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價值與路徑探索

2024-04-09 05:09宋細蓮
人生與伴侶·共同關注 2024年2期
關鍵詞:協同心理健康育人

宋細蓮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主力軍,承擔著民族復興的發展重任。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與復雜的社會形勢,高校必須開展必要的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來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與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其解決各種現實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畢業后更好地立足社會、報效國家。因此,協同育人已經成為當下高校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

課程思政是指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高等教育的全過程,旨在通過深入挖掘不同專業的思政元素,充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健全人格,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公共基礎課,旨在通過理論教學與心理咨詢等形式引導學生積極應對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并養成良好的品行。由此可見,雖然兩者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存在諸多差異,但是兩者都將培養學生精神品質、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作為教育目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課程思政教育的具體載體,兩者存在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本文以此為基礎,深入研究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的現實價值與融合路徑,旨在為高等院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提供思路與借鑒。

一、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的現實價值

課程思政教育重在塑造學生的道德品格,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情緒調控能力,兩者協同育人能夠形成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有助于院校培育出德育素養與心理素質雙全的高質量人才,更好地應對社會各行各業旺盛的人才需求。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推動大學生思想修養與心理素質全面發展

課程思政教育旨在通過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進行引領和塑造,從而達到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目的,進而作用于學生后續的成長與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多關注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社交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旨在通過普適性與針對性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等,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戰勝心理困難、養成良好心態。二者的協同教育能夠有效推動大學生實現思想修養與心理素質的綜合發展。具體來說,大學時期的青少年正處于校園與社會的交叉口,現實困境與心理難題往往相互交織,而單一的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無法解決當前階段大學生面臨的各種問題,只有讓心理教育擺脫專業化束縛,提高課程思政在心理教育過程中的滲透力,真正做到以心養性、以德樹人,讓兩者共同作用于學生成長,才能使學生在面對一些現實困境與心理難題時,既能夠從客觀層面分析現實問題的成因,又能從個人角度出發對自身心理做出調整??傊?,二者的協同育人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緒觀念、提高情緒控制能力、獲得與調整心理狀態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提高應對挫折和困難的勇氣與自信心,提升解決各類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平衡大學生個體發展與人際交往之間的關系

課程思政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家國意識、責任意識、集體意識等宏觀意識,重視引導學生關注他人利益和他人需求。通過開展課程思政、舉辦各類集體性的社會實踐與公益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導其將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心理健康教育強調學生關注個人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旨在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一道理,明白健康的身體與健全的人格是服務人民、服務社會乃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崇高理想的基本前提。因此,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育人能夠有效平衡兩種教育目標與教育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只有實現個體發展與關注他人之間的平衡,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三)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

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以思政課程為教學基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教育導向,通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豐富大學生的思想情感,促使其產生社會責任感,自覺加入弘揚社會正氣的隊伍中。另外,課程思政教育也重視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人文素養教育及傳統文化教育,深度挖掘與利用這些思政教育資源,既能夠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又能夠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人文情懷,了解自強不息、堅持不懈、奮勇拼搏等精神的現實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與集體利益觀念,更好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將課程思政與心理健康進行融合并協同教育,能夠使學生在堅定正確政治信仰的同時保持心理健康。此外,豐富的課程思政實踐也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事務、關心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而將學生培養成擁有健康心理、政治信念堅定、有一定自律意識與責任意識的合格公民。

(四)助力素質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階段的踐行

進入新時代,我國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從最初的“實施素質教育”轉變為“發展素質教育”,這不僅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方向上的重大變化,也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發展素質教育的重心在于五育并舉、因材施教,而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育人在推動五育并舉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兩種教育教學手段的相互借鑒與融合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因材施教。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分別強調學生價值觀念的養成與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在課程思政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合思政教育能夠將價值引領、思想升華融入學生的情緒與情感當中,從而做到情知互補、知情合一。情感與實踐的相互補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也是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標,更是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推手,不僅使學生的心理認知與思政認知由靜態的知識掌握轉為動態的情緒和情感體驗,也使傳統的顯性教育逐漸轉化為體驗性更高的隱形引導,既更新了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呈現形式,又進一步豐富了當代道德情感教育模式,引發了師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新思考。

