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海文化的開篇之作

2024-04-05 16:02賀云翱
江蘇地方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江海遺址文化

賀云翱

江海交匯之地是文明發生發展的重要空間,世界江海交匯地區的先民大多會率先創造出璀璨的人類文明。如非洲的尼羅河三角洲、南亞的恒河三角洲、西亞的兩河流域與波斯灣結合部、東亞的中國黃河及長江三角洲等,這些江海交匯之地,都是發出人類文明先聲的地方。隨著歷史的演進,江海交匯之地往往也是文明演化推進的重要場域:歐洲大陸的萊茵河和多瑙河孕育了歐羅巴古典文明;北美大陸的密西西比河和圣勞倫斯河,以其便利的交通吸引了殖民世代拓荒者的到來,開發了北美處女地;泰晤士河和哈德遜河則分別催生了現代文明的代表都市倫敦與紐約?,F在,這些江河交匯之地仍然是人類生活居住的繁華之地,也是現代文明創新發展的核心地域。

我國的江海交匯之地是中華文明重要起源地和現代化發展的重地。從鴨綠江口的丹東,到海河口的天津;從黃河口的東營,到淮河口的鹽城;從長江口的南通,到黃浦江口的上海;從錢塘江口的杭州,到甬江口的寧波;從甌江口的溫州,到閩江口的福州;從韓江口的汕頭,到珠江口的廣州……它們構成了中國沿海城市帶。大海把中華民族引向世界,大江把海洋導入腹地,一個個江海交匯之地編織成中國沿海大開發的城市群和發展軸。在江海交匯之處,形成土壤深厚、水土肥美的三角洲,成為適合農業開發、工業創新、城市興造、交通發展、物流運行、人才匯聚的優勝地域。

一、長江下游江海交匯地帶的萬年變遷

長江全長約6300千米,流域面積約180萬平方千米,徑流量豐富,其自西向東流至華東平原,沖積形成自然意義上的長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北起通揚運河,南抵錢塘江、杭州灣,西至南京以西,東到海邊,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蘇省南部、浙江省的杭嘉湖平原和安徽省東部。不過,當代廣義的文化和經濟視角下的長江三角洲已經是包容了江蘇、上海、浙江、安徽在內的廣闊區域。

長江下游江海交匯地帶位于長江三角洲內部。歷史上,由于海岸線變遷和長江主泓道遷移,長江下游江海交匯地帶也多次發生變遷,包括揚州市、鎮江市、泰州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上海市等的部分地區以及南通市的全部地區,都曾被包羅在江海交匯地域之內。江??臻g的形成與長江河口段的演變密不可分。歷史上,長江從上游挾帶大量泥沙在河口附近形成沙洲,隨著沙洲不斷發育,逐漸與北岸并陸,河道日漸束狹并向東南偏移,河口三角洲不斷向大海延伸。江海交匯空間也在這一歷程中不斷變遷。

學術界普遍認為,第四紀以來中國東部沿海經歷了三次大海侵與海退。最后一次海侵發生后,在距今1.2萬年前左右,海岸達到現代水深-110米的位置,到了1.1萬年前上升到-60米位置,其后海平面仍然繼續上升。大約在距今7500-5000年間,進入全新世海侵最盛期。海水溯長江古道而上,進入南通、上海及杭州灣一帶。大量陸地沉沒在海面之下,長江口后退至今鎮江、揚州一帶。

針對距今約1萬年即全新世以來本區域的海面變化,學術界尚未形成共識,人類遺址的探尋是考察本區域變遷的更直觀的方式。距今7000—6000年間,長江每年攜帶著4億噸左右的泥沙在鎮江、揚州之間入海。當時長江口呈喇叭口狀向東展開,今鎮、揚以下沙洲羅列,水流多分汊,主泓游移不定,今南通地區當時尚為水域。

