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24-03-31 17:19李林
人民論壇 2024年5期
關鍵詞: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國

李林

【關鍵詞】全面依法治國 習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文明 【中圖分類號】D909 【文獻標識碼】A

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新中國不斷加強和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并取得歷史性成就的75年?;仡櫸覈ㄖ谓ㄔO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看到,法治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同人民幸福生活緊密相連,同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邁向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相生相伴。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實制度基礎和有力法治保障。

開辟法治建設新紀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團結帶領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辟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歷史新紀元,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新中國需要新憲法制度,新社會需要新法治基礎。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了新國家應當實行的各項基本制度和重大政策,是一部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建國綱領。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開國大典上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才使我們這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近1/4的大國,在世界上站起來,而且站住了?!雹佟豆餐V領》的頒布實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建設人民民主新法治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新中國高度重視以憲法制度和法律法令建國,以夯實共和國立國的法治根基,除共同綱領外,還抓緊制定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在組織建立國家政權方面,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最高人民檢察署試行組織條例等;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制定了懲治反革命條例、管制反革命分子暫行辦法、懲治土匪暫行條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在土地和社會民主改革方面,制定了婚姻法、工會法、土地改革法等;在恢復發展國民經濟、穩定經濟秩序方面,制定了全國稅政實施要則、妨礙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救濟失業工人暫行辦法、勞動保險條例、懲治貪污條例等?!豆餐V領》和新中國初期一系列法律法令的頒布實施,對建立和鞏固新生的共和國政權,為維護社會秩序和恢復國民經濟,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婚姻法、工會法、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實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主體力量——婦女、工人、農民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和法治保障。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確立了以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為特征的新中國婚姻制度。毛澤東同志指出,婚姻法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男女老少切身利益的,是普遍性僅次于憲法的根本大法?;橐龇ǖ念C行,從根本上否定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婚姻制度,把婦女從專制的父權、夫權下解放出來,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賦予婦女和男性平等的作為人的資格和權利,標志著新中國婚姻家庭制度進入嶄新階段。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工會法對工會的性質、權利與責任、基層組織、經費等作出規定,明確工會有組織、教育工人擁護人民政府政策法令、積極搞好生產、發揮工人階級領導作用等職責。工會法的頒行,對于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建立和發展工會組織,團結教育廣大職工積極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起了重要作用。土地改革法明確規定,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工業化奠定基礎。這部法律將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納入法治軌道,極大地解放了千百年來備受壓迫剝削的中國農民,有效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工農聯盟的階級基礎,為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有利條件。

回顧歷史不難看到,婚姻法、工會法、土地改革法具有極為特殊重要的法律意義。如果說婚姻法讓廣大婦女獲得了解放,工會法確立了工人階級國家主人翁的法律地位,那么,土地改革法則讓億萬農民從經濟上翻了身。這三部重要法律的出臺,改變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從國家法律制度上保障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成為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部憲法確認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國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的歷史變革,總結了新中國社會改造與社會建設的經驗,規定了國家的國體和政體、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規定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目標,是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最高政治法律標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人民憲法,為鞏固社會主義政權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了重要保障和推動作用。

1956年黨的八大明確提出,“我們目前在國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務之一,是著手系統地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我們國家的法制”。貫徹黨的八大精神,我們黨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呈現新氣象。然而后來,由于黨在指導思想上發生“左”的錯誤,逐漸對法制不那么重視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法制遭到嚴重破壞。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夕,雖然在法制道路探索過程中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在黨領導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我國憲法制度和社會主義法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建立和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實現中華民族站起來,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礎、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開啟法治建設新時期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全面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法治與改革開放相伴而生、相輔相成,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加強法治建設,以不斷完善的法治服務改革,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在法治軌道上推動中華民族富起來。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確定為黨和國家堅定不移的基本方針,作出“從現在起,應當把立法工作擺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重要議程上來”等重大決策部署,引領我國法治建設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稱“八二憲法”,是新中國法治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法治大廈奠基立柱,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據和法治保障?!鞍硕椃ā惫际┬泻?,至2018年憲法修改前,在黨中央領導下全國人大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四次對這部憲法的個別條款和部分內容作岀必要修正,共通過了31條憲法修正案?!鞍硕椃ā钡乃拇涡薷?,“體現了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發展的成果,對我國政治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②,使我國憲法在保持穩定性和權威性的基礎上緊跟時代前進步伐、不斷與時俱進,推動和加強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力保障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黨的十二大、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必須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法制建設必須貫串于改革的全過程,一手抓建設和改革,一手抓法制。一方面,應當加強立法工作,改善執法活動,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另一方面,法制建設又必須保障現代化建設和改革的秩序,使改革的成果得以鞏固。

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主要改革目標,提出要高度重視市場經濟法治建設,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為用法治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緊密結合起來指明了方向,為我國法治建設注入了新動能。

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立法工作目標。1999年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實現了從“社會主義法制”向“社會主義法治”的轉變,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初步形成。

黨的十六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并將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堅持“三者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顯著標志。在“三者有機統一”的基礎上,依法治國事業與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相輔相成,不斷推向前進。

黨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邁出新步伐,推動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事業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蓬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法治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考慮、謀劃和推進,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推進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進科學民主立法,逐步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沿著這條正確的法治道路,我國法治不斷完善發展,有力地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偉大成就,保障我國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保障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為在歷史新起點上開啟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時代,奠定了深厚堅實的實踐、制度和理論基礎。

新時代法治建設的歷史性成就與歷史性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翻開新篇章。我們黨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領導人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以更加完備健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引領、促進和保障中華民族邁向強起來的新時代。