二、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

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育人工作應當立足高等教育全局,充分利用高校校園資源與地方思政資源,凝聚各方力量,在科學分析與把握當代大學生發展規律與成長特點的基礎上,找準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讓兩者共同助力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與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找準課程思政與心理健康的契合點,促進教學內容深度融合

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育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等意識形態的教育難度大大提升,除了大力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外,也要重視思想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產生大多與其思維方式、思想觀念有密切聯系,因此要想切實解決其心理問題,就必須借助課程思政教育的影響力?;诖?,高校應當利用培訓與宣傳等方式,讓專業教師樹立協同育人理念,通過深入研習課程思政內容與心理健康知識找到教育內容中的契合點,從而在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適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環節,把思想引領、價值引導與心理疏導進行充分結合。具體表現為在講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課程思政案例時引入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課程思政的理想信念教育為例,教師在講述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與歷史故事時,可以通過讓學生總結歷史人物在應對歷史問題中體現出的心理特點來引出心理健康教育話題,并鼓勵學生學習歷史人物體現出的積極正面的心理情緒,引導學生認識到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與心理調適能力是化解不良情緒、解決各類現實問題的重要前提。此外,對某一學生的道德敗壞行為進行批評與教育時,不應當局限于道德品質這一思政角度,還應當從學生心理健康的角度探究其產生此種行為的心理根源,找到其心理困擾,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以糾正學生的錯誤心理,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二)綜合運用多元教學手段促進課程思政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滲透

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育人并不是單一地將教學內容結合就能實現,還需要考慮二者在教學手段上的有機融合與互相滲透。大學生已經擁有獨立思考能力與質疑能力,專業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大學生的這一特點,用啟發式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與心理健康內容進行深入思考。例如,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現實中的社會問題和人文問題,發現案例中人物的情緒需求與心理需求,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以加深學生對課程思政知識及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除啟發式教學外,教師還應加強合作式教學的應用,在理論性的課程思政教學中組織小組討論,在項目式的課程思政教學中組織小組合作,以促進學生間不同思想與觀點的碰撞與交流,讓大學生能夠對專業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有清晰認知,并通過集體協商與探討的方式獲得解決途徑,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自身政治素養與心理素質的提升。

(三)加強專業教師思政素養與心理素養建設,增強協同育人效果

作為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師主體,專業課教師的思政素養與心理素養對協同育人效果起著關鍵作用,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為此,高校應當重視教師的素養建設,通過多方舉措強化師資力量,助推協同育人進程。一方面,高校應當為專業教師提供定期的校內素養培訓與校外學習機會,或邀請地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專家在校園開設課堂講座,向教師傳授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與內容設計方式,使教師了解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引導專業課教師在提升專業教學能力之余,多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態、情緒狀態與心理健康問題,提升教師的協同育人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應鼓勵教師自主了解與學習信息化教學技術,逐漸養成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豐富協同育人形式的教學習慣,提高教育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進而滿足學生在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學習需求,提升協同育人效果。

(四)重構課程思政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評價機制,引導育人方向

課程思政育人的實質是塑造學生優秀的品格,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要求是培育學生飽滿的精神狀態,這兩種教育的內容與目標具有關聯性。開展二者的協同育人工作需要在育人效果評價機制層面打破專業壁壘,融合評價標準,從評價的內容、原則、方向、激勵措施等方面重構院校協同育人評價體系,這既是提高協同育人效果的關鍵舉措,也是對專業教師育人目標、內容、手段的指導與引領。在評價內容上,高校應當把學生的學習行為、道德行為、社會適應性、人際關系、心理生活質量等心理健康評價內容融入理想信念、愛國情懷、道德品行、知識見識、奮斗精神等課程思政的評價內容中,在內容上做到協同評價,并采取立體的評價方式,運用“定量+定性”的雙重評價方式來完善評價體系。另外,高校應完善協同評價形式,在傳統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增加學生互評,開通以互聯網平臺為主的教學評價渠道,對學生的內在動機與外在行為進行全方位評價,形成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評價體系。

三、結語

學校是培育學生道德品質、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重要陣地,完善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是新時期思政教育的重心,構建社會主義心理服務體系是新時代心理學教學工作者的新方向。因此,課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育人工作應聚焦新時代的新思想,從內容、手段、師資、評價體系四個方面探索協同育人路徑,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助力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作者單位:南昌理工學院)

猜你喜歡
協同心理健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協同進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