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鄉村學校實施耕讀教育的基本策略

2024-03-31 17:07楊國順王法寬
河南教育·職成教 2024年3期
關鍵詞:研學育人學科

楊國順 王法寬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鄉村學校規模不斷縮小,師生人數不斷減少。同時,鄉村學校多為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生在校時間長,耕讀資源豐富。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2021年和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先后提出“開展耕讀教育”和“完善耕讀教育體系”。筆者嘗試根據國家政策要求,發揮鄉村學校的資源優勢,實施七大策略,將耕讀教育融入學校管理的各個方面,貫穿學生成長的全過程,打造富有特色的耕讀教育,提高鄉村學校辦學水平。

將農耕融入學校文化,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引領著學校的發展。鄉村學校有自己的辦學歷史和文化底蘊,如能對學校已有文化進行整合,融入耕讀元素,提煉新的學校愿景、辦學目標、學校精神、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形成新的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學校文化,學校發展方向會更具有時代性,育人目標更科學,管理更規范。如筆者所在的王屋鎮位于濟源山區,轄區內的愚公學校地處王屋山下中華愚公村,這里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發源地,愚公是偉大的勞動者。學校將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濃縮為一個“干”字,確立“愚公移山、敢為人先”的學校精神,立足山區實際,堅持“堅韌不拔、敢想敢干”的辦學理念,鼓勵師生苦干、實干、巧干,培育既能吃苦耐勞又能開拓創新,既能腳踏實地又能追求卓越,既能面向現實又能目光長遠,既敢想又敢干,既能到田地彎腰割草又能拿起書本的新時代小愚公,文化特色更鮮明,底蘊更濃厚。

將耕讀融入校園建設,創設有創造力的育人場所

校園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和孕育夢想的沃土,豐富的校園生活能浸潤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鄉村學校大部分“地多人少”“房舍富余”,如能將這些資源打造成耕讀場所,育人的載體必將更加豐富。一是可以利用空閑土地建設耕讀苑,根據每個班級的意愿進行種植,“手植一抹綠,綠色沁人心”。學生在這里親自參與勞作,既可以在勞動中得到鍛煉,又可以培養自身的責任感,還可以飼養小雞、小鴨等小型動物,進行生命教育,在照料小動物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心、耐心、專心等優秀品質。二是可以把富余校舍建設成手工工坊,如改造成“泥塑作坊”“花藝工坊”等,作為美育和勞育的場所。三是條件好的富余校舍可以建成小型博物館。隨著人口的外流,鄉村一些農耕器具、生活用品等大量閑置,將這些陳列起來,就是對學生進行鄉土教育的最好教材。筆者所在的學校利用千年韓旺村和附近有萬畝蔬菜制種基地的有利條件,利用富余校舍建成了“種子農耕文化館”。目前,“種子農耕文化館”已成為市科普教育基地,是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代農業學習、科普教育于一體,“浸潤鄉土文化,涵養家國情懷”的重要場所。

在耕讀苑、作坊、場館,師生“同耕”“同讀”,在“耕”和“讀”中突出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勞動精神,開闊視野和眼界,強化社會責任。

將耕讀融入學科教學,構建有生命力的學科課程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學科是育人的主渠道?,F行教材中有豐富的耕讀元素,把耕讀教育和學科教學結合起來,著眼于解決學科問題,體現育人成效,努力把學科資源轉化成耕讀教育的生動素材,有利于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

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把耕讀苑的地塊分割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梯形等,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測量圖形,計算周長、面積和種植密度;語文教師在教《落花生》一課時,讓學生到耕讀苑里親手拔出花生,直觀地認識花生果實的形態,進一步理解花生的高貴品質,深刻理解“花生默默無聞”的優秀品質;在科學課中,科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計算所需要的蒜籽粒數,觀察記錄作物的生長過程,形成實踐報告。美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美術工坊里制作石頭畫、做泥塑。學科教學中有許多實踐活動都可以在耕讀場所中完成,耕讀教育的一些活動也可以在學科教學中找到載體。

耕讀課程與學科課程融合,可以加快國家課程校本化,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學科的育人功能進一步彰顯。

將耕讀融入德育,打造具有生長力的主題活動

“耕以養身,讀以明道?!睂W校將傳統節日、行為習慣養成、研學活動等與耕讀教育結合起來,可以豐富德育形式,增強教育實效性。如在二十四節氣中融入耕讀元素,這些節日也會充滿生命力?!靶M小滿,麥粒漸滿?!毙M時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勞動基地收割小麥,經過脫粒、蒸煮、推碾,最后在學校食堂廚師指導下,做成香噴噴的“小麥碾轉”。傳統節日也可以開展一些富有耕讀特色的活動?!棒兆酉?,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倍宋绻?,教師組織學生制作艾草香囊,讓學生從艾草的采摘開始,提取艾絨、選擇布料、構思形狀、裁剪縫紉,既能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美術素養,又能培養學生的團結意識和勞動品質。

同時,學校還可以因地制宜,多學科融入,全方位探究,將非遺文化引進校園,通過舉辦講座和展覽,引導學生了解農史農俗、農事節氣、農耕技術、鄉村文化、鄉村治理、農業現代化等內容。融入耕讀元素的每次活動都會給學生以震撼,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創新能力,培育德育品質。

將耕讀融入養成教育,培養有張力的生活習慣

好習慣成就好品質,將耕讀教育融入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教師可以把學生的生活習慣開發成課程。如低年級開設“我會洗臉”“我會掃地”“我會疊被”“我會整理桌子”課,高年級開設“我會洗衣”“我會聽課”“我會學習”“我會運動”課,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每天進步一點點,讓好習慣伴隨學生一生。

將耕讀融入研學,打造有創新力的場館教育

具有耕讀特色的文博場所,是再現農耕歷史、傳承鄉土文明的重要載體。學校利用耕讀場館和本地豐富的耕讀資源,將耕讀與研學結合起來,可以讓實踐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加快,農具的變遷、農作物的成長離學生越來越遠。學校利用耕讀苑、工坊和場館開展校內研學,設計出融入操作體驗、科學探索、觀摩研討等多個系列的場館課程。

鄉村更是研學的重要資源。春天了解作物的種植,夏天研究種子的孕育,秋天學習收獲的技巧,冬天欣賞雪后的美景。這樣就形成校內校外雙循環研學模式,既降低了研學的成本,又達到了“熱愛家鄉”“適應社會”“融合知識”的研學目的。

將耕讀融入學生評價,完善有驅動力的評價體系

沒有評價就沒有保障??茖W的評價不但有助于耕讀教育的深入推進,更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特別是在“雙減”背景下,如何評價育人質量,是我們都在關注的問題。筆者所在轄區各學校從2021年開始探索實施“5+1”評價(“5”,即道德品質、體育健康、學業水平、審美情趣和生活技能;“1”,即學生自選1項特長進行展示),把生活技能納入評價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勞動,學會生活。

總之,耕讀教育的實施改變了鄉村學校的育人模式,使學校的辦學特色更加彰顯。只有注重對耕讀教育的價值內化、資源深化、實踐轉化,將耕讀文化作為學校的文化底色,以耕讀精神砥礪學生品質,以耕讀教育促進“五育”并舉,著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獨具鄉土特色的教育新樣態,鄉村學校的明天才會更加燦爛。

猜你喜歡
研學育人學科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學科新書導覽】
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把研學從省內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國外
研學之旅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