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典范:傳道授業解惑躬耕一生的張以寬老師

2024-04-07 14:42陳良華
會計之友 2024年8期
關鍵詞:恩師會計學張老師

陳良華

北京工商大學有我美好回憶,而著名會計學家張以寬老師則是我一生最難忘懷的導師。2023年9月25日凌晨,恩師張以寬教授不幸辭世,思念綿綿不絕。下面從點點滴滴追思恩師生前為事與為人。

一、慈父嚴師,治學嚴謹

我是張以寬老師的碩士生,1989—1992年期間,在北京工商大學(原北京商學院)就讀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當時我們南方的學生吃不慣學校食堂伙食,恩師經常讓我們去他家匯報文獻閱讀與學習心得,并每次留吃飯以改善我們的伙食;他平常對我們生活起居這些瑣事也十分關心,給我們一些常備用藥,有時我們頭痛腦熱或跌打損傷小毛病,甚至親自給我們按摩和治療。在北京讀書期間,我感受到慈父般的愛和家的溫暖,許多其他導師的學生很羨慕我們“張教授弟子”待遇。在科學研究上,恩師又讓我這個學生感受到嚴師的一面。記得撰寫畢業論文時,論文題目是《關于經濟效益審計》。我交初稿時,第一次感受到壓力。恩師發了很大的火,并懲罰我假期留京不能回家。晚上閱讀文獻與修改論文,白天安排我在北京審計局實習(參加經濟效益審計項目)。起初心中有點不服氣,覺得同屆生中我算好學生,發了多篇小論文,還被其他老師經常表揚。后來經過半年多實習和閱讀了謝志華、肖澤忠和李干宇等同門師兄的學術文章后,感受到對經濟效益審計理解的膚淺和自己的學術差距。慶幸我以后遇到博士生導師和博士后導師與張老師一樣,對生活工作無微不至的照顧,對科學探索和學術研究嚴格要求?,F在作為老師的我,也在努力傳承老師們待人治學的品格。

二、扎實耕耘,碩果累累

恩師崇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十分重視到一線調查做研究。他善于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和尋求解決思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和理論來源于實踐是恩師畢生堅持的治學原則。當時張老師在學校擔任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職務,承擔繁重教學、科研任務的同時,還在中國審計學會、中國商業會計學會、國家內審學會等多部門負責學會領導事務工作。但他仍保證每年抽出幾個月時間到企事業單位深入調查或到業務主管部門了解政策變化等。我曾有幸參加導師去審計署下屬單位、商業部下屬企業的專題調研。張老師與實務工作者共同討論會計、審計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并善于總結出學理層面的學術觀點,深受廣大會計、審計實務工作者的歡迎。張老師等老一代學者們,深入實踐一線去調查研究,從實際中發現問題和尋求解決思路,是值得我們后輩學習的。哈夫(Anne S. Huff)、特蘭斯菲爾德(David Tranfield)和范阿肯(Joan E. van Aken)等知名管理學家在《管理探究雜志》(2006)撰文批評著名商學院研究管理學問題過分追求自然科學和經濟學的現代主義范式,指出管理問題采用現代主義范式外表看起來“學術性”很強而嚴重脫離實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希瓦·拉吉格帕爾(Shiva Rajgopal)教授的《將實踐融入到會計研究中》(2007)也指出,當前會計研究成果似乎更關注抽象的經驗規律,而不是形成知識來解決實踐中財務總監或政策監管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致使研究成果越來越被實務界輕視。萊西(Leahey 2007)、貝克和麥肯齊(Baker and McKenzie, 2020)認為當前會計研究與實踐的脫節原因在于會計研究局限于“盒子研究”(Boxed-in versus Research),忽視現實情境中的復雜變化因素。當前西方管理學與會計學界反思,并提倡多元化的“破箱研究”,提倡參與式研究、田野調查、跨文化旅行、扎根研究等。其實這與恩師等老一代學者長期堅持深入實踐調查、理論與實務并重的治學原則是一致的。

