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臍針對胸腔鏡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效果

2024-04-08 04:36趙慶盼王絢高楊方潔
河南醫學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惡心胃腸功能胸腔鏡

趙慶盼,王絢,高楊,方潔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a.麻醉科;b.針灸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術后胃腸功能紊亂(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PGID)是術后頻繁發生的生理性或病理性胃腸道反應[1-2]。胸腔鏡手術患者PGID的發生率較高,PGID主要表現為腹脹、惡心嘔吐、排氣排便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康復,增加住院費用高達15%[3]。據報道美國行胸腔鏡手術的患者中PGID持續時間超過5 d的占40%,每年用于防治PGID的花費總額高達數十億美元[4]。

臍針療法是結合現代醫學解剖知識總結出來的新興針灸療法[5]。臍部是人體最大的全息元,位于人體腹部中央凹陷位置,在任脈上,為陰中之陰,與機體消化系統息息相關。研究發現臍針能有效改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心理精神狀態,提高生活質量[6-7]。因此,本研究將臍針療法引入到胸腔鏡患者PGID的預防中,探討臍針對胸腔鏡術后腹痛、腹脹、惡心嘔吐、排氣排便等癥狀的作用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全麻下行胸腔鏡手術的120例患者。納入標準:(1)能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年齡18~80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Ⅰ~Ⅱ級;(3)擬于全麻下接受擇期胸腔鏡手術;(4)未參與其他臨床研究;(5)無認知障礙、精神異常、交流障礙,無器質性疾病。排除標準:(1)妊娠、哺乳;(2)腸道手術史;(3)臍部或臍周有濕疹、炎癥、潰瘍或較大瘢痕組織;(4)因器質性疾病出現腹痛腹瀉。退出標準:(1)因嚴重不良事件退出;(2)無法配合完成本試驗研究。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2021HL-239-01)。兩組患者基本信息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信息比較

1.2 隨機與盲法

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臍針組和對照組。本研究由專人負責,完成后交給數據錄入者錄入數據。數據錄入由專人負責,不參與干預、評價,由雙人錄入、以備查錯。療效評價者不參與干預治療,統計分析者不知道分組信息,由研究人員獨立進行統計計算。

1.3 干預方法

術前1 d,對患者進行術前評估以及簽署知情同意書?;颊哌M入手術室首先進行雙腔管插管全身麻醉:連接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無創血壓,于局麻下行橈動脈和中心靜脈穿刺,并監測有創動脈血壓和中心靜脈壓。所有患者均接受三孔法胸腔鏡手術,手術醫生于胸腔鏡下使用直線切割縫合器進行手術部位切除,然后沖洗胸腔,雙肺通氣檢查確認無出血及漏氣后,于觀察孔處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隨后關閉切口。

患者蘇醒后進行隨機分組,如進入對照組,不做處理。如進入臍針組,由針灸科醫生給予臍針治療:針具為一次性1寸毫針,進針部位用碘伏消毒,以臍蕊為中心,向相應的臍壁橫刺,針刺艮位、巽位、坤位、乾位,進針深度為0.5~1寸,留針30 min。干預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如發生面色變蒼白、冷漠,應立即停止穴位刺激,監測血糖,若發生低血糖及時給予靜脈葡萄糖處理。氣管導管拔管后第1次干預,術后 1~3 d每天早上7:00—11:00完成30 min干預。

1.4 觀測指標

兩組患者均于術后第1~3天12:00以后在病房評價并記錄療效、術后并發癥、不良事件,第3天評估時間不早于術后72 h。(1)第1次排氣時間:即術后第1次排氣時間點與拔除氣管導管時間點的間隔。(2)第1次排便時間:即術后第1次排便時間點與拔除氣管導管時間點的間隔。(3)正常飲食恢復時間:即術后第1次經口進普食時間點與拔除氣管導管時間點的間隔。(4)惡心:術后第1~3天,記錄受試者是否惡心,并用數字評價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8]評價惡心程度(無惡心0分,輕度惡心1~3分,中度惡心4~6分,重度惡心7~9分,劇烈惡心10分)。(5)嘔吐:術后第1~3天,記錄受試者是否嘔吐及嘔吐的次數。(6)切口疼痛:術后第1~3天,記錄受試者是否切口疼痛,并用視覺模擬評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輕微疼痛,可以忍受0~3分;疼痛影響睡眠,還能忍受4~6分;疼痛劇烈或難忍7~10分)評價切口疼痛程度。(7)腹脹:術后第1~3天,記錄受試者是否腹脹,并用Likert 5級評分法評價腹脹程度(完全不脹1分,較不脹2分,不確定3分,較脹4分,非常脹5分)。(8)首次床旁活動時間:即術后第1次自行下床活動的時間與拔除氣管導管時間點的間隔。(9)臍針施針過程中的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胃腸功能相關指標

