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溪與鹿

2024-04-04 04:26傅菲
綠洲 2024年2期
關鍵詞:梅溪

傅菲

梅溪

一把刀用多久,才會廢掉呢?廢掉就鈍了,鋼失了,磨也磨不出鋒口。廢掉的刀回爐,添上鋼,鍛打、淬火、再燒,再鍛打,又變成了一把快刀。鋤頭也會廢掉,猛力挖下去,咔嚓,鋤嘴吃進泥下的石頭,折斷了。村人拎廢掉的鐵器,如刀具、鋤頭、耙、兩齒鉗、闊嘴鋤、圓鏟、尖嘴鏟、鐵鍬、鐵鎬、斧頭、火鉗,到“夫妻打鐵鋪”給應巖通師傅再加工。開春前,我拎著數件廢鐵器,喊一聲:應師傅,給我加工一下。散一支煙給他,他提起裙布角,捏著手揩揩,接過煙,答一聲:好嘞,四天后來取。

打鐵鋪在下梅村北街,鋪面沒有門,一個斜屋頂蓋了半邊夯土房。無論陰晴,應師傅頭上罩一頂斗笠,斜壓在額頭,遮了眉頭和耳朵,后腦勺半露出來,揮動鐵錘,壓著紅鐵鍛打,噠叮噠叮,火星(紅鐵屑)四濺?;鹦秋w濺在應師傅厚裙布上,滑落下去,燃起地面一截爛繩子。他在打鐵,我候在門口看?;鹦菫R一下,我眼瞼不自覺地閃一下。眼球對突然出現的閃星,有一種先天的驚怕。

爐膛堆著煤塊,紅通通,火焰似紅布,冒出爐口飄動。紅鐵在錘下變軟,卷曲、鍛平,鐵黏如膠泥。鐵色逐漸灰暗下去,現出青黑、黧黑。應師傅夾起鐵,插進煤塊,拉起風箱,撲通撲通,煤火呼呼呼叫著,繼續燒鐵。因為常年被紅鐵灼映,應師傅的臉黑黝黝,似乎看不出年齡。他敦實,雙臂健壯,他每一錘下去,肩胛骨往外拉動一下。1976年,他就隨他爸爸學打鐵了。他爸爸是打鐵的,他爺爺是打鐵的,他太爺爺是打鐵的。他的女人嫁過來,也跟他一起打鐵。鐵是他四代人的骨頭,揳進了血肉里。鐵多硬,打成了刀就可以砍木料、剁豬頭、剔牛骨;打成了鋤頭就可以挖地、開荒;打成斧頭就可以劈柴、伐木;打成了鐵釬就可以鑿石穿洞。鐵多脆,刀剁在檵木樹癭上,刀裂兩截。鐵有多硬,就有多脆。

住在村東的李紅梅,拎來廢刀給應師傅。她的菜刀大多是在打鐵鋪買。她三年用四把菜刀。她是下梅村用菜刀最多的人之一。早些年,她天天剁豬菜,喂一欄豬。不剁豬菜了,她去了工廠食堂切菜燒飯。2012年,她干了賣清明粿、粽子、麻糍的營生,又天天剁肉餡菜餡。她用的刀,小巧、輕便、鋒快,刀柄粗短結實。村東距北街并不遠,由一條東興路相連。東興路其實是一條老巷子,屋舍大多是泥夯墻蓋瓦,門戶緊閉。巷子逼仄、斜深,屋墻聳立,雕花石窗嵌入墻體,像一只只睡眼惺忪的眼睛。這條巷子,我每次來下梅,都要走走。古老的巷子,讓我覺得自己很年輕。人在老巷,都是年輕的。陽光半照,石道上鋪滿了屋舍的影子。影子疊著影子。烏鶇在院墻內的枇杷樹上,嘁嘁嘁叫,撲騰騰,在樹杈間跳躍。李紅梅很少來北街。她沒時間來。但她天天看著北街。下午一點半,她的貨攤就出現在北街口。

貨攤簡易。兩條長板凳上擱一張2.2米長、0.8米寬的長方形木板,木板上擺三片正方形小竹匾、一罐熟豆末、一罐熟芝麻、一罐白糖以及一盒竹牙簽、一包衛生筷。一片小竹匾排著一排半個巴掌大的清明粿,一片小竹匾堆著滾了白糖豆末的麻糍,一片小竹匾堆著滾了白糖芝麻的麻糍。清明粿冒著熱氣,糯軟青綠。麻糍又叫麻子粿,個頭似湯圓,滾了黃豆末或黑芝麻,散發一陣陣糍熟的豆香或芝麻香。木板下,是一個白色大塑料袋,裝著快餐盒、衛生筷。她的電動三輪車靠在木板旁,車斗上載著灶具、蒸鍋和一盆熱氣蒸騰的粽子。一掛粽子五個,不同餡料的粽子用不同繩帶作標記。棕紅色繩帶扎的,是豆沙粽子;深肉色繩帶扎的,是咸肉粽子。車頭上蓋了一件風雨棉襖,頭盔放在踏腳板上。她穿著薄薄的紅棉襖,站在木板前,見有人來貨攤前了,就招呼一聲:嘗一個麻糍,豆末是自己土黃豆磨的,很香。來人從牙簽盒里抽一支牙簽出來,插在麻糍上,滾一下豆末,張開嘴巴塞進去,包著嘴吃,邊吃邊說:十幾年了,還是這個味,真好吃。

