變;②為復發性結直腸癌;③伴發其他惡性腫瘤;④伴精神疾??;⑤術前應用免疫抑制增強劑;⑥氨基酸代謝紊亂;⑦存在嚴重營養不良或肥胖、變態反應性病變[5]。

1.3 方法

1.3.1 觀察組 術后給予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即術后1 d 起口服整蛋白型腸內營養劑, 具體做法:取一聽該品(320 g/聽)于500 ml 溫開水中混合, 待其完全溶解,再取1500 ml 溫開水攪拌, 劑量遵循患者需求而定, 可自1000 kcal/d 始, 后逐漸加量, 直至需要量。

1.3.2 對照組 術后給予腸外營養支持。遵熱量125.5 kJ/(kg·d)、氮0.2 g/(kg·d)的標準進行等熱量、等氮營養支持, 放置胃管, 按照出入進行水、電解質平衡供給, 同時添加1∶5 胰島素, 經靜脈輸注途徑將營養配方制劑向患者體內補充, 劑量在3000 ml 左右, 定期給予患者血糖、血壓測定。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的臨床相關指標、營養狀態指標、胃腸功能指標、炎性因子及并發癥發生率。①對術后相關臨床指標統計, 包括肛門首次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天數。②抽取空腹靜脈血, 對前白蛋白(免疫比濁法)、白蛋白(溴甲酚綠法)與轉鐵蛋白(膠體金法)進行測定。③對胃腸功能指標進行測定, 包括生長抑素(somatostatin, SS)、血管活性腸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胃泌素(gastrin, GAS)、胃動素(motilin, MTL), 測定方法均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法。④對炎性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 IL-6)予以測定。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臨床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43.95±5.26)h、首次下床時間(40.37±7.92)h、住院天數(12.27±3.65)d 均短于對照組的(58.87±6.94)h、(55.65±8.36)h、(14.86±4.06)d(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臨床相關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術后臨床相關指標對比( ±s)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肛門首次排氣時間(h) 首次下床時間(h) 住院天數(d)觀察組 41 43.95±5.26a 40.37±7.92a 12.27±3.65a對照組 41 58.87±6.94 55.65±8.36 14.86±4.06 t 10.971 8.496 3.038 P 0.000 0.000 0.003

2.2 兩組干預前后營養指標對比 干預前, 兩組前白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前白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營養指標對比( ±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營養指標對比( ±s)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前白蛋白(mg/L) 白蛋白(g/L) 轉鐵蛋白(g/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1 108.47±21.26 267.47±19.94a 32.17±3.24 39.18±4.95a 1.65±0.23 2.07±0.25a對照組 41 108.11±19.89 244.23±18.58 32.43±3.36 35.47±3.45 1.64±0.18 1.87±0.21 t 0.079 5.460 0.357 3.937 0.219 3.922 P 0.937 0.000 0.722 0.000 0.827 0.000

2.3 兩組干預前后胃腸功能指標對比 干預前, 兩組SS、GAS、VIP 與MTL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SS 水平低于對照組, GAS、VIP 與MTL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胃腸功能指標對比( ±s, ng/L)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胃腸功能指標對比( ±s, ng/L)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SS GAS VIP MT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1 37.75±4.32 47.87±4.54a 190.87±17.85 118.34±15.74a 40.63±8.94 34.12±6.85a 80.48±7.95 66.31±10.22a對照組 41 37.81±5.96 52.56±3.86 194.38±20.05 86.57±11.48 41.12±9.05 27.84±8.11 81.02±9.67 53.76±11.14 t 0.052 5.039 0.837 10.442 0.247 3.788 0.276 5.316 P 0.959 0.000 0.405 0.000 0.806 0.000 0.783 0.000

