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之多維探賾

2024-03-28 08:51吳詩潔李桂花
決策與信息 2024年4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文化自覺中華文明

吳詩潔 李桂花

[摘? ? 要] 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發展、開拓中能夠帶領人民完成一項項艱難的歷史使命,根本在于堅持“兩個結合”,不斷把馬克思主義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新歷史起點上,在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習近平提出了“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大論斷。從歷史參照的角度看,“第二個結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針對的是以往不同歷史階段所產生的不同的思想解放而言的,無論是建黨初期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還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想僵化”,以及當下的“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體現了“第二個結合”作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時代使命。從問題指向的角度看,“第二個結合”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對“古”與“今”關系的解決;在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中,對“中”與“外”關系的處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中,對“源”與“流”關系的把握,給出科學指導與根本遵循。從價值意蘊的角度看,“第二個結合”之所以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是因為其不斷以歷史主動精神與高度的文化自信追溯中國道路的歷史性根基,在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基礎上,促進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產生新的文化生命體,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文化;“第二個結合”;思想解放;中華文明;文化自信;文化自覺

[中圖分類號] G122;D61;A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4)04-0019-08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正式提出的“兩個結合”中的“第二個結合”。2023年6月,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進一步將“第二個結合”闡釋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這一重要論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何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中的“又”是相對于什么而言的?“第二個結合”產生的“思想解放”所指向的問題是什么?著重將“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提出來,其時代意義何在?只有通過必要的學理分析,才能進一步探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深刻意蘊,為實踐創新提供指導。

一、“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歷史參照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座談會上提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這一重要論斷內涵豐富、意味深長,值得深入研究。從語義層面來分析,“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以“第一個結合”和在此之前的思想解放為參照的。從“第一個結合”到“第二個結合”、從“第一次的思想解放”到“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中所包含的深意十分重大。

(一)“第一個結合”產生的思想解放

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第一個結合”的誕生便是一場思想解放。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將馬克思主義送到了中國,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在黨的初創時期,由于領導經驗相對缺乏,再加上黨的思想理論不完善,在實際的革命斗爭中,往往將共產國際的指導與俄國的革命經驗奉為神圣的摹本,一定程度上脫離了中國的具體實際,在革命的領導權、武裝斗爭、革命道路等問題上造成過重大損失。

為了對這種錯誤進行修正,毛澤東提出了“第一個結合”的重大命題,主張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1] 111-112??陀^地說,“第一個結合”使中國共產黨擺脫了“教條主義”的思想藩籬,沖破了“本本主義”的禁錮牢籠,集中精力對中國革命規律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進而對中國的革命實踐產生了科學的指導作用。在“第一個結合”中,中國共產黨人積極總結和吸取革命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不唯書、不唯上、不唯蘇,提出了“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2] 47著名論斷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探索出了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道路,形成了系統化的革命理論體系。新中國成立后,黨立足于中國的具體實際,在馬克思主義關于過渡時期理論的指導下,制定了“一化三改”的總路線。其后,借鑒蘇聯經驗,并以“結合”為基礎,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奠定了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根基。因而,由“第一個結合”所形成的“毛澤東思想”成為了成功開啟思想解放大門的金鑰匙。

(二)改革開放產生的思想解放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思想解放,重點在于解決領導干部與群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思想僵化”問題。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打破了以往存在的與時代發展潮流背道而馳的想法和做法。批判和否定了“兩個凡是”錯誤方針,這一錯誤方針將人們的思想囚禁在虛假的馬克思主義之中,導致了思想的封閉,領導人不曾講過的,就不敢多說一句或多干一件,一切照搬照抄。長此以往,中華民族的命運便也將陷入止步不前的危險境地。

為了拯救黨與國家的前途命運,鄧小平書寫了解放思想的宣言書。處于“中國向何處去”的關鍵歷史節點,黨堅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重新認識,以歷史浪潮沖刷教條主義的刻板印象與具體實踐,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征程。鄧小平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盵3] 14320世紀90年代,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針對束縛人們思想的疑慮,深刻總結了改革開放的經驗教訓,圍繞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思考,對理論與實踐中的關鍵問題進行了原創性的回答,成為了又一個解放思想的宣言書。

由此可見,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將思想解放的內涵進一步深化,把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實現我們黨在歷史上極其重要和深刻的轉折,也為以后的思想解放道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第二個結合”產生的思想解放

與“第一個結合”所產生的思想解放不同,“第二個結合”所產生的“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所針對的是“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意識。所謂思想解放就是要讓人們的思想從禁錮與束縛中解救出來,使得馬克思主義穿“中國衣”,說“中國話”。

