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運光運用藤類藥物治療痹證經驗*

2024-03-26 07:52彭記棚楊孝余宋云云黃春霞龍運光姚血明
中醫藥導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痹證侗族類藥物

彭記棚,羅 豐,楊孝余,宋云云,李 丹,黃春霞,龍運光,姚血明,2

(1.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2;2.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3;3.黔東南天晶康復民族醫院,貴州 凱里 556000)

[關鍵字] 痹證;藤類藥物;侗族醫藥;民族醫藥;龍運光;名醫經驗

痹證是由于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導致氣血不通,引起肌肉、筋骨、關節等麻木、酸痛、重著、屈伸不利,甚則關節腫大變形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疾病?,F代醫學的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均屬于“痹證”范疇[1]。痹證若不及時治療,病邪入里,損及臟腑,就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3]。中醫藥治療痹證療效顯著,其中藤類為侗醫常用藥物,具有祛風除濕、通利關節和疏通經絡等功效,臨床上廣泛應用于痹證的治療[4-5]。

龍運光教授,貴州省名中醫,中國侗族醫藥學術帶頭人,其精研侗族醫學學術思想,擅用侗族醫藥治療各類疾病,在長期的診療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一套獨到的藤類藥物治療痹證的理論思想。龍運光教授通過侗族醫藥的“三性六味分類法”,結合中醫藥理論,根據功效將藤類藥物分為祛風除濕止痛、溫經散寒通痹、清熱利濕通絡、養血補虛行滯及活血祛瘀通經五大類,分別對應痹證的風濕停聚、寒濕痹阻、濕熱阻絡、血虛經滯、痰阻血瘀5種證型。其辨證時善用“三出三轉診脈法”,且注重“察外象,審內體”“辨病癥,尋病因,求本質”等基本原則,將痹證的治療過程分為未病先防、已病即治和病后調理3個階段。整個過程均涉及藤類藥物,臨床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跟隨龍運光教授學習,現將其運用藤類藥物治療痹證的經驗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1 侗醫藥物學理論思想

侗族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及同疾病的斗爭中經過歷代侗醫創新、充實和發展,到近代時期基本形成了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侗族藥物學[6]。侗醫善用酒(米酒、甜酒或酒糟)調配藥物。他們認為酒既能活血散瘀,又可祛除寒濕邪氣,與藥物相配,還可增強藥物功效。侗醫常用藥魚、藥衣、打刀煙、活動物、藥物佩戴等獨具侗族醫藥特色的療法,為患者治療疾病。侗族的“藥匠”認識到侗族藥物有溫熱、冷寒、平和3種藥性之分,按藥味可分為酸、甜、苦、麻(辣)、香、澀六味。

侗族藥物是在侗族醫藥學理論(醫療經驗)指導下,應用的天然藥物及藥物加工制品,具有悠久的傳承性、突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這也是侗族人民在同疾病斗爭中,用于治療疾病、預防疾病和保健的寶貴財富。侗族民間長期的醫療實踐證實侗族藥物是安全有效的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

2 侗醫對藤類藥物的應用研究概述

侗族醫學把藤類藥物歸屬于“教(藤)類”藥物。它是侗族對藤本植物及具有彎曲卷扎性狀植物的稱謂,包括了藤本植物和蔓生植物,如“教蓋盼”(雞血藤)、“教臘印”(黑骨藤)、“教糖”(雞矢藤)等[7]。侗醫用藥有冬春用根莖、夏秋用枝葉的習慣。有醫者為使用方便采取冬藥冬用、夏藥夏用,隨時可得,找也不難[8]。侗醫用藥常使用新鮮藥物,采取“就近取藥”的原則。部分藤類藥生長分布于侗族村落,長于大樹、石頭或房梁上。侗醫常就近取之用于手足關節疼痛的治療。中醫典籍對藤類藥物的功效也有詳細記載。如《本草綱目》載:“藤類藥物以其輕靈,易通利關節而達四肢?!盵9]《本草便讀》亦云:“凡藤蔓之屬,皆可通經入絡……故一切歷節麻痹皆治之?!盵10]可見諸多典籍關于藤類藥物的描述,均闡釋了其猶如絡脈縱橫交錯,無所不至,能夠通利全身內外上下之痹,這與藤類藥物本身的藥性和功效有關。中醫認為,藥性即藥物的中藥性質和性能,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和有無毒性等[11-14]。中藥功效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對藥物治療作用的高度概括[15-16]。而侗族醫學則把藥物分為冷寒、溫熱、平和3種藥性,把藥味分為酸、甜、苦、麻(辣)、澀、香6種。藥性是侗族先民和侗醫根據生活中的體會,在臨床應用實踐中反復驗證和總結歸納所得,是從性質上對藥物多種治療作用的高度概括。藥味則是侗族先民和侗醫通過品嘗而總結,從而發現各種藥物具有不同的滋味,以及與醫療作用之間的若干規律性的聯系。故藥味的概念,不但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也反映了藥物的實際功效。

