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視域下的甘草科研知識圖譜構建及可視化分析

2024-04-09 02:56何微微張亞龍席少陽黃璐琦
中草藥 2024年7期
關鍵詞:熱點發文甘草

何微微,張亞龍,席少陽,黃璐琦,晉 玲,

1.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海南 ???571137

2.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3.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藥資源中心,北京 100700

4.西北中藏藥協同創新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5.隴藥產業創新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00

6.甘肅省珍稀中藥資源評價與保護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甘草為中醫臨床常用中藥,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1],因其在臨床上使用頻次高,素有“十方九草”之說?,F代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400 多個化合物,包括黃酮類(甘草苷、異甘草苷、甘草素、異甘草素)、三萜類(甘草酸、甘草次酸)、二苯乙烯類、香豆素類等多類成分,具有抗腫瘤、抗炎、抗病毒、抗抑郁、抗心律失常、抗氧化、保肝、神經保護以及免疫調節等藥理作用[2-6]。甘草也是藥食同源食品,其衍生食品、飲料、甜味劑、抗氧化劑等在食品行業廣受青睞[7-8]。此外,甘草提取物和部分次生代謝產物具有抗菌消炎、美白祛斑、舒緩抗敏和抗氧化等功效,被廣泛添加于各種美容護膚產品中[9-10]。目前,甘草已從一種傳統中藥衍生為一類多效益產品,其多維應用和廣闊市場依托于海量的科學研究。自21 世紀以來,一大批科研人員投身“甘草研究”,相關科研成果持續產出,甘草的生長特性、化學成分、藥理活性、作用機制等被逐漸闡明,甘草類藥品、食品、化妝品等應運而生。截至目前,“甘草科研”熱度依舊,但其研究內容繁復零散,研究熱點與前沿并不十分清晰,科研熱點與行業發展重點也存在偏差。鑒于此,本研究采用情報學多源數據融合與驅動可視化技術,分析2000—2021 年甘草研究領域的文獻資料,構建作者、發文機構、國家、關鍵詞等甘草科研知識圖譜,以期探明甘草的研究現狀,明確研究熱點和前沿動態,為經濟新常態下的甘草科研創新及甘草產業發展提供科學參考和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國內外核心論文數據庫收錄的甘草相關研究文獻為基礎數據,應用新型文獻計量軟件Coocation(COOC),通過對數據的綜合抽取和清洗進行數據的預處理[11-12],具體見表1。采用主題詞檢索方式,對2000—2021 年有關文本數據進行檢索與導出,采用COOC 12.8 軟件分別對中、英文文獻數據進行提取、去重、合并同義詞等標準化處理,最后得到英文文獻383 篇、中文文獻41 819 篇,共計42 202 篇文獻作為本研究的原始數據。

1.2 研究方法

采用COOC 文獻計量分析軟件對檢索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原始數據;再采用COOC 軟件及VOSviewer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和多維關系構建,包括(1)分析發文量、發文期刊、高被引文獻,了解甘草科研態勢和前沿方向;(2)構建甘草科研網絡圖譜,明晰甘草研究領域國家、機構、作者間的合作關系;(3)構建關鍵詞共現圖譜并進行聚類分析,明確不同時段、地域(國家/省份)間研究熱點與前沿動態的分布特征、演化趨勢。

2 結果與分析

2.1 發文量

不同年度發文量的變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某一領域學術研究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趨勢,是衡量科研概況的重要指標[13-14]。以“1.1”項所得文獻資料為原始數據,對甘草研究領域高貢獻度的國家/省份、機構、作者、學科類別進行年度發文量分析,分別得到甘草研究國際和國內發文量情況(圖1、2)。

圖1 甘草研究國際發文量概況Fig.1 Overview of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on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research

