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美學視角下國產動畫電影對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

2024-04-06 07:28李思佳
視聽 2024年2期
關鍵詞:舞獅動畫電影美學

◎李思佳

作為民族文明的瑰寶,中華傳統藝術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得以保存并流傳至今,生生不息。其中飽含著先民對自然、社會與人類自身的觀察和理解,他們將這種觀察和理解不斷提煉,并以美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歷史的沉淀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作為一種誕生自農耕社會的藝術,中華傳統藝術蘊含著中華民族古老的生態智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逐漸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生態美學的概念也得到了深遠發展。作為新時代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美學在“美麗中國”建設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近年來,神話題材的國產動畫電影逐步興起,形成了以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等為創作題材,對傳統藝術進行當代詮釋的創作格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當代觀眾對傳統藝術所蘊含的生態美學產生新的認識。

一、傳統藝術中的生態美學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與絢爛光輝的傳統文化藝術,這是國產動畫電影得以扎根的肥沃土壤。由于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屬性,中華傳統藝術也極富自然生態美學的內涵,無論是道家所崇尚的“道法自然”,還是儒家講求的“天人合一”,抑或是釋家“一花一世界”中所蘊含的佛法,終其本質都是強調人與萬事萬物和諧共生的狀態。這些古典形態的生態智慧是中華傳統文化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其自然也體現在以中華傳統文化為題材的動畫電影中。

(一)傳統藝術對自然生態的呈現

生態美學(ecological aesthetics)是20 世紀后期,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向與生態理論不斷發展豐富的過程中,中國學者提出的一種美學觀念,也是后現代語境下的一門學科。生態美學作為生態學與美學的結合,側重于闡釋“人—自然—社會”間的協調統一關系。生態美學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動態平衡和和諧,新時期的綠色人生觀,其核心內涵是和諧、自然與人文關懷。①

“和諧”是生態美學的內涵之一。傳統藝術的每一種形式都在不同的方面追求這種和諧,如色彩的濃淡相宜、詩歌的合轍押韻、結構的錯落有致、音律上的婉轉悠揚等,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獨特的和諧規律。從傳統藝術的起源來看,這種和諧正是取自自然界的規律。因此,傳統藝術發展至今,一些物象便有了其符號意義上的所指,比如我們常用梅、蘭、竹、菊指代德行美好的君子,用楊柳表達依依惜別的感情。不僅如此,一些動物也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例如牛作為孔武有力、耐勞好戰的代表,被古人作為民族的圖騰,傳說炎帝就是牛頭人身的模樣。牛頭這一形象被作為力量的象征沿用至今,《白蛇2:青蛇劫起》就對其做出了詮釋,牛頭所帶領的妖怪隊伍是修羅城中絕對力量的存在。

這種對動物的神化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經》。作為國產動畫電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山海經》體現了壯麗雄奇的生態之美。一些動畫電影的形象設計也參考了《山海經》中的動物形象?!督友馈分械摹八牟幌瘛迸c九尾狐等形象就可以追溯到《山海經》對異獸的描寫。人類有意識地夸大動物所具有的某種特點或者將其進行重組,動物們所承載的是自然界中無所不在的神秘力量。

(二)傳統藝術對社會生態的描繪

生態美學的另一大內涵是“人文關懷”。這種人文關懷主張人類重返自然,強調建立一種生態整體的觀念,既不否定萬物的價值,又肯定了人類自身的尊嚴,既肯定萬物的生生不息,又強調人與萬物的平等共處。生態美最根本的性質是它的生命性。生命是美的重要性質,美只能是對生命的肯定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在生命。對于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中華民族是十分向往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和睦良好的社會環境,是中華民族的永恒命題。然而,社會的發展總是處于不平衡的狀態,那么是什么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衡呢?究其根本,是人的欲望。正如《白蛇2:青蛇劫起》所營造的欲望之城——修羅城建構在人的怨念之上,人的欲望的不平衡直接導致了整個社會生態的失衡,司馬和牛頭怪對抗,折射出整個社會系統的紊亂,他們互相爭奪修羅城的霸主地位,但爭奪的只是虛無之物。這個城市有著各種各樣的劫數,都是違背自然規律所招致的災禍。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古代的農耕社會的生存法則,當社會生態發生變故時,無論是經歷了天災還是人禍,生存在其中的人們也無法安身立命,只有社會生態和諧穩定,人們才能有安寧的生活。

