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時期南通“迎新”風俗

2024-04-05 16:02于鋒黃浪
江蘇地方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灶王爺竹枝詞通州

于鋒?黃浪

中國是禮儀之邦,民俗十分豐富。南通襟江負海,早期是偏僻拓荒之地,民風淳樸,禮儀簡單,這在《輿地紀勝》、〔萬歷〕《通州志》等文獻中均有體現。隨著時代發展,大約在明朝中后期,南通的風俗已變得日漸復雜。早至冬至,晚至清明,南通民俗中均已有“迎新”特征。本文從現存南通的地方志以及竹枝詞中尋找相關記載,力圖描繪一幅舊時南通的新春民俗圖景。

冬至:“迎新”開門見山

在現代人眼中,冬至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在古代,冬至被視為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可與過年相提并論,甚至其本身就帶有新年的意味。

冬至何以如此重要?從天文角度來講,冬至日是“一陽復始”之時,此后白晝漸長,黑夜漸短。因此一些歷法會將這一天視為一年之始。我國早期歷法有夏歷、殷歷和周歷,三者歲首不一樣,其中周歷便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為歲首,冬至期間就相當于現在的新年了。

在南通,冬至被美稱為“大冬”,素來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明人邵潛《州乘資》記錄,明代南通的官員“凡遇圣節、元旦、冬至,則率其屬至天寧寺朝賀”?!笆ス潯笔侵富实凵?,“元旦”就是春節??梢?,“冬至”的地位達到了能與大年初一以及皇帝生日相提并論的地步。天寧寺是南通城內著名古剎,始建于唐咸通年間,重建于北宋政和年間,至今保存完整,是南通城區最早的古建筑群,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民間,冬至這天的“儀式感”更強?!睬 场吨彪`通州志》卷十七《風土志·歲時》載:“十一月冬至,前一日民間具酒醴,祀其先祖。至日,親戚互相拜賀?!卑傩找獪蕚浣?,祭祀祖先。這段話中的“祀先祖”便是南通話、通東話中常說的“燒經”。南通的“燒經”風俗十分有名,至今仍得以保留。除夕、清明、中元節等節日都會進行“燒經”,冬至自然也不會例外。

親戚拜賀之俗使得冬至更像新年,但此俗消失較久,以至于老一輩南通人也會誤以為南通沒有冬至拜賀的形式。清道光初年通州人姜長卿所作《崇川竹枝詞》中稱“大節頻頒冬至時,不行拜賀已無儀?!庇纱丝梢?,冬至是需要拜賀的。尊崇冬至并非南通特有,長三角一帶均是如此。如徐士宏《吳中竹枝詞》稱“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足見蘇州此俗與南通相埒。

南通的冬至,還有一項其他地方罕見的奇俗,名曰“東門打老兒”。姜長卿《崇川竹枝詞》:“東門底事還拋堶,舊俗相傳打老兒?!薄袄蟽骸笔菍夏耆瞬蛔鹬氐姆Q呼,在南通話里叫做“老侯”?!按蚶虾睢睘橛么u瓦相互對擲的習俗,被打的人被視為手腳不靈便而被呼為“老侯”,顯然這是一種必須禁止的陋俗。

也有研究者認為,“打老侯”的“老侯”系從“老寇”一詞演變而來,“老寇”是指明代的倭寇。有明一代,地處沿海的通州長時間被倭寇騷擾,百姓深受殘害,留下苦痛記憶。南通人民奮起抗倭,涌現出曹頂等抗倭英雄,如今城山路的倭子墳、狼山上的明嘉靖年間“撫臺平倭碑”正是南通人民抗倭歷史的見證。明代以后,南通地區出現了“打老侯”的民俗。冬至日,一些青壯年來到南通東門外的河兩岸,互相投擲碎磚石,在對抗中還原當年打倭寇的往事,含有激勵后人保家衛國之意。不過,此俗常常造成意外傷害,終究是陋俗,在清代同治年間就被通州知州梁悅馨下禁令嚴格禁止,直至民國才完全消失。

歲末至除夕:“迎新”漸入佳境

冬至過后,一年就漸漸進入尾聲,人們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和全國各地一樣,南通的歲末也是“迎新”的重要時期。除夕日之前的活動豐富多彩,包括過臘八節、送灶王爺、撣塵、蒸饅頭糕點、辦年貨等。

