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澇災害對近三十年農業生產的影響分析

2024-04-01 04:46孫成龍黑龍江大學
農場經濟管理 2024年1期
關鍵詞:成災經濟損失異質性

孫成龍(黑龍江大學)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而在農業生產的相關研究中,洪澇災害是其中重要的討論話題之一。在氣候變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洪澇災害已成為全球性的嚴重問題。根據聯合國的相關數據,洪澇災害在2000年至2019年期間占所有自然災害的44%,位列首位。中國的河流數量和流域面積居世界前列。寬流域意味著洪水災害造成的受災面積可能更大。我國是洪澇災害頻發的國家,開展洪澇災害對我國宏觀經濟影響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二、洪澇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我國幅員遼闊,土壤肥沃,農業是我國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我國的地理條件決定了我國的洪澇災害現狀。洪澇災害是我國最主要的自然災害,其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35%。[1]新古典經濟學將災害經濟抽象化,研究其對于資源配置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氣候變化以及生態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歷年逐漸滲透至主流經濟學研究之中。[2]本文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以下面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一)災害損失的影響

主流的損失測算方法大致有三種:存量—流量法、投入產出法、調查分析和經驗系數法。相對較為常用的方法為存量—流量法。

存量對應著自然災害中的直接經濟損失,流量對應著間接經濟損失。從概念上理解,存量指的是固有的量,不具有時間維度。流量則意味著某一時段內所累積變動的量,流量的概念包含著時間維度。

令農業成災指數為CDt,ACt為農業受災面積,DSt為農業成災面積,這里假定成災指數如下所示:

農業成災指數意味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我國水利設施的抗風險能力。將近三十年的災害數據代入后,結果顯示洪澇災害受災程度較大的特殊年份都有著較高的農業成災指數,這些年份的成災指數多數處于50%~60%這個區間。進一步研究發現,在一些農業受災面積較少的年份,也產生了較高的受災指數。例如1999年受災面積為9045千公頃,發生特大洪水災害的1998年為22292千公頃;而1999年的成災指數經計算為56.11%,1998年為61.84%(數據來源:中國水利統計年鑒2021)。1998年的受災面積遠高于1999年,而農業成災指數并沒有太大的差距。這種受災面積較少,但成災指數較高的年份往往出現在大規模洪澇災害產生的次年,這一情況的產生可能是由于在遭受較大洪澇災害之后,以水利設施為代表的農業抗災能力會有一個短期內的下降。應該針對這樣的特殊時期,加大農業抗洪的經濟投入,在短時間內集中資源提升抗洪能力,加大水利設施的建設,降低災害對于農業的短時間多次的破壞,盡可能減小二次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而洪澇災害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不僅有直接經濟損失,還有難以估算的間接經濟損失。

直接經濟損失有著較為成熟的計算方式,并且能夠直接量化洪澇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程度。但是,間接損失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間接損失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是深遠且不可見的。姜玲等人(2014)利用投入產出模型及內外部影響因素區分法對間接經濟損失系數進行了較為系統的估算。[3]本文在其研究的基礎上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進,使其更加符合本文對于農業生產的研究方向。

因為間接損失是由直接損失所派生的,我們可以設定他們之間存在著線性關系,即:

其中Y為間接經濟損失,X為直接經濟損失,a為間接經濟損失系數。如果能將a值計算出來,那么就能粗略估計間接經濟損失的值。

將間接經濟損失分為內部與外部影響因素,對于農業來說內部影響因素為單位面積農業資本投入量K、單位面積農業生產人口數量P。外部因素主要由洪澇災害帶來的外部沖擊構成,包括受災面積A、受災事件后效性T、救災資金M和應急時差E。不考慮外部因素時,當單K、P兩個值越大,間接經濟損失也會隨之增大。從外部因素切入分析,當受災程度越高,間接經濟損失越大;救災程度越高,間接經濟損失越小。將這些因素進行轉換賦值,轉換為K'、P'、A'、T'、M'、E'。最終洪澇災害的間接經濟損失系數公式如下:

基于存量—流量原理,農業固有資本相當于存量,當洪澇災害發生時,政府及各團體投入救災資源,相當于注入流量,這部分資源本身就是間接經濟損失構成的一部分。并且受災地區本身正在進行的農業生產活動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包括災害直接導致的停工停產、農業基礎原料價格上漲及土地生產能力受損等因素所導致的農業生產的減產,也構成了間接經濟損失,也是經濟學所說的效率損失。