她也招呼我吃:嘗嘗,我們下梅產的糯米,是武夷山最好的糯米。爛水田出的糯米,更糯更香。你看了這一畈田,就知道了。我用黃黃的食品紙包一袋麻糍,邊走邊吃,走完了北街,也就吃完了。

下梅是梅溪下游的一個村,隸屬武夷山市武夷街道管轄,君峰山、茶籽粒山、上巖山,環抱了這個環水的老村。田野在村東南部以扇形打開,寒意從山谷深處卷出來,冬風如響尾蛇嗦嗦作響。寒意是古老的。田野也是古老的。冬田蕭瑟,即使是爛稻草也是蕭瑟的,紫菀花在田埂上也蕭瑟地搖曳。田野開闊,四處奔涌。田野在盡頭之處,卷起了一座座山。山與山相連,延綿如潮。

北街口是入村口,也是當溪匯入梅溪的注水口。李紅梅稍微抬起頭,就可以看見橫建在水口之上的祖師橋。清康熙二十二年,下梅行幫捐資建了這座融合了戲臺、亭子的廊橋(近年已重建)。祖師橋廊門圓柱上,一副鎏金的“茶道逶迤梅溪浮艤行萬里,街肆滄桑君山護社報千秋”楹聯,在驕陽下格外醒目。鄉戲在橋上演,茶神也在橋上祭。一年一度的驚蟄時節,我就出現在下梅,觀賞“喊山祭茶”儀式。驚蟄,百蟲出,萬物長青。梅溪日漸上漲,柳芽冒出了尖尖。油菜花金黃。君峰山戴著翠綠的冠冕。受茶農尊崇的老茶師,著大紅禮服,宣讀祭文:

萬物始蘇,大地垂青。

梅溪蘊瑞,草木敷榮。

靈根夜發,靈芽吐春。

惟神,默運化機,

地鐘和氣,萬年無替!

資爾神功,用申當祭。

年輕的男人們穿著紅色傳統禮服,行揖禮,進獻茶枝,雙手供上好茶,焚香擂鼓,齊喊:茶發芽嘍,茶發芽嘍。年輕的姑娘們背著茶簍,齊喊:采茶去嘍,采茶去嘍。坐在花轎里的茶神,被四個穿大紅衣褲的年輕人抬了出來,炮仗轟天,大鼓震街。這一天,是李紅梅難得的休息日。她帶著孫輩觀茶禮,去街上吃打糕。

打糕是下梅特產,紅砂糖(或白砂糖、白糖)熬出糖漿,與秈米粉、白芝麻、花生碎末,混合揉團,壓在木印里,壓平,再輕輕磕打出來。糕有了木印花紋,有菊花紋,有鯉魚紋,有梅花紋,有峰巖紋。糕蒸熟了,入口即化,甜在舌尖。在糕點店,李紅梅和孫輩一起動手做,揉團、磕打木印、蒸糕。孫輩在市區讀書,很少回下梅。她便想,孫輩每次回下梅,就該去街上玩耍,去熟悉老街的生活,去熟悉當溪。老街、老宅、當溪,是下梅人的根脈。她也帶著孫輩去當溪茶院、鄒家茶莊喝茶。

茶是根本。

茶是梅溪人生命的一部分。只有寬和、堅毅、信守的人,才可以做出好茶。我坐在老樹茶莊,可以望見整條當溪。當溪將下梅村一分為二,于是有了南街、北街。在宋代,下梅時稱“當坑坊”。溪稱作“當坑”。當坑發端于蘆峰南部大元崗,每到雨季,洪水泛濫,沖毀、侵蝕兩岸農田、屋舍,人們居無可居。江氏、張氏兩個大族,疏浚河道,拓寬河床,筑堤立橋,有了河岸民居。明代周、李、方、王四個大族再次引水疏浚,建石堤,修烏龍壩,設大灘頭。清初,在河道上挖掘人工河,修埠頭、碼頭,行船載物。

當溪長九百余米,架橋十座,有廊橋、拱橋、石板橋、“一”字形木橋。湖鴨在戲水,抖著翅膀、甩著頭,嘎嘎嘎叫。成型于隋朝的下梅村,保留著完好的古民居群落。青磚墻黑瓦、夯泥黃墻黑瓦,斜屋頂、高屋檐,四面開窗,門垛高高。李紅梅看著這些老舊的瓦屋,心里就舒坦。孩童時,她就在當溪摸螺螄、抓魚,在鄒家巷、蘆下巷、達理巷、新街巷、鴨巷、東興巷、下陳巷鉆來跑去玩耍。少微坊、百歲坊、中坑坊、鄒氏祠堂、西水別業、鄒氏大夫第、施政堂、陳氏儒學正堂、鎮國廟,這些老宅是孩童的迷宮。孩童熱衷于在迷宮里捉迷藏。她先人在這里生活,在這里離去,死后埋在這里。她在這里長大,她的孩子在這里長大。一代代的人,在山南水北奔走的腳,長出了根須,深深地扎進了土里。如宅院里的千年桂花樹,枝枝丫丫覆蓋了院子。

