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發展、柔性知識集成與課程育人

2024-04-08 17:23張舒羽張玉喜陳晶瑩
教育教學論壇 2024年6期
關鍵詞:課程育人全面發展

張舒羽 張玉喜 陳晶瑩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的豐富,大眾的教育需求在數量和質量上也不斷提高,因此需要提供與人們知識需求相匹配的教育,從而進一步推動整個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將全面發展觀與高校課程教學相結合,深入認識學習、教學以及學生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分別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分析課程育人中存在的問題,探索通過柔性知識集成途徑實現課程教學和育人的雙重目標,使全面發展與課程育人相結合,為培養符合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提供支持與保障。

[關鍵詞] 全面發展;知識集成;課程育人

[基金項目] 2019年度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改項目“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的金融專業課程育人機制研究”(JG2019B11Z)

[作者簡介] 張舒羽(1974—),女,河北邯鄲人,產業經濟學碩士,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金融專業課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06-0169-04 [收稿日期] 2022-11-29

引言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就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方針。2001年5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1]從我國不同時期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標可以看出全面發展觀的形成過程及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屬性,大學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有利于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更有利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更好地符合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近期和長遠的需要。課程教學是各階段教育的基礎和重要媒介,大學教育通過課程體系的構建來完成相應的培養目標。由于其直接面向國家和社會需要的特點,使得課程的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能力的遞進培養和逐步提高。大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雖然具體課程內容有所不同,但能力的培養是連續且要求一致的,從而保證大學教育能夠系統實現學生向專業人才的轉變。在課程教學中只有始終貫徹面向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思想,才能夠真正實現大學教育的目標。

一、基于全面發展觀的學習認知

(一)學習與德育

學習需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在面對挑戰時能夠勇往直前。學習的動力不僅來自對知識的追求,更源于對家國的責任感。只有真正認識到學習的意義,才能夠激發學習的潛力。學習不只是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更是磨煉意志、品質,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因此學習與品德教育密切相關。

(二)學習與智育

學習不只依靠天賦,更需要后天的努力。人們在學習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將知識內化的過程,也是心智全面成長的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通過不斷實踐和反復思考習得的,高效的學習往往意味著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豐富的解決問題經驗的結合。

(三)學習與體育

體育具有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功能和價值。體育的范疇十分廣泛,除了大眾熟悉的球類、田徑以及武術等常見的運動項目外,還包括棋牌以及電子競技類項目,由此可見,腦力運動也是體育運動的一部分。學習與體育并不是孤立的,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對大腦的挑戰和潛力挖掘,同時也在培養大腦和身體的良好協同。

(四)學習與美育

經濟和金融是社會科學的范疇,其發展成果亦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的結果。隨著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的思維和行為也在發生著改變,這些改變會反映到經濟和金融活動中。通過經濟、金融等專業的學習和研究,人們可以觀察到社會之美、不同思維以及文化之美。正是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今天的多元化世界,也為人類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五)學習與勞動教育

勞動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是人們在實踐中學習的過程。對于大學生來說,它就是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是培養其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作為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勞動教育還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在實踐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思考,體現個人價值,獲得成就感,從而激勵大學生不斷進取,成為兼具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專業人才[2]。

綜上所述,基于全面發展觀的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的目標是多元化的,學習是德智體美勞的全面體現,學習成績不只是智力水平的體現,更是學生毅力、恒心、勇氣、誠實、勤奮等品質以及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對于學習成績的正確認識,能夠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態度,嘗試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解決具體問題,更好地適應學習生活。目前,大學的很多課程實施累加式考核、過程考核,考核的方式多樣化,全過程地考核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這樣能夠更全面地衡量學生在基礎知識、理論、方法以及應用等方面的效果。

二、課程育人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課程育人是將課程教學與育人相結合,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實現育人目標。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是教師與學生,因此,其育人目標的實現需要兩者的密切合作,以每門課程的教學為基礎,在課程體系中不斷遞進,逐步完成專業知識的傳授、應用能力的培養、職業素質的養成,并且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下將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來分析課程育人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是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參與者,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承擔者,但教師在教學和育人中的作用亦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

