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勞動課堂”數字應用平臺的“志教融合”新實踐

2024-04-02 09:23浙江省天臺縣始豐街道中心小學
教學月刊(中學版) 2024年8期
關鍵詞:志愿勞動融合

王 銳|浙江省天臺縣始豐街道中心小學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 年版)》在“課程內容”中設置了包括“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任務群在內的十個任務群,并指出“學??梢虻刂埔?,結合實際情況,根據任務群安排,開發勞動項目,形成校本化勞動清單”[1]。顯然,結合志愿服務開展個性化勞動教育是勞動課程實施的題中應有之義。

“志教融合”項目是由教育部資源中心聯合中華志愿者協會發起的一項意在將志愿服務與勞動教育融合的項目。項目要求借助數字化手段,實現志愿服務活動與勞動教育的融合,逐步探索區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和教師數字勝任力提升的新模式,擴大志教融合覆蓋面。天臺縣教育局依托“勞動課堂”數字應用平臺,申請了教育部資源中心“志教融合”志愿服務教師數字化勝任力提升項目。以“共建共享”為理念,該項目在實施中聯合了縣內七所鄉鎮勞動教育實驗學校(同時作為試點學校)進行相關實踐。天臺縣始豐街道中心小學作為聯盟單位領航學校,在“志教融合”路徑建設、“志教融合”課程架構和提升教師數字素養三方面進行了契合自身實際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對此作一介紹。

一、開辟一條賽道,建設“志教融合”新路徑

學生的志愿服務勞動從策劃到組織實施,需要形成活動標準,需要探索學生規范化志愿服務體系。學校依托“勞動課堂”數字應用平臺,改變“被志愿、無價值、碎片化”的假勞動情況,探索“沉浸式、項目化”真實踐的新路徑。

(一)“三維四層”:構建“志教融合”教學結構

學校從知識、能力、思維三個維度,“學生為點”“教師為層”“學校為圈”“云上為域”四個層面,構建起以“任務驅動、問題導向、綜合性學習、實踐反思”為特征的勞動教育教學結構——“志·成長”云學習結構(如圖1 所示),以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高階能力的形成。為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云學習中來,學校成立“云上實驗班”,并采取“邊建設、邊應用”的策略,建設“云上實驗班”的物理空間及虛擬空間。

圖1 “志·成長”云學習結構

(二)“一課雙師”:凝練線上線下混合型教學范式

學校綜合采用個性精準認知策略、真實境脈實踐策略、動態多元評價策略、激發思維交互策略、反思調控元認知策略等,實現教師信息化教學由“知識掌握”向“智慧生成”的跨越。志愿服務課程根據教師專長,線上線下同步實施。線下教師負責組織教學、活動過程指導和達標評價反饋等工作,線上教師負責專業知識講解和標準操作演示等工作。線上線下教師通過“勞動課堂”數字應用平臺無縫對接?!耙徽n雙師”線上線下混合型教學范式,讓鄉村學生享受到更優質的教師資源。

(三)“兩段三環”:形成校內校外協同育人樣態

學校凝練“志教融合”課堂教學的“兩段三環”模式:“兩段”即線上、線下兩個階段,“三環”即學校勞動課、家務勞動和校外勞動三個環節。依托“勞動課堂”數字應用平臺,學校在同一志愿服務勞動項目下,形成以“學校課程學技能、家務勞動練本領、社會服務獻溫暖”為特征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樣態。此外,學校還通過設計型課程與項目型課程的聯動,提倡“學中做,做中創”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在服務性勞動中厚植家國情懷。

二、迭代一批課程,充盈志愿服務能量場

學校以培養學生的“美好生活與學習能力”為目標,對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階段的志愿服務課程結構進行了有重點、有特點的設計,開發了“志·成長”課程。

(一)開發責任崗位課程群

學校對小學勞動課程中的“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任務群進行細化,圍繞管理、活動、衛生、學習四個領域梳理出校內外服務崗位,開發志愿服務課程,形成課程群。校內服務課程有管理類課程和服務類課程共20門,管理類課程有“小小分果員”“小小節能員”“班級小園丁”等,活動類課程有“小小金話筒”“小小通訊員”“小小攝影師”等。校外服務課程有“小交警服務崗”“小導游服務崗”“小村長”等20門。課程群按照統一的數據標準,上傳到“勞動課堂”數字應用平臺中的“授課大廳”,實現資源共享。

(二)建設志愿服務資源倉

學校遵循“尊重興趣、基于經驗、聯系生活、多元選擇、著眼發展”活動理念,綜合“勞動課堂”數字應用平臺中“實踐共富園”場景收集的社會幫扶需求,制訂環保行動、社區服務、助老助殘等主題活動項目計劃,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展示勞模風采,形成個人志愿服務圖譜,歸集過程性數據信息,以形成志愿服務資源倉。

(三)構建“三園”協同“志教融合”能量場

“三園”指學?!凹诜w園”、社區“微耕園”、線上“云耕園”,學校通過“三園”協同構建“志教融合”能量場。學?!凹诜w園”圍繞農博、童耕、童創等主題,將鄉村學校的鄉土化“智慧田園”與城市學校的精品化“都市田園”對接,以實現“共富”。社區“微耕園”圍繞全程、全景、全息等主題開設“微耕園”公益勞動課程,在“享想園”(無土栽培草莓園)、“溢香園”(果園)、“翼耕園”(中草藥園)中,學生積極勞動,真正成為“微耕園”的“主人”。線上“云耕園”圍繞科技、實踐、筑夢等主題,與當地農科院、科協、農業園區等單位或組織合作舉辦“遠程同步種植”活動。

三、組建一個族群,把握未來教育風向標

教育部資源中心“志教融合”志愿服務教師數字化勝任力提升項目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及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把握未來教育風向標,借助“勞動課堂”數字應用平臺,突破時空限制,沖破地域禁錮,組織有共同興趣愛好的教師,打開學習空間,組建學習族群、研究團體,提升數字素養。

(一)開發“智教通”模塊,組建學習族群

對接“勞動課堂”數字應用平臺中的“授課大廳”,學校開發“智教通”模塊,并組建學習族群?!爸墙掏ā蹦K匯聚了“文心一言”“訊飛星火”“AI 繪畫”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使用通道以及使用方法,為教師的成長搭橋鋪路,幫助教師逐漸養成數字化學習意識,并借助平臺在實際授課中,在志愿服務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過程中,提升數字化勝任力,拓寬專業發展路徑。

(二)連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現數據流通

學校對接“勞動課堂”數字應用平臺中的“成長檔案館”場景,將自身開展勞動教育的相關數據接入校門口的對外宣傳大屏,展示“小勞?!憋L采,并將其一鍵導入學校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完成對學生勞動教育方面的階段性評價。學校智能關聯學生的學業水平,實現數據流通,明晰志愿服務活動的規劃、實施和展示與學生學習習慣養成、心理健康指數提升和核心素養培育之間的內部邏輯關系。

(三)開發“志愿學習e聯體”應用,助力教育公平

鄉村學校留守兒童較多,無法與城區學生同步共享優質師資、同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同時還存在服務水平有待提高、溝通交流能力不強等不足。學校開發“志愿學習e 聯體”應用,借此分析鄉村學校志愿學習需求,圍繞課程資源、城鄉組團、招募系統等相關方面進行協調,并通過同步課堂、跨校研學、代理家長等措施促使城鄉志愿勞動同質共進,有效提升鄉村學生的勞動素養。

猜你喜歡
志愿勞動融合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該何去何從?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我志愿……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