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焦慮狀況及應對的質性研究

2024-04-08 11:41劉俊香董美珍
基礎醫學與臨床 2024年3期
關鍵詞:對象研究生心理

劉俊香,董美珍

北京協和醫學院 1.馬克思主義學院;2.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北京 100730;3.南京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23

醫學生承載著較高的家庭和社會期望,學業繁重、培養周期長、專業性和實踐性強。特別在臨床輪轉時,因風險和壓力增大、工作時間普遍較長、睡眠不足等原因,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等癥狀,其發病率遠高于其他專業類學生[1]。一項全球薈萃分析發現三分之一的醫學生出現焦慮癥狀[2],中國醫學生焦慮的患病率高達30.8%[3]。臨床醫學研究生的科研壓力較大,同輩競爭激烈,這是導致焦慮的另一重要因素。盡管很多研究關注醫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負面影響,但針對中國醫學研究生焦慮狀況的質性研究及較為具體的預防和應對策略相對較少。本研究訪談了北京某高校一年級部分臨床碩士研究生,了解他們的壓力源、心理狀況及應對,試圖發掘其緩解焦慮的積極心理品質和有效應對方式,并有針對性地給予疏導,為減輕這一群體的焦慮情緒、促進其身心健康提供切實有效的方法和路徑。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北京某高校臨床專業碩士一年級的12名學生,進行半結構化訪談。本研究獲得北京協和醫學院倫理委員會批準(CAMS&PCUM-ICE-2023-020),研究對象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即在自然情境下收集資料,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

1.2.1 資料收集:基于研究對象理解研究目的、內容、意義及承諾的基礎上,進行半結構式、個體化深度訪談來收集、整理資料,全程錄音。具體內容包括:1)描述臨床學習狀況和感受;2)科研狀況和感受;3)經濟補貼是否滿足日常生活;4)人際關系(導師及同門、父母、朋友等);5)緩解壓力的方法和應對策略;6)個人未來工作生活愿景、就業等方面的想法。訪談在不受任何干擾的情況下進行,每位學生的訪談時間約60~100 min。以資料飽和為準。

1.2.2 資料分析: 訪談結束后一周內進行錄音整理,反復分析總結,歸納梳理。為保護研究對象隱私,按照訪談的先后順序對每名訪談者資料進行匯集、編碼歸檔,以代碼N1-N12替代其姓名。

2 研究結果

通過分析提煉訪談資料,最終形成以下5個主題:1)壓力源和心理狀況;2)人際關系;3)應對壓力的調節方式;4)自我認識;5)職業認識和未來愿景。這些主題既能呈現訪談對象的實際情況和真實感受,也可發掘其積極心理品質和有效應對方式,在此基礎上從個體、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個層面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與對策,為該群體成長與發展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

2.1 主題1:壓力源和心理狀況

2.1.1 臨床工作時間較長、壓力和焦慮感強: 所有訪談對象都反映臨床學習或工作時間普遍較長或太長,幾乎占用了絕大部分時間。

N1:“上午一般七點半左右到科室,晚上經常八九點下班,有的科室到晚上十點或十一點?!?/p>

N3:“早上一睜眼就想著今天有幾臺手術,上班后毫無閑暇。我是麻醉科的,需要一直呆到手術結束,每天有一種被關在手術室里的感覺?!?/p>

長時間的臨床工作使大部分同學感到身心俱疲,睡眠不足,少有閑暇去運動或兼顧一些業余愛好、社會活動等。此外,大部分訪談對象剛到臨床時,感到不懂不會,十分焦慮和緊張。

N6:“剛來值班時,晚上被頻繁叫起來,值班手機不響也睡不著覺,擔心出事情,怕自己處理不了。后來習慣了就好了?!?/p>

N7:“剛上臨床時,發現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懷疑是不是走錯了地方。每天提心吊膽的,感覺有壓力、比較焦慮?!?/p>

這個階段有老師指導和幫助,研究對象通過努力學習會逐漸適應臨床工作的節奏和要求,焦慮有所緩解。

2.1.2 科研壓力和同輩競爭: 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再做科研,無論從時間精力還是當前的學術訓練與積累,對研究生頗具挑戰?,F有評價體系導致同輩競爭激烈,許多同學為此著急、感到無奈。

N3:“大量時間花在臨床上,做科研的時間就很少了,只能減少睡眠。我還沒出什么成果,別人已經發了好幾篇文章,壓力很大。如果不努力做科研,在隨后的競爭中就會處于劣勢。比如每年評獎評優、申請讀博或找工作、工作后晉升也都有文章要求?!?/p>