首先是課程的連續性問題。課程體系的建立應與專業知識的系統性特點相適應,同時結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安排課程的先后順序,由淺入深,由基礎到核心,完成專業知識的學習。高校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專業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專注于一門或者少數幾門課程,對其他課程的了解程度不夠,比如不了解前續課程的具體授課內容和深度,與本課程在內容上的交叉程度,后續課程對本課程內容的應用需求等,從而使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不夠強、學時利用效率不高。因此,需要提高課程內容上的連續性,實現后續課程對前續課程的全面和充分應用,前續課程針對后續課程的需要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理論和方法的教學,從而提高整個專業課程學習鏈條的銜接程度和效率,使得學生在知識的學習和應用上能夠保持較好的連續性和系統性,進而提高應用能力培養效果。

其次是課程的一致性問題。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緊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專業課程內容的變化亦如此,整個課程體系都要不斷調整。這就需要高度的一致性,每門課程都要與時俱進,才能使整個課程體系協同發展。目前,高校主要通過定期的專業培養計劃更新對專業課程體系以及教學內容和學時等進行適時調整,但仍很難保證課程變化的一致性。通過增設新專業、停招舊專業,建設全新的專業課程體系來實現與需求的適應,這一路徑往往需要比較大的投入,較難持續進行,因此仍須在課程體系上加以改進。只有實現課程體系的一致性,才能保證課程內容的連續性,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一致性。

最后是課程的創新性問題。大學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群體,專業課程的教學也要根據教學對象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不能夠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即使教學內容的安排很合理和完善,也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

(二)學生方面

隨著高校的擴招,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高校,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波動加大,因此對于學生的適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能夠根據具體工作崗位的要求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就對學生四年的大學學習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學習效果方面,學生群體中能夠起到帶動作用的學生在數量上有所增加,但占比并未上升,這一部分學生往往目的明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比較強,學習效果也比較好。作為中間部分的學生數量在增加,占比也不斷擴大,從而導致整體學習效果有所下降,這也是大學課程教學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由于大學之前的教育大多以應試為目的,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受應試觀念的長期影響。在學習思維方面,步入大學階段后,應試觀念的影響還將延續,如果不能改變學生的應試思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那么大學教育的目標將難以真正實現,對于學生的未來成長也將產生不利影響。在溝通交流方面,由于通信工具及技術的普及,學生更習慣于借助手機、社交平臺等進行溝通,而線上教學的開展又進一步減少了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機會。這導致部分學生在遇到疑問時,難以通過及時的溝通獲得有效的指導,不斷累積的結果是影響到整個課程的學習效果。

學生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主體,受學校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改變著學校的整體氛圍。不同的大學其環境因素可能差別很大,尤其是大學所處的地理位置、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以及學校自身的條件等方面,由此產生了各具特色的學校文化。學生在適應學校環境的同時,產生了與時代發展同步的共性需求以及與自身發展密切相關的個性需求,使得教師在教學時要與時俱進,也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多元化培養上進行創新[3]。

三、基于柔性知識集成的課程育人路徑探索

(一)全面發展與柔性知識集成

知識集成,就是將已有知識通過集成產生新知識的過程。廣義的知識集成可以是包括所有知識在內的集成過程,而狹義的則可以是專業知識的集成,而專業知識本身也是集成的結果。知識集成可以根據所集成已有知識量劃為不同的層級,基礎層級的知識量較少,可能是以一個概念或者理論為核心的集成過程,包括發展脈絡、應用方法、發展前景等內容的梳理,也包括分析這些內容獲得的關于其產生和發展的內在規律性等新知識;越高層級的知識量越多,集成難度也會增加,所需的軟硬件要求都會提高。知識在具體運用時,一般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而是與其他知識共同作用。不同的問題,集成的結果也會不同。因此,知識集成本身亦是創新的過程,不管是功能上的創新,還是知識本身的創新[4]。

柔性知識集成是指將全面發展觀融入課程教學過程,教師通過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需求和特質識別、獲取、共享、綜合組織課程內外的相關知識,探索知識創新的奧秘,思考與他人以及社會的聯系,并將所學、所思、所得應用于實踐,在形成新的知識體系的同時,達到教學和育人的雙重目標?;谌嵝灾R集成的課程育人模式應以課程教學為基礎,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以知識集成能力的培養為主線,將專業課程教學與知識集成相結合,在知識學習的深度上尋求突破,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5]。

