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沂孫篆書風格的形成和影響探究

2024-03-28 13:23劉振煦
藝術科技 2024年5期
關鍵詞:碑學清代篆書

摘要:目的:文章從楊沂孫的生平、學書歷程以及書學思想等方面分析,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其篆書風格的形成及其所表現出的學習態度和創新精神,也為相關學習者學習傳統、進行創新,并形成自己的書學思想和書風面貌找到正確的方法和道路。方法:通過調查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搜集概括楊沂孫的家庭背景、交際圈、時代背景以及鄧石如書風對其產生的影響。結果:楊沂孫篆書風格是由多種因素及其自身所秉承的“簡化”的書學思想相結合而成的。結論:碑學興盛的大時代環境與家庭環境、朋友圈層,給楊沂孫提供了良好的學書條件和環境。同時,在友人的影響下,其開始學習鄧石如的篆書,在這一過程中融會貫通,結合自身藝術見解,內化創新,苦心經營,變圓為方,在筆畫相接處加入自己的理解,相接處或厚實凝重,或虛搭,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將“簡化”的書學思想完美表現出來。靜觀其字,文雅靜謐,字態端正,筆畫流暢而透亮,將清代文人風姿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學書之路上,楊沂孫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精神也對其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且其書風的確立對后世書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吳大澂、吳昌碩等書家就受到楊沂孫篆書的影響,從而找到自己的方向和道路。

關鍵詞:清代;楊沂孫;碑學;篆書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5-00-03

楊沂孫為清代著名書法家,精通金石考據和文字學。他的書法最為盛名的是篆書,其在繼承前人書風的基礎上自出新意,將自己的學識修養和審美理想融入篆書之中,形成典雅純正、溫文爾雅的獨特面貌,并產生極大的影響,推動了清代篆書的發展,拓展了篆書的發展道路,也為后世樹立了學書典范。

1 楊沂孫生平

1.1 家庭背景

楊沂孫,字子與,號詠春,晚年號濠叟,生于嘉慶十七年(1812),卒于光緒七年(1881),時年69歲,為清代享譽盛名的書法家,精通金石考據、文字學。

《清史稿·鄧石如傳》中記:“楊沂孫,字泳春,江蘇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舉人,官安徽鳳陽知府。父憂歸,遂不出,自號濠叟。少學于李兆洛,治周秦諸子,耽書法,尤致力于篆、籀。著《文字解說問偽》,欲補苴段玉裁、王筠所未備。又考上古逮史籀、李斯,折衷于許慎,作《在昔篇》。篆隸宗石如,而多自得?!保?]

楊沂孫的成功一方面在于自身的努力與積累,另一方面在于其家族影響?!稐钍霞页恕分杏涊d:“虞山楊元峰岱,系本南陽葉氏,自宋石林少師以名位顯。世居吳興,十九傳至敬橋公,由吳興遷青浦。葉德賢字孔璋者,嗣于楊,始遷虞山,稱田莊楊氏,是為元峰曾祖?!保?]由史料可知,楊氏家族可以追溯到南宋南陽葉氏。

楊沂孫是楊氏第七代族人,此時的家族經過祖祖輩輩的打拼,已積累了一定的財富與社會關系,且家族上下也極為推崇恬淡孝義,非常重視學習并招請名士教育后代,設義塾以教育族人子弟,因此家族中文氣旺盛,族人取得功名者比比皆是。于是,楊氏家族形成以求學謀仕為主的家族風氣,并通過不斷發展,形成濃郁的學習氛圍。楊沂孫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高雅的審美品位。

由此可以大膽推測楊沂孫這種“闊達樸實而不愛浮名”的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之其研習莊周之學,學習道家的哲學思想,并與其性格相結合,使其形成純正清雅的篆書風貌。他在《跋言卓林所藏劉文清公小楷》中提出:“書家唯顏清臣、徐季海、蔡君謨、董思白有一種平平無奇,絕無可動人,而自詡能書者萬不能及。益精奇之至而出之于平淡,此其所以圣也。嗣唯劉石庵相國有此境,故能繼思翁而為大家。余平日持論如此?!保?]406