第一,新時代法治建設的“三個前所未有”。進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我國法治建設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前所未有”:一是我們黨高度重視全面依法治國前所未有。對此,可以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論述和批示中得到展現。習近平總書記署名文章《譜寫新時代中國憲法實踐新篇章——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40周年》提到,“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全面部署,強調要更好發揮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痹邳h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把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性質和重要地位提到了新高度。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對外開放深入推進,需要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提高全面依法治國能力和水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痹谥醒肴嬉婪ㄖ螄瘑T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是很看重依法治國的,講得也比較多。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痹谑〔考壷饕I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然要高度重視法治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中國。在這點上,我們不會動搖”等等。進入新時代,我們黨高度重視全面依法治國,從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來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二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力度前所未有。我們黨采取諸多“首次”重大舉措推進全面依法治國。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進行研究,首次作出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制定了法治中國建設的路線圖,按下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快進鍵”。執政的共產黨專門作出依法治國的政治決定,這在世界共運史上、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在中國法治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開啟中國法治建設的新征程。2018年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首次用一次中央全會專門討論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充分表明黨中央對新時代首次憲法修改的高度重視。在黨中央領導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對“八二憲法”作出第五次修改,推動了我國現行憲法又一次與時俱進和完善發展;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2018年8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成立,這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次設立這樣的機構,標志著我們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體制機制的重大創新。黨中央首次印發“一規劃兩綱要”,即《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構建起法治中國建設的“四梁八柱”。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法治建設作出專章論述、專門部署,擘畫了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建設更高水平法治中國的進軍號。

三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法治建設巨大成就前所未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予以有力推進,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完善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制度,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取得重大進展。實踐中,我們黨緊緊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牢牢抓住法治體系建設這個總抓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深化法治領域改革,統籌推進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建設,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取得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等歷史性成就,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進一步發揮,黨運用法治方式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顯著增強,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

第二,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時代法治建設取得的重大標志性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全面加強法治建設,創造性提出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當代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基本規律的科學總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創新發展。

習近平法治思想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內相關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發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為加快建設法治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的最重大的標志性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國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新中國75年法治建設的基本經驗

從新中國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制度和實踐創新的歷史進程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基本經驗。

第一,堅持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題中之義。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黨和法的關系是一個根本問題,處理得好,則法治興、黨興、國家興;處理得不好,則法治衰、黨衰、國家衰。在共產黨長期領導和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高度統一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堅持黨的領導,不是一句空的口號,必須具體體現在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上。一方面,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依法治國各領域工作,確保黨的主張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早在1948年,毛澤東同志強調,“我們是人民民主專政,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機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社會主義法治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的法治,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主體、以人民為歸依,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和保障人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必須牢牢把握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及時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法治期待,以法治體系有效保障人民的各項權利。

第三,堅持走適合本國國情的法治道路。綜觀世界各國的法治經驗,凡是法治搞得比較成功的國家,無一不是走對了路,舉對了旗,定對了制。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我國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守正創新,既要警惕右更要防止左,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必須走適合本國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法治發展道路。

第四,堅持以科學的法治理論為引領。沒有科學的法治理論引領,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法治實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法治建設和全面依法治國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指引下,新時代法治建設實現了從“依法治國”到“全面依法治國”、從“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到“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歷史性轉變,法治中國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第五,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貫穿于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全過程,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內在蘊含的一條歷史主線。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對于各個國家實現和發展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歷史證明,真正的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完備的現代化社會必然是法治社會,高質量的現代化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法治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促進和保障作用,既不能虛化和弱化,更不能缺位和不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和現代化建設各項工作都離不開法治,改革開放越深入越要強調法治,中國式現代化越發展越要加強法治建設。

第六,堅持以法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駕護航。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新中國法治建設的75年,同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邁向強起來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緊密相連,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建國立國邁向富國強國實現國家強盛的歷史命運緊密相連,同中國人民從擺脫積貧積弱、實現全面小康到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緊密相連。75年來,我國憲法制度和法治體系,以國家根本法的最高法律形式和國家意志的強大法治力量,確認黨領導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變革,確認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彰顯了“中國之治”“制度之治”的實踐偉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全方位全過程的法治保障。

第七,堅持為推動人類法治文明進步作出中國貢獻。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和重要成果,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中國法治文明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法治文明的進步也需要中國。歷史上,中華法系源遠流長,在世界主要法系中自成一體、獨樹一幟,曾經對世界法治文明(尤其是對東亞和南亞法律文化)產生過重要影響。新中國廣泛汲取世界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賦予中華法治文明新的時代內涵、激發起蓬勃生機,在黨的領導下制定和實施具有鮮明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成功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法治發展道路,為人類法治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我國法治建設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法治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法治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法治文明交流超越法治文明隔閡,以法治文明互鑒超越法治文明沖突,以法治文明共存超越法治文明優越,為促進人類多樣化法治文明的包容發展、為推動世界多樣性法治文明的交流互鑒作出中國貢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

【注釋】

①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求是》,2019年第7期。

②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第212頁。

責編/常妍 美編/陳媛媛

猜你喜歡
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國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特征與時代價值研究
論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明特征
論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創新
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推進城市管理和行政執法隊伍思想政治工作新發展
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律素養及培育路徑調查研究
基層檢察院規范司法行為的實現路徑
領導干部為官做事為什么要緊握法律戒尺
全面依法治國環境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
論中國特色政治治理現代化
亟待編纂一部21世紀的民法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