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周血細胞形態檢驗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2024-04-01 03:21譚漢全湖北省恩施市中心醫院湖北恩施445000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24年7期
關鍵詞:感染性粒細胞外周血

譚漢全(湖北省恩施市中心醫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1]。及早、準確地診斷感染性疾病對于指導治療、控制傳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感染性疾病診斷方法包括細菌培養、核酸檢測和免疫學檢測等,但這些方法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如花費時間長、技術要求高、無法直接反映病原體感染程度和機體炎癥反應程度等。相關報道[2]稱,外周血細胞形態檢驗具有簡便、快速、經濟的特點,不需要復雜的儀器設備和專業技術,且可以重復多次檢測,因此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它不僅可以作為感染性疾病的輔助診斷手段,還可以監測治療效果和預測疾病預后。然而,目前對于外周血細胞形態檢驗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仍存在一些爭議,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其應用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诖?,本文就我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分別采取血常規檢驗、外周血細胞形態檢驗,就其臨床應用價值展開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展開研究,做隨機分組處理,將其分成對照組、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7∶23,年齡最低值25歲,最高值65歲,平均(40.33±5.45)歲,統計感染累及臟器系統,胃腸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占比為13∶12∶8∶10∶7。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8∶22,年齡最低值24歲,最高值66歲,平均(40.32±5.48)歲,統計感染累及臟器系統,胃腸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占比為11∶13∶8∶11∶7。以上兩組基線信息相比較,具有一致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符合感染性疾病[3]診斷患者;血液標本無污染的患者;患者及家屬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未完成研究,中途退出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惡性腫瘤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本組實施常規血液生化檢查。具體操作如下:醫務人員在消毒后選擇適當的靜脈,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針頭采集患者適量的靜脈血。采集到的血液樣本需立即送至實驗室進行處理。一般將血液分成兩份,一份用于全血計數和細胞分類,另一份用于血液生化檢驗。使用的儀器:希森美康XN-1000全自動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檢測其標本時,要做好室內質控,確保儀器性能的穩定性,并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相關操作,保證結果的準確性。

觀察組:本組實施外周血細胞形態檢測。具體操作如下:從采集到的血液樣本中,取適量的1滴血液滴于玻片上涂片。染色方法為Wright染色。按照染色劑的用法和指導書的要求,將制備好的血液涂片浸泡在染色液中一定的時間,使細胞質和細胞核染色。染色后,用蒸餾水對血液涂片進行清洗,去除多余的染色液。然后將涂片放置在通風處晾干或用低溫吹風機吹干。將干燥的血液涂片放置在顯微鏡下,使用低倍和油鏡進行觀察。通過觀察紅細胞的形態、大小和顏色,白細胞的數量、分類及毒性變化,以及血小板的形態,評估細胞的形態學特征,如有必要,還可以計算細胞比例。根據對細胞形態的觀察和評估,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實驗室檢查結果,綜合判斷患者的血液狀況和可能的疾病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①計算兩組檢出情況,包括陽性率、靈敏度。②計算兩組各細胞形態檢出率,包括細胞形態正常、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③統計兩組白細胞異常形態改變,包括白細胞毒性變化、異形淋巴細胞。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文所統計的陽性率、靈敏度、各細胞形態檢出率數據均納入SPSS20.0軟件中,均以(%)表達,通過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達,通過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檢出情況 觀察組陽性率、靈敏度呈更高水平,相比于對照組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檢出情況比較[n(%)]

2.2 對比兩組各項血細胞形態檢出率 經對各細胞形態進行檢測,觀察組細胞形態正常檢出率、嗜酸性粒細胞檢出率、淋巴細胞檢出率、中性粒細胞檢出率、單核細胞檢出率呈更高水平,相比于對照組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項血細胞形態檢出率比較[n(%)]

2.3 對比兩組白細胞異常形態改變檢出率 觀察組白細胞毒性變化、異形淋巴細胞檢出率呈更高水平,相比于對照組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白細胞異常形態改變檢出率比較[n(%)]