由于當前的各種評價體系對科研論文都有一定要求,所有訪談對象對自己的學業、就業和職業發展都有較高期望,臨床學習之余再把非常有限的空余時間投入到科研,整體都處于比較緊張焦慮的狀態。

2.1.3 讀博競爭: 許多臨床專業碩士都有讀博的愿望和需求,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N12:“幾乎所有人都要考慮讀博士的,碩士很難在大醫院找到工作,就算找到了工作,以后晉升也比較麻煩?!?/p>

讀博要通過臨床、外語、科研能力等一系列考核,需要努力備考,心理上也會感到緊張。

2.1.4 經濟壓力: 訪談對象表示,國家與學校每月補助二千元左右。

N5:“吃飯等基本生活是夠了,學費得父母支持。家里每年大概支持我兩三萬。這么大了還要依賴父母,心理上難以接受,覺得有點對不起他們?!?/p>

N8:“我是農村出身,父母無法幫助我,經濟壓力還是很大的?!?/p>

總體來講,訪談對象經濟上并不寬裕,多數感到捉襟見肘,需要家里補貼,少數家庭較為困難的同學經濟壓力更大。

2.2 主題2:人際關系

2.2.1 與導師的關系: 整體來說,多數訪談對象認為導師很關心自己的學業、生活,定期召開組會予以指導。

N7:“我老師每次跟我聊的內容一定會有三點,第一是工作,第二是讓我一定要好好鍛煉身體,第三一定要好好享受北京這個城市,他很親切,感覺就像父親一樣?!?/p>

也有個別訪談對象反映自己的導師比較冷漠,主要是工作關系,很少關注學生的情緒、思想和生活等。

N2:“我比較期待亦師亦友的關系,或是一個親切的長輩,事實上我的導師屬于稍微冷漠一點的,有時會特別嚴厲,我在學習、生活上有什么想法和困惑也不太敢跟她說?!?/p>

2.2.2 與同門的關系: 同門學長是訪談對象的另一主要人際關系。如果他們能夠幫忙或指點的話,就會少走一些彎路。

N9:“如果有問題需要幫助,肯定會跟師兄師姐們聯系,他們有需要也會跟你講,是互幫互助的狀態?!?/p>

總體來看,同門之間主要交流臨床學習工作上的事情,其他方面的交流因人、因科室而異。

2.2.3 與父母的關系: 多數訪談對象會和父母定期聯系,溝通交流較多,保持良好的關系。

N4:“每周和父母聯系,一般談日常生活、詢問我的情緒等,我的事情基本上都會跟父母說,感覺沒必要瞞他們,不開心的時候,就跟他們說不開心,開心的時候就把開心事告訴他們?!?/p>

N8:“平時做任何事情,遇到任何困難,父母無法幫助到我,還得完全靠自己?!?/p>

父母主要給予生活、心理方面的關愛和支持,當有不良情緒時多數訪談對象能得到傾訴和宣泄。也有少數同學和父母交流少,難以獲得來自家庭的經濟、情感等支持。

2.3 主題3:應對壓力的方式

2.3.1 認知與心理方面的調整: 面對臨床、科研以及考試等壓力,心理調整尤為重要。

N12:“發現自己有問題,會采取一些積極行動把苗頭扼殺掉。適當表達,展現自己的脆弱,大家會覺得你更真實,比一個人憋在心里被迫堅強好。我有自己的節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p>

不少同學能夠較為客觀全面地認識、衡量自己和周圍的人,認識到每個人出生的家庭、從小接受的教育不同,積極調整心態,減少與他人的盲目比較,有勇氣讓自己活得更真實,不斷肯定和悅納自己,努力做好當下事,減少對未來的憂慮,以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

2.3.2 態度和行為方面的調整: 與心理調整相對應,訪談對象在生活態度和日常行為方面也不斷調整。

N10:“在各科室輪轉見到各種各樣的病人,我覺得身體最重要,先保證睡眠,適當出去運動,煩的時候跟家人或好朋友傾訴一下,比較愿意跟身邊人聊天、傾訴,感覺就會好點了?!?/p>

大部分同學感到非常疲憊或意識到自己情緒不好時會選擇睡覺、運動、聊天等方式休息和放松,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不良情緒蔓延或加重,這是很積極的應對策略。

2.4 主題4:自我認識

訪談中發現,研究對象對自己有較為清醒的認識,積極向上、勤勉自律,比較謙虛和理性。

N1:“我不敢說自己聰明,只能說比較能吃苦,悟性好一點?!?/p>

N5:“我本身比較喜歡幫助人,希望從事能創造價值、有意義的工作,來這里讀研是我自己的選擇?!?/p>

N3:“從小到大都是一步一步踏實做事,這已經成為一種信念了?!?/p>

N7:“我是一個比較有計劃的人,從小就是先做事再玩?!?/p>

N8:“我是從普通學??忌蟻淼?身邊同學多數來自一些知名院校。我深知自己各方面遠不如人,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與其說堅持,不如說無路可退,只能往前走?!?/p>