1.2 學書經歷與朋友圈

楊沂孫早年求學于李兆洛,受其影響,開始關注鄧石如篆書,后結識張惠言、鄧傳密(鄧石如之子)、趙宗建、翁同龢等人。又在觀得鄧石如真跡后,深化對鄧石如篆書的理解和感悟,為日后形成自己的書風奠定思想基礎。

李兆洛,字紳倚,更字申耆,晚號養一老人,陽湖(今常州)人,魏源稱其為“近代通儒”。李兆洛本人極力推崇鄧石如的篆書,也經常與楊沂孫等人一起探討。于是,楊沂孫在其師李兆洛的影響下,也開始關注鄧石如。楊沂孫在辭官后,于常州結識眾多文人學士,如張惠言、鄧傳密等人,并在與他們的交游活動中深化對鄧石如篆書的理解和感悟。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今常州)人,清代著名文學家。其與楊沂孫在常州相識,兩人經常一起雅集論道,互相交流學書心得,且張惠言的徒弟是鄧石如之子鄧傳密,這便使楊沂孫對完白山人篆書的學習更為深入。

鄧傳密,字守之,號少白,鄧石如之子,與楊沂孫皆為李兆洛之徒,兩人關系自然密切,交流也必然頻繁。對楊沂孫而言,其與鄧守之交流論書的過程,也是真正認識鄧氏如書風的過程。他在《完白山民傳》中說:“傳密字守之,篆隸有家法。從李先生游最久,敦古誼,能詩?!庇钟凇栋贤臧咨矫穹謺禾分姓f:“丙午秋,山民肖子守之來虞,過從累月,觀其作書,悉其旨趣,知宗風之不墮矣。守之見先人遺跡,欲奉以歸。余曰:‘此孝思也,能不割愛相奉耶?”[3]408

由此可知,兩人關系之密切,鄧傳密攜家父之真跡與楊沂孫一同交流,這也使楊沂孫見到了平時見不到的作品,從而獲得更為直觀的感受,并深化自己的書學感悟,領悟更多的筆法精髓,為其日后突破陳規,形成自己的風格提供了幫助。

楊沂孫與趙宗建、翁同龢為同鄉(江蘇常熟人),交流更為方便,也更為頻繁。此外,三人皆喜愛金石、碑版,并各有所長。趙宗建藏書巨富,常與友人觀摩學習。翁同龢也收藏了許多上品真跡和拓本,且極其樂意拿出與友人分享。而楊沂孫則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學素養,與二人相互探討,并且三人在交流中豐富了知識,進一步加深了三人間的友誼。

2 碑學興起的時代

2.1 碑學的興盛

考察楊沂孫篆書書風的形成與發展,就不能回避當時的時代背景與碑學潮流對其書學思想及篆書創作的影響。

17世紀40年代中期,滿人大舉入關,憑借八旗鐵騎剿滅了大順軍與大西軍,并平定江南,建立了大清王朝,并于北京定都,清朝書法也由此開始發展。同時,受統治者的政策影響,眾多學者將焦點放在考據學、金石學的研究上。這使部分書家開始著力于金石學的研究,開始重視學習篆隸,由此出現一種新的書法面貌,成為碑學書法的先導。

隨著文人書家對文字學與金石學的不斷探索與深化,碑學逐漸成為一個可以與帖學相抗衡的書法派別,也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碑學書家,如清朝前期的金農、鄧石如、伊秉綬,清朝中后期的何紹基、莫有之、楊沂孫、吳讓之、趙之謙等人。

碑學的興起使楊沂孫對文字學、考據學以及大篆金文的研習更加方便和全面,并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書學思想和篆書面貌。

