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價值呈現的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研究

2024-03-28 23:11王姝懿汪秋云楊昕怡楊奕
藝術科技 2024年5期
關鍵詞:歷史建筑

王姝懿 汪秋云 楊昕怡 楊奕

摘要:目的: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利用與其能否充分展示建筑價值信息緊密相關。在實踐過程中,既要保護其歷史、科學、藝術等價值,還要妥善應對現存挑戰。甘熙故居是我國大中型城市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保護與利用價值顯著。文章分析甘熙故居的建筑風格、修復狀況及活化利用成效,從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和使用價值5個維度對其價值特性進行整理,旨在提出甘熙故居保護與利用的建議,為南京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利用提供借鑒。方法:研究采用史料分析和現場調研等方法,對甘熙故居保護與利用現狀進行深入剖析。結果:甘熙故居在歷史風貌體現、建筑風格延續及空間合理布局等方面表現良好,但仍需進一步探索活化利用模式。如何在尊重歷史建筑的基礎上,創新利用模式,實現歷史價值與現代需求的有機結合,是甘熙故居保護與利用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結論:未來的保護和修繕工作應在尊重歷史原貌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提高建筑的可持續性。要積極探索合理的保護與利用模式,結合南京地區特色,開發多樣化的文化活動,提升甘熙故居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使這座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建筑更好地展現其歷史風貌和價值內涵。

關鍵詞:甘熙故居;歷史建筑;價值呈現;傳統風貌;保護修復;活化利用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5-0-03

1 甘熙故居歷史變遷

甘熙故居是目前我國大中型城市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清代民居巨宅,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民間俗稱“九十九間半”。甘熙故居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是清代著名文人、金石家、藏書家甘熙的故居,距今已有約200年歷史,經歷了興建、擴大、頹壞、修葺,在太平天國的戰火中損毀較為嚴重[1]。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在文物普查中發現了甘熙故居建筑群;2001年,南京市對其展開全面的搶救性保護工作;2006年,甘熙故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長期的保護與開發,甘熙故居現已成為全國首家民俗、“非遺”的“雙博館”,肩負著保護、傳承、弘揚南京傳統文化的責任。

2 甘熙故居的傳統風貌

甘熙故居作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建筑之一,充分體現了南京既不同于徽派也不同于蘇派的傳統風貌,具有南京本土建筑風格與人文氣息。

2.1 空間布局

甘熙故居的獨特之處在于朝向,與中國傳統觀念中坐北朝南的房屋方向不同,而是坐南朝北。這一決策基于風水理念,風水對我國傳統建筑具有深遠影響。甘氏家族作為商業世家,將宅門朝北,寓意生意繁榮。甘熙故居的整體布局為多進穿堂式,這是南京民居的主要結構。以正落15號院的一條縱向軸線為主體,西部邊落設有兩條縱向軸線作為次要軸線。主軸線上依次設有門廳、正廳、內廳等空間,供封建家族長輩居?。?]。與邊落之間有一條狹窄的火巷相隔,邊落雖然在縱軸線上并不完全貫通,但主次關系一目了然。

2.2 建筑立面

甘熙故居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粉墻黛瓦。但事實上,南京傳統民居更多是以青磚扁砌到頂,青灰絲縫,蝴蝶瓦覆頂。甘熙故居現在多為白墻,青磚墻只有少數幾面,大概是在修復后失去了原本的風貌特色[3]。甘熙故居宅門上的門罩結構比較簡潔,門罩檐角貼墻出挑,外檐向前伸出的部分較短,兩翼微微翹起,造型自然柔美,這種類型在其他地區比較少見。外窗也沒有過多裝飾,建筑整體外觀較為樸素簡潔[4]。封火墻雖與徽州、蘇浙地區的封火墻同為階梯迭落式,但并沒有傳統徽派建筑那樣飛翹的檐角,其墻端方平,體現出南京民居建筑封火墻的主要特點,顯得沉穩、莊重。

2.3 建筑構造

甘熙故居的建筑結構獨具特色,主要特點之一便是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構架,這種結構結合了抬梁式與穿斗式的優點,有效減少了室內立柱的數量,是南京傳統民居常見的結構方式。甘熙故居的裝飾以木雕、磚雕、石雕為主,盡管裝飾程度不高,但展現了南京民居簡潔精美、圓潤大氣的特色。以磚雕為例,其主要裝飾于屋脊、門罩、墻面等部位,內容以歷史故事、神話人物、祥禽瑞獸等為主,技法多樣,包括淺浮雕、深浮雕、圓雕、鏤雕等。隔扇門是中國傳統建筑的常見裝飾構件,有較強的通透性,可實現空間的分隔又不斷開。甘熙故居的隔扇門上有鏤空格心,花格設計簡潔,下方配有雕花裙板,圖案通俗吉祥,營造出細膩的光影效果。綜合來看,甘熙故居所代表的南京傳統民居在裝飾風格上偏向簡潔實用,同時保留了古樸典雅的風韻。

