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求完美的養育”更完美

2024-03-27 02:14胡丹孫曉涵
家教世界 2024年5期
關鍵詞:面面觀養育家長

編/胡丹 孫曉涵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習慣養成、認知形成的重要階段,需要家長、老師積極做好引導,幫助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鄭敬疇老師(鄭敬疇:淮南師范學院退休教師)撰寫的《少年兒童健康成長面面觀》一書講述的就是,人在兒童青少年時期應該如何生存。本期,我們將分享這本書的作者與一位讀者就“不完美的養育”等話題所進行的有益探討,供各位家長參考。

讀者來信

鄭老師您好!

拜讀了您的文稿,收獲頗多。文中很多觀點值得我們一線老師去揣摩、學習。您希望我們提意見,我想從個人角度說說自己的幾點淺薄看法。

關于“打罵教育”

作為幼兒教師,“打罵教育”肯定是不存在的。大班時期是幼兒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認知能力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如果存在關乎原則問題的行為,可以“小懲大誡”,采取合適的教育懲戒方法。

關于“挫折教育”

現如今,高校甚至中小學都有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孩子只要稍微有一點不如意,輕則離家出走,更甚的妄言輕生……這和他們從小生活在溫室中有很大關系。從來沒吹過風,淋了一場雨便覺得是驚濤駭浪。個人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可以適當地讓他們感受一下挫折,不必過度呵護。

2023 年12 月,鄭敬疇在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為學生授課

關于“犯錯”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3~6 歲學齡前兒童,這一階段也正處于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低級需要階段,也就是生理需求階段。我們要對幼兒的行為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給予幼兒充足的愛和關心。其次,好奇、愛探究是幼兒的天性,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方式獲得的。作為教育者,也要給予幼兒自由探索的機會,容許其“犯錯”?!胺稿e”的過程,也是很好的學習過程。

關于“游戲”

現在的孩子,成長環境和集體游戲的時間和空間已經發生改變,如果家長們不提供時間、空間,孩子們很難自己找到玩伴,隨心所欲去玩耍。在這種大背景下,家長、老師迫切需要切實的解決辦法。

在孩子多、空間小的幼兒園,孩子在自主游戲時,一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會放飛自我,甚至還會有攻擊他人等危險行為,再加上現在的家長對老師在照顧孩子方面有更高要求,老師也是倍感壓力,在放任游戲和看護中難以輕松取舍。

大家都知道玩對孩子至關重要,但孩子們之間存在差異,不是每個孩子都會玩。作為老師,也想給孩子高度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但通常難以把控。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切身感受,水平有限,望老師多多指導。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城關幼兒園 葉君婭

作者回信

葉園長:

我們尚未晤面,您收到拙作《少年兒童健康成長面面觀》(以下簡稱《面面觀》,黃山書社,2022 年4 月版)不久,便給我發短信,長談自己的讀后感受,并結合自己的工作,提出了幼兒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您的敬業精神令人感動!

今天,就您所說的問題,說一點建議,供你們參考。您說,現在的幼兒抗挫能力太差,“淋了一場雨便覺得是驚濤駭浪”。這一問題,確實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嚴重的后果?!睹婷嬗^》第一章第一節引用了《合肥晚報》上的一則報道,稱合肥市有一名初中男生和一名小學女生,因為沒完成暑假作業,在開學前一天先后跳樓自殺。2020 年放暑假前,常州市一名小學女生,因課堂上老師批評她的作文沒有宣傳正能量,下課后便跳樓身亡。孩子如此脆弱,責任不在以“表揚為主”的教育,更不是“一把戒尺”能解決的問題。

挫折和失望不可避免

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人從一出生,就應該與挫折相隨相伴!遺憾的是,絕大多數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所缺失的正是“挫折”。

澳大利亞“對話”網站2023 年10 月16 日發表一篇介紹“不求完美的養育方式”的文章。文章認為,父母養育孩子,不一定要完美。其實,如果不完美,孩子的成長將會更完美?!安磺笸昝赖酿B育”理論是英國兒科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提出來的。溫尼科特發現,如果母親在某些方面讓孩子“失望”,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好處。他指出,“讓孩子失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經歷悲傷、眼淚和憤怒也是童年的一部分,家長應該讓孩子逐漸忍受一些挫折”,以培養他們一定的“容忍度”。

“完美的養育”造成“不完美成長”

可是我們有些家長恰好相反,尤其是對嬰幼兒,他們追求“完美的養育”。孩子啼哭,立即晃搖籃,抱起,喂奶或換尿布?!巴昝赖酿B育”,主要是指物質供給上的“完美”。他們沒有委屈,何來“失望”?他們沒有“經歷悲傷、眼淚和憤怒”,怎么能磨煉出“容忍度”?這種對嬰幼兒“完美的養育”,是造成他們“不完美成長”的主要原因——為他們日后生活埋下了不可預測的禍端。

