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武風云中的清廉尚書馮諒

2024-04-05 13:02陳怡仇俊琴
江蘇地方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洪武朱元璋

陳怡?仇俊琴

馮諒(約1310—1389),字守信,號永福,南直隸泰州丁溪場河子灣(今屬江蘇東臺)人。洪武元年(1368)以人才舉貢,歷任工、刑兩部尚書,洪武十二年(1379)冠帶致仕,敕“賢良方正”匾榮歸。12年官宦生涯,他堅守“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以“潤物無聲”的低調勤勉,追隨朱元璋畫藍圖而不輟,歷肥差而不貪,始終無怨無懟,廉能之名顯于當代。

丁溪名儒

馮諒系周文王第15子畢高后裔,為河南馮氏“大樹堂”支脈,東漢開國名將馮異之后。自北宋名相馮拯(958—1023)起,馮氏世居汴京,漸成名門望族。建炎南渡,馮氏與中原士民一路扶攜,追隨宋高宗輾轉至建康。不想,江淮宣撫使杜充于建炎三年(1129)獻出建康降金,馮氏只得舉家再遷蘇州閶門。其間,與同為汴京望族的康氏,結為“籍同城、徙同步、居同里、敵同抗、情同手足”的世交。不久,馮氏移居興化東門外,康氏移籍栟茶鹽場,組建數千義軍追隨楊存中抗金。元季以降,民族融合,兩家已為江淮業儒世家,康氏康凝三任金沙十鹽場總管,馮氏引康氏為“南沙知己”,康氏稱馮氏為“楚陽故人”。

淮南乃歷代鹽課重地。唐鹽鐵使劉晏安史之亂后“只用淮鹽,遂濟國用”,后世歷代統治者均竭力維護鹽場穩定。建炎南渡,淮南成為世家避亂的“方外孤島”,《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武松人物原型卞元亨、“五朝元老”高谷、詩書畫“三絕”陸颙、內閣首輔李春芳、康熙狀元繆彤等所屬家族相繼遷入,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在此交融匯通??帑u之地呈現“俗務儒雅,雖窮巷茅茨之下,皆聞弦誦聲”[1]之世風。元至大初年,馮諒出生。在父親九一公馮整的調教下,他少負鴻鵠之志,弱冠之齡便飽讀詩書、學貫經史,與同齡的康其陽往來于興化、栟茶之間,共論詩書,同察民情,樹立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宏愿。馮諒游歷于官民商灶之間,常為康凝三治鹽獻策,漸具博聞強識、人事練達之才。

丁溪地處唐大歷淮南黜陟使李承所修捍海堰南端,五代便成為淮南知名的鹽亭村落。境內鹽漕兩旺,商貿繁榮,士農工商云集,是士子隱逸業儒的“洞天福地”。異族奴役,社會動蕩,讓馮諒無意仕進。年過而立獨子病夭,他悲痛欲絕,辭別父親和三個弟弟,攜妻徐氏移居丁溪河子灣。白天,他在慶豐橋東的范公祠、文正街設館教學,晚上回到丁溪場東的河子灣,時常與精通明經的高谷叔祖高燧、陸颙父親陸謙學易明理、推演天下,與康其陽、卞元亨等諸場儒生詩文相和、指點江山。

大隱隱于市。馮諒之隱只是不與元廷茍合,仍心系黎民安危冷暖。丁溪場地處串場河與里下河排灌漕運水系交匯處,為閘壩排澇泄洪要沖。每逢夏秋連綿雨季,鹽丁灶民與漕丁農民常常因排蓄水產生矛盾,發生群體械斗。馮諒借康凝三的人脈資源,求得場大使支持而奔走勸誡,化解群眾矛盾,發動籌措善款,組織義務勞動,修繕河塘閘壩,理順排水體系,義名壯舉不脛而走,士民嘆服。

元至正七年(1347),劉福通、徐壽輝等相繼揭竿反元,天下震動。十三年(1353),白駒鹽販張士誠亦反,一路攻興化、下泰州、占高郵,自稱誠王,禮聘賢士,施耐庵、羅貫中、卞元亨等江淮寓居名士紛至麾下,馮諒始終不為所動。白駒與丁溪鄰近,馮諒素知張士誠“操舟運鹽為業,緣私作奸利”,“頗輕財好施得群輩心”[2]8155,造反只因與當地弓手邱義和富戶好勇斗狠,并非為天下百姓計。張士信率部經通州南渡蘇州,探知康其陽鴻學,且父子主理金沙十場,便派人招撫。馮諒致書曉以大義,建議等待“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朱元璋大軍??灯潢査炫c其父組織鄉勇周旋抵抗。徐達、常遇春規取淮東,康氏主動投誠,馮諒、康其陽由此聲名卓著。洪武八年(1375)上元節,康其陽首修《南沙康氏族譜》,遣子至京邀馮諒編輯,馮諒再邀宋濂作序,都得到朱元璋批準[3]。