當溪是梅溪的一條支流。梅溪是武夷山主要河流之一,發源于梅嶺腳下嶺山村黃瓜樓,途經茶景、新厝下、上梅、溪北、寺口、大變洲、溪洲,受注首陽溪、前溪、荷墩溪、地尾溪、吳齊溪、后山溪,在亭角與崇陽溪匯流,是閩江主要源頭之一。流至上梅,開闊盆地始現,沃野數千頃,梅樹花開山崖。上梅鄉是柳永故園,南接五夫鎮、興田鎮,東鄰浦城縣石陂鎮。五夫鎮屏山之下,方塘數畝,白鷺蹁躚,荷花映紅,翠竹蒼蒼,古樹遍野。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建紫陽書堂。朱熹15歲在此定居,住了近五十年才遷至建陽。我十數次從浦城縣石陂鎮而下,來上梅和五夫,到鵝子峰下、屏山下,拜謁詞人與書堂。G3高速在群山如蒼龍出沒,萬山蒼莽。武夷山脈東北部余脈堆積在大地之上,千峰依水斗轉。梅溪極大限度地彎曲,緊緊箍住了山川,匍匐在大地的最低處,盡情地養育草木與生靈。我走進武夷山腹地,一股源源不斷的氣脈就涌上心頭。這種氣脈,是陽光、水與茶葉的敘事。大地是厚實的,群山是連綿的,河流是通達的。

茶葉被稱作神奇的東方樹葉。武夷山是一座屹立在茶樹上的山,下梅村是一個漂在茶葉上的古村。在武夷山茶人眼里,茶葉就是一幅世界地圖?,F有2800余人丁的下梅村,是這幅地圖上的其中一個原點。1728年(雍正六年),清廷與沙俄簽訂了《恰克圖界約》,其中一款規定,恰克圖屬于清廷與沙俄唯一交易茶葉的城市。晉商常萬達在恰克圖開了唯一一家茶莊,日進萬金。他為尋找最好的茶葉,尋路萬里,來到武夷山,循百里梅溪而走。下梅大宅深深如許,河埠密集,茶社林立。據《武夷山市志》記載,下梅最大茶商、景隆號主人鄒氏“建豪宅七十余棟,所居成市?!编u氏原籍江西南豐,1694年,鄒氏到下梅村擇居開茶莊。常萬達決定傾資與鄒氏合作,注冊素蘭號茶莊,開墾茶園、收購茶葉、組織商隊、運送茶葉前往恰克圖。

這是茶人與商隊的萬里長征。商隊撐竹筏,逆崇陽溪而上,過武夷八道關之首的桐木關,肩挑背馱,到江西鉛山河口鎮,順水而下進長江,至漢口經襄樊穿唐河過社旗鎮,改換馬幫去洛陽,通晉城到長治過祁縣抵達太原,再轉大同,直抵張家口到歸化(現呼和浩特),踏上漫漫荒漠、草原到庫侖(現烏蘭巴特),翻山越嶺到達恰克圖。常萬達把恰克圖當作茶葉轉運中心,賣往歐洲各地。始于下梅,終于恰克圖,全程萬里,世稱“萬里茶道”。這張“茶道地圖”刻在下梅村的碑石上。去一趟恰克圖,須走一年。一個商隊有百余人。安徽、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茶商,紛紛在下梅開設商鋪,由商隊運貨去恰克圖。清雍正年間編修的《崇安縣志》載:武夷巖茶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三百艘,轉運不絕。我曾三次徒步,沿九曲溪而上,入桐木關,再坐車出桐木關大峽谷,去鉛山縣河口鎮。高山巍峨,原始森林覆蓋了視野,峽谷蒼莽,人如樹葉一樣微小,卻充滿了生機。

鐵路時代開啟,下梅日漸沒落。舟筏不見了影蹤。當溪似乎沒有了往年的湍急和洶涌。梅溪依舊滔滔,從魚頭壩一躍而下,水流急跳,浪花四濺,至魚尾壩,水平緩了,有了千峰的倒影。梅花迎雪而開。鄒氏后人每在開山采茶日,去拜祭他們的“茶神”——一根梅樹扁擔、一根麻繩。他們的先人從江西撫州來到下梅,種茶挑茶賣茶,用梅樹棍作扁擔、麻繩捆綁茶包,走出了行船走馬的迢迢茶道。扁擔和麻繩,既是實用物,又作圖騰。茶與水與山,與世界有關的遠方,在下梅的石雕、古井、門垛、巷子,都留下了刀刻的痕跡。這些痕跡,與每一個腳印相關?;蛘哒f,茶人以腳作刀,刻在茶葉上。一代代的下梅人循著這些腳印,走向茶園。李紅梅說,下梅人是被茶葉熏大的,渾身散發茶葉香味。李紅梅不做茶。她做小吃,一輛電動三輪車和一張大木板就是她的貨攤。這個貨攤就是她生活堅固的“戰壕”。每天凌晨兩點,她自然醒來,點起木柴,熊熊的火烘熱了灶膛,往大鐵鍋里加半鍋水。水在鍋底翻出白水泡,然后一泡一泡涌上了水面,鍋沿抽起了游絲,熱氣忽隱忽現。她把泡好的糯米(十斤)倒入飯甑,大火蒸。蒸熟了,差不多三點了。她愛人萬興旺起床打麻糍。一飯甑糯米飯,分兩石臼打。糯米飯綿軟香熟,一杵打下去,杵頭吸在糯米飯里,粘住了。她用冷水浸一下雙手,把石臼里的糯米飯扳一下。她扳一下,萬興旺又打一杵。

