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炳哲的“散金碎玉”

2024-03-28 09:47嵇心
書城 2024年4期
關鍵詞:資本主義哲學

嵇心

韓炳哲的《資本主義與死亡驅力》(李明瑤譯,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并沒有獲得太多關注,盡管它擁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會被人誤以為是一部有分量的專著。此書在一向以“輕薄”著稱的韓氏系列著作中仍然屬于異數。

相比韓炳哲《倦怠社會》《山寨》《愛欲之死》等隨筆集,《資本主義與死亡驅力》的地位有些曖昧。他那些暢銷全球的書,往往是圍繞一類現象、一種觀念,進行多方面不同維度的描述與闡釋,即便有時看似離題萬里,旁逸斜出,但他仍然可以在標題之下收束全篇。例如《山寨》一書,盡管韓炳哲最想剖析的是當代中國的一種文化、經濟現象,但他縱橫捭闔,借助思辨的想象力與張力,將山寨的成因追溯到中國古代思維,并以中國古代書畫傳統作為佐證,最后才在結尾時對這類當代現象進行了直接地分析,完成了“臨門一腳”。他的作品充分展現了文本的開放性,令人回味無窮,也歡迎我們在他書寫的空白處增補校正。這是韓炳哲一貫的寫作手法,最終形成了具有自身運思與書寫特點的風格。

然而,《資本主義與死亡驅力》卻不屬于這一類。和韓炳哲其他著作相比,它顯得更加零散,更缺乏系統性。這是一部小論文、隨筆、時評與訪談錄的合集。這樣的文類糾集,所涉話題更加廣泛,已無法用一個主題概括全書。因此,如果被“資本主義與死亡驅力”這一書名吸引的讀者,恐怕會略感失望,因為讀后難免覺得書中內容無法撐起如此響亮的題目。但是,想更深入了解韓炳哲的讀者,卻很有必要展卷一讀。此書正因其特殊性,恰恰不能被放過。書中不少地方對個人經歷的披露,顯得彌足珍貴,可以令我們了解一個亞裔思想家在東西對話語境中如何成長為一顆備受矚目的“思想新星”。這些細節,也不乏打動人心之處,能讓同處東亞文化語境的當代中國學人心有戚戚焉。

讓我們首先從韓炳哲書中披露的個人經歷說起。

他在《愛欲擊敗抑郁》這一篇訪談中,一上來就談到自己的生活歷程。他幽默地反思自己的名字,認為“哲”的漢語發音既有“鐵”又有“光”的含義,而韓語中的哲學被視為“光的科學”。所以,他的經歷不過是追隨這一名字:先學習冶金,后來改學哲學,最后成為思想家。

韓炳哲年輕時在韓國上大學學的是冶金專業,盡管他很快便厭煩了,卻因父母之命難違而選擇。當時,韓國父母一定懷抱類似的樸素愿望:希望子女學習冶金等工業技術,畢業后成為工程師,從此擁有“鐵飯碗”,不易被社會淘汰。韓炳哲在職業選擇上代際沖突非常明顯,冶金并非他的愛好,他亦不想以此為業。后來,他迫不得已對父母撒謊,謊稱將前往德國留學繼續學習冶金專業。否則,他的父母不會讓他離開韓國。韓炳哲二十二歲時憑著一張冶金專業錄取通知書,便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德國。一開始,他的德語非常糟糕,不會說也不會寫,他被迫全身心投入語言的學習之中。一個被拋在異國他鄉的亞洲人,首先就面臨語言問題,令他難以融入德國社會。他最初處境艱難,不得不如饑似渴地學習德語。在學習德語的過程中,他表現出極為浪漫的一面,他以設想未來和德國姑娘戀愛為動力,激勵自己學好語言方能和愛人真正實現精神、情感上的交流。來到德國不久之后,他便轉入人文學科學習,攻讀德國哲學與文學,以及天主教神學。

韓炳哲最終于一九九四年獲得弗萊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此后在瑞士巴塞爾大學與德國卡爾斯魯厄建筑與藝術大學任教,二○一二年后任柏林藝術大學教授。他很自豪地表示自己是“第二個在柏林藝術大學成為教授的韓國人”。這段求學與任職的經歷,對韓炳哲本人來說肯定刻骨銘心,雖然在回憶中已看似云淡風輕,但當時所包含的種種糾結與文化沖擊,已注定和韓炳哲的思想緊緊捆綁在一起。

