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飼草科技讓千畝鹽堿灘獲“新生”

2024-04-08 01:52歸靜武艷玲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草原工作站
中國畜牧業 2024年4期
關鍵詞:榆陽區鹽堿地苜蓿

文|歸靜 武艷玲(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草原工作站)

各種鹽堿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實質主要是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地面作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從而使鹽分在集鹽地區的土壤表層逐漸積聚起來。鹽堿地的生產與發展受自然條件如地形、地貌、氣候、土壤及水文地質等方面的影響,也受人為活動如耕作方式、利用情況等因素的影響,有原生鹽堿地和次生鹽堿地。輕度鹽堿地pH值為7.1~8.5,中度鹽堿地pH值為8.5~9.5,重度鹽堿地pH值為9.5以上。輕度和中度鹽漬化土地上一般可以生長植物,只是長勢會受到抑制,重度鹽堿化土地上一般植物是無法生長的。我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各類可利用的鹽堿土資源約5.5億畝。由于找不到合適的植物和改良方式,輕度和中度鹽堿地作為一種寶貴資源被浪費。

國際對鹽堿草地開發利用為40%左右,采用特有的生物修復技術改良鹽堿地,特別是植物+微生物的模式,具有成本低、效果顯著、對環境影響小的優點。我國針對鹽堿草地的開發利用研究占比小于10%,鹽堿草地多使用耕地改良模式、水利工程措施和土壤改良劑等措施,改良效果差、成本大,對環境負面影響較大。如果通過篩選、引進和種植耐鹽堿植物來改善和利用鹽堿地,具有改良效果好、成本低、對環境友好的特點,同時能產生較大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一、榆陽區鹽堿地現狀

陜西省鹽堿地面積為15.320萬公頃,約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7%。其中鹽堿農耕地8.324萬公頃,占全省農耕地的2.3%左右,集中分布在榆林。榆林鹽堿地主要分布在本區長城沿線以北的風沙灘地區及無定河中上游河流兩岸。榆陽區北部風沙草灘區既有原生鹽堿地也有次生鹽堿地,鹽堿地主要集中在川道。此次改良的地塊為次生鹽堿地,20世紀80年代后期,人口外出較多、村莊空心化、留守村莊的人基本是沒有勞動力的老年人,因耕作壓力大村民逐步將離村相對較遠的大面積灘地撂荒,經過近20年的荒蕪,到2018年撂荒灘地都成了“草皮灘”且不同程度鹽堿化,其中輕度和中度鹽堿地較多,特別是水庫河口附近鹽堿化程度更為明顯。

榆陽區是養殖大區,全區全年禁牧,加之耕地非糧化政策的限制,飼草料嚴重短缺,如果在鹽堿地上種植適應鹽堿的飼草料,既可以改良土壤,解決牧草短缺問題,增加農民的收入,還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改善。

二、鹽堿地改良技術

榆陽區通過三年多的鹽堿地改良試驗,讓鹽堿荒地成為飼草拓面增量的重要區域。對撂荒鹽堿灘稍加整理,深翻施肥種植優質飼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使近千畝鹽堿灘獲得了“新生”。

1.深翻土壤。深翻土地可以疏松土壤,降低地表鹽分,提高土壤透水保水性能,抑制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蒸發,防止底層鹽分向上運行而導致表層積鹽,有利于種子發芽成活。同時深翻可以有效防治多年生的雜草及病蟲害,減少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2.施肥措施。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有機質含量,減少水分蒸發。有機肥能提高土壤的緩沖能力,降低土壤堿性,腐殖酸鈉還能刺激作物生長,增強抗鹽能力。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機酸,既可以中和土壤堿性,又可加速養分分解,促進遲效養分轉化,提高磷的有效性。

3.耐鹽品種的選擇。紫花苜蓿屬多年生豆科牧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素有“牧草之王”之美稱,具有耐寒、耐旱、耐鹽堿、耐瘠薄等特性。苜蓿種子細小,苗期對鹽分非常敏感,建植成功后,苜蓿的耐鹽能力提升,同時可以降低土壤含鹽量。苜蓿適應鹽堿地的生長機制:一是發達的根系可以從土壤深層獲取水分,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根瘤可以為植被提供充足的氮素,不僅可以提升草地生產力、提高草產品的品質,還可以恢復草原生態,向鹽堿灘要“蛋白”;二是苜蓿為多年生飼草,可以減少土壤耕翻,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形成;三是植被覆蓋較少土壤蒸發,阻斷鹽分移動;四是耐鹽性苜蓿品種可以調控Na+和K+吸收,調節離子平衡,減少Na+的毒害,同時根系可以積累Na+來緩解其對葉和莖部的毒害作用,同時根部降低對Na+吸收,將其隔離在液泡中以降低離子毒害,維持滲透調節,具有較好的抗鹽脅迫的能力。

種植技術:鹽堿地改良方案符合《人工草地建設技術規程》(NY/T1342-2007)和《紫花苜蓿種植技術規程》(NY/T2703-2015)的要求。

(1)整地施肥。紫花苜蓿是深根型牧草,適宜深翻,一般深翻30~40厘米,采用圓盤耙、釘齒耙耙碎土塊,不得有大于2厘米的土粒。深翻盡量縱橫交錯多次進行。底肥為有機肥,施肥量為30千克/畝。底肥播入深度為10厘米。