打了十來杵,糯米飯還沒打爛,粘成了一團,萬興旺已渾身汗濕了。再冷的天,他穿汗衫短褲,一杵一杵打。打一石臼麻糍,耗去了半個多小時。她給麻糍搓團揉圓,滾在豆末或芝麻里。揉好了麻糍,她開始搓青團,搓了青團,收拾一下,就五點了。她騎上三輪車,往市區新市場去。萬興旺送她出了路口,望著她沿著梅溪往公路去。天又冷又黑,霧氣很重。她穿著厚厚的棉衣,車燈射出兩束圓形光柱,霧在光中忽閃忽閃。從家里騎到新市場,有十六公里,晴天騎三十五分鐘,雨天騎四十五分鐘,霜凍或冰凍天氣,還要多騎十分鐘。萬興旺要送她去,她就擺擺手,說:路熟,騎了這么多年了,哪里有塊石頭都知道。武夷山是山區氣候,霜凍厲害,路面結著霜冰,車載了東西,重心不穩,騎上去,車就搖晃。她就推著車走,走了十多里路,霜冰才開始化了。

清明粿三塊錢一個,粽子三塊錢一個,麻糍一塊錢三個。這個價格,她賣了十二年。她早先在民政局樓下賣小吃,新市場建了之后,她在市場門口邊的角落設攤賣小吃。買她小吃的人,大多是老顧客。不用問價格,也不用討價還價??腿送鶖偳耙徽?,她就知道客人愛吃什么、吃多少個。清明粿現蒸現賣,粽子在鍋里熱著,麻糍裝在鐵桶里。笑容綻露在她圓臉上,似乎是天然的。

我往她攤前一站,她就說:立了冬,青蒿已長了一寸高,蒿葉又嫩又青。我昨天傍晚剪了一籃子,做了這盆清明粿。聽了她的話語,我猛然想起,大多數草本,過了寒露,就枯黃了。知風草抽出了白穗,慢慢倒伏下去。酸模爛在濕泥里。立,建始也;冬,萬物收藏也。冬就是終了,立是一種發端。青蒿、野薺、紫花苜蓿、白車軸草、菊蒿等,在立冬后,都會抽出新葉。也許是灶爐日照時間太長,也許是受了霜風侵襲,她雙腮紅紅的。她熱情地招呼每一個經過她身邊的人,熟悉的、似曾相識的、毫不相識的,她都以笑容招呼。她一直站著,蒸清明粿、麻糍滾豆末,打包,收錢,還時不時往鍋里加水。水在灶爐里翻騰,蒸汽騰騰,青蒿散發出田野原始的氣息。那種氣息,與每一個從田野里走出來的人,息息相通。

上午八九點,新市場客人來來往往,急著買貨。沒有吃早餐的人,就買個粽子或清明粿或麻糍,當早餐吃。李紅梅注視著進進出出的人。她身上大紅的冬衣,在人群中很顯眼。晌午了,人少了,她在三輪車上坐坐。她站久了的雙腿,才有些松弛。她很少吆喝。也不用吆喝。她拿出手機,看看微信上的留言,回復一下。她翻開相冊,看看她愛人的照片、兒子兒媳的照片,孫輩的照片。她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桃花一樣。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萬強,小兒子叫萬全,大兒媳是三姑村人,二兒媳是老茶廠(武夷學院附近)人,大孫子十三歲了。兩個兒子都做茶,萬強在三姑村設店,二兒媳在市區開蛋糕連鎖店。她說,一家人和睦,生活有奔頭,比什么都好。再苦累的生活,她也不覺得苦累。即使站得腰疼,她也直挺挺地站。站是一種生活的姿態。