花甲應征

龍飛淮甸,鼎定華夏。朱升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戰略,李善長的“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激勵,劉基的“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籌劃,都曾發揮積極作用。朱元璋深知儒生妙計安天下,開國之初 “民財力俱困”,實現“奉天而安養斯民”之愿景關鍵在儒生。

吳元年(1367),朱元璋遣起居注吳琳、魏觀等“以幣帛求遺賢于四方”,洪武元年(1368)七月詔“征天下賢才為守令”,入冬又派文原吉、詹同等分行天下,訪求聰明正直、賢良方正、孝悌力田之才[2]7961?!皩W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歷來是士子追求,楊文淵、徐士誠兩任興化知縣都以人才力薦年近花甲的馮諒。然馮諒素來看淡功名利祿,加之數十年風雨相濟的康其陽未受舉薦,便毅然拒絕,后經康其陽多次勸導才勉強入京。宋濂在《南沙康氏族譜序》中引《后漢書·獨行列傳》“陳雷之契”典故,盛贊他倆一生合契同情。

百廢待舉,工部為先。大至城池宮殿營建、礦產陶瓷冶煉、屯田水利建設,小到軍械農具制作、官漕舟車制造等等,事務繁巨?!澳炅陨掀呤韵抡?,置翰林以備顧問。四十以上六十以下者,于六部及布、按兩司用之”?!傲靠傤I天下之務,非學問博洽、才德兼美之士,不足以居之”[2]7962。馮諒老成持重、刻苦堅忍、世事練達,統籌實務能力強,吏部將他分配到工部行走。年底,他殿試和銓選表現突出,文學和才能兼備。

馮諒詩文皆通,《壽齡府君傳》等4篇存世傳記,行文高古簡約,健筆凌云,頗擅用典,常于吉光片羽中微顯大義。同齡的宋濂邀他共編《元史》,翰林院召他制誥,吏部、禮部、工部都向他拋出橄欖枝。鑒于他長居江淮村野,諳熟基層關切,習于實務辦理,吏部斟酌再三,委任他為工部屯田司郎中,典屯田、抽分、薪炭、夫役、墳塋之事,規辦營造、木植、城磚、軍營、官屋及戰衣、器械、耕牛、農具等務。

忠勉王事

“四征弗庭,環海內外罔弗望風獻焉”[3]。大明統一之戰消耗巨大,制作軍械、營建城池、鞏固邊防等任務極度繁重。即使通宵達旦,馮諒也力保第一時間完成。僅洪武二年(1369)夏,就向北平和晉陜前線發放戰衣戰襖23萬套[4]。隴東慶陽攻堅戰,因與王保?;殛鹘?,兼有7個彪悍養子,叛將張良臣氣焰十分囂張。明軍中“不怕金牌張,惟怕七條槍”流言蔓延,徐達深知此戰事關西北全局,要求工部直接主理后勤保障。尚書孫克義乃舊元降將,難以倚重,擔子便全壓在馮諒身上。他親自查驗軍糧軍械供應,幫助大軍堅壁清野,終使叛軍“糧餉乏絕至煮人汁,丸泥咽之”[5]。朝夕慮其事,日夜經其務。數年歷練,身老位卑的馮諒還曾奉諭主理涉及皇威儀禮事務,于鐘山草堂之原為常遇春營墓建祠,制作功臣鐵券97副,等等。

屯田是明初國力復蘇的基本國策。在朱元璋、孫克義的支持下,馮諒與戶部通力合作,制定“以墾荒業貧民,以占籍附流民,以限田裁異端之民,以圖賬抑兼并之民,以樹藝課農官,以芻地給馬牧,以召佃盡地利”[2]7965等政策,調動貧雇農田耕積極性,迅速拓展民屯民墾規模。洪武二年(1369),鄭州知州蘇琦書奏 “夷虜有警,急調兵轉粟,事難卒辦”,建議“屯田積粟”,朱元璋詔令“建軍屯”。馮諒備好農具和良種,從粵閩等地采購水牛,支持中原和邊塞軍屯。山西行省建言“太原倉入米一石三斗者準鹽一引”,他測算“于國大利”,建議淮鹽同策,一時軍糧供應充足,高企鹽價平抑。民墾、軍屯、商輸綜合推進,使屯田規模迅速擴大。洪武二年,天下郡縣墾田僅890頃,至四年(1371)增至120倍,六年(1373)至400倍,七年(1374)達92萬頃,竟增千倍。[2]8638

宮室城防營建是國力復蘇的關鍵舉措。洪武四年春,朱元璋命中書省與工部定議親王宮殿、宗廟及社稷壇制度。尚書張允深知馮諒籌劃力強,調他至將作司,配合李善長實施雞籠山廟土建,兼顧臨濠宮殿和泗州楊王廟、宿州徐王廟墓所營建。

洪武五年(1372)正月,中都鳳陽城初成,他的“鳳凰山之陽”設計理念,使基址和規劃彰顯出“欽崇德厚恭讓淮陽,從善慎遠修齊允中”的美好愿景。歲末,邊防重鎮大同城也在他支持下開建。