清人李琪《崇川竹枝詞》:“咚咚臘鼓鬧西鄰,飴豆登盤祀灶神。多買黃羊多市酒,欄豬釜粥餉鄰人?!庇涗浟宋羧漳贤ㄈ思覠釤狒[鬧的祭灶風俗。過去每戶人家的灶臺上,都貼著灶王爺的畫像。灶王爺,又稱為灶神、灶君、灶老爺,相傳是玉皇大帝派駐在各家各戶的檢察官,記錄這戶人家這一年的善惡。到了年底,灶王爺上天匯報,由玉帝決定這一家來年的吉兇禍福。

南通人一般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要多給灶王爺供奉好吃的,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一般都在臘月二十三晚飯過后進行,人們供奉灶王爺是“飴豆”,也就是一種麥芽糖,希望灶王老爺吃了甜蜜的麥芽糖,上了天之后多給自家說好話。祭灶儀式最后,將灶王爺畫像和稻草扎的紙馬一起燒掉,代表灶王老爺上天“述職”去了。到了除夕或者初一,再貼上一張嶄新的灶王爺灶王奶奶畫像,代表將他們從天上“接”了回來,開始一年的新工作。

舊時,過年之前,南通城鄉還有一道“跳灶神”的景觀。姜長卿《崇川竹枝詞》:“足谷村農歲底忙,下河水患盡逃荒。沿門利市聲聲好,舞罷蒼龍跳灶王?!蔽羧?,蘇北里下河地區常發水患,百姓逃荒來到南通的人很多,沿街乞討,形同乞丐。到了年底,他們用竹子和彩紙編成紙龍,沿街舞龍。又以金箔做成頭盔,手執兵器舞蹈,見人就說吉利話,乞求得賞錢,這稱之為“跳灶王”。

過年之前,南通人家要準備很多年貨,其中比較有地方特色的是蒸“手巾方糕”。清代《崇川咫聞錄》中稱:“每歲迎新,蒸手巾方糕,以赤白糖入屑,隔層鋪蒸,似巾經線相間文因名。取供神祖。又白果花糕,饋獻用之?!笨梢?,蒸手巾方糕是南通人過年前常準備的食品。清代李琪《崇川竹枝詞》:“兩尾鮮魚六六鱗,連朝饋歲遍朋親。有時小婢攜蠻榼,一半花糕半手巾?!笨梢姟笆纸矸礁狻笔沁^年期間南通人饋贈親友的佳品。這一習俗至今保留,很多南通人家會在年前蒸饅頭蒸糕,往往是在半夜三更蒸制,全家出動,儀式感滿滿。

需要說明的是,南通人過年之前蒸的年糕,大多是長條狀,橫切面呈長方形,蒸好后放在礬水中長期保存,以便日后隨時取食。而南通人過年蒸的饅頭,和北方沒有餡的饅頭也有區別,有雪菜肉丁、蘿卜絲、豆沙等不同餡料。為了區分,人們在饅頭上點上不同的紅點,從一個點到四個點不等,以便食用時能夠區別。

除夕這一天,南通人的年俗更是繁多,令人眼花繚亂?!睬 场吨彪`通州志》卷十七《風土志·歲時》載:“除夕家各祀先,換桃符門神,爇松柏枝于中庭,謂之化飯盆。長幼咸集,飲分歲酒,或達曙不寐,謂之守歲?!崩铉鳌冻绱ㄖ裰υ~》也有類似描繪:“桃符新換遍柴門,還向中庭化飯盆。但飲一尊分歲酒,卻忘芻豆飼雞豚?!庇纱丝梢?,南通除夕這一天的習俗包含了燒經、貼春聯、化飯盆、守歲等多種。除夕夜一家祭拜祖先,貼上春聯和門神畫,在庭院中焚燒松柏枝條,叫作“化飯盆”。一家人按照長幼次序喝“分歲酒”。有的人家甚至通宵達旦不睡覺,叫做“守歲”。這一系列年俗中,有部分已經消失,但燒經、貼春聯在現今仍得以保存。