由圖1 顯示,2000—2021 年,國際社會對甘草的研究熱度持續走高,共有383 篇甘草研究文獻被發表(專指收錄于Web of Sciences 核心合集),有60 個國家、526 個機構、1 879 個作者參與了相關研究。發文量最高的國家(圖1-A)是中國,其次是印度、伊朗、韓國、日本、德國等,中國的發文量自2004 年起就穩居年度第1,且年度發文總量遠高于其他國家;甘草的國際研究機構中發文量前10 的機構(圖1-B)均隸屬于中國,中國科學院發文最多,其次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沈陽藥科大學、寧夏醫科大學等醫藥類高校和機構;2006 年前,外國學者AKAO T、TANI T 是甘草科研論文的主要高產作者(圖1-C);2010 年后,中國學者GAO Wenyuan、WANG Juan、WANG Yang、LI Jing、LIU Shujie 等的發文量持續增加,成為了甘草研究的中堅力量;據Web of Science 的學科研究類別,國際學術環境中與“甘草”研究相關的高頻學科主要是藥理學與藥劑學、植物科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化學、醫學、綜合與補充醫學以及食品科學與技術(圖1-D)。由圖2 顯示,2000—2021 年,國內甘草研究領域發文量呈現先增后趨于穩定的態勢,發文總量可觀,共計產出中文文獻41 819 篇,有34 個省級行政區,22 955 所機構,79 437 名科研人員參與了相關研究。從地域來看(圖2-A),北京和天津是國內甘草研究的核心科研陣地,江蘇、山東、廣東、湖北、甘肅、浙江、上海等省區也是甘草研究的主要區域,發文量均在1 000篇以上;發文量前10 的機構(圖2-B)中有9 所為中醫藥院校,其中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的發文量均在700篇以上;高產作者(圖2-C)主要是王文全、段金廒、王付、劉穎、李明、劉春生,其發文量均在70 篇及以上;學科歸類(圖2-D)顯示,中醫與中西醫結合、中藥與方劑、臨床醫學、獸醫、作物、化學工程等是國內甘草研究領域的高頻學科,相關發文量均在1 000篇以上??傮w來看,2000—2021 年,甘草的科研熱度持續走高,國內外研究發文總量可觀;中國是甘草研究的主要科研陣地,其中華北、華東區域對甘草的研究興趣較高;國內各省市的醫藥院校(尤其中醫藥院校)是甘草研究的主體機構,所屬師生是甘草科研產出的主要群體;國際社會對甘草的科研定位主要是“天然藥物”,生物學、化學、藥理學是其關注的高頻學科;國內研究對甘草的定位更多元,中醫藥、獸藥、食品、作物等都是國內甘草研究的高頻學科。

圖2 甘草研究國內發文量概況Fig.2 Overview of publications on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research in China

2.2 發文期刊

期刊是學術論文和科學報告最重要的來源和指標,通過對期刊載文量分布的分析,可確定某一領域的核心方向和研究價值。運用COOC 12.8 軟件對甘草科研論文的發文期刊進行整理分析,并統計載文量前10 的國際、國內期刊情況,見圖3-A、B。數據分析顯示,2000—2021 年,有208 本國際期刊刊載了甘草研究相關論文,其中載文量前10的國際期刊如圖 3-A 所示,Journalof Ethnopharmacology、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 andAlternativeMedicine、Molecules、PlantaMedica等期刊收錄的論文較多。分析高載文量國際期刊的收稿要求可知,化學成分、藥理作用、中藥配伍、中醫臨床應用、臨床用藥規律分析、分子生物學研究、細胞及基因表達等是甘草國際研究的熱門領域。由圖3-B 可知,中醫藥類專業期刊是國內發表甘草研究論文的主要刊物,其中《中醫研究》《實用中醫內科雜志》《新中醫》3 本期刊的載文量依次排名前3,各自的載文總量均超過700 篇。分析高載文量中文期刊的收稿要求可知,中藥臨床用藥規律、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是國內甘草研究的熱點關注內容。

圖3 甘草研究的高產期刊發文量Fig.3 Publications volume of high-yield journals on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research