(三)傳統藝術對精神生態的重塑

“自然”也是生態美學的內涵之一,但這里的“自然”并不單純指代自然界,而是一種天然、原始、純粹的狀態。儒、釋、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生態美學也自然而然地帶有三家的色彩。在道家思想中,“自然”占據重要地位,強調一切都是順勢而為,人類也應當順應自然。也就是說,人類要向自然恬淡的狀態歸復,向著虛靜的境界歸復,即“歸真”,這也就是人精神生態意義上的和諧。

一些國產動畫電影也通過表現主人公對自身的超越來展示其精神上的自省,表現其精神世界從失衡到和諧的改變。例如在《雄獅少年》的結尾,阿娟毅然挑戰擎天柱,實際上也是對自身的挑戰。影片中提到,擎天柱的存在只是為了“提醒世人,世界上總有不可攀登的高峰”。阿娟的精神狀態從一開始的病貓,到化身為雄獅一躍而上,其間經歷了三次覺醒。佛像是片中一個重要的意象符號,不僅是雕像藝術的展現,更表達了一種遞進,從最初的巨大背影,到邊緣的清晰,到結尾的展露全貌,暗示著主人公達到了平衡的境界,因此,心中的佛像才會亮起。

二、動畫電影對傳統藝術的傳承

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之所以能夠在國內外市場上大受歡迎,無疑得益于其在中華傳統藝術當代傳承領域的深耕。中華傳統藝術是一個深厚而廣博的概念,廣泛地包含著多重多樣的藝術門類,如繪畫、書法、文學、音樂和舞蹈等,這些都在動畫電影中得到了精彩的展示。由于較少受到現實拍攝因素的限制,動畫電影對傳統藝術的改編與再現也更加天馬行空。這主要體現在對傳統造型藝術、民間文學與歌舞藝術的運用與詮釋上。

(一)造型藝術的夸張與再現

在以視聽為主的影視藝術中,造型藝術可謂占據了半壁江山,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國產動畫電影從對民間色彩的夸張化表達,到人物造型、服飾及建筑的設計,無一不體現出優秀的中華傳統造型藝術對當代動畫電影的影響。

這種影響首先體現在服飾及造型藝術的傳承上,例如隱藏在《大魚海棠》中的建筑世界?!洞篝~海棠》中的圓筒形建筑取景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的繩武樓,它是世界遺產福建土樓中最精致的樓,不僅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屬于客家人的集體式建筑。造型性也體現在人物形象的設計上,《白蛇》中小青身著的旗袍、鎮壓小白的雷峰塔和作為法器的簪子等,都是傳統的服飾和建筑藝術在動畫電影中的體現。雕塑作品在國產動畫電影中亦有呈現,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結界獸的造型原型就是青銅器金面罩青銅人頭像和青銅鳥首,這是非常具有歷史價值的珍貴文物。

中華傳統造型藝術對國產動畫電影的影響更體現在對民族色彩的表達上。色彩不僅是最直觀的視覺形象,也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中國紅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色彩之一,因此紅色被多部國產動畫電影作為主色調。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魚海棠》《雄獅少年》等電影中,紅色的意象也不計其數,如哪吒的衣服與配飾、紅色的鯤形象,以及英雄花與獅頭。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紅藍配色也常在國產動畫電影中出現,例如《姜子牙》中的雪地追逐場面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敖丙與哪吒的對比色等。

建筑、服飾、繪畫、雕塑、色彩等傳統造型藝術在國產動畫電影中成為視覺化的民族符號,不僅作為傳統藝術被展現出來,更是被賦予了符號化的含義,對傳統的造型藝術進行了當代的解讀與詮釋。

(二)民間文學的改造與延伸

豐厚的文學作品與神話傳說是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改編的趨向與基本邏輯,從最早的《大圣歸來》,到2019 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巨大成功,《白蛇》《姜子牙》等一眾聚焦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國產動畫電影也逐一出現。國產動畫電影對神話題材的改編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紀40 年代的《鐵扇公主》,許多優秀的國產動畫電影都有著濃郁的民族化色彩,似乎神話元素為國產動畫電影的成功加了一道保險。國產動畫電影主要取材于明代的神話小說或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例如《封神演義》《西游記》等。