江淮東部史前考古工作相對滯后,基礎略顯薄弱。本地區史前文化譜系至今未完全建立。長江下游江海交匯地帶(江北范圍)經過考古勘探、發掘的遺址不多,主要包括海安青墩、吉家墩,興化蔣莊、南蕩,東臺開莊等。在今南通市域,最早的遺存為青墩遺址下層,可歸入考古學上的龍虬莊文化。隨著江南環太湖地區崧澤文化的北上,本地區經歷了一次影響深遠的“崧澤化”過程。后續良渚文化持續北擴至淮河北岸,以至于整個江淮東部濱海地區均成為良渚文化的勢力范圍,而長江下游江海交匯地帶是崧澤文化與良渚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

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長江入??谝恢痹趽P州—鎮江附近,但隨著沙洲向北部并岸,揚州與鎮江之間的江面逐漸束狹。此時,在遠離中原的長江三角洲孕育出吳越文化,并成為此后江南文化的淵源和江淮文化、江海文化的重要因子。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為加強中央權力,大舉分封王侯。公元前195年,劉邦封劉濞為吳王,統領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定都于廣陵(今揚州)。長江下游江海交匯地帶位于吳國范圍內。吳王劉濞為開發海鹽資源,開挖“東邗溝”,又稱鹽運河,一直到達海陵蟠溪。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領頭挑起“七國之亂”,被漢景帝平定,劉濞被殺,吳國國除。

一直到三國時期,長江入??谶€在揚州—鎮江附近。六朝時期,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國家政權選擇定都今南京。當時江蘇的江海交匯區域便屬于廣義的京畿范圍。到東晉咸和二年(327),長江入??谝淹七M到今靖江北部—江陰北部之間,此時,今如東地區東部已經成陸,稱“扶海洲”。6世紀中期,長江江口處形成了“胡逗洲”(今南通市崇川區、通州區西部)。隋煬帝在西漢吳王劉濞“東邗溝”的基礎上主持開挖“掘溝”運河,一直到達現在如東主城區的掘港鎮。

到五代十國時期的908年,長江入??谕七M到今南通—常熟市之間,此時“胡逗洲”已經并陸。10世紀中期,“東布洲”形成。唐代,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當時的中、日之間友好交往,創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諸多佳話,其中,高僧圓仁入唐求法尤為著名。圓仁以45歲之齡歷經艱辛渡海入唐,于唐文宗開成三年(838)抵達揚州海陵縣掘港場。后來圓仁在唐近10年,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其所寫旅行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唐后期江蘇江海、江淮區域史料。

到北宋政和元年(1111)時,長江入??谖挥诮窈iT區南部—太倉市北部之間?!皷|布洲”并岸,啟東—通州—呂四海灣(即三余灣)形成。長江北岸推進到現在的啟東附近,長江南岸已基本穩定。元末至清初,古通州東部部分境土坍沒入江,長江入??谟滞嘶刂两裢ㄖ堇巧健J毂辈恳粠?。此后,長江口沙洲不斷并岸,河道南擺,海岸向東南淤長。清代,崇明島形成,海門諸沙與崇明外沙并岸,三余灣到光緒年間全部淤填,至此江海平原大體形成。

19世紀末,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積累,長江下游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派工商業得到迅速發展,海派工商文明逐漸形成。南通區域城市和城鎮群及江海文化區也不斷成長。1895年以后,在張謇的帶領下,南通發展地方工業、交通、商業、文化與社會公益事業,進行了卓越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為中國20世紀初葉早期現代化的成功范例,南通被吳良鏞先生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現代認知視角的“江海文化”崛起于江海大地。

二、青墩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發掘

1973年8月,海安縣沙崗公社青墩大隊(現海安市南莫鎮青墩村)村民在開挖青墩新河時,發現許多的壇壇罐罐和獸骨,其中的一些獸骨被農民當作入藥的“龍骨”。1976年,一位村民在自家屋后挖糞坑時,又挖出了玉琮、玉璧等8件玉器。這些發現引起了當地文物工作者的特別關注,南通博物苑工作人員多次到青墩進行調查和文物征集工作,斷定這是南通地區發現的第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77年10月,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學術討論會上,南通博物苑的有關同志介紹了青墩遺址的考古發現,引起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

1977年11—12月,南通博物苑組織在青墩遺址東部和北部邊緣試掘了兩個考古小探方,面積共25平方米。這是第一次對青墩遺址的主動試掘,初步確定了遺址的時代。青墩遺址的正式考古發掘先后有兩次,發掘總面積為490平方米。