(二)柔性知識集成與課程育人

將柔性知識集成應用于課程教學,首先須要探討其適應性問題,尤其是面對教學中的新形勢、新問題。一是學習內容的更新問題。知識量的快速增長,使得如今的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更多,同時要在原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持續建立聯系,來提高汲取知識的效率,這也為知識集成增加了難度。二是課程之間的聯系問題。從基礎教育開始,各門課程就是界限分明的,課程內容也是專注度極高的,缺乏交叉或者融合,因此產生了課程在重要性上的差異。在大學階段,這一問題同樣存在,在教學中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同,對于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認識不足,也不利于所學知識的集成。三是課內課外的關系問題。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教師會通過布置的作業來深化課程知識,同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和檢驗教學效果,因此,課后與課程有關的學習活動也屬于課程教學的范疇。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都是課程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一定限制,課外的學習活動就成為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課程知識、培養應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集成也需延伸至課堂之外。

要想解決上述問題,就要實現專業課程的真正融合,兼顧課內教學和學生的課外學習,充分考慮學生學習與應用專業知識的需求,在每一學年或者每一學期,結合該階段知識的學習組織相應的專業實踐活動。在課程的安排順序上,應先安排學習和實踐中需要的基本能力相關的課程,例如信息素養課程;之后學習專業的基礎概念和理論,學生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獲得對所學內容的全面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最后是綜合性方法的學習,學生可以在集成的基礎知識、理論和信息技術手段的基礎上構建初步的分析思路,選擇正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使理論與實踐有效銜接。

從學生能力培養的角度,要將柔性知識集成融入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習能力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自學能力更是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能力之一。課內知識的學習是自學能力培養的基礎路徑,將實踐教學所需應用能力的培養融入理論教學,學生在每門課程的學習中都將進行知識集成的應用和實踐,在此基礎上對課程知識進行重構。在應用能力培養方面,應更多采用基于問題導向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由實際問題出發,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提出觀點或想法,綜合運用已有知識集成成果和經驗進行分析和驗證,通過討論進一步反思觀點以及驗證過程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得到對于知識的創新理解。

結語

通過柔性知識集成將全面發展與課程育人相結合,學生的全面發展可以通過專業課程教學體系這一路徑得以實現,在知識集成的過程中打破專業課程的界限,將專業知識依據應用功能進行整合,同時基于自身發展的需求對專業知識進行重構,獲得并積累創新的經驗,深入理解專業的價值,提升創新能力,找到自身未來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柔性知識集成與課程育人的結合仍存在諸多挑戰,按照應用的需要如何重新組織專業教學內容,如何設計具體的課程教學活動,以及如何形成切實可行且高效的教學運行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EB/OL].(2001-05-29)[2022-06-19].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0920.htm.

[2]曲霞,劉向兵.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內涵辨析與體系建構[J].中國高教研究,2019(2):73-77.

[3]幸泰杞,苑津山.困境與突圍:普通大學生在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中的身份定位與意義探拾[J].江蘇高教,2022(10):67-73.

[4]謝友柏.設計科學中關于知識的研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要考慮的重要問題[J].中國工程科學,2013,15(4):14-22.

[5]蔡猷花,陳國宏.知識集成研究綜述[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22(6):15-22.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Flexible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Curriculum Education

ZHANG Shu-yu, ZHANG Yu-xi, CHEN Jing-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enrichment of materials, the demand for education is increasing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education that matches peoples knowledge needs,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oncept of student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with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teaching, and the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urriculum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plores the way to achieve the dual goal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education through flexible knowledge integration, so as to combine student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with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provide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training professionals who can meet the demand of n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knowledge integration; curriculum education

猜你喜歡
課程育人全面發展
開發校本德育課程扎實推進課程育人研究
課程思政:大學通識教育改革新視角
五項教育,推進中職?!队嬎銠C基礎》課程育人
生態育人之初探
如何做好新時期的黨政工作
體育教學基本原則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
將素質教育滲透課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簡析體育教學的重要性
建筑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
教師·上(2016年3期)2016-04-1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