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沒有玻璃,刮風下雨該怎么應對?

2024-04-09 05:09萬物知識局
人生與伴侶·共同關注 2024年2期
關鍵詞:窗欞雨簾風雨

萬物知識局

在古代,窗戶是房屋中重要的構成部分,然而,古代的窗戶多為木窗,上面貼著紙,地勢較低的地方則被羊皮紙覆蓋。

在刮風下雨的天氣里,紙糊的窗戶很脆弱,手指輕輕一戳都會被戳出一個洞,顯然無法有效阻擋風雨的侵襲。

那古代的人們在遇到刮風下雨的天氣時又會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呢?

窗戶,作為建筑中的一部分,承載了人類對于采光、通風和觀景的需求,窗戶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洞穴居住時代。

人類最早使用石頭或獸皮制成的遮蔽物來遮擋開放的住所,這種遮蔽物既能保護住所內部不受風雨侵襲,又能在適當的時候讓陽光和新鮮空氣進入。

這種材料也可以看作是最原始的“窗戶”,人需要窗戶,這一直都出于我們對陽光、對新鮮空氣的向往。

不過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窮人連紙糊的窗戶都安不起,古代紙張的制作工藝可比今天的復雜多了,需要經過多道工序。

制作前需要收集優質植物纖維,如桑樹皮或麻、黃麻等植物的纖維,然后將這些纖維進行精心加工,經過漂洗、浸泡、搗爛、過濾等多個步驟,最終形成紙漿。

接著,將紙漿均勻地涂抹在細竹篾上,經過晾曬和壓制,最終成為完整的紙張。

由于當時生產水平有限,原材料的獲取和加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而且,優質的原材料本身就非常珍貴,這也足以說明古代的紙肯定不是人人都能用上的。

所謂“洛陽紙貴”“一紙千金”,就不用多說了,而在普通人家,連窗欞都沒有,又怎么可能還用紙來糊窗呢?

現在不是還有一個成語叫作“甕牖繩樞”來專門形容家庭貧苦嗎?用破甕口作窗戶,用繩子縛著門樞。

也就是說普通人只能用一些破舊的瓶瓶罐罐來當作窗戶,甚至還只能用一根繩子當門軸。

當然,這是最貧苦的人家才會落魄到這種境界,一般普通的人家,還是能夠用得起一塊木板的,在沒有雨的時候,就直接將木板取下來透風,而有雨的時候,就把木板釘在窗上,這樣就可以簡單地擋雨了。

回歸正題,那些有條件用紙糊窗戶的人家在刮風下雨的時候該怎么維護呢?

首先,古代人們在遇到刮風下雨的天氣時,會選擇使用窗簾來阻擋風雨。不過在古代這不叫窗簾,叫做“隔雨簾”。

古代遮雨簾的材質多種多樣,最早出現的遮雨簾多采用竹子或者木條編織而成,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風雨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遮雨簾的材料也逐漸豐富,布料、紙張、絲綢等材料被廣泛運用。

隨著這些材質的運用,遮雨簾的造型和色彩不斷豐富,在保護窗戶的同時也增添了一份雅致和藝術感。

一般來說,遮雨簾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多設有繩索或輪軸,利用人力將遮雨簾拉起,使其形成斜面,讓雨水流向一側,不侵蝕地面。