(2)種子選擇。選擇高產、優質、抗病、耐鹽堿、耐寒、耐旱的紫花苜蓿。種子質量達到二級以上,符合國家種子分級標準。

(3)播種期。榆陽區適宜播種期安排在降雨來臨前進行種植(4~6月,或者8月),如果沒有降雨需要進行灌溉作業。

(4)播種方式。條播:一般條播行距20~30厘米,播帶寬3厘米。播種深度視土壤墑情和質地而定,土干宜深,土濕則淺,壤土宜深,黏土則淺,一般2~3厘米。

(5)播種量。播種量遵循適量播種,合理密植的原則。播種量為2千克/畝。

(6)播后管理。盡可能輔之以松土、封育禁牧和生物災害防治,為草種入土扎根吸收營養創造有利條件。在苗期和孕穗期結合降雨分次追施尿素(或有機肥);對缺苗率超過10%的地方及時移栽或補播。紫花苜蓿病蟲害較多,常見病蟲害有霜霉病、銹病、褐斑病等,可用波爾多液,石流合劑,托布津等防治。蟲害有蚜蟲、浮塵子、盲蝽象、金龜子等,可用樂果、敵百蟲等藥防治。但一經發現病蟲害露頭,即行刈割喂畜為宜。每次刈割后要進行追肥處理。

(7)收獲。刈割時間:在花蕾期末至初花期,采用人工收割或機器收割,一般留茬高度在3~5厘米為最適高度,秋季最后一次刈割應在生長季結束前20~30天結束,過遲不利于植株根部和根莖部營養物質積累。秋季最后一茬留茬高度在5~7厘米。收割時注意天氣變化,不重不漏,割茬整齊有利于刀口愈合與再生長。收割后的苜蓿在田間晾曬至水分下降在20%以下可加工和貯藏,選擇干燥、通風、防水、防鼠的專用貯草棚和專用的草種貯藏室。

三、效益分析

榆陽區鹽堿灘改良種草近2000畝,通過近幾年的研究,鹽堿灘改良種草既可以滿足養殖業飼草需求,避免種植戶種草“無地可種”、養殖業“與糧爭地”的現象,還可以挖掘鹽堿灘潛力,實現“生態+經濟”綠色發展、循環發展。

1.經濟效益。鹽堿地環境中的“鹽脅迫”效應讓植株的可溶性蛋白質、可溶性糖、有機酸等物質增加。牛羊采食鹽堿地上的牧草后,其肉質品質會得到提升,營養成分、食用口感、食品安全、售賣價格等方面均明顯優于普通農牧產品。2019年榆陽區共改良播種紫花苜蓿970畝,當年沒有產生效益,2020—2022年每年收割兩茬苜蓿,畝可產干草穩定在500千克左右,畝產值可達到1100元以上,年收益可達106.7萬元左右。改良的2000畝苜蓿每年可以受益220萬元以上?;謴秃蟮牟莸匕l展節糧型畜牧業,把優質的耕地資源節省下來進行糧食作物種植,提高經濟收入。

2.社會效益。提高鹽堿地的利用率和生產力可以提高牧草產量,緩解草畜矛盾,轉變傳統的畜牧業發展方式,夯實了畜牧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促進畜牧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進而推動項目區經濟繁榮和社會和諧穩定,體現了經濟開發與資源保護的有效統一。

3.生態效益。鹽堿灘改良種苜蓿后,區域內草層高度、草地植被蓋度、優質飼草收獲頻度和產草量都得到明顯提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恢復土地活力,減少碳排放,鹽堿灘改良種苜蓿后,原植被稀疏的草皮灘草地綜合覆蓋度達到90%,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據測算一畝生長茂盛草地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0千克,產生氧氣40千克,那么2000畝改良鹽堿地能有效增強草地的碳匯功能,可減輕氣候變暖帶來的生態災難。

榆陽區2000畝鹽堿地的改良和治理,為更多鹽堿地的改良提供了思路。但針對pH不同的鹽堿地,要精準了解每塊地的鹽堿化程度,采用不同處理措施,如灌溉排鹽、深翻處理、施肥處理或者刮除表層鹽漬等,選擇耐鹽堿的植物。合理開發和利用鹽堿土資源應采取綜合治理的改良措施,將工程措施、農藝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學改良措施有機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實現鹽堿土資源的系統改良和高效利用。同時要轉變思想,將鹽堿地改良由“改良”向“預防”轉變,防止產生新的鹽堿地。

猜你喜歡
榆陽區鹽堿地苜蓿
陜西榆林榆陽區:盤活伙場資源 拓寬增收渠道
苜蓿的種植及田間管理技術
榆陽區文化館:“魅力榆陽 多彩非遺”榆陽區首屆泥娃娃節系列活動
苜蓿的種植技術
張巍婷 鹽堿地上拓出“常豐”路
鹽堿地枸杞提質增效關鍵技術
三種土壤改良劑對鹽堿地冬棗園的影響
追趕超越看榆陽
榆陽區紫花苜蓿需水規律與灌溉定額
苜蓿:天馬的食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