2.3 高被引論文

高被引論文可間接反映該領域科學研究的影響力和熱點方向。運用COOC 12.8 篩選甘草研究領域的高被引文獻并進行統計分析,分別得到甘草研究國際、國內高被引文獻年度分布情況,如圖4-A、B所示。統計分析顯示,國際研究層面,甘草研究的高載文期刊與高被引論文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關系;2000—2021 年,共有43 篇文獻的被引頻次超過30 次,合計被引頻次達5 028 次。從高被引文獻年度分布情況(圖4-A)來看,研究時段內甘草的科研熱度不斷提升并趨于穩定,發表的高質量論文量較多,2014 年后,高被引論文的數量基本都能超過全年發文量的5%。其中“查耳酮異構酶基因過表達與誘導處理相結合提高甘草毛狀根培養物中黃酮類化合物的產生”[15]一文被引頻次最多,合計100多次。國內研究層面,有86 篇甘草研究的中文文獻被引頻次超過80 次,合計被引頻次達12 447 次。由圖4-B 顯示,研究時段內高被引文獻數量的年度占比呈現先增后降,最后趨于穩定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甘草研究的大多數高被引文獻集中發表于2000—2006 年,高被引文獻快速積累,表明“甘草”已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相關研究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國內發文中引用最高的是蘭州大學李明等[16]發表的“干旱脅迫對甘草幼苗保護酶活性及脂質過氧化作用的影響”。綜合來看,2007 年是“甘草”科研產出的分水嶺。2006—2007 年,國際、國內科研領域均發表了一批數量可觀、質量尚佳的甘草研究性論文;2007 年前,國內甘草研究論文迅速積累,奠定了“甘草”科研熱的基礎;2007 年開始,甘草研究在國際科研領域持續走熱并穩定產出。

圖4 甘草研究的高被引論文年度分布Fig.4 Annual distribution of highly cited articles on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research

2.4 科研合作

2.4.1 甘草研究領域的全球合作分析 運用VOSviewer 軟件對甘草國際研究數據進行跨地域合作態勢可視化分析,并構建國家合作網絡共現圖,見圖5。分析結果顯示,全球有30 個國家參與了甘草研究,其中中國的科研產出量最多,國際發文共231 篇,遠高于伊朗(第2,31 篇)和印度(第3,25 篇)。從國際合作來看,參與甘草研究國際合作最多的國家也是中國,中國與16 個國家累計達成甘草科研合作30 次,中國與美國、韓國、德國的合作最為頻繁,與伊朗、土耳其、印度等國家的合作較為密切。國際科研合作也促生了一批高質量的甘草研究性論文,如2006 年中美合作發表了“中藥五味子和甘草激活大鼠孕激素X受體并增加華法林清除率”[17],被引146 次;2013 年比利時、智利、捷克3 個國家合作研究并發表了高質量論文“采收時間對光果甘草化學特性和生物活性的影響”[18]。

圖5 甘草研究的國家合作網絡共現圖Fig.5 Co-occurrence map of national cooperation on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research

2.4.2 甘草研究領域的機構合作分析 分析各科研機構的發文量以及機構間的科學協作態勢可以反映出甘草研究領域各科研機構的貢獻程度以及影響力。運用VOSviewer 軟件分別構建甘草研究國際、國內科研機構合作網絡圖,如圖6-A、B 所示。從國際層面(圖6-A)來看,全球共有129 個機構參與了甘草研究,機構間合作26 項,其中高貢獻度機構主要有天津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大學、沈陽藥科大學等;從國內層面(圖6-B)來看,國內1 535 個機構參與了甘草研究,達成合作4 182 項,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國內各省市的中醫藥類高校是甘草研究的主體機構;其中,天津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科研機構在國內、國際甘草科研領域均具有較高的貢獻度與影響力。從國內研究機構合作網絡來看,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與其他機構間合作頻次最高,與80 余個機構累計合作350 余次,共計發表文章1 400 余篇;天津中醫藥大學次高,與其他30 個機構累計合作300 次,共計發表文章600 余篇。

