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蹚出鄉村振興發展新路

2024-04-08 22:21
活力 2024年5期
關鍵詞:物業集體經濟集體

劉 平

(中共陽泉市委黨校,陽泉 045000)

引 言

當前,“三農”問題依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短板,通過激活鄉村的內源性力量并借助外部資源,充分謀劃、拓展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可以有效提升鄉村振興的效能。

一、相關概念及理論依據

(一)相關概念

1.村集體物業經濟的概念

村集體物業經濟指的是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部分搬遷安置村、城市近郊村全盤考量自身優勢,在土地等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的基礎上,集體成員有效利用集體資產、閑置資源,通過集體開發、轉包租賃、興建產業、運營資產等多種方式,使這些資產資源“動”起來、“活”起來,形成集體成員共同承擔風險、共同享受收益,以此實現共同富裕、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

2.目前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的一般模式

(1)留地利用型。一些村集體經濟組織充分利用搬遷安置村、城市近郊村土地價值高、流轉快的獨特優勢,在符合村土地總體建設規劃的條件下,通過自己開發或與其他經營主體合資、合辦等形式,興建鋪面、辦公樓、住宅等物業項目,通過租賃充實了村集體經濟的收入。

(2)盤活存量型。城市近郊村在搬遷后往往會留下大量閑置資產、土地。一些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其盤活,將閑置的舊廠房、樓堂及配套設施等通過收購、置換、改建等方式,或者將留存下來的建設用地及農戶不用的宅基地,在符合用地規劃的前提下,通過重建新的物業房產的形式,讓其進入市場交易,從而擴大村集體物業租賃收入。

(3)規劃調整型。近年來,一些城市近郊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自身交通便利、勞動力充足、消費市場開闊等天然條件,結合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以“節約用地、產業集聚”為宗旨,圍繞區域“土特產”優勢,將自然景觀、資源、資產以入股、分紅的形式發展塊狀經濟,參與現代農業的開發。

(二)理論依據

不同的學者或組織對“新內生發展理論”的理解大有不同,但仍可以概括出相同的一些理念:它作為一種地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理論,是在保護和尊重當地文化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并有效利用本地優勢資源、資產,并充分借助外部的市場、知識和網絡等資源,調動地方與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在內外部資源雙重動力的驅動下,激發當地的發展潛力,提升當地發展的自主性,構建符合當地利益的發展路徑?!靶聝壬l展理論”應用于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的探索,體現在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下,實現對搬遷安置村、城市近郊村各種閑置的資源、資產的挖掘并有機整合、融合,充分激發出村民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充分借助外部的資源力量,最終促進本地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共同富裕[1]。

二、目前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第一,村集體物業經濟的發展模式思路單一,難以科學地開發并利用地區的有限資源。村集體物業經濟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和城郊村,基本以衛生保潔、苗木綠化、底商租賃等淺層次管理為主要形式,還是一種低層次、低增長的發展模式,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究其原因,如今大多數村莊通過“帶頭人”規劃的方式來支配村資源的發展,這個“帶頭人”往往是村干部,而部分村干部在科學規劃、經營能力、整合要素等方面缺乏系統思維,這直接造成村集體物業經濟模式發展的創新思路較少。同時,受自給自足思想的影響,部分農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偏低,綜合素質不高。加之受市場經濟“利己”價值觀的影響,一些農民往往更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的發展,導致好的項目、想法難以落地。此外,部分農村地區對農民教育重視度不夠,即使有培訓課程,也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無法使本土農民盡其所長。