中國共產黨人對“第二個結合”所產生的思想解放的認識,是在實踐探索中不斷深化的。一方面,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扎根于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需要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得以展現,脫離了中國的實際,就是空洞的和抽象的,但“洋八股必須廢止”“教條主義必須休息”[4] 534。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主張繼承的是精華,舍棄的是糟粕,要以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中國風格的民族形式賦予馬克思主義更深層次的內涵。另一方面,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要“推陳出新,百花齊放”。鄧小平認為,“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3] 211,“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 [3] 210。在發展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既要繼承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同時也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以人民的生活為創作題材,推陳出新,并不斷豐富文藝的表現手法,勇于創新。江澤民指出,在歷史遺產中,精華與糟粕并存,我們應在繼承中加以辨別,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將其運用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中[5] 302。胡錦濤認為,中華民族創造了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我們也一定能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基礎上,開創中華文明的新篇章[6] 488。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階段,特別強調對傳統文化基礎性地位的把握。2020年,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孕育形成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需要結合新的現實,將其發揚光大。202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首次將“兩個結合”的重要論斷明確提出,這是黨在新的歷史起點對中華文化的新的解讀,從“思想解放”的維度上講,其蘊含著新時代對中華文化如何賡續、傳承、創新的深刻內涵。2023年,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進一步提出將“第二個結合”作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予以著重強調,指出在各種文化相互激蕩的時代,沿著我國現階段的發展道路,堅持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中國獨特的文化魅力在思想解放中實現自身的超越與突破。

二、“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問題指向

“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解放究竟指向哪里?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切入:一是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對“古”與“今”關系的解決;二是在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中,對“中”與“外”關系的處理;三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中,對“源”與“流”關系的把握。

(一)“古”與“今”關系的解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一招

立足“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之“古”,開辟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之“今”,以思想解放的理論高度,突破古今之爭的歷史性藩籬,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一招。關于古今的關系一直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話題,從總體上看,主要分為“古今對立”“古今一體”等多種爭論,但這些論點都禁錮于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之中?!肮拧背31徽J為是與時代發展潮流不同步的事物,并為其貼上了“落后”“腐朽”的標簽;而“今”則被看作與時代發展方向一致的事物,具有“進步”“文明”的特征。實際上,“古”與“今”并非完全對立,對于“古”中的“禮儀文化”“道德規范”等精華可以運用于“今”,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開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而對于“古”中的“封建觀念”“愚昧思想”等糟粕則應予以剔除,為中華文化在現代的發展掃清障礙?!暗诙€結合”對“古今對立”的論點進行了重塑,推動了古今關系問題的思想解放,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思想解放目的并非僅僅是為了解放而解放,而是以思維方式的創新指導實踐的創新,以更好地完成時代賦予的任務。新時代黨的中心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并非是否定傳統,而是接續傳統、創新傳統的文明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是“中國式”的,主要是為了區別于“西方式”,它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解了西方現代化的“中心論”“歷史終結論”[7]等狹隘論斷,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而“中國特色”就必然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生根發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各種場合引經據典,深刻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蘊,在治國理政中貫穿“民胞物與”的道德觀念,“圣賢仁政”的政治理念,“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等等。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開放性,與時代前進步伐協調,這也是“第二個結合”能實現的重要前提??偠灾?,鑒古才能知今,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進行傳承,并在新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使“第二個結合”所產生的思想解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建設中迸發出強大活力。

(二)“中”與“外”關系的處理:應對國際文化激蕩的良方妙藥

著眼“百年漫漫上下求索”之“中”,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外”,以思想解放的理論先導,化解“實踐之困”“文化之困”的難題,是應對國際文化激蕩的良方妙藥。置身于波譎云詭的國際局勢,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其慣用的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進行文化滲透的現象屢見不鮮,而中國在處理國際關系與事務上,堅持的是以人本邏輯為主導的“天下大同,美美與共”的天下觀,而“中”與“外”在諸多實踐方面的不同構成了“中外關系”難以治愈的病癥。但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國思想文化常常被“東方從屬于西方”的體系所支配。在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期內,對于中國在道路探索中所遇到的現實問題,習慣于用西方的理論進行解釋。而由于中西方在國情、發展道路、具體實踐中差異較大,若一味奉西方學術思想為圭臬,亦步亦趨,就難以有真正原創性的理論創造,也為文化自信的缺失埋下了伏筆。