(二)經濟增長的影響

上一節對于洪澇災害對農業生產損失的測算已經有了較為系統全面的敘述,下面將對洪澇災害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探討。

洪澇災害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分析,即洪澇災害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正向促進作用與負向抑制作用。在實際運行當中,情況要相對復雜。比如僅從抑制的角度考慮,洪澇災害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異質性有以下兩種情況:區域異質性、技術異質性。區域異質性是指對于不同發展程度的地區,由于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農業經濟結構更為復雜成熟,因此其抗風險能力也就越強。農業技術異質性是指對于采用不同種植技術的影響不同,洪澇災害對于采用農業技術水平更低的農作物影響往往更大。

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理論是經濟學中一種關于創新和經濟變革的理論,強調了創新對市場和經濟體系的影響。熊彼特于20世紀初提出了這一理論,其核心觀點在于,創新不僅推動了經濟增長,而且通過“創造性破壞”的方式,顛覆了傳統的市場結構和商業模式。創造性破壞的關鍵是創新,即新的產品、技術、商業模式或市場策略的引入。創新可以是技術性的,如新的生產工藝或產品,也可以是非技術性的,如新的市場戰略或管理方式。創造性破壞強調,創新不僅僅是添加新元素到市場中,還會破壞現有的市場結構和商業模式。這種破壞性的影響可能導致一些企業和產業的衰落,同時催生新的企業和產業的興起。熊彼特將這種過程稱為“創造性破壞”。災后重建的確帶來了產業調整和設備更新,但如果不發生災害是否也能獲得這種益處。[4]

對于農業生產來說,同樣具有“創造性破壞”的特點,也會對農業經濟增長有一個促進作用。當洪澇災害發生過后,災后重建為農村帶來了大量的救災資金流入,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流量”,該資金不僅為重啟農業生產,還包括一些其他的農民住宅的重建、農業基礎設施的重建等。這樣的資金流入為農業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若老舊的基礎生產設施被洪澇災害所破壞,災后資金投入所帶來新的農業基礎生產設施,不僅提高了農業邊際生產率,也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但我們也要看到洪澇災害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洪澇災害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農業資源的浪費,包括損壞的農業基礎設施,以及因災造成的絕收。正確平衡促進與抑制的作用,就能轉負面抑制力為正面促進力,減少農業損失的同時帶來農業生產的增長。

三、結論

在進行了以上的研究之后,我提出以下建議。

(一)增加水利投資建設

前文提到過,經濟社會的抗風險能力是決定洪澇災害對于經濟增長的正負相關性的重要影響因素,而地方經濟抗風險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時間內很難產生較大的變化,而水利投資建設是相對容易進行,且見效較快的一種高效率的提高抗風險能力的方式。

(二)推動洪澇災害保險的發展

前文對于洪澇災害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部分提到,促進與抑制作用是并存于影響之中的。而若想提升促進的作用力,用以抵消抑制力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在受災之后,政府會有相應的救災資本投入,但如果想轉抑制為促進,則需要更多的資本投入,洪澇災害保險就是一個極好的選擇。一直以來,農民對于洪澇災害保險或者自然災害保險的重視程度都有待提高,洪澇災害保險不僅可以為金融業注入活力,也為農業生產轉移了風險,也保證了農民自身的權益,無論是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還是農民的自有財產,可以說是一舉多得。大力發展洪澇災害保險,讓農民在面臨洪澇災害時更有底氣,讓農業生產活動更有底氣。

(三)建立快速、高效的災害救援機制

在大規模洪澇災害發生后,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進行救災與重建工作。災害發生后,農村抗災能力會在一定時間內受損,此時農業抗災能力相對較弱,易受到二次災害的沖擊。因此,要及時重建防災基礎設施,修復農業抗災能力,盡可能避免二次災害或者次生災害的發生。

猜你喜歡
成災經濟損失異質性
交通運輸部關于海上交通事故等級劃分的直接經濟損失標準的公告
美國供水與清潔基礎設施不足造成每年85.8億美元經濟損失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異質性債務治理與制度完善
木石也可成災
沙棘木蠹蛾成災原因及控制措施
燒傷創面感染直接經濟損失病例對照研究
現代社區異質性的變遷與啟示
1949年前譯本的民族性和異質性追考
秦巴山區淺表層滑坡成災規律研究
從EGFR基因突變看肺癌異質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