圖6 甘草研究的機構合作網絡Fig.6 Cooperation network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2.4.3 甘草研究領域的作者合作分析 分析科研人員在甘草研究領域的發文量與科研合作頻次,探析甘草研究團隊的科研人員構成,有利于促進科研成果的交流與團隊間的協作。運用VOSviewer 軟件分別構建甘草研究的國際、國內作者合作網絡圖,如圖7-A、B 所示。由圖7-A 顯示,國際甘草研究領域有27 位學者協作構成了4 個科研團體,達成了77 項科研合作。其中GAO Wenyuan、LIU Shujie、WANG Juan、LI Jinxin、WANG Rui、MA Bingliang、ZHOU Tian、LI Jing、LIU Ying、REN Guangxi 等學者在甘草研究領域貢獻較高,學術影響力較大;以上學者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中藥復方研究、化學、藥理學等;分析學者的背景發現,大多數合作主要發生在具有相同國籍或具有相同機構背景的作者間。由圖7-B 顯示,國內甘草研究領域有2 302 個學者達成合作7 133 項,作者通過合作關系聚成了多個研究群體,以王文全、王付、段金廒、劉穎、李明、鐘贛生、劉春生等為中心的研究群體發文量大且合作密切,表明研究者在甘草研究領域有一定共識基礎,但合作主要以機構內部合作為主;國內研究高貢獻度作者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藥用植物學、中醫臨床研究、中藥學、中藥藥理學、分子生藥學、功能代謝組學研究等領域。綜上可知,中國學者是甘草研究的主體人群,但作者合作存在機構、地域局限,建議加強跨背景、跨機構、跨國家的合作以及學科交叉,促進團隊合作與學習,為甘草領域的跨越式、多元化發展做出貢獻。

圖7 甘草研究的作者合作網絡Fig.7 Cooperation network of authors 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research

2.5 研究熱點分析

2.5.1 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 學術論文關鍵詞作為研究核心和學科信息標簽,可以反映論文的內容和研究方向,而聚類分析則可以直觀地顯示關鍵詞之間的關聯程度和集群關系,因此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能更準確地揭示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19]。本研究運用VOSviewer 軟件,采用余弦相似度算法,對甘草國內外研究的關鍵詞進行共現聚類分析,以連接線的寬度表示節點間的關聯強度,相同的顏色表示研究主題相似的關鍵詞聚類集群,分別構建國際、國內甘草研究的關鍵詞共現聚類知識圖譜,如圖8-A、B。

圖8 甘草研究的關鍵詞共現聚類圖譜Fig.8 Keyword co-occurrence cluster map 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research

由圖8-A 所示,從國際層面看,甘草研究的熱點關鍵詞主要是 licorice、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GlycyrrhizaglabraL.、glycyrrhizic acid、liquiritin、flavonoids、pharmacokinetics 等,間接反映出甘草的國際研究熱點主要是不同來源甘草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國際論文關鍵詞共現形成了3個主要的核心聚類集群,揭示出國際科研環境中甘草研究的3 大主題:①基于化學方法對甘草有效成分的研究,主要是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指紋圖譜、液質聯用與氣質聯用等技術對甘草的化學成分進行提取、分離、測定研究和開展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活性成分篩選與藥動學研究[20-21];②基于基原及藥理活性對甘草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不同來源甘草的藥理藥效與遺傳多樣性[22-23];③基于生長條件及基因表達對甘草的研究,主要研究影響甘草生長的基因與環境因素及不同生長條件下甘草的生長特性、生源途徑、藥理活性等[24-25]。

由圖8-B 所示,國內甘草研究的熱點關鍵詞主要有甘草、炙甘草、甘草酸、中醫藥療法、用藥規律、臨床觀察、芍藥甘草湯、醫案等,反映出國內研究的核心熱點是甘草的中醫臨床用藥規律;中文文獻關鍵詞共現形成了3 個明顯的關鍵詞聚類集群,反映出國內甘草研究的3 大主題:①對甘草傳統功效的現代化應用研究,基于甘草的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等傳統功效,研究甘草在肝炎、腫瘤、炎癥等西醫臨床疾病診治中的應用與療效[26-28];②對甘草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的研究,采用現代分析技術與方法,對甘草及其復方制劑開展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鑒定研究及活性成分篩選與作用機制研究[29-31];③甘草及其復方的中醫臨床應用研究,從中醫臨床用藥特點出發,探析中藥甘草的配伍規律、臨床療效與藥理作用[32-34]。