國產動畫電影對這些神話資源的運用主要有兩種策略,一種是主要存在于20世紀國產動畫電影創作的“取材式”,另一種是21世紀以來國產動畫電影所采用的“解構式”。②“解構式”的轉化策略不同于“取材式”的直接挪用,而是以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已有的故事,為人物賦予新的性格。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一改哪吒的少年英雄形象,而是將其塑造為一個混世魔王,這一改變使得哪吒的人物內涵不再局限于真善美與疾惡如仇,而是發展為一個圓形的豐滿人物,因無法控制天生神力又得不到世人理解,因此才有一步步挑戰自我與了解自我的成長之路。除了故事背景與大的人物沖突沿用了舊有的神話框架,新的故事同傳統神話故事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關系。除此以外,對文學作品的轉化也是可供國產動畫電影改編的方向。例如2016 年的《大魚海棠》在取材上融合了《逍遙游》《山海經》和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等多種元素,創造了一個不同于傳統神話的全新故事。

無論是沿用傳統神話故事的背景框架,還是將多個文學作品進行融合創作,兩種方式都為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的傳承帶來了新的生機與可能,通過動畫電影生動形象的創造能夠讓靜止的文字活躍起來,成為銀幕上不朽的經典。

(三)民間歌舞的融入與發揚

民間歌舞藝術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的、表達人們生活習俗及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包括戲曲、秧歌、舞獅、皮影戲等,極具民族性與地域性。也正因如此,分類繁雜的歌舞藝術在沒有錄像設備的年代往往難以傳承與保留,有些已然成為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雄獅少年》是近年來少有的、以舞獅為題材的國產動畫電影。舞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精神象征意義,也是能夠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符號之一,起源于中原地區。但隨著舞獅文化的廣泛傳播,中國南方逐漸形成了以高樁、采青、吐球等為主要特點的南派舞獅,尤以廣東佛山等地為盛,也就是《雄獅少年》的故事發生地點。名字相同的男女主角因為舞獅文化產生了命運交疊。女阿娟贈給男阿娟的獅頭仿佛點燃了他心中的理想,舞獅為他的生活帶來了一束光,盡管他身不由己,但信仰日益堅定。終于,他在舞獅大賽上一展雄風,實現了自身從“病貓”到“雄獅”的超越。舞獅文化同中國近代以來的恥辱有著緊密的聯系,以黃飛鴻為代表的佛山人將“瑞獅”改稱為醒獅,是對其寄予了“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的民族希望。③

可見,歌舞藝術作為長久以來人們對自然界的觀察與提煉的體現,凝聚了中國的民族性傳統,是民族精神的載體。舞獅在這里不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是承載了民族覺醒的象征意義。

三、傳統藝術當代傳承的啟示

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產動畫電影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當代傳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動畫電影借助自身的語言表達體系,對傳統的藝術形式與傳統藝術蘊含的生態美學智慧做出了符合21世紀社會要求的當代詮釋?!皞鹘y文化”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傳統藝術”也不是過時的藝術的代名詞。相反,它們只有在每一個時代不斷擴充內涵、拓展形式、填補缺陷,才能成為值得中華民族代代相承的、有生機的“傳統藝術”。

(一)呼吁“自我實現”的精神追求

生態存在論美學同生態哲學觀有著緊密的聯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哲學研究的重點問題。生態哲學世界觀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論便是阿倫·奈斯(Arne Neass) 的深層生態學。奈斯將其深層生態學思想概括為“生態智慧”,其核心是“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原則。通過這一原則,奈斯逐漸脫離了淺層生態學對個體生態行動的關注,轉向對生態意識的培養。這里的“自我”不僅僅指個體意義上的小我,而是精神領域的大寫的自我,最終實現“生態的自我”,生態存在論美學也可被視作生態智慧美學。④