2.1 侗族藥物的三性 侗醫把藥物分為冷寒、溫熱及平和3種藥性。其中,冷寒與溫熱屬于不同的性質,而冷與寒、溫與熱則分別具有共同性。冷次于寒,溫次于熱,即在共同性質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平和藥不偏寒、熱之性。藥物的冷寒、溫熱及平和,是根據藥物作用于人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是與所治病證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能夠緩解或消除熱火邪毒的藥物,一般屬于冷寒性;能夠減輕或消除冷濕寒邪毒氣的藥與物,一般屬于溫熱性;能夠治療一般冷病或溫病的藥物,多屬于平和性。平和性藥物是指相對的屬性,而不是絕對性概念。故侗醫有“冷寒病證用溫熱藥,熱火病證用冷寒藥,病癥不很重不很虛用平和藥”的理論。

2.2 侗族藥物的六味 侗族醫學把藥味分為酸、甜、苦、麻(辣)、澀、香六味,藥味不同則作用不同,味相同的藥物有相同或相近的功效。侗醫根據用藥經驗對藥物六味的作用分述如下。(1)酸味:有柔和、收止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療體虛出汗、腹瀉、肚腹或肝區隱痛等。(2)甜(甘)味:有補益滋養、促進氣血生新的作用,多用于治療體虛多病、久病氣血虧損等。(3)苦味:有通泄、降火退熱的作用,常用于治療熱毒內結、大便干燥、肺熱上逆,以及冷寒水濕所致積熱等。(4)麻(辣)味:有打散瘀血、通經脈、消腫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療跌打損傷、瘀阻腫脹疼痛等。(5)澀味:有收斂止澀的作用,多用于治療體虛出汗、腹瀉、多尿、出血、滑精等。(6)香味:有發散、通氣、順氣、消積化滯的作用,常用于治療傷風著涼、氣滯、氣逆、食積飽脹等。侗族醫藥的三性六味分類法,為侗族醫藥的臨床運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龍運光運用藤類藥物治療痹證的見解

藤類藥物種類繁多,在痹證治療中的作用也各有不同。龍運光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一套獨特的用藥思路,其強調診病時應當根據患者的癥狀、病程、病情的緩急輕重及其兼證制定選藥方案。根據痹證不同的臨床表現,龍運光教授把痹證分為風濕停聚、寒濕痹阻、濕熱阻絡、血虛經滯、痰阻血瘀5個證型。同時其通過多年的痹證臨床診療經驗結合侗醫的三性六味分類法將藤類藥物概括為5個大類。(1)祛風除濕止痛類:代表藥有“教蠻隋”(雷公藤)、“教糖”(雞矢藤)等。其中,“教蠻隋”性冷寒、味麻,功效為祛風除濕、通絡止痛。龍運光教授使用該藥的頻率較高?,F代研究也表明雷公藤對類風濕關節炎有較好的抗炎鎮痛作用[17-19]。(2)溫經散寒通痹類:代表藥有“教臘印”(黑骨藤)、“教蕩岑”(巴巖香)等。其中,“教臘印”性溫熱、味苦,功效為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有研究表明黑骨藤具有抗炎、鎮痛和免疫調節等藥理作用[20-22]。(3)清熱利濕通絡類:代表藥有“教金鉤”(鉤藤)、“教應瑪”(絡石藤)等。其中,“教應瑪”性冷寒、味苦,具為祛風通絡、清熱消腫之效,常用于濕熱阻絡型痹證的治療。(4)養血補虛行滯類:代表藥有“教蓋盼”(雞血藤)、“教門野”(首烏藤)。其中,“教蓋盼”性平和、味甜,功效為活血補血、舒筋通絡。龍運光教授常用于治療血虛經滯型痹證。(5)活血祛瘀通經類:代表藥有“教盼馬”(大血藤)、“教蕩播盤”(小血藤)等。其中,“教盼馬”性溫熱、味酸,功效為活血祛瘀、通經止痛,對痰阻血瘀型痹證效果較好。龍運光教授對藤類藥物的分類為藤類藥物的臨床運用提供了參考。(見表1)