到了十二點半,李紅梅載著尚未賣完的小吃回梅溪。萬興旺燒好了熱乎乎的飯菜,等著她。他喝著茶,聽到三輪車聲了,他走出門口,溫熱地喚一聲:菜熱熱的,趕緊吃飯去。坐下來,吃一餐熱飯,喝一碗巖茶,李紅梅整個人松弛了下來。萬興旺和她說起了村里的事。誰生病,誰故去了,哪個人又收了一片茶山,哪個人又在市里買了房子。誰家媳婦生了個胖兒子。她很少去村里,也沒時間去村里。鄰里有什么事,需要走動走動,都由萬興旺去。她出生在下梅,也在下梅長大,二十出頭就嫁給了年長她五歲的萬興旺。那時候,萬興旺生活不算殷實,兄弟多。他們是自由戀愛,她看中他頭腦靈活、為人厚道、做事勤快。人比財重要。財可以靠雙手創造出來。李紅梅是這樣想的。萬興旺守著上巖那片茶山,她守著孩子和田。兩個孩子都長到少年了,她去了溫州服裝廠做工,做了五年,又去建陽的工廠食堂燒菜燒飯。她勤快,飯菜燒得好,工廠搬到云南去了,廠里安排她去云南。孫子落地了,她回到了梅溪,做小吃賣。她說她要看著孫子長大,孫子一天天長大了,自己就很幸福,做苦累的事也值得。她說,世上哪有不苦累的事呢?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不會苦累了??腿讼矚g吃她做的小吃,她就高興了。她看著客人吃出喜滋滋的樣子,即使苦累一些,也很有意思。她就做得格外用心,用上好的糯米,用鮮嫩的菜蔬,用新鮮的豬肉,細心地洗,細心地切,細心地包。蒸熟了,她吃一個。吃了,她才賣給客人吃。她自己覺得不好吃,她就收著,不賣了。青蒿,是她自己去田野剪的。糯米,是自己田里種出來的。辣椒,是自己菜地里剛摘的。切菜、剁肉,她就更細致了。

下午一點半,她騎著三輪車來到下梅街口,擺起了小吃攤。上午剩下不多的麻糍、清明粿、粽子,她要賣完。吃食是不能過夜再賣的。當溪在她面前桑桑啷啷地流,湖鴨嘎嘎嘎地叫。梅溪河畔,茶旗被風吹得獵獵作響。梅溪從石橋湍流而下,似一根繃緊的弦。橋頭正對石弄堂,幽深、逼仄。

景隆號作為一個古老的茶莊,在石弄堂老宅賡續。石雕大門高過了院墻,廳堂里的百年老茶柜標記著武夷山峰巖:曼陀巖、鷹嘴巖、馬鞍巖、霞濱巖、東華巖、吳巖、梅巖、象鼻巖、碌金巖、青獅巖、飛霞巖、猴藏巖、仙游巖、宴仙巖、老虎巖、化鶴巖、魚巖、會仙巖、清隱巖、太平巖……一個個峰巖,構成了武夷山的茶園地理。不同的峰巖、山塢、樹窠,有了不同的茶園。不同的茶園種植不同的茶樹。茶園乃茶葉之本,產不同的茶:大紅袍、白雞冠、水金龜、佛手、鐵羅漢、瓜子金、半天妖、肉桂、金駿眉、矮腳烏龍、水仙、正山小種……“巖巖有茶,非巖不茶”。唯武夷山產的烏龍茶可稱巖茶。武夷山是中晚期丹霞地貌,風化的巖粒如泥,礦物質豐富多樣,氣候濕潤。九曲溪、崇陽溪、梅溪環繞了群山,叢叢峰巖如島嶼。從三仰峰俯瞰而下,一座峰巖如溪上的一葉竹筏。鄒氏先祖以景隆號組建貨隊,順梅溪、崇陽溪、建溪而下,入閩江,抵達福州或泉州碼頭,經香港或廣州,把茶葉、絲綢、瓷器、刺繡運往東南亞各國,開辟了海上商貿之路。

這棟老宅是村人喝茶的地方。老宅古樸、簡陋,甚至殘缺。它所殘缺的,令人充滿了想象。令人充滿想象的,不僅僅是數百年的過往,更是不可知的未來。作為下梅人的一種方式,喝茶是過往與未來的一種銜接、勾連。每個星期,萬強會從三姑村趕過來,帶些水果看他爸爸媽媽,也來老宅和村人一起喝茶。他們談論下梅古近的望族、朱熹的學堂、茶點。他們的茶產自自家茶園,圓熟于隱藏在街巷的煙塵和氣息。唯有氣息,才貼近血脈、山野。

街上大多時候冷冷清清,橋上也鮮有人行走。臨溪的檐下,曬著雞爪梨、橘皮、金櫻子、黃豆、紅薯條、雪里蕻,曬著魚干、咸肉、風吹肉。每天都有外地人來下梅,買茶葉、舊器物、建盞。在街上開茶鋪和舊器物鋪的店主,大多是周邊鎮上的人。我每次從石陂來下梅,要買竹編器物、老建盞,加工廢鐵器,或買茶葉。

每年的暮春、初夏,梅溪的空氣彌散著濃烈的茶香。數十家茶廠在做茶。李紅梅家也做茶。她兒子萬強自小就對種茶、做茶、泡茶、喝茶入迷。萬強開了茶莊后,走遍了武夷山東南部的每一座山頭,去尋訪高山野茶樹。他像個云游的人,訪村問戶,走進偏僻的山塢。他翻遍建州地方志,尋找古茶的草蛇灰線。