與淺層的生態學不同,生態智慧美學更強調人對自然的回歸。國產動畫電影的敘事邏輯無疑踐行了這一點,在動畫電影重構傳統神話故事時,始終將“自我實現”與“精神超越”作為核心命題,無論是身為魔丸卻不甘于承受命運不公、勇于逆天改命的哪吒,還是失去神力被貶鎮守北海、為重回昆侖而踏上找尋自我之路的姜子牙,找尋自我都是故事的核心。不僅是神話題材的電影,現實主義的電影更加強調對“自我”與“自然”的回歸,如《雄獅少年》在表現城鄉差異時賦予兩者截然不同的色調。鏡頭下的鄉村是明艷動人的,那里有大片的木棉花林、金光閃閃的小巷和小巷深處的鋪子,無疑,鄉村是靈動的。而水泥堆砌下的城市是灰色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冷漠的。作為傳統藝術,舞獅承載了喚醒人們精神追求的重任。在這些故事的結尾,主人公們總能夠實現精神上的超越,戰勝過去弱小的自我,實現精神生態的平衡。隨著社會壓力越來越大,有多少人面對生活的不公時能夠找到與自身和解、回歸自然的狀態呢?國產動畫電影給出了答案。

(二)以傳統藝術凝聚民族自信

國產動畫電影具有極其廣大的受眾,無論是懵懂的孩童還是成人都能夠從國產動畫電影的故事中品讀出不同的意味。從20世紀初動畫電影主要是針對兒童所生產的“低幼”產品,到近年來神話IP的動畫電影逐步打入成人世界,成為每一年吸引一眾目光的暑期檔或寒假檔,動畫電影所承載的文化傳播價值是不可忽視的。動畫電影對傳統藝術的傳承有助于國產電影走出國門,樹立中國的話語體系,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哪吒之魔童降世》累計票房達50.36 億元,創造了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神話。選用神話IP固然能夠給動畫電影票房帶來一定的保障,但長久以來,動畫電影似乎難以打破神話IP帶來的桎梏,以至于一段時間內,人們將“國產動畫電影”同“神話題材的動畫電影”之間劃上等號。但傳統藝術與傳統文化能給予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空間遠遠不止神話與神獸的世界?!缎郦{少年》聚焦傳統南派舞獅藝術,呼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與傳承,然而其票房卻僅僅只有2.5 億元,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國人對非神話題材的動畫電影尚沒有較高的接受度與熟知度。因此,國產動畫電影在傳播傳統藝術的道路上還需繼續深耕,傳統藝術也還有更為廣闊的文學與美學空間等待發掘。

(三)打造和諧共生的精神家園

“文以載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動畫電影作為當代文化產業的重要一環,也必然應該擔負起教化與調節社會的職責??v觀傳統藝術的發展歷程,儒釋道三家的哲學觀念都在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也都對人類與萬物的和諧共生做出了詮釋,和諧共生也是21世紀的生態美學所追求的狀態。這不僅僅是中國的民族財富,也是世界的精神財富。

同時,也應當意識到,對傳統藝術的強調并不意味著排斥外來文化,也不意味著對前人留下的傳統文化照搬照抄,而是應當順應時代的腳步,找到傳統藝術同當代文化的對接點,做出與時俱進的動畫作品。放眼未來,應當看到神話IP之外的廣闊的傳統藝術寶庫,從中挑選出更加具有民族色彩,同時也飽含生態美學智慧的材料,拓寬動畫電影的表現內容,加深動畫電影的生態內涵。

通過生態美學的視角探討國產動畫電影的美學特征,本文期望能夠為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及當代社會帶來一定的啟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增強國民的文化自信是國產動畫電影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指明了方向。⑤國產動畫電影不斷深入發掘中國傳統文化價值,拓展其當代內涵,建構本土意識的語言載體,為增強民族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使中國文化“走出去”做出了積極嘗試,其對傳統藝術的傳承使得傳統藝術形式在21世紀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不僅如此,蘊含中華美學精神的動畫作品所具有的生態文化意識,更能夠促進人們重新觀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的深層關系,打造和諧共生的社會環境。

猜你喜歡
舞獅動畫電影美學
仝仺美學館
盤中的意式美學
動畫電影大導演養成記
動畫電影
迷宮彎彎繞
沒有一位觀眾曾看過這樣的動畫電影!
舞龍舞獅進校園
舞獅
純白美學
“妝”飾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