在《愛欲擊敗抑郁》的結尾,他談到自己的選擇:為何棲居在一所藝術學院,而不再選擇主流的綜合性大學哲學系。他早已厭倦了德國大學哲學系科的死氣沉沉,因為“今天的學院派哲學不觸及當代,不討論當代社會問題”(第114頁)。在他看來,面對數碼時代的新社會狀況,我們無法無動于衷,再也不能故步自封于以往的經典文本之中,從而令哲學變得經院化。思想必須接通時代的脈絡以剖析當下,經典文本也應當“活化”,而非教條主義地死守?!耙钟舭Y、透明性甚至海盜黨都是哲學問題。尤其數字化和數字網絡,是今天的哲學面臨的特殊任務和挑戰?!保ㄍ希╉n炳哲非常明確地認為,數碼技術帶來的種種困境,逼迫著哲學進行“數字化升級”。這種明確的聲明,也讓我們真正理解韓炳哲的思想與當代學院哲學的區別,也能明了他的寫作為何顯得如此靈活自如。作為以海德格爾為題摘得哲學博士學位的哲學教授,韓炳哲顯然并非不能從事學院論文式寫作,但他卻始終心儀片段式的隨筆寫作。相反,他自覺地選擇此種文體,隨心所欲地表達自身對當下問題的診斷,因洞見迭出而征服了許多普通讀者。這是其特立獨行的一面。

我們清晰地看到,韓炳哲的思想武器庫網羅了德國古典哲學、現象學、法蘭克福學派、天主教神學、法國當代哲學與東亞傳統思想等。他從不自我受限,在他的書中我們能隨處撞見眾多耳熟能詳的名字。韓炳哲的一大啟發在于,如何使用經典的思想資源直面當代問題。即便結論或有可議之處,卻仍然展現了一位當代思想者的魅力。韓炳哲在書寫中的旁征博引,立即令人想到兩段妙論。大詩人洛特雷阿蒙曾說:“剽竊是必須的。進步要求剽竊。它緊緊地抓住一個作者的句子,采用他的表達法,抹去一個錯誤的想法,代之以正確的想法?!倍郀柼亍け狙琶鲃t自述:“我作品中摘錄的語句就像是攔路搶劫的綠林強盜,它們全副武裝地從斜刺里殺出,把閑逛者所相信的一切都奪走?!憋@然,韓炳哲并非剽竊,但卻因元氣淋漓的寫作,讓我們感受到他在其他大師的思想與句子中“殺出重圍”,處處體現思想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那些引用與轉述,剪輯在新的語境中,立即就變得熠熠生輝起來。

韓炳哲在《資本主義與死亡驅力》中一以貫之地批判資本主義,特別是結合數碼技術后帶來的監視資本主義。

在書中首次發表的這篇同名文章中,韓炳哲看到了資本主義對死亡的壓抑與否認。按弗洛伊德的說法,生命體擁有死本能,即最終回歸無生命狀態。而資本主義恰恰最內在地恐懼死亡,它害怕回歸到靜止的狀態。為否認與抵御死亡,它會無限地增殖、流動,一刻也不安靜。韓炳哲認為:“資本主義受困于死亡。對死亡的無意識恐懼驅使著它,死亡的威脅挾制資本主義不斷積累和增長。這種脅迫性不僅帶來生態上的災難,也產生精神災難?!保ǖ?0頁)資本主義對增長的追求已經變成了強迫癥和癔癥。增長和績效變成了資本主義的暴力性強制,一切要為此讓步開道。然而真正有生命的事物,必然面臨著死亡,幻想取消死亡的資本主義只是妄想。因此,資本主義正在把一切變得機器化,因為機器才能高效。機器人化其實也是僵尸化,它們不再是全然擁有生命,但同時又擁有生命的機械反應,而非完全的死亡。好萊塢影像中隨處可見的活死人形象在生活中也已經泛濫,“績效僵尸、健身僵尸、肉毒桿菌僵尸,這些都是活死人的典型形象”(第11頁)。當代資本主義正在大批量地制造“活死人”,它們死氣沉沉,充滿僵化與機械化。

