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共享、平臺共建與共融發展

2024-04-05 13:02常璐
江蘇地方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省情省委黨校方志

常璐

近年來,圖書館融合發展受到廣泛推崇,成為圖書館謀求發展的新方向。圖書館與其他公共機構或部門在目標一致的基礎上,整合各自資源優勢,進行深度合作,以便在更大范圍內提供更高質量的文化服務。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新時代江蘇省委黨校(江蘇行政學院)圖書館立足實際,謀求自身發展,與江蘇省方志館達成合作共建的意向,并設立江蘇省方志館省委黨校分館,在全國黨校系統開創先河。

一、合作共建緣起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是中國特有的全面系統地記述一定區域內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具有“存史、資政、育人”的獨特功能。江蘇省委黨校(江蘇行政學院)作為江蘇各級領導干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主陣地,高度重視省情地情利用、開發和研究,方志的學習和使用是新時代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

“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讀志、用志對于領導干部而言是一門必修課。領導干部要執政一方,首先要對當地的地情做到心中有數,施政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黨校教師要講好江蘇故事,需對省情進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才能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在倡導“修志為用”的時代背景下,地方志部門也需要提升服務大局能力,主動為黨政機關、社會各界服務,充分發揮地方志的服務功能。黨校和地方志工作機構都是黨的政治機關,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都與黨的事業、黨的工作、黨的發展息息相關,這是黨校圖書館和方志館合作共建的緣起和基礎。

為充分發揮省委黨校圖書館作為黨校開展干部教育培訓的資源保障機構的作用,充分發揮省方志館省情資源豐富、資政育人形態多樣的優勢,探索黨校圖書館與方志館合作共建新模式,合作共建雙方以《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和《地方志工作條例》為政策遵循,以共同開發江蘇省情地情資源、為高質量教育培訓干部提供省情地情資源保障為合作共建的宗旨,從實際工作出發進行了融合發展理念上的實踐探索。

二、合作共建內容

(一)資源共建共享

江蘇省委黨校圖書館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黨校特點、時代特征和江蘇特色”的館藏體系,建有省情資料書庫,編輯發行過《省情與文薈》《領導決策咨詢信息》等館刊。在數字資源方面,圖書館購買各類商業數據庫的數量已達32種,包含了電子圖書、學術期刊、網絡資源等多種數字資源類型,自建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暨江蘇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以及江蘇省情數據庫等。省方志館遵照“志鑒為主、側重地情、紙質和數字并重”的館藏原則,建有江蘇最大的方志地情資料館,收藏志書、年鑒、地情書以及各類鄉邦文獻等約5萬冊。雙方通過開放館藏書目查詢系統實現紙質資源互查互通,通過遠程登錄VPN系統實現數字資源共享,從而達到資源優勢互補的目的。

合作共建協議簽署后,江蘇省委黨校圖書館結合建立青年博士之家設想,與江蘇省方志館交流協商,對圖書館現有空間布局進行重新規劃設計,將原有館藏文獻展覽室、省情書庫合并改建為“藏、閱、咨、研”一體的江蘇省情資料中心。經過一年多的共同努力,“江蘇省方志館省委黨校分館”于2022年11月22日正式啟用。在省委黨校設立的方志館分館,不僅是全國省級黨校的第一家,也是全國各級黨校的第一家。省方志館省委黨校分館不僅有江蘇古代的志書,還有改革開放以后編修的一輪、二輪志書,涵蓋了江蘇從古迄今最全面、最翔實、最權威的地情文獻資料。

截至2023年10月,省委黨校圖書館已累計接受省地方志辦公室捐贈的各類方志類圖書資料1萬余冊,碼洋百萬余元,極大的充實了館藏。省委黨校將《江蘇地方志》《江蘇影像》《江蘇記錄》《江蘇微記錄》及江蘇名鎮名村志等志鑒成果發放至黨校各教研部、各漂流書架和學員宿舍,使志鑒真正成為黨校教師與學員的“手邊書”,切實將省情教育帶入到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人群,發揮其“資政”功能。

(二)平臺共建共推

省委黨校圖書館在微信圖書館和網站上設置江蘇省情資料中心欄目,整合“方志江蘇”微信公眾號資源和本館特色資源,在全省黨校系統內進行廣泛的宣傳推廣活動。省方志館也與校省情研究中心合作,征集教研人員關于省情、地情文化建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江蘇地方志》雜志、“方志江蘇”微信公眾號以及省委黨校圖書館微信號等平臺發表,共同打造江蘇省情地情文化研究、宣傳、推廣的重要陣地。

省委黨校圖書館根據教學安排,選擇合適的主題,引導“江蘇方志大講堂”走進黨校,對學員進行優秀傳統文化和省情地情宣傳推廣;推薦黨校省情研究方面的教授、專家到“江蘇方志大講堂”授課,將黨校學術研究成果向全社會推廣。2021年11月23日, “江蘇方志大講堂”省委黨校專場在省委黨校圖書館舉行。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二級研究員徐吉軍以“長江文化及對中華文明的貢獻”為主題開講,第41期縣處級干部進修班、第10期團委書記進修班共120余人出席活動。

