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辯證視域下的習近平文化思想:源流、精髓與價值

2024-04-10 00:19苗文玉徐國亮
關鍵詞:思想建設文化

苗文玉,徐國亮

辯證視域下的習近平文化思想:源流、精髓與價值

苗文玉,徐國亮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理論意涵,需要從辯證視域出發進行闡釋。在“根”與“魂”的融通、“?!迸c“機”的共在、“體”與“用”的關聯、“深”與“廣”的統一中審視和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其理論源泉、現實土壤、核心要義、價值旨歸,能夠從整體上廓清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源流、精髓與價值,從而回答好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

習近平文化思想;理論源泉;核心要義;價值意蘊;辯證視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不僅在理論層面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思想論斷,系統闡釋了文化建設的理論規定性,而且從實踐維度出發在新時代偉大征程中將這些普遍性的思想論斷具體化,從而開辟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境界。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全面總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宣傳和思想文化領域所取得的豐富理論成果以及寶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重要概念,從而決定性地開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場“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展現出了強大偉力,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1]。

目前學界對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圍繞其生成邏輯、體系結構、核心要義、鮮明特征以及時代價值等角度展開。有學者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在于它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化理論,產生于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的文化實踐,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沃土[2];其體系結構包括政治保障層面上的結構、社會主體層面上的結構、對外交流層面上的結構和實踐要求層面上的結構四個方面[3];其核心要義在于闡述了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的地位作用、目標任務、職責使命、實踐要求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從而錨定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戰略重點[4];其基本特征表現為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發展性的有機統一[5];其時代價值在于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作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性貢獻,錨定了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為求解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困境提供中國智慧[6]。也有學者從哲學意蘊[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9]、中國式現代化[10]等角度展開研究,進一步拓寬和延展了研究論域,擘畫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鮮活、立體的理論意象。

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既有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相對缺乏宏觀層面的把握,且尚未涉及辯證性分析,使得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厘清和探究。有鑒于此,筆者擬從辯證視域出發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源流、精髓和價值展開研究,以期為深化理解這一思想的深邃意蘊提供學理參考。

一、在“根”與“魂”的融通中澄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源泉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學說……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11]。因為唯有經由已有思想材料的內在奠基,一種新的思想學說才能夠真正形成。對于習近平文化思想出場的“已有的思想材料”,需要從“根”與“魂”的融通中來領會和把握?!案敝赶虻氖切交鹣鄠鞯闹腥A優秀傳統文化,“魂”指向的是散發道義和真理光輝的馬克思主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根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在歷時態上經歷了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以及宋明理學等發展階段,形成了“儒釋道法墨”等多家學派,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繁榮發展趨勢,而且在共時態上聚焦“自然、人、社會”之間的關系討論,形成了富含“民為邦本”“天下大同”“道法自然”“崇德向善”等思想理念在內的寶貴文化財富,既為社會成員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智慧,同時也潛在規定了中華文化的基因血脈,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例如,習近平文化思想所秉持的“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體現傳統民生觀,與“民為邦本”“德莫高于愛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的民本思想相耦合;習近平文化思想倡導的“愛國奮斗”精神,體現傳統實踐觀,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奮斗精神彼此契合;習近平文化思想內在的“明道成德、誠信友善”等道德意蘊,彰顯傳統道德觀,與“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立己達人,厚德載物”的道德理念本質相連;習近平文化思想所主張的“命運與共、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傳統天下觀,與“天下大同、和合共生、協和萬邦”的和平理念內在相關??梢哉f,習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充分汲取和轉化了其思想精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在新時代的傳承與激活。

馬克思主義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魂脈”。盡管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就文化問題展開專題式的探討,但馬克思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解毒劑和現代性的診療學方案,既在具體意義上以一種內在性的姿態對建基于資本主義制度之上的資本主義文化和意識形態理論展開了最為激烈的解構與批判,同時又在一般意義上“揭示并闡述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深刻揭明并詮解了社會意識形態生成和展開的一般路徑”[12]以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即思想文化的內在作用關系,“在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中,人們生產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設雖然決定于經濟基礎,但又對經濟基礎產生反作用。先進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反之,落后的、錯誤的觀念如果不破除,就會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桎梏”[13]164,從而構成在現代性境域中進行文化建設的根本遵循。與此同時,恩格斯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14]“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5]15。中國共產黨在推進文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恰恰沒有陷入生搬硬套的教條主義窠臼,而是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同革命、建設、改革等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建設實際相結合,先后提出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雙百方針”,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基本原則,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綱領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目標等一系列原創性的思想論斷,形成了包括毛澤東文化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在內的中國化、時代化的思想理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不僅特別注重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強調“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建設的思想”[13]164,而且基于歷代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文化建設理論,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提出涉及輿論宣傳、意識形態建設、文化傳承等領域在內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新篇章和新境界。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及其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論來源。