姜長卿《崇川竹枝詞》中反映的除夕團聚場景與〔乾隆〕《直隸通州志》的記載相似,突出了具有趣味性的“壓歲錢”:“除夕團圓守歲筵,桃符已換貼春聯。頭籌竟把狀元奪,贏得青荷壓歲錢?!薄靶悍秩∏噱X,貫以彩索,謂之壓歲錢?!彼^“青錢”,也稱荷花錢,就是方孔銅錢,用彩線串起來??梢?,這種壓歲錢和現在所說的壓歲錢相比,儀式性更強,也更有過年的喜慶氣氛。

舊時習俗常常跟農業生產相關,南通除夕有“封田”和“打囤子”的習慣。清人姜靈煦《漁灣竹枝詞》:“芝麻荄上掛招財,插及墻根灰幾堆。先滿門庭屯囤子,后收天地靠家來?!薄胺馓铩笔窃谔镩g做的一系列封住財氣、守住家業的儀式?!按蚨谧印奔礊樵谄寻镅b上石灰,在家中內外灑出石灰印,表示“囤子”,取“糧囤子處處滿,囤子有天高”之意。有的人家還在地上畫上農具、梯子、弓箭等各種圖案,以祈愿五谷豐登。

歲首至元宵:“迎新”持之以恒

正月初一為歲首,本稱“元旦”“元日”等,并不是“春節”。正月初一會有很多禁忌,不能掃地,不能潑水,否則會被視為新的一年會窮忙。

姜長卿《崇川竹枝詞》:“新年事事總更新,飯到團圓不厭陳。小婦若詢淘米日,再看皇歷揀良辰?!迸f時南通人正月初一不會生火做飯,除夕要提前把飯做好,稱為“陳飯”。過了年之后,哪天可以淘米做飯,竟然還要查詢皇歷選擇吉日才行。

民國張曾蔭《南通歲時民俗記》記述,正月初一,南通人“閉市停工,晨驗鳥語,以定吉兇。祀祖,招利市,燃爆竹,食團圓,拜年。平日三餐,惟此日兩餐,謂之‘團圓飯,赤豆和之,先祀祖并天地家神,而后食。早睡,補除夕不足……是日(初一)不乞火,不汲水,不掃地,兒童敲鑼鼓,儒學前陳百戲,檐前懸天燈,夜燃以燭,一月而止?!蓖ㄟ^“鳥語”來驗吉兇的民俗顯然是迷信,已經消失。但大多數南通人家在正月初一這天吃團圓飯,也就是摻入了赤豆和“團圓”(一種糯米圓子)的米飯,另外還不能從井中打水、不能掃地,這些民俗至今還保留著。

在農業社會,大年初一,人們要去狼山查看當年的農事預測情況?!冻绱ㄖ裰υ~》稱:“狼山僧以元旦占笤,或半收、大熟、大水、大荒,以紅箋書之山門外,農人上山時視此為驗?!?/p>

舊時,所謂“春節”其實是指立春。這一天也被稱作迎春日。李琪《崇川竹枝詞》:“迎春門外土牛過,撒得盎中麻麥多。若許中他牛背上,今年收滿百囷禾?!苯L卿的《崇川竹枝詞》也有類似描寫:“彩仗迎春東市過,鞭春土塊最宜禾。菽麻滿把爭相撒,牛背誰家中得多?!绷⒋喝?,人們抬著土做的春牛巡游。男女老幼擠在路兩邊圍觀,爭相向春牛拋撒各種豆麻麥子,打中了牛背就寓意自家今年能獲得豐收。當日五鼓,地方官鞭打春牛,隨即人們將土牛擊碎,百姓紛紛取走泥土,認為這樣有益于農業生產。

南通舊時元宵有觀燈之俗,但很多人更喜歡看別人“放燒火”。民國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詳細描述了此俗:“舊歷正月十四日,各農家束稻藁數個,置于田中。又用面粉搦成似棉花形之物,凡數百個,綴于秸上,與已放之棉花相似。于是將此假棉花秸遍插田邊。月望之夜,用草把柏枝握于手中,燃其一端,旋舞不已,且高聲唱歌?!?/p>

“放燒火”也稱為“燒麻蟲”“煨百蟲”,也就是將田邊上已經曬干了的稻根和雜草枯草堆起來放火燒,燒旺了以后再蓋上稻根讓它煨煙,以消滅越冬害蟲,也寄寓著迎接新年好收成的意味。李琪《崇川竹枝詞》描述道:“山村好是晚風初,燒火連天錦不如。但祝麻蟲能照盡,歸來沽酒膾池魚?!薄胺艧稹痹谀贤ㄖ苓呉泊嬖?,在啟海沙地、無錫、常州等地被叫作“照田財”或“放田財”。