2.2 鄧石如篆書的影響

鄧石如,字頑伯,號完白山人、鳳水漁長等,安徽懷寧人,以篆書最為負名。鄧石如篆書與時人取鐵線玉箸不同,他取法秦漢各家,尤精漢碑,并取漢碑碑額婉轉靈動之意趣,又參以隸書,方圓并用,線條挺健,最終形成一種“山林野逸”“茂密厚重”的篆書面貌。他是第一位將碑學思想完全用于實踐并取得成功的書家,其憑借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篆書風貌,大開清代碑學之風,產生巨大影響。

鄧石如是楊沂孫學書之路的引領者。將鄧石如與楊沂孫的字作比較不難發現,楊沂孫篆書的線條質感、字形體勢、結體構造和完白山人十分相似,但楊沂孫的字體結構多為方形,這是其“學書而不拘于書”的一種表現,且楊沂孫篆字線條粗細多有變化又不失厚重,線條表達豐富,在筆畫相接處不同于完白山人那種厚重質感的是“留有余地”,這使篆字顯得更為透氣、豐富且雅靜。

3 楊沂孫篆書風格的形成

3.1 書學思想

楊沂孫從清代乾嘉年間流行婉麗優美的“玉箸篆”書風時開始接觸篆書,而隨著鐘鼎銘文進入人們的視野,楊沂孫便將自己的治學方向放在鐘鼎銘文之上。這一關注點的變化是他書學思想成熟的契機。

楊沂孫在其《在昔篇》中表達自己的書學思想,文章以四言詩寫成,討論了文字學與篆書書法的關系,評點了歷代重要的古文字學者和篆書書家。此外,文章用篆書寫成,以金文入書,字勢端正,體勢呈方正,字體內在又參以圓作調節,線條沉靜厚實,又間以枯墨飛白,精神抖擻,雍正雅靜之氣躍然紙面,細觀其字,便覺“簡約自在”,體現了楊沂孫對篆書獨到的見解。

他在著重研習鐘鼎銘文與碑碣石刻后,將金文結體與筆意參以入篆,并將“簡約”的想法加入其中。因此,楊沂孫篆書作品體現出典雅的文人氣息。

楊沂孫曾說“文字之美,極于小篆”[3]40,并主張以秦小篆入書。而在當時完白山人取漢碑碑額,以隸入篆,破篆書“勻整單調”之風,拙樸凝重,渾然豁達,自成一家,并且楊沂孫是鄧石如的追隨者,自然也會遵循鄧石如學書方法,尋找一條新的道路,以求創新取法思路。

楊沂孫站在時代前面,大膽創新,并勇于實踐,將自己的書學思想見之于篆書作品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深刻影響了時人及后世書家,為清代篆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道路。

3.2 楊沂孫篆書風格的形成

篆書是最古老的一種書體,擁有悠長的發展歷史,發展至清朝初期,已呈現出頹敗之勢,時人追求婉轉流麗又近乎機器書寫的風格。因此,楊沂孫在考據論書之時,敏銳地觀察到時人弊病,在鄧石如篆書的基礎上,融合鐘鼎銘文筆意,創造性地強化用筆時的節奏變化,呈現出雄渾、挺健之勢。而起筆以藏鋒為主,時摻方筆,在收筆處戛然而止,呈現金文刀刻之峻峭。

楊沂孫的篆書雖出于鄧石如,但最終表現出不同之處。其用筆追求純凈典雅,呈現古樸圓渾的篆籀之氣,筆畫裝飾性極力弱化,體現出用筆的自然,線條走動建立在小篆氣息之上,又參以鐘鼎銘文直挺走勢與線條中端的厚重,線條提按弱化,在保證線質的同時做到了最大限度的簡化。