第一次是1978年4—5月,由南京博物院主持,發掘面積為150平方米。第二次是1979年4—5月,仍然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并結合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77級學生考古教學實習進行,發掘面積為340平方米,我有幸參加了這次發掘。南通博物苑、連云港市博物館和無錫市博物館的部分工作人員也參加了第二次的發掘。后來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專家撰寫了青墩遺址發掘報告,并在《考古學報》上發表,詳細記載了兩次考古發掘的成果。

2020年10月10日—12月18日,經南通市和江蘇省文物局批準,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考古隊員與海安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合作,對青墩遺址和吉家墩遺址開展了包括勘探、記錄、照相、測繪、遺物采集等在內的一系列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總勘探面積約8萬平方米,在1978、1979年兩次發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明了青墩遺址、吉家墩遺址分布范圍,以及周邊區域地下文物大致情況。青墩遺址西側范圍至青墩北側橋梁南北一線,東側至河道,南側至河道??碧絽^域內地層堆積情況自上而下主要分別為深灰褐色土、灰黃色土、黑褐色土、黃褐色土。此次考古調查過程中,還發現了莫家墩、仇家墩、杜樓村等地塊有文化堆積層現象,為海安地區保護地下文化遺產及研究該區域歷史文化演變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結合過去的考古發現,我們對青墩遺址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基本認識。

遺址概況 青墩遺址面積約3.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其中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厚2—2.5米。文化年代為距今約6300—5000年。已發現的文化遺存主要有居住遺跡、灰坑、墓葬,遺物主要有陶器、骨角器、玉石器等,此外還發現稻粒、桃核、芡實、菱角及豬牙、鹿角、蜆殼等動植物亞化石近20種。通過考古工作證明,這里當時是江海區域的一處“環濠聚落”,青墩遺址的先民創造了南通最早的水稻農業、多種手工業、漁獵采集業等。

居住建筑遺跡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土木建筑發明傳統的國家。目前發現的木結構建筑技術起源于長江三角洲,在8000多年前的浙江跨湖橋遺址以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等都發現了“干欄式”建筑遺存或造船與漆器制作遺存,這些令人驚嘆的榫卯技術實物為后來中國乃至東亞區域的木結構建筑體系和家具工藝開啟了技術先河。青墩遺址發現的“干欄式”建筑遺跡在年代上晚于河姆渡遺址,作為一種特殊的建筑技術系統,它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建筑技術向江海區域傳播的結果。在青墩遺址文化層中發現了木樁、圓木、柱洞、殘木板及紅燒土和蘆葦印痕,這與木結構“干欄式”房屋的形制構建相吻合,故青墩遺址有“江蘇河姆渡”之稱。這些長江北岸江海區域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期的“干欄式”建筑遺跡對研究我國遠古時期民居的類型,建筑技術的發展、分布和演變、干欄式建筑的分布和演變,人口及文化的遷徙交流等問題具有一定的價值。

墓葬 青墩遺址共發掘新石器時代墓葬98座,分布集中,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公共墓地,是江海區域發現的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集體墓地,反映了氏族社會的特點。當時維系人們社會關系的主要是族群內的血緣因素,“一夫一妻制”還沒有產生。青墩遺址四面環水的環境特點為當時聚落上的居民帶來便利和安全,但是聚落延續的時間長,而墓地的范圍有限,人們只能在同一塊墓地上反復掩埋死者,形成了墓葬人骨彼此疊壓的現象。

石器 青墩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磨制的石器,種類較多,主要為穿孔石斧、石錛、有段石錛、石鏟、石鑿等,大都磨制得比較精致。表明當時還是新石器時代,即磨制石器的時代。其中既有農業工具,也有手工業工具,由于本地缺少可供制造石器的優質石料,這些制造工具的石料可能來自與其他部落的交換,或是“青墩族群”長途跋涉四處尋找的結果。

骨角(牙)器 青墩遺址中,對骨角(牙)器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這類器物不僅數量多、品種豐、磨制精良,而且造型別致、裝飾手法多樣,運用了諸如鉆孔、刻畫圖案等手法。種類包括骨耜、角鐮、角叉、角斧、骨鏃、骨錐、骨魚鏢、骨匕、骨針、骨鑿、骨拍等,其中有農業工具、漁獵工具、手工業工具等。