第二,資金缺口較大,村集體物業經濟的項目推進緩慢。一些村棚改項目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項目建設資金不足、安置進展緩慢、配套設施不健全的問題;而一些村集體經濟項目尚處于規劃中,項目受資金影響遲遲不能落地,項目推進緩慢。無論發展什么樣的村集體物業經濟模式,資金是最基礎的保證。但無論從內部還是從外部來看,資金融通的獲取都有一定的難度。這是因為內部融資主要來自當地農民的入股,而當前農民收入水平整體上較低,可以提供的入股資金較少;同時,村集體經濟組織公共服務負擔又過重。當前,村集體經濟承擔著地區的社會保障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基礎公共服務的大量支出,這些費用占到總支出的一半以上,而真正用于集體經濟經營的費用不到一半,過重的公共服務支出導致用于集體物業經濟經營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縮水。外部融資主要來自銀行貸款、政府扶持和外界投資。我國多數村集體經濟組織具有先天的局限性,產權制度改革不徹底,經營方式單一,資產變現能力差,缺少有效抵押物,很難從金融機構獲得大量的資金支持。而政府的財政扶持缺少穩定性,財政扶持力度不僅受到當年財政收支的影響,而且財政的資金支持也是短期的。在吸引外界投資方面,村集體物業經濟在我國發展不夠成熟,實力不夠穩固,投資者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在資金投入上比較謹慎。因此,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村集體物業經濟的融資難度,成為制約村集體物業經濟進一步拓展發展模式的瓶頸。

第三,年輕化、專業化的人才缺乏,村集體物業經濟管理運營能力偏弱。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農村優質勞動力外流。近年來,雖然我國城鄉在加速融合,但是在平臺視野及軟、硬件資源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在城市虹吸效應的影響之下,農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流向城市。二是高素質人才留不住、引進難。富有吸引力的薪酬和福利是留住人才建設鄉村的關鍵。而實際上,許多返鄉創業的能人雖然有加入村干部隊伍的意愿,但工資待遇、發展前景與村干部所擔負的“三農”任務相比,在自我評價上感覺不對等。一些本土的職業農民受農村政策、環境的影響,不能有效發揮他們的能力和價值,致使人才流失,更不用說引入專業型的經營管理人才。農村的資金、政策、發展環境,可以說整體的營商生態決定了難以形成專業經營人才集聚的洼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優質人力資源要素得不到優化配置,制約了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的開發與拓展。

三、拓展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路徑探析

(一)以黨建引領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的政治方向

第一,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的政治站位。在拓展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過程中,基層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以農民為中心的目標取向,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堅定、積極進取的村級“兩委”干部隊伍,關鍵選好支部帶頭人,充分發揮支部書記的“頭雁”效用,著重從本地區的發家能人、返鄉創業人員、返鄉高等受教育者中選拔基層干部,打造團結進取的黨組織工作團隊。第二,加強農村基層干部的領導能力。①努力提升個人本領。農村基層干部要及時了解村集體物業經濟在我國的發展狀況,跟進國家對其的政策要求,還要有意識地借助現代傳媒、科技等工具,培養并提升自己捕捉市場信息的能力、項目的決策能力,以及應對風險的變通處理能力等,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效率。②提升農村基層干部領導廣大農民的組織力。通過政策宣講活動、借鑒先進地區的村集體物業經濟的發展模式,打開農民的視野,讓農民認識到發展好農村集體物業經濟與實現自身富裕的密切關系,關注農民需求,回應農民關切,調動村民參與建設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在黨的領導下實現村集體物業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第三,落實基層干部激勵機制。比如細化考評機制,將干部引領農民群眾發展村集體物業經濟獲得實績與評先評優等掛鉤、與職位提拔相掛鉤。

(二)創新發展模式,為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拓寬道路

第一,編制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規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方面,在認識上高度重視。通過政府搭建平臺引入專業機構,對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整體謀劃指導。在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上進行成本估算、方案制定,以提高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探索的市場化、專業化水平。另一方面,在編制規劃內容時,要以黨的相關會議精神為指導思想,抓住政策的發展機遇,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統一布局,科學合理地編制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規劃,以提升資源的集聚力。第二,探索、優化集體物業經濟發展的多種模式,打破區域限制,實現聯村(區域)共建。在產權明晰的情況下,整合資源和資金,采用混合所有制經濟形式發展異地置業、飛地經濟,實現更大規模的經營,獲取更大的收益。一方面,可以立足于各基層黨組織,在鄰村黨組織的聯建機制下,帶動人才互動、資源互享、產業互育、環境互顧,探索出村集體物業經濟跨村聯營新模式。另一方面,可以立足當地已有優勢項目,將單個難以擴大提升優勢項目的行政村聯合起來,實現跨村股份聯合,各集體經濟組織平均占股,成立聯合社或公司,并在各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做到股份量化,保障農民利益。第三,堅持開放理念聯合外部多元主體。新形勢下發展村集體物業經濟,要堅持開放共享的理念,學習先進地區發展理念,立足農業縱向探索三次產業融合,以適應市場發展要求,實現產業提質升級。比如,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宣傳效果較好的電商公司進行合作,加強數字鄉村建設,充分發揮電商優勢,利用短視頻平臺等做好“土特產”文章。同時,可以探索基層黨組織聯合龍頭企業或者產業園區的組織形式,或是村集體經濟組織聯合其他經營主體,引入職業經理人,共同開發運營村集體物業資產,多角度挖掘優勢,拓寬發展思路,探索出更具發展能力的組織發展模式,從而多方面增加村集體的經營性收入,實現村集體物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