3 甘熙故居修復現狀

南京市政府于2001年開始甘熙故居的大規模保護與整治工程。在修復前,專家調研發現,盡管其外觀保持完整,但內部格局已遭破壞,墻面嚴重受潮,建筑地基出現傾斜,且地面已澆筑水泥。為確保修復質量,甘熙故居的修復設計嚴格遵循真實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原則,包括傳統布局修復、建筑立面修復以及建筑內部修復。

3.1 傳統布局修復

甘熙故居的居民在居住過程中對故居實施了改建和擴建,導致原有布局破碎且混亂。在組織居民搬遷之后,依據歷史資料,首先拆除了內部違建和新增建筑,恢復故居原有格局。參照天一閣的設計風格,復建了津逮樓、聽秋閣等特色建筑。其次,為解決排水問題,對故居內部分建筑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整體抬升,同時保留了部分仍具功能的院落排水陰溝系統。

3.2 建筑立面修復

針對屋頂修復,對青瓦甘蔗脊進行重新構建,將破損嚴重的屋蓋予以拆除,并根據歷史原貌進行復原。對于輕微破損的屋蓋,采取局部更換瓦片、望磚等構件的策略。同時,拆除部分建筑的鐵皮明溝,更換建筑檐口的木望板。在墻面修復方面,清除少量建筑墻面表層的白色粉刷和污漬,露出原有的深色清水磚砌墻。大部分建筑墻面保留原有的紙筋灰抹面,對于殘破處,采用紙筋灰打底及罩面。同時,恢復所有馬頭墻的原貌。針對17號院第五進建筑的東山墻,參照西山墻的做法重建。在門窗處理方面,根據原有殘留痕跡恢復門洞,修復磚門框的破損處。保留部分板門,對門扇進行去除或更換鐵件,并清除油漆,涂抹桐油二度。參考保存完好的門洞做法,原樣恢復已損壞的雀替[5]。

3.3 建筑內部修復

部分建筑在檀條上加50×70 mm的椽碗,連接處用結構膠,用于加固建筑。更換嚴重損壞的梁、枋、檀等木構件。對于確實無法替換的構件,采用化學灌漿的方法進行灌充,地面重用青磚鋪設。將部分建筑明間下沉的柱頂起,柱礎相應提高,下部加混凝土。對裂縫寬度較小的木柱,用膩子或桐油包裹柱身表面。針對樓梯更換已損毀的部件,按原樣重修,上下層之間的樓板加厚至20 cm。

4 甘熙故居的活化利用

4.1 甘熙故居歷史文化展區

南捕廳15號二至六進為金陵甘氏家族歷史陳列區,這個區域主要展示金陵甘氏家族的發展歷程和宅第的人文特點。東偏院以“梨園雅韻”為主題,設有古色古香的戲臺與充滿民族風情的茶館。友恭堂通過歷史要素陳列與模型場景重現的方式,為游客帶來沉浸式體驗。展區內的古建筑布局保存完好,古建中內部屋頂榫卯結構、房屋柱子結構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區別于一些“假古董”,展現出真實的原始建筑風貌,極具吸引力。

4.2 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

南捕廳17號一至五進列為金陵工巧展區,展示的是富有南京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在于“非遺”傳承人,通過公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的日常運作,活態展示南京絨花、南京刺繡等多種民間工藝,游客得以近距離觀察制作工藝。傳承人也能借此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宣傳和銷售,進而形成一定的產業業態,營造出古樸素雅的文化氛圍。

4.3 老南京民俗展區

大板巷42廳展示了南京的民俗文化、民間工藝和傳統習俗等。該展區具有高度的互動性,通過多種途徑激發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感官,使人們能夠身臨其境般體驗傳統民俗。其中包括老南京的育兒、婚嫁、過年習俗等,精美的場景模型生動地展現了古城市井生活的景象,令人倍感親切。

4.4 不足之處

甘熙故居完整體現了南京地方清代民居的建筑藝術風格,于輕巧秀麗中略帶雄渾,工程做法兼容并蓄,具有極高的展示研究價值。但在活化利用過程中忽略了這部分,建筑僅作為展示歷史要素的載體,而無對其本體的展示和研究,可利用性不足。游客自發尋找的一些拍照打卡點正是體現南京建筑風貌的絕佳處,可惜周圍并沒有相應的介紹和說明。適度的業態引進是保證場地活力的重要舉措,但大型活態展演所需要的空間與傳統民居緊湊的房屋結構不匹配,導致不得不合并歸整部分房間,建筑原貌割裂較為嚴重[6]。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甘熙故居某些建筑的改造適用性不強,以“非遺”展區的部分店鋪為例,一些互動性強的項目被安排在堂屋兩隅,且一些結構性的柱墻嚴重阻礙了游客的視線,規劃布局與功能不相匹配[7]。