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根脈”與“魂脈”的深度融通?!案}”無“魂”不強,“魂脈”無“根”不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數典忘祖就等于割斷了魂脈和根脈,最終會犯失去魂脈和根脈的顛覆性錯誤”[16]。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嶄新的時代境域,在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實踐中,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有的放矢的辯證思維,既注重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注入和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為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指明方向,引領和激勵中華文明在現代轉型中“老樹春深更著花”,同時又注重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龐大根脈的豐富營養,煥發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從而使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17]。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馬克思主義魂脈指導下形成的,也是在汲取中華文化根脈深邃智慧中出場的,可以說是二者彼此內在契合與深度融通的理論結晶。

二、在“?!迸c“機”的共在中厘清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現實土壤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任何能夠通達社會現實并獲得實體性內容的思想都有其須臾不可剝離的現實土壤。對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現實土壤需要從“?!迸c“機”的共在中去審視考量?!皺C”指向的是新時代以來偉大實踐成就的內在奠基;“?!敝赶虻氖切聲r代文化建設面臨的國內外新形勢新挑戰的時代背景。

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新時代偉大實踐成就的內在奠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8]17,在統籌國內外兩個大局的基礎上,系統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18]6,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是在政治建設上,黨和國家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持續推進制度創新,形成了系統完備、成熟定型的制度體系,全黨在思想上更加統一、政治上更加團結、行動上更加一致,黨的政治判斷力、領悟力、執行力顯著增強,制度優勢得到充分彰顯并日益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二是在經濟建設上,從量的方面看,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率貢獻占據前列,實現從經濟跟跑到經濟領跑的決定性飛躍;從質的方面看,“我國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19]36。三是在文化建設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既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通過更加強化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更加彰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使得“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19]46,同時又堅持任務導向與責任導向相統一,通過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提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心,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使得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多彩、精神世界愈發充盈、文化獲得感不斷攀升。四是在社會建設上,黨中央不斷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對民生、醫療、教育等和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進行全面賦能,可以說,這些突破性成就的取得無疑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現實積淀。

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新時代文化建設面臨的國內外新形勢新挑戰的時代背景中。從國際看,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世界范圍內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意識形態領域斗爭越發激烈,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借助其技術和話語優勢不斷調整對意識形態滲透的策略和手法,以更具隱蔽性、迷惑性的方式輸出西方文化和價值觀,以此同中國“爭奪陣地、爭奪人心、爭奪群眾”[20]27,同時,借助其強大的互聯網傳播能力在不斷宣揚資本主義“普世價值”和夸大資本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同時,持續叫囂炒作“中國威脅論”“中國稱霸論”等錯誤言論,試圖擾亂人們的思想,將人們誘入“文明優越論”的陷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當前“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內外環境更趨復雜,境外敵對勢力加大滲透和西化力度”[20]35,“企圖把人們思想搞亂,然后渾水摸魚、亂中取勝”[20]37。從國內看,伴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深刻變化,加之文化領域的供需矛盾愈發突出,“一些錯誤思潮和觀點不時出現,有的人以‘反思改革’為名否定改革開放,有的人借口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攻擊我們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有的人大肆宣揚西方的價值觀,有的人惡意編造、肆意傳播政治謠言”[20]52-53,從而給中國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帶來巨大挑戰。此外,黨內部分領導干部政治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不強,判斷力、鑒別力和批判力不足,缺乏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正確認識和有效落實,從而助長了錯誤思潮的擴散蔓延,造成一定的意識形態安全風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準確把握新時代文化建設面臨的國內外新形勢新挑戰,提出一系列具有鮮明問題導向的原創性理論,從而為破解文化建設的難題提供了理論指導。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深刻把握和主動回答新時代文化建設領域存在的系列問題的過程中生成的,是時代問題的理論升華。