2.5.2 時間視角下的甘草研究熱點演變分析

(1)國際研究熱點的演變歷程:依據甘草的國際研究發展歷程,探析時間視角下不同發展期的研究熱點,將2000—2021 年的國際文獻數據分段分析,得到4 組關鍵詞共現圖譜(圖9),反映了甘草國際研究的4 個發展時期。①萌芽期(圖9-A):該時期(2000—2005 年)的研究內容普遍淺顯,主要是甘草復方的療效研究和甘草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方法的建立。如Tan 等[35]建立了乙醇-磷酸鹽雙水相體系從甘草中的分離甘草酸的方法;Wang 等[36]建立了從甘草中提取甘草酸的多級逆流提取工藝。這些研究雖然簡單淺顯,但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技術基礎。②發展期(圖9-B):該時期(2006—2010 年)甘草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技術基本成熟,關于甘草藥理作用的研究逐漸增多。另外,隨著野生甘草資源的短缺,甘草的種植技術及栽培品的質量控制成了研究熱點。如Pan 等[24]研究發現鹽脅迫和干旱脅迫可以誘導甘草的氧化應激;Hou 等[37]研究了低光照對甘草根次生代謝產物生長和積累的影響。③成熟期(圖9-C):隨著甘草活性成分的明確以及色譜、質譜等技術的成熟,該時期(2011—2015 年)的研究熱點集中于甘草及其復方的藥理作用以及代謝機理研究。如Shen 等[38]研究了HPLC 指紋圖譜法測定芍藥、甘草單用和聯合用藥的特征有效成分在大鼠體內的藥動學,揭示了芍藥甘草湯組分化合物的相容性。④穩定期(圖9-D):該時期(2016—2021年)的研究重點也是甘草的藥理作用和代謝機制,但內容更加深入復雜,主要是基于細胞代謝水平下的甘草藥效與作用機制研究。如Wang 等[39]研究發現甘草中三萜類和黃酮類化合物的吸收機制主要是被動擴散通過人體腸道Caco-2 細胞單層??v觀甘草的國際研究熱點演變歷程可以發現,其研究過程經歷了從淺顯到深入、從技術方法到原理機制、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從傳統中藥到天然藥物的完整過程,目前已經深入到了細胞水平的代謝機制研究且趨于穩定。

圖9 時間視角下甘草國際研究熱點分析Fig.9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hot spots on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from time perspective

(2)國內研究熱點的演變歷程:將2000—2021年的甘草研究中文文獻數據分段分析,得到時間視角下不同發展期的3 組關鍵詞共現圖譜(圖10),反映了國內甘草研究的3 個發展階段。①興起階段(圖10-A):進入21 世紀,我國對中醫藥的科研投入增大,很多新興科學技術被應用于中醫藥研究,也掀起了甘草研究的高潮。此階段(2000—2005 年)的研究熱點主要是甘草及其復方的臨床應用、用藥經驗、化學成分[40-56],共計發文5 246 篇,為后續甘草的深入研究積累了扎實的科學依據。②快速發展階段(圖10-B):2007 年,國家提出了中西醫并重的戰略要求,開始大力扶持我國傳統醫學和民族醫學事業。在國家政策和科技發展的共同助力下,國內甘草研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此階段(2006—2010 年)歷時雖短但產出豐碩,共計發表甘草研究論文7 781 篇,熱點研究內容包含2 個方面:一是對甘草經方驗方用藥規律的挖掘和名老中醫用藥經驗的總結[57-63];一是對甘草化學成分和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64-71]。該時期的研究熱點符合當時的政策號召,體現了“守正創新”的研究態勢。③穩定發展階段(圖10-C):經過快速發展期的積累,國內甘草研究的方法技術基本成熟,學科壁壘逐漸明晰,加上《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 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先后頒布,國內甘草研究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該階段(2011—2021 年)甘草科研熱度依舊但年度發文量基本穩定(2 500~3 000 篇),總發文量共計28 791 篇。從熱點關鍵詞和聚類群來看,該階段的研究內容豐富多元,包括甘草及其復方的功效與臨床應用研究、用藥規律和配伍研究、活性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對現代疾?。ㄖ饕欠窝譡72]、慢性心力衰竭[73]、類風濕性關節炎[74]、支氣管哮喘[75]等)的防治作用研究,針對甘草臨床應用的大數據挖掘與用藥規律分析也是現階段的新興研究領域。值得注意的是,2019 年12 月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引起了醫藥科研熱點的迅速集聚,基于數據挖掘的COVID-19 中醫防治方藥分析、含甘草止咳方劑、防治肺炎方劑的用藥規律分析等成為該階段的研究熱點,并迅速積累了大量文獻。