線條起筆方圓相摻,走勢指向明顯,多勁挺之勢,又不失厚重,收筆處不做過多動作,自然收筆,恰到好處。在線條弧度上,楊沂孫同樣做了簡化處理,在變曲為直的基礎上保有一定的弧度,表現出極強的力量感。

楊沂孫不僅在線條上追求金石氣,還力求表達于結構之上。結構上,變長為方,這是參以金文體態又結合自身審美思想得來的。他將字體線條減短,使筆畫凝練有力,而本應伸長的筆畫處,做了減半處理,從而使字體由長為方,這種處理辦法更能夠體現金文氣象。

此外,在筆畫搭接處多采用虛實相應的處理,有的接口雖然連上,但又參以飛白,虛實相合;有的接口如金文一般,凝重結實,有的又會斷開,給人一種透亮之感。這是他對金文的獨到見解,并結合自身“簡化”思想而得出的處理方式。

楊沂孫篆書風格的形成一方面來自其內在的學識修養,另一方面來自其敢為人先的氣概和勇于創新、突破時風的精神。其篆書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表達了自己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感情。

3.3 對后世產生的影響

楊沂孫的篆書無疑影響了眾多晚清書家,如吳大澂、吳昌碩等人。

吳大澂,晚清著名的學者、收藏家、藝術家、書法家。顧廷龍先生說:“寫字則初作玉筯體,后學楊沂孫,再作金文?!逼渥瓡扔行∽膱A渾瘦勁,又有大篆的渾厚雄強,最終成了清代篆書一代大家。由此可知,楊沂孫對吳大澂的篆書發展的影響還是極大的。

吳昌碩,字蒼石,別號缶廬,湖州安吉人。吳昌碩極力推崇楊沂孫,且其對楊沂孫書寫過程中的“渴筆”極為贊賞,因此在中年之后極力想要突破楊沂孫書風的“限制”。吳昌碩倔強的性格也使其得以成功,并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理念,終成一代書法大家。

書法是文人志士表達自身修養和審美理想的媒介,書家將自己內心的情緒波動和理想借助筆端揮運出來,這本身是不易做到的。楊沂孫具備勇于創新的精神、深厚的知識涵養和積極的學習態度,在扎根傳統的基礎上,開創屬于自己的篆書面貌,為清代篆書的繁榮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也為后世書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與思路。

篆書藝術經過吳大澂、吳昌碩等人的繼續探索與努力,仍然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涵也更為豐富。因此,楊沂孫的貢獻是值得被銘記的,其精神也值得人們學習。

4 結語

本文主要通過對楊沂孫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學書經歷和篆書風格的論述,以全面理解其書風。楊沂孫對知識的執著追求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在當代仍有重要價值。

對于一個書家而言,不僅要關注其書法藝術,還要關注其個人品德。我國古代藝術理論家將藝術作品看作藝術家人格品德的外在表現,正如明代文徵明所說“人品不高,用墨無法”。由此,一件好的藝術作品若能長久地流傳下來,根本在于作者高尚的品德。鄧石如如此,楊沂孫亦如此。楊沂孫之所以能夠開創屬于自己的書風,就在于其高尚的文人品質與敢為人先,始終堅持的精神。

參考文獻:

[1] 國史館.清史稿校注:卷五百十·列傳二百九十[M]//清史稿校注:第十五冊.臺北:國史館出版社,1990:11549.

[2] 喬龍泉.楊沂孫書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4.

[3] 《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會.清代詩文集匯編[M]//楊沂孫.跋言卓林所藏劉文清公小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06,408,40.

作者簡介:劉振煦(1999—),男,山東聊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書法與篆刻創作。

猜你喜歡
碑學清代篆書
張曉東《篆書國有歲以團扇》
魯大東篆書蘇軾“人生十六樂事”
從學碑到“碑學”
心與形:帖學與碑學
清代碑學興起并不僅因為文字獄
碑學·形學
鄧石如篆書《唐詩集句》
清代篆書第一人
——錢坫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清代典妻習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