下部則通過重物或固定設施,使遮雨簾能夠穩固地掛在需要遮蔽的地方。這種細致的結構設計,能夠保證遮雨簾在雨天可以有效地遮擋雨水,為使用者提供了可靠的保護。

當然,古人在制作這種簾子時會非常注重其設計,古人行事造物,處處都要講究“吉祥如意”的蘊意,在簾面上常繡有吉祥圖案或者描繪山水、花鳥的圖畫。

同時,一些豪華的宮廷遮雨簾上還可能鑲嵌著寶石、珍珠等裝飾,使其更加華麗,以體現貴族的地位和尊貴。

材料堅韌,質地密實,這些遮雨簾不僅可以有效地阻擋外界的風雨侵襲,還能夠有效地隔絕外界的惡劣天氣,保護室內的生活環境。

古代人們也會在窗戶外側搭建遮擋物,比如,他們會在窗戶外側懸掛竹幕,或者種植一些茂密的爬藤植物。

這是一種更迂回或者說“雅致”的方法,中國千年來一直講究“含蓄”,這些遮擋物可以起到不那么明顯且能防風擋雨的作用,避免刮風下雨直接侵襲窗戶。

此外,古代人們還會在窗戶的內側涂抹一些特殊的涂料,也就是“油紙”。

這些涂料主要是由植物油、礦石顏料以及其他特殊材料混合而成,涂抹在窗戶的內側可以增加窗戶的密封性,防止風雨灌入室內。

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紙糊窗戶在刮風下雨時的不足,我們所熟知的油紙傘,大致和這種窗戶上的紙是一種材料。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還逐漸產生了一種“明瓦”,也就是說不用在窗戶上糊紙,而可以糊上“瓦”了。

這種瓦和蓋在屋頂的瓦不同,它的材質相對來說更輕薄透明,通常明瓦是用蚌殼精細打磨而成的,那這種材料有多精細呢?

一塊蚌殼也就巴掌大小,需要經過洗、晾、切、磨、打眼等多個工序,最終打造出來的成品就是晶瑩剔透的薄薄一片。

將這種材料安置在窗戶上,就能起到比紙更好的透光效果,而且更加美觀。幾乎可以算是今天玻璃窗的“貴替”了。

不過,由于明瓦的制作工序過于煩瑣,成本太高,最終還是很難普及。

我們可能會產生一個疑惑。玻璃早在明瓦之前就出現了,在戰國時期我們就有制作玻璃的粗略技術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工藝精良的玻璃制品傳入中國,到了清代,朝廷甚至還會設置專門的制造玻璃的部門。

那為什么古人不用玻璃來制作窗戶呢?

其實古代中國的玻璃制作工藝相對落后,雖然玻璃在中國傳入很早,但受到制作工藝、原材料、技術傳承等因素的限制,中國古代玻璃制作并未達到西方同期的水平,因此,中國古代并未形成大規模生產玻璃窗戶的條件和需求。

而且中國的氣候條件也對玻璃窗戶的普及產生一定的影響,傳統建筑多采用通風透光的木窗結構,而較少采用密封性更好的玻璃窗戶,再加上審美情趣等因素,古人更傾向于選擇紙、紗、絹等材料來糊窗戶。

當然,古人在建筑房屋時就會提前考慮風雨這些因素,所以古人在設計窗戶和房屋結構時大有講究。

傳統的中國窗戶多采用格窗結構,窗欞的設計是古代窗戶的重要特點,常見的有琉璃窗欞、木雕窗欞等。

窗欞的設計在為房屋提供通風散熱功效的前提下,有效地增加了窗戶與室外空間的接觸面,所以,在下雨天氣到來時,窗欞本身就能阻擋一部分雨水進入。

而且窗戶在設計的時候,工匠會特意將窗欞打造成“內嵌”的形式,窗戶深嵌于墻體,那么四周的墻體就會為窗戶提供一個天然的庇護的場所。

除了具備遮風擋雨的功能,窗欞更是古代獨特的裝飾品嗎,工匠們還會以木雕、磚雕、石雕等藝術形式進行裝飾,來增加其中的建筑美感。

不僅窗欞的設計講究甚多,在房屋總體建造上,古人也會將防雨的原理融入其中。

古代建筑的結構設計著力于在屋頂和外墻上提高防水能力,古人會根據當地的降雨情況和地理環境,合理設計屋頂的坡度和排水系統,將雨水迅速排除。

我們今天比較南北方的建筑差異,就會發現北方的建筑屋頂總體偏向平緩,而南方的屋頂弧度就明顯更加傾斜,這就是南北方降雨量大小差異的具象化體現。

同時,古代建筑外墻在材料的選擇和施工工藝上也進行了精心考量,古代建筑采用多層外墻結構或外涂防水材料,增加了外墻的抗水性,確保了房屋的防雨效果。

古代人們為解決刮風下雨的困擾,采取了種種應對措施,通過各種辦法盡可能地保護室內環境免受惡劣天氣的侵害,足以顯示古人的智慧。

猜你喜歡
窗欞雨簾風雨
風雨不動安如山
江南窗欞文化在拼布服飾品中的運用
風雨面前我們一起扛
羊城快速通道
最特別的旅行小貼士:尋找故宮里的窗欞
春歸
四十載風雨人大路
going Coastal
飛來一只小蝴蝶
捉片烏云做雨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