(三)加強政府政策扶持,為拓展村集體物業經濟模式創造良好環境

1.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第一,加大財政稅收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在財政政策上,可通過優惠政策來調動農民合作組織、集體企業等參與主體的積極性,以“間接幫扶”的形式實現。還可優化農村的軟、硬件環境,形成吸引優勢生產要素的洼地,以“外圍支持”的方式實現。二是在稅收政策上,對優勢項目模式發展中產生的稅費,在政策范圍內要盡最大所能予以減免,從而降低運營成本。第二,加大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可以將村集體物業經濟作為農業信貸的重點,為其提供信用擔保;也可以通過發行新基建債券或彩票來探索創新型融資模式。第三,加大用地的政策支持力度。農村集體土地被國家建設征用后,政府在土地規劃中要優先考慮,適度留出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發展村集體物業經濟。同時,創新發展思路,加快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與農村的“三產融合”“三變”改革相融合,探索村集體物業經濟多樣化的發展模式。

2.全面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第一,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更多考慮人口、村莊結構變化的基礎上,統籌布局,優先建設既方便群眾生活、又方便促進生產的項目,推動物聯網、互聯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第二,優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體系。聚焦養老、教育、醫療,通過遠程會診、流動服務車等創新模式,讓農民享受到便利的服務。同時,持續完善農村教育體系,開闊農民視野和提高素質。在農村地區,除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力度,還應結合實際發展需要引入專項教育。比如,政府搭建學習涉農資源信息庫平臺,引進科研院所、涉農高職院校的經營管理專家、學者和社會上的涉農技術能人,與村集體進行長期穩固的教育培訓聯結,主動協調、邀請專家和人才下鄉開展研學和指導工作[3]。

(四)積極開發人力資源,為拓展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做好人才儲備

第一,培育新型本土職業農民。拓展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需要立足于本土農民,充分發掘本土人才的潛力。①正確遴選培育對象。讓真正扎根鄉村,又迫切需要提升素質和能力的人優先接受培育。②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培訓要接地氣,緊緊圍繞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實際與農民的需求展開,重點關注發展急需的關鍵技術、經營管理知識等開展培訓,要著力在輪崗鍛煉上下功夫,通過實踐進一步強化理論吸收。③采取多樣的培訓方式。把培訓辦進田間、合作社和企業,或到先進地區實地觀摩,或采用“互聯網+農業”共建共享學習資源。④加強持續跟進服務。加強與培訓對象的聯系,對發展村集體物業經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解答。

第二,完善人才引留機制。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充分發揮“村兩委”在人才引留上的積極作用。①在政策支持中引留人才。要優先提高人才的薪資、社保和民生方面的待遇。特別是在薪資待遇、職稱評定上,要以拓展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實效為標準,對做出突出貢獻的能人要提拔與重用,暢通人才上升的激勵通道。②在項目發展中引留人才。村集體在選擇“造血”項目時,要結合引入人才的專業特點,讓人才在拓展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模式中得到培養、經受鍛煉、實現其自身價值,使其對農村地區的發展前景充滿期望,從而為村集體物業經濟發展注入鮮活的生命力。

猜你喜歡
物業集體經濟集體
我為集體獻一計
村集體經濟是如何“無中生有”的?——楊陵區農村集體經濟的成長之道
壯大集體經濟的武夷山市實踐
物業服務
地鐵車輛段及上蓋物業開發一體化探討
新時代如何增加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
警犬集體過生日
奔跑吧,村集體經濟組織!
動物集體賣萌搞笑秀
QQ群在線集體備課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