5 甘熙故居價值呈現

依托對甘熙故居的實地調研,挖掘甘熙故居所代表的南京傳統民居典型風貌特征,分析保護、修復和活化利用現狀,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甘熙故居的價值和特點,為南京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利用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從歷史和文化價值的角度來看,在涉及歷史名人、歷史事件、地方文化和風俗的關聯度方面,其表現尤為突出[8]。這充分展示了甘熙故居的起源、發展歷程以及家族文化在南京的影響力,同時體現了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對研究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價值。

在藝術與科學價值方面,甘熙故居在建筑風格、空間布局方面的優異表現使其建筑質量得到了高度認可,充分展示了明清時期南京傳統建筑藝術和風格,這與其作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所獲得的良好保護相呼應,充分展現了該建筑的原真性[9]。但施工工藝與建筑材料的選擇較為一般,甘熙故居作為木結構的古建筑,在后續的修繕保護中應著重考慮提升排水與防水性能,以便適應潮濕環境,實現建筑的可持續利用。

在使用價值的呈現上,建筑的可利用性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目前,該建筑主要作為民俗博物館展示,而對建筑本身的展示與利用則相對不足。在建筑完整性與空間適宜性上也存在內部空間利用不當以及部分展區破壞原有建筑格局等問題[10]。

6 結語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保存至今極為難得。本研究深入剖析了甘熙故居所代表的南京傳統民居的典型風貌、保護與修復現狀以及活化利用手段,全面闡述了南京傳統民居建筑的歷史風貌特征,揭示了歷史建筑修復設計的藝術性與科學性,并對建筑的使用現狀進行了總結梳理。在價值呈現方面,分析了甘熙故居建筑保護與利用的不足之處,探討了建筑再利用的可能性。研究指出,甘熙故居充分展現了歷史建筑的原真性,具有較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為實現建筑科學價值的進一步呈現,應在保證建筑優良使用性能的基礎上,在不破壞建筑原真性的前提下,解決修復技術優化等問題。此外,應對建筑的內部布局與空間利用進行優化,使建筑本身與內部展示功能相得益彰,充分體現歷史建筑的價值,使之成為南京市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的典范。然而,在價值判斷方面,由于不同的人和機構作出的評價存在差異,面對歷史建筑所呈現的復雜、多樣的價值體系,單一專業的保護領域尚不足以應對,須拓展外部領域,并廣泛吸納人員參與。

參考文獻:

[1] 王曹壽軒.甘熙宅第建筑的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21.

[2] 孫宏.中國古民居的跨地域文化共性探尋:以北京四合院和南京甘熙故居為例[J].文教資料,2019(16):65-66,20.

[3] 蓋星石.呼喚傳統民居建筑的本土特色:南京傳統民居與江南各地民居差異比較[J].江蘇建筑,2015(1):1-5.

[4] 楊琳姍.南京與蘇州古城建筑藝術風格及其保護比較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9(5):24-25.

[5]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師遺產保護作品選編寫組.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師遺產保護作品選1997—2017[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32-35.

[6] 簡澤菲.淺析甘熙宅第建筑保護利用與開發[J].文化學刊,2022(10):26-29.

[7] 陳夢瑾.基于價值評估的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導則研究:以重慶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人民城市,規劃賦能:202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9城市文化遺產保護).重慶: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2023:713-721.

[8] 付涌,張怡欣.基于價值呈現的歷史建筑保護真實性思考:上??刀|路85號張愛玲故居修繕設計為例[J].建筑遺產,2023(2):140-149.

[9] 羅超君,楊明.基于價值闡釋的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實踐探索:以“虹橋源1號”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工程為例[J].當代建筑,2023(11):30-33.

[10] 王浩.青島城市更新背景下里院建筑價值評價與再利用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22.

作者簡介:王姝懿(2002—),女,遼寧營口人,本科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城鄉規劃。

汪秋云(2001—),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城鄉規劃。

楊昕怡(2002—),女,湖南常德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城鄉規劃。

楊奕(2002—),女,江蘇鎮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城鄉規劃。

猜你喜歡
歷史建筑
吉安市王家村歷史建筑藝術特征
不均勻沉降對磚木結構歷史建筑影響分析
歷史保護建筑修繕與節能方案分析
長春市歷史保護區實例分析
歷史建筑及周邊環境保護的價值
新形勢下對加強重慶歷史建筑保護與開發的研究
百年建筑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融和
淺談恩陽古鎮歷史建筑的現狀與保護構想
城市歷史建筑的文化建設及其市場化運作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