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才兼育”在教學全過程中的實踐與探索

2024-04-06 14:11潘曉利張超輝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24年3期
關鍵詞:德才兼備項目導向學情分析

潘曉利 張超輝

關鍵詞:課程思政;德才兼備;學情分析;項目導向;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4)03-0145-03

將思政教育整合到教學全程,使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學相互補充,是實現協同效應的教育策略[1]。教師需在教學實踐中,將思政內容與課程內容深度融合,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達到對學生全方位潤物細無聲的思政引領。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CC2530單片機技術應用課程為例,從深入的學情分析出發,制定了課程“德”“才”兩育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重構了教學內容,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融入對德育的培養,最終達到了“德”“才”兩育的教學目標,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課程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為明確教學目標和增強教學效果提供了基礎。只有深入剖析教學內容、授課對象的特點,以及課堂思政的現狀,教育者才能準確制定教學目標,做到因材施教。

1.1 課程內容分析

CC2530單片機技術應用是高職嵌入式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為Zigbee無線傳感技術、物聯網應用開發等課程的先導課程,并首次將C語言程序設計的編程技能應用到實際的硬件開發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該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軟硬件環境搭建、8051CPU、通用IO、中斷系統、串行通信、定時器、AD轉換以及常用傳感器模塊。通過課程學習,重點培養學生運用單片機技術進行控制系統的設計開發調試等能力。

1.2 授課對象分析

該課程的授課對象是高職大二第一學期的學生。學生已對大學生活有了基本了解,并完成了電子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等課程的學習,對專業知識有了初步的認知。該階段的學生普遍表現出對深化專業課程學習的強烈愿望,具備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并能快速吸收新知識和技術。但他們在某些方面,如理論知識的學習方面基礎較弱,這可能導致他們在面對某些理論性內容時感到壓力。

1.3 課程思政的現狀

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的深度推進,課程思政也在各課程中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在此背景下,CC2530單片機技術應用作為一門嵌入式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在確保教學內容前沿性的同時,也能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機融合,是對教育者的重大教學挑戰。

為適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趨勢,教育工作者常需投入大量精力于課程內容的更新和優化中,這可能導致思政教育在課程設置中的權重相對降低,也可能讓學生將重心放在技術技能的掌握上,而忽視了思政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的核心價值。為實現技能培養與思政教育的雙重目標,教育工作者亟須制定策略,保障技術教學的水平不減,同時確保思政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核心與導向作用[2]。

2 教學目標制定

通過課程學情分析,確立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培養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德才兼育”的教學目標。課程教學目標主要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政目標,其中思政目標重在學生“德”育的培養,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重在學生“才”能的培養。課程以貫穿項目“智慧農業——自動澆花系統設計”作為教學載體,通過項目導向學習(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方式實現“德”“才”的綜合培養,其中“德”“才”細化目標和教學載體對照關系表如表1所示。

思政目標重在“德”:培養愛國情懷——使學生能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內化于心[3];培養工匠精神——培養學生敢于創新、勇于創新、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培養團隊精神——培養學生集體觀念、大局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知識目標重在理解:注重對工作原理的理解,包括CPU、中斷系統、串行通信等各教學模塊的工作原理,以及對模塊配置流程的理解。能力目標重在會:會設計——會根據任務目標設計任務實施流程;會實施——會根據實施流程逐步完成項目任務;會測試——根據設計目標,確保模塊的軟硬件協同工作,達到設計要求。課程圍繞“德”“才”這兩大目標展開,強調能力培養與思政引領的重要性,致力于實現“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

3 教學設計

為實現課程確立的“德”“才”培養目標,教學過程設計以貫徹項目為載體,重點從重構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著手,實現教學全過程的“德”“才”兼育的有效融合。

3.1 重構教學內容

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重點落在思想過硬、知識夠用、能力夠強三條主線上。三條主線脈絡清晰,相互獨立,又彼此融合。要求在專業理論知識學習中會方法、懂技巧、有情懷,又要在實踐操作中明原理、會操作、敢創新。

依據思想過硬、知識夠用和能力夠強三條主線,本次研究對課程的知識點、能力要求進行了梳理和裁剪,重新優化和構造了教學內容。重構后的教學內容,以“智慧農業——自動澆花系統設計”作為一個貫穿項目,該項目基本蘊含了課程的思政目標和能力目標要求。貫穿項目分解為三個子項目:終端數據采集子項目、終端控制子項目和數據監控中心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并根據工作過程分解為若干任務。在任務實施過程中,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需要通過團隊協作共同完成項目任務。例如,在終端數據采集子項目中,在“光照采集”任務中,知識上要求理解采集原理、技能上要會進行數據采集,通過數據采集激發學生運用科技服務生產、生活的熱情,提高科技服務農業現代化的家國情懷。