圖10 時間視角下國內甘草研究熱點分析Fig.10 Analysis of domestic research hot spots on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from time perspective

2.5.3 地域視角下的甘草研究熱點差異分析

(1)甘草的國際研究熱點地域分布特征:從空間視角出發,把握不同國家、地域間甘草研究的重點和方向,能夠為國際科研合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運用COOC 12.8 軟件,追蹤甘草研究發文量前10 的國家為中國、印度、伊朗、韓國、日本、德國、意大利、土耳其、美國、西班牙,應用VOSviewer分別構建以上國家的文獻關鍵詞共現聚類圖譜,每個節點的關聯強度用線寬表示,相似研究主題的熱詞以相同的顏色聚集。由圖11 可知,國際范圍內,中國在甘草研究領域的熱度值和科研產出量最大,其研究內容和科研熱點也最豐富、多元。中國對甘草的研究主要是從“中藥”角度出發,探究甘草的有效成分、藥理作用、作用機制等,其內容包括2方面:一是建立甘草及其復方制劑的化學成分提取、分離、純化、鑒定和含量測定方法;二是研究甘草及其復方制劑在目標疾病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等[76-80]??傮w來看,不同國家對甘草的研究各有側重,但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地域特點,如東亞國家多從“中藥”或“漢方藥”角度研究甘草,中國、日本、韓國都熱衷于探究甘草經典名方的藥效與應用[81-82];亞洲西南部國家則側重于甘草的生物學研究,如印度從分子生物學角度解釋了甘草的藥用功效[83-84],伊朗研究了生長條件對甘草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85-86],土耳其在不同種質甘草的藥效差異和甘草非藥用的研究方面卓有成效[87];而歐美國家更側重于甘草成分與藥理作用的研究,如德國長于建立研究甘草有效成分和藥理作用的技術方法[88-89];意大利在甘草的抗氧化、抗炎活性研究方面表現突出[90-91];西班牙研究了生長環境對甘草有效成分積累的影響[25];美國則致力于甘草提取物的作用與治病機制研究[92]。

圖11 甘草研究高發文量國家關鍵詞共現聚類圖Fig.11 Keyword co-occurrence cluster map of countries with high publications volume 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research