研究對象對自己的個性、習慣、志向、優劣勢、周圍環境等有清晰的認知和判斷,這是既往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支撐其面對當前壓力和挑戰的積極心理品質。

2.5 主題5:對職業的認識和未來愿景

2.5.1 對職業價值的認同: 雖然現在非常辛苦,多數訪談對象還是認同臨床醫學的。

N6:“每月補助低也沒啥不平衡的,反正不是為賺錢來的。學醫肯定是為了治病救人,在這里能學到全國范圍內水平較高的一些診療方案,手術臺上也會給很多操作機會,能學到不少東西?!?/p>

訪談對象認為學醫最主要的目的是幫助別人,職業本身會帶來價值感和成就感,現階段雖辛苦但自己在不斷成長,心理還是比較平衡,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2.5.2 未來愿景: 多數訪談對象希望將來能兼顧工作和家庭生活。

N1:“我不奢求經濟多么優渥,希望有一個規律的上下班時間,能照顧家人,結交朋友,有時間培養下一代。畢業后更想回老家,成家后各方面都需要父母幫忙,父母歲數大了也需要我們照顧?!?/p>

N11:“我愿意去成長,但生活也很重要,我的生活不能全都是工作,要有屬于自己的時間?!?/p>

半數以上的訪談對象覺得在北京工作生活壓力較大,畢業后希望去離家近、壓力小點的地方。也有一兩位同學愿意留京,個別同學覺得未來不確定因素很多,等讀完博士再做打算。

3 建議

由于臨床學習或工作時間普通太長,科研和經濟壓力較大,同輩競爭激烈等諸多原因,導致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的焦慮程度較高,這既是困擾個體、亟待調節的心理問題,也是一個廣泛而嚴峻的社會問題,需從學生個體、教師及學校、家庭與社會等多個維度采取有效措施緩解壓力和焦慮,促進其身心健康。

3.1 個體層面

筆者發現訪談對象具有較為理性客觀的認知能力,對自我和周圍環境有清醒的認識與評估,生活態度積極,職業認同感較強,能夠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進行調節,努力做好當前事情。

應對是個體為減少或容忍壓力情境的內外需求而采取的認知和行為策略。積極應對主要采取有利于解決問題的行動和有效情緒調節來改變壓力狀況。消極應對則是以情緒表達、逃避壓力和社會孤立為主的方式,它可以在短期內緩解壓力但并不能解決問題,有時還會增加壓力、導致有害的生活方式。已有研究表明,許多醫學生同時采用兩種應對方式[4]。

因此,應著力培養醫學研究生個體有意識地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積極應對策略,通過處理造成問題的原因,直接減少或消除壓力。如想出幾種不同的解決辦法,分析比較各種辦法的優缺點,尋求最佳解決辦法;列出優先事項,確定行動方案,更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并立即采取行動等。研究表明,采用積極應對策略的學生具有自信、樂觀、易協作的特點,在實踐中能更好地適應環境要求,能夠積極尋求社會支持以求更有效地解決問題;身體狀況更好,情緒反應更穩定,滿意度和學業成績也較高[5]。

事實上,時間、環境、經濟條件、個體心理的改變等都可能導致個體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學校老師的適當輔導和咨詢可以改善醫學研究生應對策略的選擇和使用。

3.2 學校層面

醫學院校應更多關注臨床醫學研究生的身心健康,而非只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作為未來的醫生,其服務對象是病人,他們自身首先要身心健康。學校應給予他們更多人文關懷,努力為學生提供多種便捷、安全、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服務。對于經濟困難的學生,要重點幫扶和資助。積極建設有利于醫學研究生身心健康的文化氛圍、評價體系也勢在必行。