面對中外關系的“實踐之困”“文化之困”,“第二個結合”從思想解放的維度出發,以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與和平性,為中外文化發展的關系指明方向。中華文明中所具有的包容性特征,使得中華文化有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中所具有的和平性特征,使得中國在對外關系中堅持“不對抗、不沖突”的原則。包容性意味著,中國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優秀文化,并將精髓吸納到中華文明的發展中,豐富與發展中華文明;和平性意味著,中國以胸懷天下的理念應對復雜的國際關系,在文化借鑒的基礎上促進文化互鑒。面對外來文化的傳播,堅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但堅決反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文化滲透;對于適用于中國發展道路的西方思想應予以借鑒,在堅守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堅持文化自覺,以中國具體的實踐經驗和中華文明為藍本,總結出符合中國發展實際的創新性中國理論。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外來文化思潮蜂擁而至,在面對外來文化充斥時,要站穩腳跟,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基礎上開創文化繁榮新的局面??偠灾?,“第二個結合”在思想解放的意義上,從中華文化獨有的特性出發,為面對復雜的國際關系與外來文化的滲透提供了有效途徑。

(三)“源”與“流”關系的把握:推動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重要途徑

堅持“閃耀無限真理光輝”之“源”,發展“積淀具體實踐經驗”之“流”,以思想解放的理論先導,消融“歷史虛無”“文化虛無”之堅冰,是推動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重要途徑。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初期,一些進步青年和中國共產黨人由于缺乏對理論的正確認識,一度機械地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原原本本地嫁接到中國,造成“教條主義”與“本本主義”在黨內大肆盛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馬克思主義在以其真理光輝普照世界的同時,也在被實踐和運用中得以拓展與深化。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源”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流”結合起來,將其變為中國的,就必須讓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生“深刻的化學反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滲透到馬克思主義的血脈之中,讓馬克思主義在中華文明的沃土中得以滋養?!暗诙€結合”作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充分挖掘優秀文化因子的同時,推動理論與實踐創新邁上新的臺階。

“第二個結合”以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姿態,使中國共產黨人在更為廣闊的文化空間內充分地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理論與實踐創新的新道路[8]。新時代新征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毫不動搖的同時,以實踐的不斷創新推動理論創新向縱深發展。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要準確把握時代的發展趨勢,敢于走在時代的前列,對現實的發展作出回應,要不斷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進行改革。在堅持“兩個結合”的基礎上,重點把握“第二個結合”的重要內涵,尋求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方式,使其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文化資源。在新的歷史階段,在擴展文化空間的過程中,以“第二個結合”推動“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也應著眼于中國具體歷史境遇與優秀文化的思想資源,在肯定歷史與文化的同時,接續理論的推陳出新,以更好地指導新的實踐??偠灾?,“第二個結合”所產生的“思想解放”在打破原有思維定勢的同時,堅持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構建一系列原創性與創新性相融合的理論,在文化空間中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

三、“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意義所在

“第二個結合”的思想解放定位,凸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與馬克思主義一樣的“根魂”地位,這便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時代化的長路中,需要不斷鞏固中華文明的“根脈”。習近平指出:“‘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盵8]因此,“第二個結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時代意義在于其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引領了文明再創造,并在追溯中國道路的歷史性根基中拓展理論與實踐創新的新地。

(一)鞏固文化主體性

“第二個結合”之所以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是因為其鞏固了文化主體性,破解了“古今中外之爭”,實現了精神的獨立自主。

1. 中華文明的主體性根植于歷史悠久的文化沃土。所謂文化主體性是指處于某種生活形態、共享文化形態的人們對本土文化有著高度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新時代,黨中央深刻認識到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以對文化復興與文明進步的不懈追求,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境界。習近平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外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盵9]“古今中外之爭”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古老中國應該照搬西方還是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問題。過去,在中國對于如何走出自身的現代性問題上,犯過照搬西方、視西方現代化為藍本的錯誤,也吃過“尊孔復古”、使民族處于停滯不前的虧,因此使“古今中外之爭”的難題無法真正得到解決。新時代,中國正走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而“中國特色”正是以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為根基的主體性的體現。

2. 中國道路的“搖籃”在于“第二個結合”。在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斷探索中,我們走上了一條以5000多年中華文明為深厚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這條道路正帶領著中國人民走向新征程。歷史教訓已經指明,照搬西方的結果只會執迷不悟,文化復古的結果只會停滯不前,只有從中華文明的根基中尋找文化創造的主體性,才能尋找到屬于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與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要在“第二個結合”的思想解放的基礎上,掙脫“現代化=西方化”的牢籠,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同時,“第二個結合”為中國實踐與中國道路奠定了文化基因。在“兩個結合”的過程中,一方面,要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讓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下深深根植于中國土壤,在面對中國實際的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堅持文化主體性,在理論形式中凸顯“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10] 844。另一方面,要使中華文化成為現代的,從“第二個結合”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上看,要把中華文化改造為符合時代潮流的,那就一定要在繼承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在摒棄傳統文化糟粕的同時,獲得全新的文化生命力,使得古老文明在自我更新中創造出中華文明現代形態,讓中國經驗在自我進化中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的獨立自主。

(二)引領文明再創造

“第二個結合”之所以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是因為其引領了文明再創造,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推動了文化復興。