三、在“體”與“用”的關聯中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因此,對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需要從“體”與“用”的關聯中去把握。所謂“體”意指在“知”的層面,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系統完整、邏輯嚴謹、內涵豐富的理論體系;所謂“用”意指在“行”的層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包含具體明確的實踐規劃和部署,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

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系統完整、邏輯縝密、內涵豐富的理論體系。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的理論結晶,不僅內容系統豐富,是一個包含文化地位論、文化使命論、文化功能論、文化主體論,文化原則論、文化創新論、文化保障論等多重“論”域在內的完整理論體系,而且在此基礎上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政黨之問、人民之問和時代之問。關于地位作用,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關于文化使命,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的文化使命;關于文化功能,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要不斷增強把握歷史主動的能力;關于文化主體,習近平文化思想確證人民是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文化繼承、文化傳播的主體,主張讓全體中華兒女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關于文化原則,習近平文化思想主張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關于文化創新,習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推進“兩個結合”,特別是推進馬克思主義“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深度融通,主張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真正做到古為今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關于文化保障,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要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旗幟鮮明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不斷提高黨領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綜上可見,習近平文化思想通過闡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揭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現實緣由,深刻回答了“為什么要加強文化建設”這個前提性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使命任務和基本功能,指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目標方向、關鍵領域以及切入點和著力點,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要做什么”這一關鍵性問題;最后,深入闡述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原則遵循、主體力量以及基本方法和根本保障,深刻回答了“如何加強新時代文化建設”這一根本性問題,是一個邏輯縝密、系統完整、內涵豐富的科學理論體系。

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細化了新時代文化建設工作的實踐部署。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及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五個方面”的重點部署,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向。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將“五個方面”的部署擴展為“七個著力”的要求,細化、深化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總體部署和實踐路徑。具體而言,在政治統領層面要重點把握“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這一綱領性要求,不斷夯實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建設中的領導地位。在價值引領層面“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夯實認同基礎,凝聚價值共識。在內容要領層面“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以豐富的高質量文化成果充盈人們的精神世界。在傳播帶領層面,對內“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對外“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從而在內與外的有機結合中擴大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梢哉f,“七個著力”彼此各有側重又內在貫通相連,具有深刻的理論科學性和實踐指引性,既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實踐邏輯的具體展開,也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施工圖。因此,必須要堅持統籌推進,確?!捌邆€著力”在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中走深、走實。

四、在“深”與“廣”的統一中揭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意蘊

任何一種思想文化都有其內在的價值立場和價值旨歸。習近平文化思想既具有原創性貢獻又具有世界性意義,既關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化文明”的深層民族敘事,也關乎“世界文化向何處去”的人類普遍發展敘事,因而對其價值意蘊需要從“深”與“廣”的辯證統一中把握。

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愫。其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品格,也是馬克思主義最耀眼的價值底色。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就指出,和代表少數私人利益的資產階級不同,無產階級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15]44,“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15]42。作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同樣不是代表和維護少數人的利益,而是始終堅持將人民至上作為實踐起點、理論基點和價值原點,堅持文化為了人民、服務人民,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致力于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從而體現出鮮明的人民情懷。其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21]291,并且“人民生活中本來就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21]290。因此,在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文化需要放在心中,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并不斷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從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境界,推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邁上新的臺階。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13]288。文化建設的依靠力量是多元的,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力量源泉是人民群眾的力量。習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既注重聆聽群眾聲音、汲取民眾智慧,同時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積極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體現出鮮明的人民主體導向。其三,始終堅持人民主體的評判標準。人民群眾既是價值創造主體,也是價值評價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21]。事實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22]40,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真正得到了滿足作為評判工作成敗的基本條件,始終是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標尺。正是基于此,習近平文化思想從根本上回答了“由誰評判”的問題,從而體現出鮮明的人民性特征。