(2)甘草國內研究熱點地域分布特征:分析國內各?。ㄖ陛犑校╅g甘草研究的側重點與優勢,能夠促進優勢互鑒,深化區域及機構間的合作研究。運用COOC 12.8 追蹤中國甘草研究發文量前10 的?。ㄖ陛犑校楸本?、江蘇、陜西、天津、甘肅、浙江、山東、上海、廣東、湖北,應用VOSviewer分別構建以上?。ㄖ陛犑校┑奈墨I關鍵詞共現聚類圖譜。由圖12 可知,北京市的甘草研究主要有3 大主題(3 個明顯的聚類集群),分別為以桂枝湯、金匱要略、用藥規律、數據挖掘等關鍵詞為代表的甘草經典名方用藥經驗總結與臨床療效研究,以甘草素、甘草酸、HPLC 指紋圖譜、生物量、抗氧化等關鍵詞為代表的甘草生理特性、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研究,以中藥臨床應用、腎毒性、藥效組分等關鍵詞為代表的甘草臨床應用與藥理機制研究;江蘇省的熱點關鍵詞聚類為不太明顯的4 個主題,其中以中西醫結合療法、膽汁反流性胃炎、噢美拉唑、名醫經驗、胃腫瘤等關鍵詞為代表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胃食管疾病是該省的研究特色;陜西省的核心聚類群熱點關鍵詞為配伍、藥對、網絡關聯、甘草、白扁豆、白術、茯苓、大黃等,反映出該省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甘草的配伍與用藥規律;天津市在甘草經典名方臨床藥效與甘草配伍規律的數據挖掘方面成果頗豐,中醫傳承輔助平臺、傷寒雜病論、炙甘草、用藥規律、黃芪桂枝五物湯等是其代表性關鍵詞;甘肅省的熱點關鍵詞有生長動態、含量、產量、人工栽培、資源調查、鹽脅迫等,主要研究內容為甘草原植物的生長特性、栽培技術、資源情況、藥材質量等,其研究多突出了甘草的“道地”特性,這與甘肅是甘草的道地產區有關;浙江省的甘草研究內容豐富,熱點關鍵詞繁多,其在甘草復方的臨床應用研究和經方驗方的用藥規律挖掘方面成果較多,醫案、用藥規律、數據挖掘、臨床應用等是其熱點關鍵詞;山東省的研究熱點也集中于甘草及復方臨床用藥規律的挖掘與分析,此外,甘草及其復方的成分測定與質量標準研究也是其重點主題;上海市的甘草研究內容多樣,熱點關鍵詞聚類為5 個明顯的集群,體現為甘草經典名方用藥規律的數據挖掘、甘草及復方的有效成分研究、甘草臨床療效與藥理活性的研究、甘草及復方的藥理作用研究、甘草及復方的作用機制研究5 個主題,豐富多元的研究與該地區的科研實力密不可分;廣東省的熱點關鍵詞也聚為5 個集群,對應甘草經方驗方的數據挖掘、甘草及復方活性成分的研究、甘草的現代臨床應用研究、甘草的中西醫結合應用研究以及甘草的藥理作用及機制研究5 個研究主題;湖北省的甘草研究熱點關鍵詞聚類為3 個研究主題集群,分別為甘草復方的臨床療效研究、甘草及復方的活性成分與藥理活性研究、甘草復方傳統用藥經驗的挖掘與分析。綜上所述,國內不同省區在甘草研究方面各有專攻與特色,應用網絡數據平臺挖掘甘草傳統用藥經驗是大多數省區都熱衷的研究主題,但北京、上海、廣東這類發達地區在甘草藥理活性和作用機制研究方面的科研勢頭明顯領先于其他區域。

圖12 甘草研究高發文量中國地區關鍵詞共現聚類圖Fig.12 Keyword co-occurrence cluster map of Chinese areas with high publications volume 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research

3 結論與展望

2000—2021 年,甘草的科研熱度持續走高,國內外研究發文量總體呈多元增長趨勢。國際研究層面,甘草的科研定位主要是“天然藥物”,相關研究論文多發表于生物醫學類雜志,中國是甘草研究的核心國家,國際合作網絡發達。甘草的國際研究主要有3 大主題:甘草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技術、甘草的藥理活性和作用機制、甘草的生長特性與生源途徑。國內研究層面,多以“中藥甘草”為研究對象,國內中醫藥院校的師生是其主要的研究人員,研究的熱點內容主要有甘草及復方的用藥經驗和臨床療效、甘草對現代疾病的治療效果、甘草的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