青墩遺址中發現一批麋鹿角和骨角器上的刻文。著名學者張政烺先生認為是“易卦刻文”,有三五三三六四(艮下、乾上、遁),六二三五三一(兌下、震上、歸妹)諸卦。其中奇數相當于《周易》卦爻中的陽爻,偶數相當于陰爻。徐冬昌認為,古青墩人是用1到10的數字占筮,使用的是古代筮法“數卜法”的卦畫,孫振聲認為《易》的占卜方式“最早者見于江蘇海安縣青墩遺址中的骨角柶和鹿角枝上”,也有學者認為這是伏羲的“八卦”文化,或者說這80多個近20種數字符號與后來甲骨文的數字符號是為同一文字系統,等等。

陶器 青墩先民熟練掌握了制、燒陶器的技術,制作出炊煮器、容器、飲食器、儲藏器、紡織工具等陶器,包括鼎、豆、盆、缽、罐、甕、缸、碗、杯、蓋、紡輪等,造型各異,用途多樣,反映了物質生活及飲食生活的豐富性和藝術性。

玉器 青墩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不多,其材料的選擇、雕琢的工藝、精美的造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早期主要是玉珠、玉墜、玉鐲、玉環等小件飾品,晚期有玉琮、玉璧、玉璜、玉環等。其中部分器物具有了“玉禮”的特點,并且明顯受到江南良渚文化的影響。青墩本地不產玉料,據推測玉料應來源自長江南岸的茅山山脈。

炭化稻谷 青墩遺址發現有少量的炭化稻谷,在一些已經硬結了的人畜糞便中也發現有未被消化掉的稻殼,這是青墩遺址存在水稻農業的直接證據。

長江流域是世界栽培稻的重要起源地。湖南道縣玉蟾巖、江西萬年仙人洞兩處遺址都發現了距今1.5萬年左右帶有人工馴化特點的水稻遺存。在1萬年前左右,人工栽培稻已經在浙江境內多個地點種植,并且由長江之濱向淮河流域傳播,形成了我國最早的水稻農業體系。至于長江流域的人工水稻技術是如何影響東亞、東南亞乃至世界其他國家的,則是一個正在研究的全球性學術話題,過去有學者提出,青墩遺址是人工栽培稻傳播到朝鮮半島及日本地區的重要地點。

家養動物和獸骨 從已出土的考古材料來看,青墩遺址的獸骨主要有豬、牛、狗等。其中,成年豬占總數的88%。這一年齡段的豬體型較大,適宜宰殺食用,豬骨上的股肉附著面比較光滑,尺寸也較小,與家豬接近。這可以證實,青墩先民已馴化豬并將其作為肉食來源。此外,青墩遺址的墓葬中出土有豬獠牙8件,可見除飼養家豬外,青墩先民也存在狩獵野豬的行為。

三、青墩遺址考古成果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一)對歷史認知的重大學術突破

將江淮平原東部濱海地區的人類開發歷史追溯到6000年前。青墩遺址為目前所知江淮東部濱海地區面積最大、文化層堆積最厚且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四面環水,出土遺存表明其地域文化特征比較獨特,文化遺跡和遺物十分豐富,代表了江淮之間濱海地區史前文化的面貌,為江淮東部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

把長江口北岸的成陸史向前推進了3000余年。長江三角洲北部平原,過去學術界一向認為成陸較遲,海安青墩遺址的發現,說明至少在距今6000多年以前,這一帶不僅已經成陸,而且已成為人類聚居活動的地方。青墩被認為是研究蘇北地區全新世海岸線變化較為關鍵的地點,對探索本區全新世以來新石器時代文明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有重大科學意義。

把海安及周邊地域的農業文明史上溯至6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青墩遺址發現之前,考古學界曾認為運河以東、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這片廣闊地域是考古的盲區,沒有原始文化。青墩遺址的發現和一大批蘊含多方面歷史文化信息文物的出土,將海安及其周邊地域的農業文明史追溯至6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其中水稻農業尤其值得重視。