“不求完美的養育”理論是溫尼科特20 世紀50 年代提出來的,可時至今日,70 年過去了,我們許多父母還在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追求“完美養育”,這很可悲,也很可怕!我國民間有“慣子不孝,肥田長出癟稻”的俗語。所謂“慣”,就是家長對孩子施愛過頭,而百依百順。這樣“慣”大的孩子,是不會孝順父母的。所謂“肥田長癟稻”,是指施肥過頭,田地里的稻谷只長外殼而缺失內米。我們的小學生、中學生乃至大學生,在成長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尤其是精神方面的問題,都能從他們的父母追求“完美養育”中找到原因。中國家庭不鮮見的二三十歲的“大孩子”仍在家“啃老”,原因也出于此。

目前,傳播、研究和踐行“不求完美的養育方式”,是幼兒養育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改革“應試教育”而必須要完成的一項前置任務。我們都應為此奔走呼吁。

孩子由“自然屬性”轉換為“社會屬性”的條件

您在來信所述的第三個問題中,提到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認為,人的價值體系存在兩種不同的需要,一種是低級需要或生理需要,即無意識的動物式的本能或沖動。另一種是高級需要,是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性需要,它反映的是“人”的逐漸成長成熟。我將前者稱為“自然屬性”,將后者稱為“社會屬性”。在人的初始階段,是“自然屬性”占支配地位,長大成人則是“社會屬性”占支配地位。人的成長,是一個由“自然屬性”向“社會屬性”緩慢轉換的過程?!安磺笸昝赖酿B育方式”,能讓孩子由“自然屬性”順暢地轉換為“社會屬性”。也就是由“動物世界”逐漸自然順遂地進入“人的社會”。而“完美養育”起的是相反的作用。

“小人兒”在4 歲前,其“自然屬性”,即生理需要——吃喝睡玩,與“小猴兒”幾乎一模一樣,他們都生活在“動物世界”??茖W實驗表明:“小人兒”4歲以后,智力開始超過“小猴兒”——緩慢地獲取些微“社會屬性”。然而,在喂養孩子方面,猴類比人類“聰明”?!靶『飪骸笔歉改附o什么吃什么,“小人兒”卻是想吃什么父母就給什么,不僅吃壞了身體,也寵壞了“精神”。還有,“小猴兒”長大了,就要獨自謀生,“小人兒”長大了,有的還要“啃老”。

擺在父母面前的急切任務是,盡快舍棄“完美養育”而學會“不求完美的養育方式”。溫尼科特“不求完美養育”理論的實質是,在嬰幼兒“自然屬性”占支配地位的時期,即他們尚在“動物世界”的時候,就提前試用“社會屬性”來規范和約束他們,用“人的社會”必備的生存品格與生存技巧來訓練他們,尤其是抗挫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這樣,孩子們就能適時順利地由“自然屬性”轉換成“社會屬性”,由“動物世界”完美地進入“人的社會”。

根據溫尼科特理論,以及我的觀察和研究,“不求完美的養育”父母,首先應了解和做好下列幾點:

對孩子要無條件施愛

孩子的天賦有差異,也許有的生理上還有缺陷——但溫尼科特指出:所有父母都應“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他們都是好孩子,父母應堅信這一點,應堅定對自己孩子的信心,應無條件愛他們。所謂“又懶又笨”,只是個別愚蠢的家長給自己孩子貼的標簽。

《面面觀》第五章第四節的標題是《施愛與立威》。該篇指出,父母不應以自己事業的成敗或心情的好壞,來決定對孩子的態度;父母也不應包攬一切,以免影響孩子獨立成長;更不要強行將孩子往“考高分,進名?!币粭l道路上趕,以免弱化其他方面生存能力的培育;要容忍孩子犯錯,切記不要動輒訓斥,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對孩子咆哮。

父母讓孩子失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稍大一些的孩子,因需要吃奶或換尿布而哭鬧,“家長不一定立即滿足他們的要求”,這能“培養一定的容忍度”,甚至有利今后“應變能力”的培養。再大一些的孩子,家長應該知曉“拒絕”或“逆境”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大意義。例如,孩子偏食挑食,媽媽做胡蘿卜煮米飯,他抗議,不肯吃。家長應不急不躁不跳,采用有計謀的“軟”對抗。要有“狠心”,要有“韌勁”,你只要意志堅強,堅持再堅持,孩子的毛病一定能改掉,勝利的一準是家長。一次、兩次、三次,家長勝利了,以后在其他方面,孩子的過分要求會越來越少,他也會更多地聽從家長的勸告。這是一種更重要的‘施愛’與‘立威’。在6 歲前,矯正孩子的這類毛病,都有很好的效果”(《面面觀》第五章第四節)。