從時間視角來看,2000—2021 年,國際甘草研究歷經萌芽、發展、成熟、穩定4 個時期,研究內容從淺入深、從技術方法到原理機制,目前已經深入到了細胞水分的代謝機制研究;國內甘草研究經歷了興起、快速發展、穩定發展3 個階段,研究內容也逐漸豐富多元,從臨床應用+用藥經驗→化學成分+活性成分+用藥規律挖掘→臨床應用+用藥經驗+活性成分+藥理作用+作用機制+現代疾病治療,在COVID-19 疫情的刺激下,甘草的用藥經驗數據挖掘與傳統用藥規律分析是現階段的熱門研究主題??v觀國內甘草研究的發展過程,生動體現了“守正創新”的研究態勢和熱點引爆的時代特征。從空間視角來看,國際甘草研究表現出一定區域特性,東亞國家熱衷于甘草的中醫經典名方功效與應用研究,西南亞國家偏重于甘草的生物學研究,歐美國家則專注于甘草成分與藥理作用的研究;國內不同?。ㄖ陛犑校┰诟什菅芯糠矫嬉哺饔兴L,其中江蘇省在甘草治療胃食管疾病方面成果頗豐;甘肅省作為甘草的道地產區,研究重點集中于甘草原植物的生長特性、栽培技術、藥材質量等,突出了甘草的“道地”特性;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地區在甘草的藥理活性和作用機制研究方面較為領先。分析甘草科研的空間特點,無論是國際研究主題的區域相似性,還是國內研究內容的地區差異性,其實都是當地醫藥文化、經濟發展、科技水平在科研方面的直觀體現。

甘草作為一種集天然藥物、食品添加劑、化妝品原料、珍稀植物資源、防沙生態物種等多用途的經濟品種和生產資料,一直都是科學研究的熱門主題。進入21 世紀以來,隨著科研水平大幅提高,甘草科研也迅速發展,相關產出快速積累,甘草藥用功效研究成果尤為突出。國際甘草研究在技術與內容方面持續深入,甘草的成分提取、分離、分析技術不斷被優化,甘草的藥效成分、藥理作用、作用機制逐漸被闡明;國內甘草研究內容豐富多元,但熱點集中,甘草的中醫用藥經驗與配伍規律研究是持續熱點,并在2019 年COVID-19 疫情爆發后進入高潮。分析其原因,一是甘草本身具有祛痰止咳、調和諸藥之效,其復方制劑在COVID-19 防治中被廣泛使用且療效突出,為了應對多變的疫情,科研人員必須分析總結中醫名方用藥規律,尋找對癥有效的方劑;二是中藥復方在COVID-19 防治中的突出表現直接證明了中醫藥的有效性,民眾(甚至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信任度和接受度均有提升,中醫藥典籍與經方驗方的科研影響力也大幅提高,開展經典名方用藥經驗與配伍規律研究成為科研熱潮,而甘草作為中醫臨床高頻用藥,其復方用藥規律研究成為即時熱點。綜合來看,甘草科研已經進入到多元、深入的穩定發展期,其科研態勢整體良好但圈層局限性和文化壁壘明顯。一方面,國際、國內甘草研究的內容和科研步伐差距較大。國際社會專于技術方法和原理機制研究,國內則長于中醫臨床療效和用藥規律研究,2 個圈層的研究內容有交匯但并沒有真正融通。另一方面,甘草研究的科研力量過度集中,研究機構間合作較少。因此,要推進甘草科研深層次發展,應強調跨背景、跨機構、跨國家的合作,突破區域局限與文化壁壘,做好科研成果的互鑒融通,找到“中藥甘草”與“天然藥物甘草”的關鍵連接點,依托現代科學技術探究甘草及其復方的起效機制,解釋中醫藥的科學性,助力甘草的標準化、現代化、國際化發展。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猜你喜歡
熱點發文甘草
熱點
竟然是甘草惹的禍
炙甘草湯,適用于哪些病癥
10條具體舉措! 山東發文做好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熱點
結合熱點做演講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以牙還牙
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坐骨神經痛42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