同時,省方志館作為黨校學員特色教學基地,推薦各級方志館、校史館、鎮村史館等作為現場教學點,進一步增強黨校教育培訓的地域性、文化性,豐富拓展現場教學形式和場地。自江蘇省方志館省委黨校分館啟用以來,已舉辦各類研討會、學術活動、學術訪談近50場,黨校教師、學員使用研學共享空間做調研的同時也擴大了省情資源的宣傳力度。

(三)資料共編共研

省委黨校圖書館一貫注重省情資料的收集工作,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省情資料中心,編輯發行過《省情與文薈》雜志的紙質版和電子版,在編輯資料方面具有一定的經驗,所編輯的資料得到領導的肯定和批示,發行量一度超過3000冊,但是由于人才缺乏,理論研究能力較差。省地方志辦公室負責《江蘇年鑒》及志鑒類圖書的編輯出版工作,并長期對省情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因此方志館館員大都具有編輯經驗與省情研究能力,是資料編纂的有生力量。省委黨校圖書館結合黨校干部教育培訓的需要,發掘省情資料編輯研究的主題,借助方志館強大的編輯和研究能力,積極推出能助力黨校教學科研的省情資料編輯和研究成果。雙方將共同組織全省歷史文化、省情地情專家學者和省委黨校的相關專家編纂出版江蘇省情教育讀本,并作為黨員干部學習培訓教材。

以兩館合作開展的館藏江蘇舊志整理與研究工作為例。黨校圖書館擁有相當數量的古籍文獻,已獲批江蘇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共有古籍23000余冊,其中善本4129冊,另有稿本、抄本309冊。方志類文獻是館藏特色之一,包含了不少稀見方志,清代府志、縣志、家譜,且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稿抄本。經初步整理,館藏有128部江蘇舊志,其中包括23部善本,年代較早的明刻本《江上山志》經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專家初步鑒定為孤本,另有江蘇通志稿本、兩淮鹽章等12部稿抄本。

為更好發揮舊志的歷史價值,省委黨校圖書館與省方志館成立課題組,聯合申報了2023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地方志專項課題,對館藏珍本、孤本進行版本研究,考證史實,分析歷史背景,探討史料價值。在此基礎上對舊志進行??焙忘c校,糾正錯別字、漏字、顛倒等錯誤,進行標點、斷句和注釋,為影印出版做好準備。課題成果既可以作為省方志館志書整理的有益補充,又可以彰顯圖書館館藏古籍價值。整理與研究的過程中,舊志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江蘇特色的地域文化被充分梳理,可以更好發揮其“鑒古知今”“存史資政”的功能,為黨校干部省情教育培訓提供素材。課題組還計劃與南京圖書館進行合作,依托南京圖書館的專家資源進行館藏舊志的比對研究,互通有無,促進舊志數據的共享與交流,完善方志研究的數據庫和平臺,以便開展更深入的學術探索。

三、合作共建制度

江蘇省委黨校圖書館與江蘇省方志館的合作共建,是對省情資源進行推廣使用和深入研究的有益嘗試,是為開展省情研究創空間、搭平臺、集成果的有益探索。為確保合作的長期性、提升共建水平,兩館建立了相應的制度,保障了可持續的館際溝通與協作。

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原則上每年召開兩次,由雙方輪流召集,根據合作共建目標和內容,結合工作需要,研究合作領域和合作事項向廣度深度推進的舉措。2022年和2023年雙方互邀參加學術研討會、舉辦圖書捐贈活動各兩次,共同商討了關于為省委黨校主體班學員宿舍提供志鑒書籍的合作方案,商討了方志大講堂進黨校課堂的實施方案,落實了互贈自辦刊物的共享舉措。雙方互訪舉辦共建活動各一次。

建立健全信息溝通與共享機制。成立合作共建常設辦事機構,目前由圖書館和方志館的館長擔任牽頭人,兩館資源建設部負責具體工作,制定工作規劃,組織落實,做好臺賬記錄,反饋結果,成果匯報總結,及時在省委黨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和“方志江蘇”微信公眾號上發布。

建立人才交流培養制度。以項目制的方式促進人才互學互促,由雙方立足自身實際,結合專長共商合作項目,以項目立項的方式開展工作,雙方人員以項目組成員的方式加入,制定項目推進計劃,定期交流,按時反饋,實時開展人員互換協作。

猜你喜歡
省情省委黨校方志
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指導中的省情教育現狀調查——以江西省為例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高校省情教育的邏輯演進及優化路徑
長亭印象
科學“立制”,促進干部“自愈”——陜西省委黨校教授岳東峰談鳳翔做法的創新性
黑龍江民國方志所刊名家墨跡選
嘉絨藏族地區的舊方志編纂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
省情概覽
積極開展省情教育 增強報效鄉梓情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