朱元璋為政勤勉,日處理奏章的最高紀錄超400件,諸司九卿仰承其后,亦是公務巨繁。洪武六年(1373)六月,六部各設尚書二人,諸司設郎中二人。洪武八年(1375)十一月,中書省奏定戶、刑、工三部庶事浩繁,每部司設尚書一人、侍郎一人[6]。宋濂在洪武八年上元節便在《南沙康氏族譜序》稱馮諒為“冬官”,尚書李敏當年二月出任江西行省參政,馮諒至少洪武七年便已擔任尚書、八年春已主持部務。為實施城池官署建設,馮諒先后舉薦侍郎王虎任蘇州知府,郎中唐俊、魏鑒任北平、福建參政。山西關防是限制北元的要沖,他支持兵部修建澤州、潞州城池,籌資在雁門關太和嶺修兵寨73座,加置華州潼關倉,啟動江淮官營關寨建設,同步將成都城擴建為周22里的西部重鎮。洪武八年(1375)九月,遵“惟樸素堅壯可傳永久”旨,他主持大內奉先諸殿改建,兩年全面完成,朱元璋贊其“規制適中而不奢侈,躬行節儉足以養性”。

搶險救災事屬工部。洪武八年春,黃河開封府大黃寺堤決口百余丈,馮諒迅速組織3萬河南民工堵塞決口,又馬不停蹄地聯手戶部,撫慰溫州颶風、高郵夏洪的受災群眾,竭力處置善后事宜。

風標江淮

與儒生“共理天下”的蜜月期十年而滿。相權做大與文官貪腐,讓朱元璋認識到,儒生既有“修齊治平”的理想,也有“黃金屋、顏如玉”的執念。且胡惟庸、汪廣洋左右相的相繼沉浮,更讓他的內心充滿戒懼與憤怒。他一再通過編纂《大誥》明示,通過任用升遷宣示,“學認篤行、輔朕濟民”的用人標準,跳出“法不責眾”常理而“見賊殺賊”。朝局“山雨欲來風滿樓”。

交情世豈乏,道合古所難。貴為皇帝,朱元璋同樣需要政治同盟,需要整肅吏治的干將,清洗胡黨的先鋒。作為大明的忠實擁護者和建設者,馮諒是標準的博學老成之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蛟S,“胡惟庸案”的血雨腥風是從考驗馮諒開始的。洪武十一年(1378)八月,馮諒由工部遷刑部,當月便被抄家。明〔嘉靖〕《興化縣志》載,“(馮諒)以才能累官至刑部尚書。儉于治家,廉以守己。在高廟時,大著清介之名。上疑之,累籍其家,惟敝筴中舊書百卷而已”。

“依文奉法,任官職事,不受贈遺,食飲節儉”,這是趙蕤《長短經》的“貞臣”標準。馮諒便是這樣的貞臣,他清廉自守,忠貞體國。主理刑部期間,他杜絕“不教而誅”,多次告誡屬下“讀書不讀律,致君堯舜終無術”。他愛憎分明,堅持原則,既極力保全“誤笞一奸吏死”的循吏福建參政魏鑒,勸解朱元璋僅處死“古北口擅役軍士八人出境伐木”的首惡千戶,又決不為坐“朋欺”之罪的汪廣洋開脫;既追求“獄清而無事”的司法理想,又沒有充當政治風云的開路先鋒。朱元璋感念他勤勉廉正、低調謙遜,準予 “冠帶致仕”,恩賜其父馮整尚書銜、夫人徐氏誥命,蔭封繼子馮黌宮安慶知府,孫馮伶河池州知州。馮諒病逝后,被追贈少保、光祿大夫。

《太公兵法》云:“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知去就之節,時至而動,則極人臣之位,建殊絕之功?!焙槲涑跄?,揚州府薦辟11人,汪廣洋貴為宰輔“不能發奸遠禍而致重譴”[2]8165,馮諒歷兩部尚書“贊成鴻業”而“遠禍終譽”,清廉貞正之風標榜江淮,澤被后世。有明以降,江淮科甲鼎盛,才俊輩出,士子受馮諒“賢良方正”之高風標引,鮮有貪墨偽詐之奸,趨炎附勢之徒,走出高谷、李春芳、吳甡“興化三相”等廉明楷模,矗立起“為政以德、求仁得仁”的千秋豐碑。

參考文獻

[1]周右.﹝嘉慶﹞東臺縣志:卷15[M].南京:鳳凰出版社,2020:86.

[2]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宋濂.南沙康氏族譜:序[M].

[4]楊士奇.明太祖實錄:卷42[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2.

[5]楊士奇.明太祖實錄:卷44[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2.

[6]楊士奇.明太祖實錄:卷102[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2.

猜你喜歡
洪武朱元璋
心靜生明月 德高有好風
心靜生明月 德高有好風
書法作品
MYTH AND MECHAS
書法作品
朱元璋殺牛
春滿人間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朱元璋與叫花雞
The effect of a curved bed on the discharge equation in a spillway with a breast wall*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