做一款好茶,是人生頭等大事。這是扎在萬強心頭的想法。2023年,武夷山舉行斗賽茶,數千茶品現場斗技。李紅梅也沒去看,照舊早上五點騎車去新市場,賣她的小吃。賽茶結束了,萬強給他媽媽發來了視頻,說自己的茶得了冠軍。她對兒子說:你一門心思找高山好茶,一年走破好幾雙鞋,你對自己有了好交代。她回了家,給孩子做了一桌好菜。她用一刀一爐,應對了生活。她心里踏實。她初中畢業就做雜事了,挖地砍柴,栽禾收谷,澆水種菜。她有一副好身骨像是淬了火的鐵。

每天下午三點半,她的小吃也賣完了。李紅梅收拾了貨攤,騎車拉回家。她清洗大木板、長板凳、三輪車、鍋盆。她背大竹籃,去田野剪青蒿,順帶拔蘿卜回來。這個時候,天已經全黑了,街上的紅燈籠亮起來了,村村戶戶透出了溫暖的燈光。梅溪的流水聲也更脆響了,圓圓潤潤。大地潮濕了起來,在橋頭老樟樹上叫倦了的烏鶇,呼嚕嚕地打起了瞌睡。君峰山被夜幕籠罩,遁形于虛無的高空。點點晚星爆出天幕,零零散散,碎冰一樣,冷光閃閃。街燈招呼每一個返回或離去的人。打鐵鋪的爐火熄了,煤灰還是溫熱的。當溪漾起燈光。這是人間至美的色彩。我站在無人的街頭,路無分南北,溪水咕嚕咕嚕,時間永無盡頭,季節只是一個輪轉。我裹了裹厚冬衣,不知哪條路屬于歸途。梅溪亙古,百轉千回,孕育萬物蒼生。

林深時見鹿

黃麂伸出前肢抓石塊,撐起后肢,頭昂得直挺。石塊圓桌大,豎出一個平滑的石面,它抓不住,身子又掉落下去。石壩是個落水口,引水入水渠。水渠約三十米長,渠頭是一處矮石崖,水落下去,直通水塢的十數畝稻田。水塢荒僻,稻田已撂荒二十余年,長出了鹽膚木、白背葉野桐、楤木、苘麻、芒草、蒼耳、野芝麻、虎柄等。水渠約兩米寬,被馬塘草、紅蓼覆蓋。黃麂回身,在渠道東闖西闖,高高地跳起來,前肢抬起,搭在渠墻上攀爬。草不著力,整塊塌落,黃麂又落下來,頭重重地撞在墻上,腦門沾了泥漿。黃麂半大,忽而東忽而西,亂闖。

水塢被兩座饅頭狀的山岡擠壓,山崖收緊了塢口,兩棵老樟樹半枯半榮,如兩個老門童。塢口外,是一片楓香樹林,曾有三戶人家依林而居。在三十年前,拆了石屋外遷。石屋留下了墻根、片石塊、石灰團、破瓦,和數根被蟲蝕空了的老木料。石鑿的水缸還蓄滿了水,烏鶇站在缸沿喝水。水被一根黑色皮管從山中引來,嘟嘟嘟,落在水缸,終年不息。兩條黃鯽沉在缸底,兀自游來游去。水塢鮮有人來,除了采野茶、挖葛根的。

大暑之季,水渠無水可流,石壩底下有斗洼清水。黃麂是來喝水的。走禽和哺乳動物依水源而活動。哺乳動物在飲水時喪生,不是罕見的事。黃麂很少在田疇、河灘、郊林等低地活動。它天生謹慎,膽怯,聞人聲而逃。白天在山上吃草,晚上或凌晨才來到低地喝水。大茅山山脈南麓有山村,叫黃土嶺,住家十余戶,水渠依山腰而繞,引水入木桶粗的水管,直涌而下,用于發電。每年的4~7月,有8~20頭黃麂溺水而死,有大麂,有小麂。死得最多的是懷胎的母麂。雨季,渠水湍急。清晨,麂來到渠邊低頭喝水,滑腳下去,被水沖走,再也上不來。守電站的人每天早晨沿水渠走,找溺水的麂,活的就救上來,溺死的就撈上來。三百多斤重的野豬也會活活溺死。守電站的人看過野豬溺死,在水渠里浮著,劃著粗壯的四肢,頭仰著,怒吼著“嗷嗷嗷”叫,嘴巴里嗆著水。水卷著它,時沉時浮。野豬越吼叫,越嗆水,身子往下墜,頭豎起來,張大了空洞的嘴巴。整個身體沉了下去,竭盡全力劃動四肢,又浮了上來,吼叫聲漸漸低下去,叫聲凄絕,嘴邊溢出血絲。叫聲停了,野豬又沉了下去,四肢僵硬,邊漂邊沉,入了水底。成年野豬體重三四百斤,誰也救不了它。野豬空有一身蠻力,卻因渠壁太滑爬不上水渠。水嗆進了它呼吸道,先窒息,再溺水。