兩組正常飲食恢復時間、首次床旁活動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臍針組第1次排氣時間、第1次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臍針組惡心、嘔吐、腹脹、切口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指標比較

2.2 不良反應及并發癥情況

兩組患者在臍針施針過程中均未出現不良反應。兩組患者術后均無并發癥及不良事件發生。

3 討論

胸腔鏡術后PGID發生率較高,本研究對照組患者PGID發生率高達78.33%,給患者帶來極大的不適感,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PGID的病理生理學很復雜,這其中涉及炎癥、神經和免疫介導機制。祖國傳統醫學認為外科手術為金刃之傷,失血、麻醉導致機體氣血運行無力,氣機受阻、氣滯血瘀;中焦氣滯,則見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肛門排氣排便困難。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胃為24~48 h,小腸為0~24 h,結腸48~72 h,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術后72 h的PGID癥狀。

本研究采用臍針療法提前干預,氣管導管拔管后第1次干預,術后1~3 d每天早上7:00—11:00完成30 min干預,上午7:00—11:00行臍針治療可達到助陽散寒、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目的,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臍針在祖國傳統醫學經絡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刺激神闕穴達到調理脾胃、促進運化的效果。研究表明臍針能夠調節機體胃腸動力,對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9]。本研究結果與其觀點一致。臍部與人體五臟六腑、皮毛筋骨、四肢百骸、經絡、情志變化等息息相關,把肚臍看作一個八卦結構以便解讀人體信息、診斷疾病。八卦是易學理論的基礎,包括乾卦、兌卦、坤卦、離卦、巽卦、震卦、坎卦和艮卦。其中艮卦象征山,有靜止之意,五行屬土;巽卦象征風,五行屬木;乾卦是時刻在運動的宇宙,五行屬金;坤卦象征地,代表腹部,五行屬土。胃腸功能紊亂常見噯氣、食欲不振等不適,“脾主運化”“肝主疏泄”,因此PGID落臟在脾與肝,對應五行在土與木,金與土,即本研究選取的艮位、巽位、坤位和乾位。

PGID在臨床上有3種類型,包括急性胃擴張、術后腸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POI)以及術后惡心嘔吐。急性胃擴張是由于麻醉因素、患者因素以及手術因素共同導致的術后胃腸道并發癥,本研究患者均未出現急性胃擴張的癥狀。POI是指手術后暫時發生的生理性或病理性進食障礙及一系列胃腸道癥狀[10]。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脹、惡心、嘔吐、腸鳴音減弱或缺失、肛門排氣和(或)排便障礙等。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腹脹評分、切口疼痛評分高于臍針組,術后第1次排氣時間、第1次排便時間長于臍針組。目前國外研究人員一致認為POI是手術后不可避免的胃腸道并發癥[11]。POI多發生在術后2~3 d,胃部手術POI發病率為11%~16%,結直腸POI發病率為10%~30%[11]。POI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延長住院天數,增加醫療費用,甚至增加術后30 d并發癥發生率[12-13]。POI患者術后30 d內,合并肺部并發癥的病死率增加20%,合并心血管并發癥的病死率增加15%,合并膿毒血癥的病死率增加10%[14],因此降低術后POI發生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術后惡心嘔吐是腔鏡全麻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在女性、老年、吸煙、易焦慮患者中的發生率高[15]。研究表明大手術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高達35%~50%[16]。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惡心評分、嘔吐次數均高于臍針組,表明臍針對胸腔鏡術后患者惡心嘔吐有較好的預防效果。

4 結論

臍針能夠減少胸腔鏡患者術后PGID發生率,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在胸腔鏡患者PGID的預防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具有臨床指導意義。

猜你喜歡
惡心胃腸功能胸腔鏡
四磨湯口服液對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促進患者子宮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研究進展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題出的太惡心
胸腔鏡胸腺切除術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中轉開胸的臨床研究
護理干預對腹膜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作用分析
胸腔鏡下T4交感神經干切斷術治療手汗癥80例報告
胸腔鏡診治胸部刀刺傷的價值
改良足三里穴位注射對直腸癌Dixon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