培養孩子遵守法規,尊重習俗,養成好習慣

“人的社會”是靠國家法規,社會習俗和個人良好的道德操守來運行的。否則,社會就不得安寧,個人就有可能受到傷害。兒童受到傷害的可能性就更大。

僅以交通安全事故為例——我國每天死于交通事故的約為1600 人,其中15 歲以下兒童約占10%,即約160 人,平均每小時有近6.7 名兒童命喪車輪之下。當前,由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編織一套保護兒童的安全網已是刻不容緩。對兒童進行安全教育,尤其是交通安全教育已迫在眉睫!在這方面,德國的做法值得借鑒。

德國交通安全教育是從幼兒園開始的。每年暑假,都有警察在老師的陪同下,帶著孩子們到馬路上演練如何正確過馬路。小學4 年級學生,要在學校參加“自行車駕照”考試。在操場設模擬馬路,有“直行、左拐、右拐”等指示牌——德國的自行車交規與汽車相當。這不僅為今后駕駛汽車打好基礎,更重要的是從小培養了他們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講禮貌,學會與人和諧相處,養成好習慣,對人的成長成材至關重要。例如,要學會傾聽,不打斷他人說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大吵大鬧,尊老助幼,講衛生,重節約,健康飲食,愛勞動,愛運動,愛閱讀,守時,兌現承諾,等等——葉圣陶先生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安磺笸昝鲤B育”的家長在這些方面應做示范、引導、矯正、講解。好習慣養成了,便刀刻斧鑿在身體里,終身受用。

這樣成長的孩子,他的“社會屬性”必將是良好的。長大成人,他為人處世,行為舉止,都將成為人們的典范,父母何愁他不成才不成功!

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自己奮斗

“完美養育”的父母總想主導孩子的成長方向,他們管控孩子,希望孩子朝理想的“好孩子”的方向成長,這是個糟糕的主意。美國精神分析學家艾里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理論認為,2~4 歲的嬰兒,“人格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質?!奔议L事事主導,孩子何來“自主感”?你心心念念在管控,他哪有“意志品質”?師長對“好孩子”的要求過高,例如“毫不利己”“公而忘私”等,他實際上很難做到,但答應著,并假裝著能做到。這就是“角色缺乏同一性”,就是“角色混亂”,為人格進一步分裂奠定了基礎。這樣何來“誠實品質”?被動型、討好型人格,甚至奴性人格由此產生,兩面派、變色龍也由此產生(《面面觀》第四章第一節)。

“完美養育”者樂于做孩子的保姆、秘書和清障機。所謂充當保姆,是指生活上本該由孩子自己動手做的事,家長代勞了。所謂充任秘書,是指學習上,本該由孩子自己思考和做的一些事務性事情,家長卻提前做好了。所謂清障機,是指孩子在前進的道路上應該靠自己奮斗的事,例如:擇校、考級等,家長卻托人情找關系搞定了。充任保姆和秘書,是在弱化孩子的生存能力,今后他們獨自生存,將困難重重。充當清障機,是在消解孩子的奮斗精神和攻堅克難的頑強意志——懦夫和懶人,是他們今后人生的寫照。

這就是“完美養育”鑄就的悲??!所以說,“不求完美的養育”,帶給孩子的將會更加完美!

在這封信結束之際,我想到工業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有所謂“產業鏈”。幼兒園的孩子,在入園前、離園后,也都有一個又一個環節的“鏈”。這一個又一個“鏈”,對人的健康成長,其重要性遠遠超過工業產品的“鏈”。后者的“鏈”,某個零部件出問題了,換一個合格的就完事。而人才培養的“鏈”出問題了,既無法換零件,過了成長的“周期”,也無法再修復。因此,我建議:

培育孩子的家長(托幼機構)、幼兒園、小學,甚至初中,應共同成立兒童成長教育聯盟,以研究一群孩子,甚至每一個孩子,在成長中的養育教育“鏈接”問題。

當否?期盼聆聽你們的高見。

(載《家教世界》2024 年第2 期)

鄭敬疇

猜你喜歡
面面觀養育家長
家長日常行為規范
我心中的好家長
天下有“完美的養育風格”嗎
養育寶寶 專家團來幫你
并購基金“面面觀”
養育寶寶專家團來幫你
“數陣”面面觀
養育孩子 只需溫和助推
金星面面觀
家長請吃藥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