我沒看過黃麂、野豬溺水,但看過棘胸蛙溺水。我一直以為蛙類會較長距離游泳,在水中逃生能力很強。兩棲動物溺死,有點不可思議。2023年4月,傳金兄送我七只棘胸蛙,一只蛙約半斤重。我不吃野生動物,提著蛙放生在德興市第六中學的水池里。池中有八個太湖石假山,很適合棘胸蛙生存。沿著池邊,我一只只放下去。有四只蛙游向太湖石,另三只沿著池邊游,想爬上水泥池壁,蛙抓不住壁,邊游邊沉,游了不到三米,就沉了下去,腹部翻了上來。過了一個多小時,我去看沉下去的蛙,不見了,被鯉魚吞食了。我想,黃麂溺水,也是這般死去的。

當然,我看過山羊陷泥淖。鄉人菊生在山塢養山羊,有八十多只。山羊早出、晚歸,在水庫尾喝水。冬季,水庫枯水,露出一攤淤泥。山羊喝水,走出了一條泥道。小山羊蹦跶著一不小心跳進了淤泥?!斑氵氵恪苯兄?,拱著四肢,越拱就陷得越深,只露出了一個頭和一個脊背。我連忙打電話給菊生,叫他救養。菊生騎著宗申摩托車,突突突來了,抱起小山羊,一身泥漿。這個泥潭,每年冬季都有三五只黃麂陷下去,有的被救起放生,有的被救起偷吃,有的死了好幾天才被人發現,內臟都腐爛了。

麂,即南方小鹿,屬鹿科麂屬,有黃麂、黑麂、小麂、烏麂等種。黃麂又名“赤麂”,俗稱“麂子”“山麂”,叫聲似犬吠,遂稱吠鹿。在贛東北,黃麂十分常見。在大茅山南北兩麓,可以說,每個稍大的山塢都有黃麂出沒。黃麂并不在高海拔的山上棲息,喜歡在300米之下的稀疏樹林、草灘、矮灌叢、荒山田、油茶林等處棲息,以植物的鮮嫩芽、花朵、枝葉、果實為食,也吃時鮮蔬菜,在食物匱乏時,會跑進農家小院偷食白菜、蘿卜、菠菜、鮮玉米、瓜果等。

進了院子的黃麂,是不可以傷害的。黃麂到來,是故去的親人來探家,探望在世的人,給予庇佑。誰傷害黃麂,誰就會受到故去親人的詛咒,并因此病痛纏身。在鄉間,這不是迷信,是古上代代相傳下來的鄉俗。這是鄉人的樸素自然觀念:人與動物相睦,不要無緣無故去傷害動物,否則會有報應。

一獐,二麂,三野兔。意思是說,這三種哺乳動物,善良、謹慎,特別會跑,很懼怕人。這是鄉人的說法。黃麂一個晚上可以翻山越嶺三十多公里,邊跑邊叫。叫起來,似鴨非鴨,似犬非犬。這是公麂在四處求偶。找了母麂,交好之后,就跑了。母麂獨自哺乳和撫養幼麂,幼麂可獨立了,自尋山塢(棲息地)單獨生活,一年性成熟。黃麂單獨生活,不結群,在草蓬或灌叢下做窩。公麂的頭上有兩只叉角,母麂則無。

我居住地的后山,有三多:夜鷹多,灰胸竹雞多,黃麂多。仲春開始,晚上七點來鐘,夜全黑了,在朱潭埠后的山丘針葉林,“唝唝唝”,夜鷹叫了,像機關槍掃射,激烈,鏗鏘有力。晚上八點多鐘,黃麂在小打塢叫,一直叫到凌晨三點多。早上六點多鐘,在高壓電桿下長滿剛竹和矮杉的山丘,灰胸竹雞濕漉漉地叫了。早晨、午后、傍晚,灰胸竹雞叫,一次叫一個多小時。居住地在大茅山山脈北麓,群山向北向西延綿,山勢不高,針葉林和闊葉林十分豐富,山溪交錯。黃麂在山塢荒丘出沒,吃油菜青吃塘邊青草??匆姺N菜人去山塢了,它就慌不擇路地跑。

水塢僻靜、荒草茂盛,矮灌叢生,很適合黃麂棲息。黃麂在水渠里來回蹦跶了五六次,顯得有些筋疲力盡了,站在石壩底下,東張西望。我從大樟樹下,走到壩頂,看著它。它紅棕色的皮毛泛起潤潤的光澤,兩只叉角內彎,還沒形成兩個半月狀的弧度。它還是一頭亞成體。它的吻部發黑,鮮棕色的臉頰托著一雙淚窩深陷的眼睛,尾巴垂著。它聽到我的腳步聲,驚跳了一下,挪了挪腳,又站在原地不動,看著我。它的一雙眼睛顯得驚恐不安,閃了閃微黑的眼瞼,踢了踢蹄子。它的眼睛又大又圓,烏黑,深邃透明。我又退回到大樟樹下。需要一塊墊腳石或一塊木板,它才可以攀上石壩。