3.2.1 定期開展心理篩查,積極預防心理疾病:醫學院定期對所有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癥狀和危險因素的篩查是很必要的。篩查結果可以幫助學校制定合適的心理健康促進計劃,識別高危學生并采取措施積極預防[6]。由于心理健康問題被視為軟弱的標志這一觀念長期植根于醫學文化中,病恥感被認為是醫學生不愿尋求心理幫助的潛在原因,甚至傾向于否認生病[7]。因此,學校應加強心理支持和指導,包括普及心理學知識,開設與心理健康有關的課程和講座,提供安全有效、靈活可及的心理咨詢服務熱線等,鼓勵醫學研究生直面而不是回避問題。同時應向正在經歷嚴重焦慮和抑郁等癥狀的醫學研究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治療,注意保密和保護隱私。此外,醫學院可以組織一些減緩焦慮的項目,如生活技能訓練和正念療法等[8]。這些項目可由學生和教師組成,鼓勵更多醫生教師公開講述其所經歷的心理困境,分享心理調適方面的經驗,有助于糾正醫生必須精神堅強的偏見。這會對醫學研究生產生積極影響,幫助他們真實察覺和認識自身問題,主動傾訴和分享自己的情感,減少必須堅忍的壓力,從而在感到焦慮時能夠尋求幫助[9]。

3.2.2 調整評價體系,營造良好文化氛圍: 過度強調競爭極易導致緊張焦慮。學校應努力淡化、減少以分數為中心的評價體系。在不影響學業表現的前提下,建議將有些科目/項目的考核改為以ABCDE等有區分度的評價,既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又避免學生過度關注考試分數,有利于緩解一些負面情緒,促進同輩間的團結合作,增強凝聚力。

強調競爭和醫護人員自我犧牲的文化背景容易導致個體忽視自我照顧、難以平衡工作和生活[10]。訪談對象的現狀和對職業與未來生活的愿景都充分表明,工作生活的協調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和長遠發展非常重要。學校應給予醫學研究生平衡學業與生活的支持或建議,適度強調自我身心關照,提高其自我照顧的意識和技能,為處于關鍵過渡期的研究生群體應對終身學習營造友善寬松的文化氛圍。

3.2.3 注重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提高醫學研究生應對問題的能力:醫學院校教師是改變學生面對心理問題的關鍵實施者。教師群體要充分關愛學生,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幫助學生勇于接受挑戰,將挫折和失敗看作是學習的機會而非對自我能力或人格的否定。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更有可能制定合理的目標,靈活應對問題,不容易感到疲倦,面對壓力或情感、精神危機時能迅速恢復,從而促進個人情感、學業等方面的發展,提高生活質量和滿意度[11]。

3.3 家庭和社會層面

應對壓力是個體生存、成長、保持完整性的動態、持續過程。家庭、社會也是減少醫學生焦慮的重要方面。樂觀、問題解決能力、自我調節等內部因素和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結構、老師/同伴關系等外部因素都密切相關[12]。

對中國醫學研究生而言,家庭是重要的支持來源。上述訪談表明,得到家庭經濟支持、情感慰藉的學生身心健康狀況更好,良好的家庭功能與學生個體的心理癥狀呈負相關。家庭支持越多,學生焦慮程度越低。反之,沒有得到足夠家庭支持的醫學生更容易情緒衰竭[13]。此外,醫學研究生們最欣賞、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來自周圍的同學,他們面臨相同問題,覺得同輩是唯一能真正理解彼此的人。因此,促進家庭、同輩關系的和諧十分重要。有效的溝通交流有利于醫學研究生獲得來自家庭和同學的幫助,并能充分利用這些支持。

當前許多公眾對從醫人員的期望不切實際,過度期望他們自我犧牲、奉獻,使其在整個學習工作過程中深受社會輿論、文化和教育制度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公眾和醫療行業要充分認識醫學研究生未來從事的是關系到人生命安全的職業,必須重視這一群體的身心健康,努力營造對醫學生以及醫護人員尊重理解與寬容關愛的社會氛圍和政策支持,當他們行醫時才能以尊重和關愛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同行和患者,提供更安全優質的服務。對于經濟困難的醫學研究生,政府、社會應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以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減輕因經濟壓力帶來的焦慮。

4 本研究的局限

研究選取的訪談對象都曾認真思考過這些問題,并都采取積極應對策略進行調整,但不能因此推論該高校所有臨床專業一年級研究生的狀況;訪談對象來自北京某一醫學院校,不能推及其他醫學院校。

5 結語

臨床醫學研究生群體的焦慮狀況是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社會問題。它既需要個人具有成長型思維方式,采取積極應對策略動態調整;也需要教師的關懷指導和學校良好的文化氛圍與評價機制;更需要來自家庭和社會的諸多支持。只有多管齊下形成合力,才可能有效緩解這一人群的焦慮,增強其自我關照的意識和能力,促進身心健康,從而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職業認同和從業熱情,增強其對未來的信心和期望。

猜你喜歡
對象研究生心理
神秘來電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基于熵的快速掃描法的FNEA初始對象的生成方法
區間對象族的可鎮定性分析
論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
清退超時研究生是必要之舉
讓心理描寫點亮全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