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廣博的人類情懷。中國人民歷來具有深厚的人類情懷,兼容并包、和睦相處是中華文化突出的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腥A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17]。作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當代延展,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上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同樣內蘊著廣博的人類情懷。第一,習近平文化思想注重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耙换í毞挪皇谴?,百花齊放春滿園”。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具有多樣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一樣,一同構成我們這個星球的生命本源”[22]464。在文化建設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倡導要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理性處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強調“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13]280,因此,“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13]279-280??梢哉f,尊重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堅持文明交流互鑒,既是中國共產黨對待世界文明的一貫態度,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人類情懷的重要表征。第二,習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趯θ祟惞餐娴纳钋嘘P懷,對世界文明進步的深度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球化格局中謀劃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同時,提出以“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主要內容的全球文明倡議,致力于在求同存異、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基礎上形成價值最大公約數,從而既為人類選擇正確道路提供科學思想指引,也為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凝聚了價值共識。第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實現人類和平的共同愿景貢獻智慧。和平與發展既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事關各國人民幸福安康的兩大問題。身處祥和的生活氛圍和安康的生活環境中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期盼和愿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需要多管齊下、多方共濟,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從思想上確立和平發展的理念”[23]。習近平文化思想內蘊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和平基因與和平訴求,倡導國家間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平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以及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致力于推動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實現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結語

作為馬克思主義之“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脈”共同熔鑄的理論結晶,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又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升華,既關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化文明的微觀敘事,也關乎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宏觀敘事,是微觀民族敘事與宏觀人類整體敘事的統一。這意味著,研究者們決不能簡單地滿足于從某一特定維度或個別方面出發審視和考量習近平文化思想,而必須突破單一邏輯視域和片面的思維慣性,從宏觀性視域出發理解和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全景式地領會和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源流、精髓與價值。其中,“根”與“魂”的融通、“?!迸c“機”的共在從理論源泉和現實土壤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中揭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源流,回答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由何而來”的問題;“體”與“用”的關聯則從核心要義出發呈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回答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何而在”的問題;“深”與“廣”的統一則深刻表征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回答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旨在何方”的問題??梢哉f,這幾個方面的辯證統一、融會貫通共同擘畫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偉力和理論畫像。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要在深刻領會和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義的基礎上,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行動指引,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深厚的歷史自信和主動的思想自覺匯聚起磅礴的文化思想偉力,朝著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目標繼續前進,不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1] 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N].人民日報,2023-10-09(01).

[2] 侯勇,柯增金.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內容體系及原創性貢獻[J].統一戰線學研究,2023,7(6):13-25.

[3] 孟憲平.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體系結構論析[J/OL].江蘇社會科學,1-10[2023-12-19].https://doi.org/10.13858/j. cnki.cn32-1312/c.20231127.014.

[4] 鄭保衛,鄭權.論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背景、核心要義與實踐路徑[J/OL].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2023-12-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 29.C.20231214.1700.002.html.

[5] 趙卯生,陳瀅,周芳.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涵、特征與核心要義[J/OL].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1[2023-12-19].https://doi.org/10.14100/j.cnki. 65-1039/g4.20231120.002.

[6] 張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背景、科學體系與時代價值[J].求索,2023(6):22-28.

[7] 崔延強,張子揚.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學闡釋[J/OL].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5[2023-12-19]http://kns.c nki.net/kcms/detail/50.1188.C.20231213.1028.004.html.

[8] 何虎生.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8-10.

[9] 林建華.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11-13.

[10] 向繼友,方樂洋.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意蘊與實踐方略[J/OL].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6[2023-12-19]https://doi.org/10.1388 0/j.cnki.cn65-1210/c.20231120.002.

[1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12] 岑朝陽.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辯證邏輯[J/OL].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2023-11-22]http://kns.cnki.net/ kcms/detail/43.1069.C.20231101.1555.002.html.

[13] 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4]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15]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N].人民日報,2023-07-02(01).

[17]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01).

[18]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9] 本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1.

[2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3] 習近平.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86.

Origin,essence and value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MIAO Wenyu, XU Guoliang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s the cultural componen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encapsulates rich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necessitating interpretation from 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By examining the integration of “roots” and “soul,” the coexistence of “crisis” and “opportunit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ssence” and “application,” and the unity of “depth” and “breadth”, an exploration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unfolds. This approach enables a profound revelation of its theoretical source, real-world foundation, core tenets, and underlying values. By comprehensively elucidating the origins, essence, and value, this dialectical framework serves to address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why” ,“what”, and “how” concerning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theoretical source; core tenets; value implications;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02

D61

A

1009–2013(2024)01–0009–07

2023-11-20

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23CKSJ08);山東大學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研究重大項目(23RWZX04)

苗文玉(1993—),女,山東濰坊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責任編輯:曾凡盛

猜你喜歡
思想建設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與“劍”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誰遠誰近?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