在舊屋基,有很多大石塊。但我搬不動。在山里,哪會有木板呢?楓香樹林側邊有一塊空地,有人把空地當作了臨時的貨場,堆了很多煤。在煤堆四周,我找木料或圍擋,也沒找到。我沒帶刀,樹也砍不了。只得徒步兩公里,到暖塘。暖塘有工地。工人在澆筑樓房。我到門房那里,借了一條靠背椅,扛在肩上。天熱,又走得急,汗濕了全身。到了石壩,黃麂臥在草叢,昂著頭,四處觀察。它見了我,一個翻身,站起來,向水渠的另一頭跑。把靠背椅依靠石壩,擺得安安穩穩,我就走了。我站在大樟樹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石壩和水渠。我等著黃麂跳上靠背椅,又跳上石壩。

夏蟬鳴叫不歇,“吱呀吱呀”叫得撕心裂肺。鳴蟬必是雄蟬,腹基部有一個發聲器,猶如大鼓,鼓膜震動,引起共鳴。蟬鳴并非一種快樂的游戲,而是受驚,或集合,或求偶。與鳥鳴不一樣。在絕大多數的時候,鳥鳴純粹是一種快樂的游戲。我聽了蟬聲,就會煩躁不安,每一分鐘變得更加漫長。時間的轉軸,轉得快與慢,與人的情緒有很大的關系。站了二十多分鐘,我還沒看到黃麂過來,心里有了失落。我折了一根帶葉的樹枝,當蒲扇搖了起來。樟樹上,有很多螞蟻在爬,呈線形,上下往返。這個時候,我才發現,我的腳踝和脖子上有螞蟻,被汗液粘住了。

動物受了驚,需要時間平復,有時是半個小時,有時是半天,有時是數天。小鳥被猛禽偷襲之下,死里逃生,在三兩天之內都很少鳴叫,也很少吃食,窩在樹上,也很少飛跳。野兔被黃鼠狼偷襲,大半天也不敢走出自己的草窩。野豬受到獵人襲擊,一個星期也不會下山,甚至再也不去受襲的地方。鷂子的巢被蛇掏了,鷂子再也不會在那棵樹上營巢。黃麂受了驚嚇,并沒受到人或天敵的襲擊,它需要多長時間平復呢?

一輛運煤的大貨車,開進了樹林。車在樹林邊調頭,車尾對著煤堆,倒車。卸了煤,車開了出去。路是泥巴路,被重車壓得坑坑洼洼。車顛簸著走了。水塢一下子安靜了。夏蟬也沒了。不知是蟬飛走了,還是不叫了?!班锣锣隆?,水渠有草聲。黃麂三跳兩跳,跳上靠背椅,跳上石壩,向荒田跑去,轉眼就沒了蹤影。

它一閃一閃,皮毛發亮。

在山中,我多次近距離看見黃麂。有一次,去繞二鎮“山水人家”山莊吃飯。其實,山莊是一戶遠離村子的普通院落人家。山莊外有一片喬木林,林邊是芳草萋萋的原野(無人耕種的田疇)。瑞港河繞林而過,與繞二河匯流。我去河邊,走著走著,就到了青青原野。一只黃麂低著頭,啃食草芽。散步時,我一直打量著寬闊的河面,沒注意原野。等我注意到黃麂的時候,它停下了吃草,看見了我。它遲疑了一下,轉身跑了,踩著軟軟的田泥,躍過田埂,翻上岸邊的泥墻,一溜煙,跑得無蹤無影。泥墻長有芒草、荻、野茶,“嗦嗦嗦”,它就翻上去了,驚心動魄。

桂湖是龍頭山鄉一個很僻遠的山村,入村途中有會源橋。會源橋是一座獨拱橋,建于1595年,由條石砌成,呈八字形,古樸雄偉,如河上攏月。我去看會源橋。站在橋頭,朋友給我拍照。我作身依石欄、目視遠方狀,朋友正要拍照,我以手勢止住了。沿陳源河繞山而上的古道,一頭黃麂在東張西望。古道荒落,雜草鋪滿了古道兩邊。山上矮灌叢生,在雨后,格外青綠。黃麂是一頭成年黃麂,約60斤重,沒有鹿角,腹部鼓鼓的。必是懷胎了。它低頭吃草,吃了幾口,又仰起頭,東張西望,忽地,一縱一縱,向山上縱身而去,十分敏捷。

朋友說,黃麂真是靈動,不知道還會不會回來,還想看見它。

我說,今天想再見到它,很難。

野生動物需要偶遇。遇靈鹿如見神明,更是難得。黃麂在野,食之艾蒿,何等自在、自得、自由。

黃麂是高貴的,也是孤獨的,獨自在草山浪跡。也許只有高貴的,才可以匹配孤獨?;蛘哒f,高貴的,才是孤獨的。孤獨的,才是自由的??惺巢萋?,在星辰下獨鳴,寄身荒寂的山野。

責任編輯去影寧帥

猜你喜歡
梅溪
劉靜設計作品(二)
婷婷聊古詩
捏只可愛的哈士奇
樟樹墩的蘆花
基于“O+O”營銷模式探究當當梅溪書院的經營理念
江湖(組詩)
江湖(組詩)
梅溪溪畔尋梅溪
梅溪文學社
步步高·梅溪新天地開業 打造長沙商業新格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