表1 藤類藥物的三性六味分類法

4 獨具特色的侗醫臨床診斷方式

侗醫診斷方式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和臨床醫療實踐中,對常見疾病的各種性質及其致病原因的了解與認識,經侗族醫藥人員在醫療實踐中,加以概括和總結出來的理論方法[23]。它以“天、地、水、氣、人”五位一體、辨病證、立藥方等侗族醫藥學術思想為理論基礎,是整個侗族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奠基部分,主要包括“看診、劃診、摸診、算(卦)診、問診”[24]。龍運光教授認為,臨證時要做到“察外象,審內體”,“辨病證,尋病因,求本質”等基本原則要求,從而達到對疾病的綜合分析及全面察審。此外,龍運光教授指出痹證日久會致人體正氣虧虛,從而引發“臟腑痹”,故痹證日久的病位定位尤為重要。在對疾病全面審查的基礎之上,摸脈在痹證的診治過程中臨床價值極高。龍運光教授最為常用的診脈法當屬“三出三轉診脈法”,操作部位為腕橫紋上三指的位置,即中醫切脈的“尺脈”處,確定出脈、中脈和轉脈的部位。示指按之處,謂之“出脈”;中指按之處,謂之“中脈”;無名指按之處,謂之“轉脈”。三脈合稱,謂之“三出三轉脈”,為臨床診察疾病及收集疾病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依據來源。(見表2)

表2 三出三轉診脈法

5 侗醫理論體系指導下的痹證診治

侗族人民對痹證最早的認識即為關節痛,其侗文音譯為“ids moux”“給某”。隨著時代的發展,侗族醫學將痹證歸屬于“風濕骨痛”范疇,又稱為“寒濕風”“風氣痛”“節骨痛”等[25],并認為痹證的病因為外感邪氣,病久致正氣虧虛,最終發展為本虛標實之證。龍運光教授認為“遭受邪風毒氣”是痹證病機的關鍵,選藥及治療應當綜合審查和整體分析,不可拘泥于一證一藥。其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痹證的治療應分為3個階段,即未病先防、已病即治和病后調理。

5.1 未病先防 侗醫在長期艱苦生活歷程中,通過與疾病斗爭實踐,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緊密相應。侗族聚居地多為高寒山區,寒濕邪氣較重,易客于人體致痹,故侗民建造居所時很注重防寒潮濕。其正面朝向陽面,保持足夠日照時間,以達到散寒祛濕的目的。龍運光教授根據侗醫特色的內病外治法——“背藥包”,采用新鮮藤本藥物做成小藥包,固定于患者關節處的衣物內面,不僅具有良好的痹證預防作用,且對于痹證的治療效果顯著。龍運光教授認為人與自然為一體,須注重“天人相應,人氣合一”,以順應自然變化規律,否則就會發生疾病[26]。正如《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北砻鞫贬t預防醫學思想與之是相符合的。

5.2 已病即治 侗醫提倡有病早治,防止病情加重或變生它病。侗族先民發現患有“寒濕風”的患者患處被蜜蜂蟄傷后,患處疼痛隨之減輕,后侗醫即使用蜂針毒來治療發作期的關節痛。侗醫認為治病不可耽誤,尤為注重疾病的早期治療,用藥以“即取即用”為原則,故用藥多以新鮮藥物為主。部分藥物講究“公母”相配(紅色藥物為公藥,白色藥物為母藥)。臨床應用時講究等量相配藥效才最強,并以最快的速度治療疾病,防止傳變?!肮浮毕嗯浼粗嗅t學常言之“藥對”。龍運光教授在臨床使用藤類藥物過程中,注重藥對的使用,以達增強藥物療效的目的。如羌活與獨活搭配藤類藥物的使用,羌活擅治上部風濕痹痛,獨活擅治下部寒濕痹痛。兩藥分別與藤類藥物相須合用,可增強祛風勝濕止痛之功。針對風濕痹阻型痹證的上肢疼痛者,可選用海風藤配羌活或“寶鼎香”(姜黃);下肢疼痛者,可用雷公藤配獨活。此外,龍運光教授指出痹證血虛經滯型當養血補血,血行則經通,以首烏藤配“靠捫”(金毛狗脊)。痹證痰阻血瘀型則以“教盼馬”(大血藤)配“??讼ァ保ㄍ僚Oィ?。龍運光教授在臨床實踐中運用這些藥對診治痹證均取得較好的療效,為痹證的早期治療積累了寶貴經驗。

5.3 病后調理 侗醫在治療疾病時,強調“病急以藥治,復后養而康”的治療法則。經藥物治療病情好轉后,即可用飲食調養,如雞蛋,魚肉、瘦肉及藥膳等,以達“藥到病減,食到病除”的效果。龍運光教授指出,痹證經藥物治療后應繼續用“泡腳除寒法”調養以鞏固療效,具體操作方法:取海風藤、雷公藤、楓香樹果、馬尾松樹毛(針葉)、伸筋草、三角風、趕山鞭等藥材煮水,趁熱泡腳,1次/d,每次1 h左右,感覺到全身發熱或微微出汗為止。侗族諺語常言“常動筋骨壯,久坐病纏身”。因此,龍運光教授提倡患者病后調理應進行適當體育鍛煉,如爬竹竿(爬樹)、踩高腳(翹)、打花棍(練武術)等,以達舒筋活血、增強肌肉的目的。