1. 文明再創造的關鍵在于“第二個結合”。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如何結合的問題上,習近平曾指出,結合不是簡單地拼接,而是產生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這個新的文化生命體指向的便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而文化生命體就是從構成生命共同體的意義上來推進文明發展的進程,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脫胎于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延續,也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用文化生命體來定義文明,便是從生命體的新陳代謝和自我更新的角度來理解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批判的環節的,而“否定”與“批判”的環節體現在文化生命體中便是去粗取精的過程。一方面,從內在批判的視野出發,“新的文化生命體”解決了困擾古老文明現代化的處境,即文明傳統成為現代化的對立物,現代化成為從文化土壤連根拔起的孤立體,這便不可避免地陷入文明傳統與現代化相互否定的境地。另一方面,從內在反思的視野出發,將反思作為激活文明生命力的重要環節,新的文化生命體在新時代的發展進程中進行自我革命與自我反思,將時代因素融入中華文明,使之成為具有中華文明基因的現代形態。

2. “第二個結合”在促進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基礎上,推動了其創新性發展,而“第二個結合”的本質便是要實現文化復興。所謂文化復興是指我國在進行文化建設中通過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創造出與中華民族相匹配的現代文明形態。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時代元素,為其改造與轉化提供了可能?;仡櫄v史,在近代中國文明遭受挫折之時,馬克思主義仿佛一道曙光,拓展了創新空間,使其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中華文明以其包容性與和平性,為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奠定了文化基礎。正是在這種相互成就的基礎上,為文化復興提供了保障,也為“新文化”的創造提供了前提。這種“新文化”既離不開對古老文明的合理性繼承,又離不開與現代發展相適應的文化因素。如果一味地對傳統文化進行機械復制,最終只會將文化的創造力扼殺在搖籃中,因而對中華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具有重要影響。在此意義上,“第二個結合”凸顯了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與創新性的特質,在新時代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與創新發展,為培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奠定基礎。同時,“第二個結合”立足于思想解放的立場,針對文化傳承與創新所面臨的時代難題進行了科學回答,并在新的歷史階段推動了文化復興的前進步伐。

(三)追溯中國道路根基

“第二個結合”之所以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是因為其堅定了歷史自信,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推動對中國道路根基的縱深性追溯。

1. “第二個結合”立足于接續奮斗的大歷史觀,在總結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經驗基礎上,以歷史主動精神拓展當代中國的歷史深度。習近平指出:“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盵11] 13基于大歷史觀來看,歷史是在完成不同的任務中連續發展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強調要立足于大歷史觀來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問題,將其放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厘清所謂的接續奮斗并非絕對否定與對立,而是應該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完成不同階段的歷史任務。而要堅定接續奮斗的大歷史觀,以歷史自信殲滅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認知,則需要從歷史實踐中形成高度自覺的理論認識,從歷史實踐的價值根基中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實際中堅定文化自信?!暗诙€結合”便是以歷史觀的接續發展為前提,把握歷史生成邏輯,在新時代凸顯“守正創新”的時代要求。

2. “第二個結合”以歷史自覺和堅定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筑牢了中國道路的根基。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繼承性,因而現代文明如果與傳統文明相脫離,便難以有符合時代前進方向的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兩個結合”的時代產物,既不斷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展現其獨特的文化基因。一方面,中國道路扎根于中華文明,即“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12] 84。中國道路是黨在百年奮斗中不斷探索而形成的,也是在對中華文明合理繼承的基礎上開辟出來的,中國文明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深的文化與歷史底蘊。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離不開中華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中華文明史中拓展出來的,我國的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在21世紀閃耀著真理的光輝,關鍵就在于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便在于“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暗诙€結合”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堅持歷史自覺與文化自覺的基礎上,拓展了中國道路的歷史深度,筑牢了中國道路的文化根基。

四、結語

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發展、開拓中能夠帶領人民完成一項項艱難的歷史使命,根本在于堅持“兩個結合”,不斷把馬克思主義推向新的高度。在推進“兩個結合”的同時,深刻領會“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深入挖掘其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時代意蘊,開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敘事新篇章,是進一步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筑牢中華民族復興偉業雙重根基的需要。新時代,在思想解放旗幟的引領下,中國開啟文化復興、轉化與創新的新征程,開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境界。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7]? 張威威,薛建立.超越西方現代性困境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J].決策與信息,2023,(1).

[8]? 習近平.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

[9]? 習近平.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N].人民日報,2023-06-05.

[10]?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汪智力]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文化自覺中華文明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淺議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生活化教學策略
淺析“文化自覺”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強自我凈化能力
沈陽城市文化思考
小傳統的危機與鄉村學校的文化使命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淺析
評價視角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語篇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