至于昔日南通元宵燈節的盛況,在竹枝詞中也有描述,比如汪嶪《崇川竹枝詞》:“上元燈市鬧新春,制出包家巧絕倫。獅鳳牡丹都逼肖,云中立個散花人?!崩铉鳌冻绱ㄖ裰υ~》:“街東蹋臂又街西,十字街前路欲迷。為看球燈三百六,一雙紅袖喚郎攜?!?/p>

早春至清明:“迎新”余音裊裊

辭舊迎新并非冬至到新年年初這一時期所特有的。遲至清明,仍有“迎新”風尚。在農業社會,人們常常習慣將春耕視為一年之始。早春時節,春和景明,人們也會絡繹不絕地去踏青,迎接新的時節。清人黃金魁《漁灣竹枝詞》中的“士女嬉春多似云”正是這一現象的寫照。而寒食節的禁火并在此后重新生火,更是辭舊迎新的體現。舊時江淮地區常于寒食節吃馓子,南通的馓子飲食文化也很知名。

與寒食節關系密切的清明是特別重要的節氣與節日?!吧鹘K追遠”是清明最重要的民俗內涵?!睬 场吨彪`通州志》卷十七《風土志·歲時》記載:“清明俗重墓祭,前后十日無定期。提壺掣榼,咸具牲醴,展墓,覆土,除草,掛紙錢。士女踏青至暮,插柳以歸?!崩铉鳌冻绱ㄖ裰υ~》:“清明十日墓門前,處處人家掛紙錢。山路迢迢中路近,幾行翁仲夕陽邊?!蹦贤ǖ貐^地勢平坦,唯有城外江邊有狼山等五山,很多人家的祖塋多在五山附近。清代南通人將狼山下稱為“山路”,軍山下稱為“中路”,在清明前后十天前往掃墓,祭奠先祖?!皫仔形讨傧﹃栠叀眲t說明當時狼山一代還有多處古代官員的重要墓葬,“翁仲”即古代設在高等級墓葬前的石像??上н@些翁仲如今皆無存。

清明除了掃墓還有踏青、放風箏等文娛活動。放風箏雖在全國都存在,但南通特別典型,南通風箏與北京、天津、濰坊的風箏齊名,是南派風箏的代表。

姜長卿《崇川竹枝詞》稱:“風箏二月試春風,剪翠裁紅折迭工。袖底暗藏通一線,玉人只在錦奩中?!痹娭忻鞔_說明了南通產美人風箏?!补饩w〕《通州直隸州志》記載:“風鳶出如皋,自草蟲魚鳥以至仙佛無巧不具?!薄都t樓夢》第七十回有大家一起放風箏的情節,且風箏形式多樣,與〔光緒〕《通州直隸州志》里說的情況很相似。不僅如此,《紅樓夢》里把剪斷風箏線放走風箏視為“放晦氣”,而南通人則稱之為“放霉氣”。在南通農村,以前放飛大型板鷂時,要進行叩頭燒香等儀式,祈求新的一年農業豐收,可見放風箏也有“迎新”特征。

清明節前后,也是各種時蔬上市的季節。故而姜長卿《崇川竹枝詞》說:“過了春燈二月初,家家野祭薦新蔬。時鮮若待清明節,不買刀魚買面魚?!笨梢娗迕鞴澲畷r各種新蔬、江鮮選擇多多,令人食指大動。過了清明節,新春的一系列民俗也算基本結束了。

迎新祈福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通的“辭舊迎新”始于冬至,直至清明前后,跨度近四個月,一系列節日成為重要節點。時過境遷,這些節日依舊散發著光芒,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

猜你喜歡
灶王爺竹枝詞通州
雪落通州
普羅之城——通州新潞運河創意區
通州僑商:海外創奇跡 國內獻愛心
書法《竹枝詞》
灶王爺和灶王奶奶
灶王爺的“臉譜”
《竹枝詞兩首》其一
竹枝詞視野下的徽商婦形象
通州商住限購,蝴蝶效應已經顯現
敬灶王爺的傳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