6 病案舉隅

患者,女,64歲,2021年8月30日初診。主訴:患者10年前因淋雨后出現雙手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疼痛,腫脹,晨僵,每日晨僵時間大于30 min,關節疼痛遇寒加重,得熱減輕,無活動受限,患者未予重視。后逐漸累及左側肩關節、雙膝關節,尤以天氣變化時為甚。外院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間斷口服“艾拉莫德片、來氟米特片、枸櫞酸托法替布片”治療,癥狀稍改善,但病情控制欠佳??滔掳Y見:雙膝、雙腕關節疼痛,左膝關節腫脹,關節活動稍受限,伴頭痛,以頭頂部為甚,偶有胸悶、咳嗽,咳黃白色痰,量少,納食稍差。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細。輔助檢查。(1)血沉:32 mm/h;(2)C反應蛋白:28.66 mg/L;(3)類風濕五項:類風濕因子IgA抗體25.02 RU/mL,類風濕因子IgM抗體288.85 RU/mL,類風濕因子IgP抗體210.80 RU/mL,抗環瓜氨酸肽抗體>400 RU/mL。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診斷:痹證(頑痹);辨證:寒濕痹阻。治法:散寒除濕,通痹止痛。方選獨活寄生湯加減,處方:獨活15 g,桑寄生20 g,秦艽15 g,細辛10 g,雞血藤20 g,徐長卿20 g,豨簽草30 g,炒杜仲20 g,狗脊15 g,木瓜10 g,土鱉蟲15 g,制乳香15 g,制沒藥15 g,黃芪30 g,當歸6 g,伸筋草15 g,雷公藤15 g。30劑,1劑/d,水煎服,分早中晚3次溫服。

2診:2021年10月1日,訴雙膝、雙腕關節疼痛較前減輕,左膝關節仍腫脹,頭痛、胸悶、咳嗽等癥狀消失。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滑。予上方加黑骨藤10 g,絡石藤10 g。30劑,煎服法同前。

3診:2021年11月3日,訴偶有雙膝、雙腕關節輕度疼痛,左膝關節稍腫脹,余無明顯不適。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輔助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五項均降至正常范圍。效不更方,續服2診方。30劑,煎服法同前。另囑患者用藥渣煮水泡腳,飲食上注意補充蛋白質,并進行適當體育鍛煉,保持心情愉悅。

按語:龍運光教授認為,人之所以患病,是因為人與自然界天、地、水、氣循環規律不相適應所致。本案患者遭受外來邪風毒氣侵犯,閉阻經絡,致氣血不暢,經絡不通,不通則痛,故見關節疼痛;寒性收引凝滯,寒濕流注經絡關節,故見關節活動受限、腫脹;寒濕阻絡,清陽不升,故見頭痛;寒濕阻肺,肺氣不宣,肺失宣降,故見咳嗽、咳痰;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細均為寒濕痹阻之象。該病治療當以溫經散寒、通痹止痛為治法,并注重調養肝腎。方中雷公藤、獨活溫經散寒,除濕通痹,兩藥相配,尤擅治寒濕疼痛;豨簽草、伸筋草、木瓜共奏伸筋除濕通絡之效;秦艽、細辛、徐長卿解表散寒,除濕止痛;雞血藤、制乳香、制沒藥、土鱉蟲行氣活血,通痹止痛;桑寄生、炒杜仲、狗脊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黃芪、當歸補益氣血。2診時患者癥狀較前減輕,左膝關節仍腫脹,故加用黑骨藤、絡石藤通經活絡。3診時患者疼痛輕度,生活質量明顯提高。龍運光教授建議患者服藥后可用藥渣煮水泡腳,飲食上注意補充蛋白質,并進行適當體育鍛煉,保持心情愉悅,以達鞏固療程之效。

7 結 語

藤類藥物對于痹證的治療有著較高的臨床價值。對于痹證的診治,龍運光教授在辨證時善于結合“三出三轉診脈法”,注重“察外象,審內體”及“辨病癥,尋病因,求本質”等基本原則,對疾病進行綜合分析及全面察審,且藤類藥物的使用貫穿整個過程,臨床療效顯著。

猜你喜歡
痹證侗族類藥物
從“營衛傾移”角度探討痹證的中醫理論機制
快樂童年——榕江侗族兒童
侗族建筑博物館——大利村
侗族養生防病抗衰老經驗薈萃
氟喹諾酮類藥物臨床常見不良反應觀察
土家族“七”類藥物考辯
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觀察
祛邪蠲痹湯治療風寒濕痹證92例
貼近大地:侗族棲居之所的智慧之思
仲景痹證藥對略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