(二)對江淮文化起源期認識的意義

地處淮河和長江之間的江淮地區是中國東部沿海及長三角的重要區域,其新石器文化中孕育著許多文明因素,是探索中國地域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區。地處江淮濱海區的青墩遺址文化是江淮東部濱海地區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在中國文明起源和形成中起著別的新石器文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三)對江海文化起源期認識的意義

青墩遺址是南通地區首次發現和發掘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多位學者指出,青墩文化代表江蘇江淮濱海地區地域性原始文化,是研究江海文化起源的最重要遺存。江海平原東部濱海區的成陸及開發以青墩為原點,后來的“扶海洲”“胡逗洲”“東布洲”等由西北向東南方向逐漸淤積生成,而人類在向大江、大海尋覓生活資源的拼搏中,從古到今都表現為水進人退、水退人進的規律。潮漲潮落,新的灘涂生成,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狀況下,追江趕海的人必須格外勇敢勤勞,遠古時代漁獵、采集則更需要人們齊心協力,所以南通先人在長期的開拓性勞動中形成“追江趕海、創榛辟莽、協力同心、敢為人先”的精神文明因子,并影響至今。

(四)對新石器時代南北文化源流認識的意義

青墩遺址所在的江淮東部,處于海岱地區與太湖地區及寧鎮山脈三大自然單元和文化區之間,屬于我國南北地理的過渡地帶,具有明顯的“廊道”特性,從而影響了這一地區文化因素上的多樣性與交融性。在青墩遺址的文化遺存中,存在著一些分別與寧鎮地區的北陰陽營文化,太湖地區的崧澤、良渚文化,淮河以北海岱地區的大汶口、龍山文化等相同的文化因素。這些說明史前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在青墩已經頻繁發生。這既反映了青墩遺址所在空間具有南北過渡的地緣特點,又反映了文化初起階段這里的文化就具有包容南北的特點。

青墩遺址早期遺存中的罐形鼎、有柄鬶形器、缽形豆等,在南京北陰陽營遺址下層遺存中可以找到相似器形。青墩遺址中文化層和中期墓葬所出土的粗矮圈足豆、瓦棱紋罐、折肩折腹罐、平底或三弧形矮足的筒形杯等,在太湖流域的崧澤文化中都可找到相似的器形,反映青墩文化中期大約和崧澤文化時代相當。青墩遺址晚期文化遺存中黑皮陶貫耳壺及幾種形制的豆,石器中的有肩扁平穿孔石斧、有段石錛,以及玉琮、玉璧、玉瑗、玉鐲、玉墜等,都和良渚文化的同類器形相似,時代也大致相當。

(五)對江淮間大運河以東其他遺址認識的意義

1951年,淮安青蓮崗遺址的發現打破了江淮東部地區為考古盲區的傳統理論。此后,地處江海濱海區域的青墩遺址的考古發現,對人們重新認識江海區域的開發歷史及早期文化面貌,特別是對鹽城、興化、東臺、高郵等境內發現的相關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之間的文化關系具有重大科學價值。

(六)豐富完善中國史前海洋文化體系

海洋文化是中華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在環太平洋文化圈中占有特別地位的文化系統。我國濱海地區史前文化發現較多,其空間分布北起遼東,南至海南,遍及海岸線。其重大發現除青墩遺址及其文化之外,還包括遼寧小珠山,山東貝丘,上海崧澤,浙江馬家浜、河姆渡,福建殼丘頭、曇石山,廣東石峽,臺灣大坌坑、圓山等遺址及文化。將來,青墩遺址及其文化應該放到中國史前海洋文化體系中加以觀照。

四、江海文化是江蘇文化和長江文化體系中的重要亞文化區

在海安青墩遺址和吉家墩遺址存在的期間和前后,在今天的大運河以東江淮之間還有一大批遺址,如興化草堰港遺址、影山頭遺址、東古遺址、蔣莊遺址、南蕩遺址,高郵龍虬莊遺址、唐王墩遺址、周邶墩遺址,東臺開莊遺址,姜堰單塘河遺址,阜寧陸莊遺址等。它們的年代都在7200—4000年前左右。其中草堰港遺址年代最早,為大約7200年前。龍虬莊遺址年代為7000—5000年前。