3.2 優化教學方法

講授法是常用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完成知識目標的教學任務,但可能導致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問題。為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保證“德”“才”兩大教學目標協調推進,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并采用啟發式、任務驅動式、探究式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度參與教學,使課程教學有全新的“打開方式”,不僅“有意思”而且有意義[4]。

針對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理論知識較弱的特點,課程采用項目化教學方法,以任務驅動為主,以啟發式、探究式、講授式等方式進行引導和啟發,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既能看到任務效果,又理解了工作原理,更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協作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也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高。如在課程的“光照采集”任務教學過程中,首選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展示該任務的預期效果,使學生明確任務目標,激發學生科技助農興農的熱情。然后引導學生,完成該任務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使學生明確工作過程,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然后教師采用講授法開展知識目標教學,采用實踐法完成軟硬件的設計。學生通過分工協作,共同完成任務目標,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3.3 信息化教學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根據信息化時代學生的特點,教學手段也不能再拘泥于一支粉筆,要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除圖片、動畫、音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外,課程還引入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該課程的超星學習通教學平臺涵蓋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可根據需要進行課前、課中和課后學習,也可根據需要隨時隨地深入學習和探究,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課程還將國家職業技能競賽、金磚職業技能競賽等有影響的賽事中“物聯網技術應用”賽項中涉及課程內容的賽題引入課程,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培養學生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的創新精神和追求新技術的探究能力。

3.4 多元考核方式

依據教學的“德”“才”培養目標,傳統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滿足要求,需將“德”育元素納入考核中。課程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評價方式,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評價內容包括思政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評價。教師評價側重任務完成情況評價,其中“德”育元素評價包括:職業素養、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以及課前、課中、課后表現等方面。學生自評重點考查學生的自我認知,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學生互評主要通過各學習小組項目效果展示進行評價,通過展示培養學生多角度的創新思考能力和開拓創新的工匠精神。

如在“光照采集”任務的教師評價中,考核內容包含:項目設計思路、項目完成度、團隊分工情況、設備規范化操作及創新拓展情況。學生自評包含自我積極性、自我奉獻度、自我完成情況等。學生互評通過項目效果展示方式進行,通過該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自豪感,還能鼓勵學生通過交流互相學習、拓展思維,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在多元化的考核體系中,不僅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目標進行了考核,也把德育目標巧妙地融入了考核內容,從而能及時有效地改進教學工作[5]。

4 課程教學效果

經過多輪教學實踐,學生的實踐能力、競賽成果和教師評價均得到了顯著提高,學生的思政素養更為凸顯。

融入思政目標后,項目化教學的效果更為顯著。學生展現出更強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增強了學生科技報國的壯志雄心,學生期末實踐項目作品表現出更多的創新性和實用性。連續兩年對30個畢業生隨機樣本回訪中,學生整體思想表現優良,能勝任當前工作,許多學生迅速在各企事業單位嶄露頭角,成為技術骨干,企業整體滿意度高。部分抽樣回訪數據對照圖如圖1所示。

本專業在校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技能競賽,尤其是目前具有權威性、影響力大的賽事,如職業院校的技能大賽、金磚職業技能競賽、電子設計大賽、藍橋杯軟件設計大賽等,近兩年獲得省級及以上獎項19人次。通過競賽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提升,還培養了學生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方面的創新能力。

學生對該課程的滿意度有了顯著提高,對思政素養的融入方式也表示滿意。近三年來任課教師兩次在期末學生教學評價中榮獲教學質量優秀獎。

總之,通過對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持續優化,課程較好地完成了學生“德”“才”兼育的目標,達到了課程改革的初衷。

5 結論

通過對學情的深入分析,本研究確定了以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為教學的核心目標,采用項目化教學方式,較好地將愛國情、強國志、工匠精神、團隊意識等“德”育元素融入教學過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為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從而使“德”育教學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后續的教學實施中,還需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的結構,特別是在模塊化和實驗設計方面;同時,也將探索更多基于AI和大數據的個性化教學手段,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希望本研究能為信息技術類課程的思政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發展。

【通聯編輯:張薇】

猜你喜歡
德才兼備項目導向學情分析
基于《證券投資實務》課程的項目導向教學改革思考
看干部以德為先,德才兼備
淺談高職數學素質教育
高職電子商務專業“2+1項目導向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完善干部“德”的考評機制與方法的思考
學情分析不準對教學質量影響的例析
翻轉課堂在項目導向課程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有效教學的核心和關鍵
試論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設計
基于“項目導向”的稅法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