監視資本主義渴望讓一切變得透明化,將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然而,一開始,監視資本主義并不強迫我們委身其中,而是用平臺讓我們自愿加入,最終使人淪為了免費的數據勞工。平臺上需要我們的數據,而我們因使用平臺主動生產大量各類數據。這些數據被資本主義利用,提供新的營銷,制造新的消費需求,而人也迎來了數碼時代的苦難。為此,韓炳哲不得不關注這些苦難:抑郁,自殺,自殘,空虛變得愈來愈普遍。

韓炳哲敏銳地察覺數據主義與虛無主義的關聯。我們早已將自己的一切交給了數字機器,我們時刻被數字傳感器包圍,一刻不停地上傳數據,數碼機器時刻監測著我們的身心狀況。我們早已形成了數據崇拜,不能數碼化處理的事物被認為毫無意義。但是,過多的數據只會將人淹沒,使人疲于奔命,令人迷失方向。數據本身并不生成意義,也不揭示意義。海量數據常使人如墜云里霧里。數據常常被用來填補意義缺失的空白,越空虛越依賴數據,越確信數據的真實和意義,這已成為惡性循環。數據主義與虛無主義如影隨形。

韓炳哲在《空虛之苦》中揭露的事實觸目驚心:德國有數百萬青少年有自我傷害的行為,這些行為令他們上癮,肉體的疼痛讓他們確認了自己的存在。在數碼社會里,人與人的交往模式劇變,面對面的真誠交往業已變得困難。他們愈來愈流連于社交媒體的自我展示,“他者”接近消失了。同時,績效社會又崇尚自我剝削,不斷地壓榨自己,令人身心俱疲。數碼社會的主體變得極度自戀,力比多無法投向外部,只囤積在自身。力比多長期無法實現有益的循環,最終把暴力與施虐欲只得發泄在自己身上。于是,自殘變得流行。他們通過自我傷害,來抵御意義的空虛。他們以流血和痛苦來確證自己生命的真實。

在《資本主義與死亡驅力》一書中,韓炳哲多次提到了自拍的問題。他認為自拍成癮亦是自戀的一種表征。社交媒體將展示價值推為首位,用戶亦越來越樂于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展示自己的身體。自拍成癮并非因為自愛,而恰恰是空虛和自戀所致?!白耘恼帐悄苁箍仗摰淖晕叶虝旱乇幻利惞饩€照亮的平滑表面。然而,一旦把照片翻過來,人們便會發現那布滿傷口、還在流血的背面。自拍照的背后是傷口?!保ǖ?1頁)而后,他在《跳躍的人》這篇短文里又繼續探討了自拍,他特別注意到社交媒體上流行著大量跳躍的人的圖像。而更早時代的人并不會刻意在鏡頭前跳躍,因此他尤其好奇于這類跳躍照片的病毒式傳播。他認為這類圖像的流行與社交媒體上的“展示癖”分不開,跳躍就是為了博取關注,惹人注意。他們希望把一個看似充滿生命活力的瞬間捕捉、定格,這種照片的過度流行,恰恰從反面表明多數時候他們已喪失了活力。

《為什么今天不可能發生革命?》是書中特別值得注意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源于和意大利哲學家安東尼奧·奈格里(Antonio Negri)的一次公開辯論。奈格里認為“諸眾”(Multitude)對資本主義的反抗仍然有效,但韓炳哲認為奈格里的立場過于天真。他為此區分了兩種權力:建制性權力與系統保護性權力。建制性權力會展現為暴力式鎮壓,有直接的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因而敵我分明;而系統保護性權力的運作更加隱蔽,它會讓人以為自己擁有自由,是自愿地參與權力的運作,它讓人主動地選擇了自我剝削和壓榨。系統保護性權力使人難以團結一致對外,令人將反抗對準了自我,從而導致抑郁與焦慮。暫且不論韓炳哲的觀點是否絕對正確,但他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思路,因此亦值得深思。

猜你喜歡
資本主義哲學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青年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方法的再檢視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菱的哲學
讀懂哲學書是件很酷的事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哲學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展趨勢
歷史使命的終結?——在資本主義危機中思考女性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上)
晾衣哲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