考古界認為,龍虬莊遺址文化內涵與青墩遺址所發現的文化內涵相近,如稻作農業、骨角器制作、石器制作、陶器制作、干欄式建筑、環濠聚落,以及和甲骨文系統有關聯的陶刻文字等。但是龍虬莊遺址作為先民的居住聚落,其開始的年代早于青墩,此外這里還出現7座男女合葬墓(可能為一夫一妻制)以及高水平的黑陶制作工藝,遺址規模也大于青墩,故把青墩遺址納入龍虬莊文化體系。

但在6000—5000年左右的年代尺度上,青墩遺址具有獨特的地方性文化內涵和特點,龍虬莊文化系統中應該存在一個“青墩文化類型”。

此外,青墩聚落遺址在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末期之后就被廢棄了,這涉及中國更大范圍內的文化變遷和中華早期文明階段不同區域文明的興衰問題。青墩遺址在被廢棄后,數千年未再成為人們選擇居住的地方,直到近現代才重新成為鄉村聚落所在。青墩文化的奧秘長期被隱埋在地下深處,是現代科學考古學的發展,才使其重新進入現代人的視野,成為被重新認識和“復活”的對象。

考古界認為,龍虬莊文化是“江淮文明之花”,填補了“江淮東部區域文化的空白”。很顯然,這是把最初發現于今高郵境內的龍虬莊文化視為江淮文化。實事求是地說,青墩遺址及青墩文化也應該屬于早期的江淮文化的范疇,但是我們又認為它是江海文化的源頭。

“江淮”是一個內陸性的空間概念,而“江?!眲t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空間概念,它不僅僅是指長江和東海(含黃海)交匯之地的陸域部分,還包括經由長江向海洋延展的無限廣闊的開放空間和聯通空間。當代江海文化的中心是以南通為中心的城市群,因為大江右岸的江海區域如上海、蘇州、無錫等已經被定義為江南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在當代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江蘇的江南文化、江淮文化、江海文化三大板塊身在其中。

正是站在這個起點上,我們向前追溯到改革開放以來南通城市群的逐步成熟和成長為“一帶一路”交匯地,再追溯到以張謇先生為引領代表的“中國近代第一城”在江海地域的崛起,再追溯到清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為江蘇布政使司直隸州,再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通州的設立,再追溯到1000多年前隋唐時代“掘溝”運河的開掘和一系列鹽鎮、鹽場(亭)的設立,再追溯到東晉和南朝時代如皋、臨江、蒲濤、海陽、寧海等縣治的出現,再追溯到2000多年前西漢吳王劉濞“東邗溝”的開挖,最終追溯到海安6000年前史前“青墩聚落”“吉家墩聚落”等及青墩文化的出現。在江海文化從產生到發展繁榮的時空與內涵的邏輯體系中,我們給青墩文化一個定位:它是中華先民最先到達江海交匯之地進行開發和建設,并譜寫出江海文化起源階段第一篇章的非凡成就。南通海安市青墩遺址有條件、有資格建成“江海文化原點考古遺址公園”。

需要說明的是,在揚州、高郵、興化、泰州、鹽城境內都發現了大批屬于夏、商、周時代的文化遺址,如高郵的周邶墩遺址就發現了從早到晚的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岳石文化的尹家城類型、江南吳文化(西周到春秋)等3個時期的遺存。泰州天目山城址也屬于西周時代到春秋早期的城址。但是,在整個南通地區,目前還缺少夏、商、周時代甚至秦漢、六朝的聚落遺址或城市遺址的發現。近年在南通地區發現的城市遺址中,年代最早的就是如皋老城區的唐代遺存。解決從夏商到唐代之間的江海文化的相關遺存出現和分布問題,將是我們今后的重要學術目標,而這個目標很有可能會在海安到如皋一帶得到突破。

猜你喜歡
江海遺址文化
三星堆遺址
非遺吹糖人
神秘的地下遺址
考古學家怎樣發現遺址?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露水與江海面前,你會如何選擇?
誰遠誰近?
江海
6000m~3江海直達LNG運輸船推進系統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