3 討論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及早、準確地診斷感染性疾病對于患者的治療和預后至關重要。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中,血常規檢驗是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可提供一些重要的參考指標,如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等[4]。然而,血常規檢驗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血常規檢驗的結果是比較寬泛的指標,無法提供具體的病原微生物信息,無法直接確定感染的類型和病原體種類[5]。其次,血常規檢驗不能判斷感染的嚴重程度和病情進展情況,僅能提供一些基礎的參考指標,無法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此外,血常規檢驗結果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藥物使用、其他疾病的存在等,可能導致結果的誤判[6]。為了彌補血常規檢驗的不足,外周血細胞形態檢驗應運而生。外周血細胞形態檢驗是通過顯微鏡觀察和分析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各類細胞的形態特征和數量來判斷疾病的類型和嚴重程度[7-8]。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中,外周血細胞形態檢驗可以提供更加具體、準確的信息。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陽性率、靈敏度呈更高水平,相比于對照組均有顯著差異(P<0.05)。首先,外周血細胞形態檢驗可以直接觀察和評估患者外周血液中的各類細胞形態特征。在感染性疾病中,患者的免疫系統會出現一系列的變化,包括細胞數量的變化、形態的改變以及異常細胞的出現[9]。通過對外周血液中細胞形態的觀察,可以及時發現這些異常變化并進行分析,從而提高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準確性。相比之下,常規血液生化檢查主要關注血液中的化學成分,無法直接觀察細胞的形態特征,因此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中可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10]。其次,外周血細胞形態檢驗可以對細胞進行詳細的分類和計數。不同類型的細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變化表現不同,通過對細胞分類和計數,可以更準確地了解感染性疾病的病情和發展趨勢[11]。例如,在病毒感染中,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數量明顯減少,而淋巴細胞數量增加;而在細菌感染中,中性粒細胞數量增加。通過對細胞分類和計數的觀察,可以提高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準確性和靈敏度。而在常規血液生化檢查中,很難對細胞進行詳細的分類和計數,因此可能無法準確判斷感染性疾病的類型和嚴重程度。此外,外周血細胞形態檢驗還可以觀察細胞內的變化,如細胞內包涵體、核仁、細胞質內異常沉積物等[1]。這些細胞內的變化往往與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和病理過程密切相關。通過觀察和分析這些細胞內的變化,可以更準確地確定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相比之下,常規血液生化檢查很難觀察和評估細胞內的變化,因此可能會錯過一些重要的診斷信息。經對各細胞形態進行檢測,觀察組細胞形態正常檢出率、嗜酸性粒細胞檢出率、淋巴細胞檢出率、中性粒細胞檢出率、單核細胞檢出率呈更高水平,相比于對照組均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細胞形態正常檢出率更高,是由于該檢驗方法能夠更全面地觀察和評估外周血細胞的形態特征。通過顯微鏡下對血液細胞的大小、形狀、顏色、核染色質和胞質的細節變化進行觀察和分析,可以及時發現細胞形態異常,從而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嗜酸性粒細胞檢出率更高,是因為感染性疾病會引起體內的炎癥反應,嗜酸性粒細胞是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之一。在感染性疾病中,機體會產生大量的炎性介質,如組胺、白三烯等,這些物質能夠促使嗜酸性粒細胞釋放顆粒物質,從而增加了嗜酸性粒細胞在外周血液中的檢出率。淋巴細胞檢出率更高是由于淋巴細胞是機體免疫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感染性疾病中,機體的免疫系統會被激活,從而導致淋巴細胞的增加。此外,淋巴細胞具有識別和清除感染病原體的功能,在感染性疾病中,機體會產生更多的淋巴細胞來對抗病原體,因此淋巴細胞的檢出率也會相應增加。中性粒細胞檢出率更高是由于感染性疾病引發的炎癥反應會導致中性粒細胞的增加。中性粒細胞是機體主要的炎癥細胞,具有吞噬和殺滅病原體的能力,在感染性疾病中,機體會產生更多的中性粒細胞以應對病原體的入侵,因此中性粒細胞的檢出率也會相應增加。單核細胞檢出率更高是由于感染性疾病會引起機體的單核細胞系統的激活。單核細胞是一類重要的免疫細胞,具有吞噬和抗炎作用,可以清除機體內的病原體和炎癥介質。在感染性疾病中,機體會產生更多的單核細胞參與免疫反應,因此單核細胞的檢出率也會相應增加。此外,觀察組白細胞毒性變化、異形淋巴細胞檢出率呈更高水平,相比于對照組均有顯著差異(P<0.05)。白細胞是感染性疾病中常見的現象之一。在感染過程中,機體的免疫系統會被激活,導致白細胞數量和類型發生變化。外周血細胞形態檢測可以觀察并鑒定白細胞的形態學改變,如核形態發生變化、嗜酸性粒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的增多等,這些形態學改變可以為感染性疾病的判斷和診斷提供重要的線索。異形淋巴細胞的檢出率在感染性疾病中也呈更高水平。異形淋巴細胞是指在外周血中出現的不同于正常淋巴細胞的淋巴細胞。在感染過程中,免疫反應的激活會導致淋巴細胞的異常增殖和功能改變,從而出現異形淋巴細胞[12]。通過外周血細胞形態檢測,可以更容易地觀察到這些異形淋巴細胞,從而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檢出率。

綜上所述,外周血細胞形態檢驗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具有較常規血液生化檢查更高的應用價值。其陽性率、靈敏度呈更高水平,并且通過觀察和分析細胞形態的變化,可以提供更詳細、直觀的信息,幫助醫生準確判斷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從而指導精準治療。

猜你喜歡
感染性粒細胞外周血
傷寒桿菌致感染性腹主動脈瘤合并腹腔膿腫1例
經方治療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發熱案1則
感染性肺炎如何選藥治療
白血病外周血體外診斷技術及產品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療中的臨床研究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的治療進展
誤診為嗜酸粒細胞增多癥1例分析
結腸炎小鼠外周血和結腸上皮組織中Gal-9的表達
慢性蕁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中醫治療小兒感染性疾病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