2.4 兩組干預前后炎性因子對比 干預前, 兩組TNF-α、IL-6 與CRP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TNF-α、IL-6 與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炎性因子對比( ±s)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炎性因子對比( ±s)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TNF-α(ng/L) IL-6(ng/L) CRP(mg/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1 124.35±32.84 182.38±14.43a 216.57±26.48 254.28±33.76a 7.68±1.23 9.32±1.85a對照組 41 120.94±29.56 238.94±25.51 211.84±23.95 336.57±34.52 7.81±1.46 11.89±2.68 t 0.494 12.357 0.848 10.913 0.436 5.053 P 0.623 0.000 0.399 0.000 0.664 0.000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發生腹瀉1 例、感染1 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4.88%;對照組發生腹瀉、惡心嘔吐、感染各2 例, 腹脹、腹痛各1 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9.5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100, P=0.043<0.05)。

3 討論

傳統觀點認為結直腸癌術后需禁食, 先予腸外營養直至胃腸功能恢復再實施腸內營養方案。伴隨快速康復理念推廣與強化, 相關研究稱, 結直腸癌術后患者小腸可在4~6 h 內就開始蠕動, 逐漸恢復消化與吸收功能, 故認為在術后早期積極開展腸內營養支持, 并不會使腸梗阻、吻合口瘺等風險增加, 且對胃腸功能有益,為安全有效的營養支持方式[6-9]。

本研究中, 觀察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下床時間與住院天數更短(P<0.05), 經早期腸內營養支持運用,患者胃腸功能恢復速度更快, 康復用時更短??紤]為腸內營養制劑的運用, 可對患者消化道進行刺激, 促使其分泌激素, 加速胃腸蠕動, 從而有助于術后康復。腸內營養支持的突出優勢即其可對腸黏膜表面細胞產生刺激作用, 促進其增殖、修復, 對腸道生物屏障、機械屏障的有力維持十分有益, 可使腸道細菌、內毒素的移位情況進行規避, 同時可促使肌力恢復, 推動內臟蛋白合成, 使吻合口得以盡快愈合的同時, 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從而縮短住院時間[10-13]。干預后, 觀察組前白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及GAS、VIP、MTL 水平更高,SS 水平更低(P<0.05), 提示患者對早期腸內營養支持進行運用, 可獲以更好的營養狀況與胃腸功能改善效果,是因其選擇胃腸道方式輔助患者攝取營養, 更符合人體本身自然規律, 可更好的獲取營養, 并起到積極的胃腸道保護屏障作用, 于胃腸道功能改善方面極有助力[14, 15]。

通常而言, 結直腸癌患者本身存慢性全身炎性反應, 可對營養物質代謝產生影響[16]。且無論是開放還是腹腔鏡手術, 均為創傷性操作, 炎性應激反應難以避免。既往研究中, 結直腸癌術后患者大多會出現TNF-α、IL-6 與CRP 指標升高, 不僅影響機體免疫,還可對腸道菌群產生負面影響, 影響營養吸收。本次研究中, 干預后, 觀察組TNF-α、IL-6 與CRP 均以更低水平呈現(P<0.05), 提示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有效減輕患者炎性應激反應, 利于術后恢復。此外, 本文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88%, 較對照組更低(P<0.05),提示, 運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更符合營養攝入途徑, 耐受度更高, 不易有腹脹、腹瀉等副反應, 且因其可更好調節炎性因子分泌, 故患者感染率更低, 為安全可靠的營養支持方案。

綜上所述, 針對結直腸癌患者, 對其術后及時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 可促患者康復加速, 改善營養狀態、胃腸功能, 同時有利于減輕炎癥反應, 控制并發癥發生, 價值突出。

猜你喜歡
胃腸功能白蛋白炎性
四磨湯口服液對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喜舒復白蛋白肽飲品助力大健康
促進患者子宮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研究進展
缺血修飾白蛋白和肌紅蛋白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早期診斷價值
中西醫結合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體會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特點及治療
炎性因子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護理干預對腹膜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作用分析
白蛋白不可濫用
Cu2+、Zn2+和 Pb2+對綠原酸與牛血清白蛋白結合作用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