張以寬老師學術生命期很長,老人家到八十多歲仍在撰寫和發表學術論文,他一生發表高質量和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160余篇,涉及會計學、審計學、商業經濟等領域;1981年他撰寫《增減記賬法》專著,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十多萬冊,先后被日本名古屋商科大學的津谷原弘教授和日本九州大學的西村明教授翻譯成日文兩次出版發行。增減記賬法理論在海外流傳,尤其在日本會計學術界影響力巨大。張以寬老師主編的《商業會計學》教材是國內最早和在原商業部高校使用中有較大影響力的一批教材。以后出版的很多商業會計教材的主要章節和體例借鑒他的教材風格;《審計學》《審計學基礎》教材中許多基本概念、職能界定、獨立性理論理解等核心概念與理論,都有他學術研究的成果體現,也被后來學者編寫《審計學基礎》教材所保留和傳承。他還主編過《企業財務審計》《審計學》等教材,出版后都有很大影響。恩師不僅發表論文和出版專著、教材,更重要的是給學術界留下極有價值的成果和觀點:(1)增減記賬法方面的貢獻。在1960年代,張老師作為主要設計者的增減記賬法在我國商業系統推行,以后也被用于其他行業。由于增減記賬法通俗易學,當時很多企業使用它,大慶油田也采用過增減記賬法。恩師撰寫的《增減記賬法》和商業部財會局出版《增減記賬法十五年》,發行量很大,增減記賬法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張老師曾說過,增減記賬法在于“反映事物以本來面目”,還原經濟業務本來面目,增加就是增加,減少就是減少。(2)我國會計理論與審計理論體系方面的貢獻。他積極倡導建立中國特色的會計、審計理論體系。他認為會計產生于經濟管理的需要,是經濟管理系統的一個分支;而從審計本質來看,它是一種具有獨立性的經濟監督活動,產生于經濟監督的需要,其目的是評價責任,并主張以“本質”作為會計、審計理論的邏輯起點。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會計理論和審計理論應該有自己的體系。(3)我國應用審計建設方面的貢獻。張老師研究成果重視理論來源實踐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發表過經濟效益審計、承包經營責任審計、環境審計和內部控制等應用性審計學術文章,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和國情的理論與方法。(4)中國商業會計理論與實踐的貢獻。1953年張老師在商業部財會局工作,1964年調入北京商學院任教,又長期擔任中國商業會計學會領導工作,對商業企業會計制度制定和推動中國商業會計理論研究等都做出重要貢獻。

三、哲學思維,博采眾長

我后來在高校工作的緣故,經常出差北京時去拜訪和請教張老師。恩師經常教導我,要站到哲學高度去思考,認為哲學揭示的是世界本質和普遍規律,主張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和基本原理理解分析和指導會計、審計本質和運行規律;張老師對中國傳統的易理哲學也很精通,提出結合“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整體思想,以“天人合一”作為認識事物的起點,運用辯證法和唯物論,借鑒西方哲學的邏輯分析等,來認識和揭示中國會計和審計發展規律,促進我國會計和審計理論體系有效建設。張老師學術成果豐富,涉及范圍極廣泛,有會計、審計基本理論成果,也有商業會計、責任審計應用理論成果,甚至還有商業經濟和其他領域成果。恩師80多歲高齡時還活躍在學術界,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和撰寫學術文章,這與他知識淵博、高屋建瓴的科學思維有很大關系?;赝鲙熞簧膶W術成果,如增減記賬法、會計與審計基本理論、責任審計理論等,都有一大特點,就是他提出的理論與主張能夠“頂天立地”,既有理論高度,又有運用價值,我認為這同恩師理論與實務并重的治學態度有很大關系,非常符合斯托克斯(Stokes,1997)提出科學研究的巴斯德象限(Pasteur's?Quadrant)理論①。巴斯德象限理論的意義在于:一是研究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反過來還會加強社會對學理理論研究的支持;二是該項目研究如果關注其潛在的應用前景的影響,研究成果的應用將更具有生命力。

此外,張老師平易近人、樂于助人,不僅對弟子給予幫助和關心,而且對有求于他的青年學者都給予扶持和幫助。理論與實務工作者來信,他親自回復;青年學者出版書籍或出國求學,他都熱心幫助。在學校里,對其他導師的學生,只要提出需要,他也都給予熱心幫助和指點。

教誨如春風,師恩似海深。恩師張以寬教授猶如璀璨星辰,永遠閃耀在我們心中。

猜你喜歡
恩師會計學張老師
2018年全國新增會計學教授、副教授名錄
張老師喝茶
曾字拜見恩師
謝謝您,我的恩師
追思恩師黃曉同
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對策
中國會計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在哈爾濱隆重召開
懷念恩師歐陽天晶
湖南省教育會計學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順利召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