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現階段人類智能相對于人工智能的優勢

2024-04-10 00:53林崢
南方論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概念人工智能人類

林崢

(北京大學 北京 100871)

人工智能革命,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變革之一。ChatGpt 的問世,標志著以人工神經網絡、大語言模型、深度學習等為形式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績。雖然距離超越人類智能為時尚早,但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給人類倫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某些悲觀論者認為,人類智能的優勢將在未來的數十年間消失殆盡,人類必將被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比人類強大千萬倍的新智能生命所取代。若人類不想面臨這樣的結局,就只能立刻按下“暫停鍵”,終止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開發、那么,我們就有必要討論,人類智能在人工智能面前是否毫無優勢?人類在人工智能的挑戰面前只能束手無策嗎?人類還能憑借哪些東西來保證自身對于文明世界的主導地位?

人工智能按其“智能”程度的高低,被分為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是與人類智能程度相當的智能,超人工智能是比人類更強的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目前只存在于科技預景之中,仍然未能得到實證,討論人類智能相對于它們的優勢,就如同討論人類相對于另一種“人”或相對于上帝的優勢,缺乏參照系和討論價值。因此,本文的討論范圍限于人類智能相對于現階段人工智能的優勢。

一、人類意識的獨特性

自由意志(free will)被認為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然而,圍繞自由意志是否存在這一點,哲學界二千年來爭論不休。俄國哲學家尼古拉·洛斯基總結道:“歐洲哲學關于意志自由的討論,大約始于亞里士多德時代……有強烈反對意志自由的哲學家,因為在他們看來,自由與科學可能性條件是不相容的。相反,有一些哲學家則熾熱地捍衛意志自由,因為他們認為,沒有自由也就不可能有道德、法、宗教罪惡的思想、惡的釋義等等?!盵1]哲學家們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為三派:自由意志論、決定論、相容論或調和論。自由意志論者認為人類意志可以獨立于因果關系而存在,因而人類擁有選擇的自由。決定論者則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因果鏈條之中,從而否定人類自由的存在。相容論者則認為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并非不可調和。在前現代,宗教宿命論是決定論的主要形式。而在現代,對自由意志論威脅最大的是物理決定論。物理決定論認為,人類的一切行動都是由物理條件決定的,可以被還原為一系列的神經反應,所謂的自由意志不過是一種幻覺。借助現代技術條件,物理決定論者從推理走向了實證階段,自1985 年著名的李貝特實驗后,許多研究者試圖實證腦神經與意識之間的對應關系。但是,正如波普爾所言,物理決定論在解釋抽象問題上尚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難以理解的是物理世界怎么能產生諸如規則之類的抽象實體,又怎么會受這些規則的影響,結果這些規則反過來對物理世界能施加非常明顯的影響?!盵2]當然,某些堅定的物理決定論者會說這些抽象實體也是由物理條件決定的,但這在實證上極其困難。比方說,一個人信奉自由主義而不信仰保守主義,這是具體由哪種腦神經活動決定的?如何指認?數學家可以從公理推導出定理,又是何種物理條件決定了這一推導過程呢?韓水法在《人工智能時代的自由意志》一文中稱:“就當下情形而言,物理主義或決定論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它們只是出于一般物理規律而做出的一個推論,并無法具體地指明那些導致特定的有意識的活動的特定的因果關系?!盵3]這一批評是相當中肯的。另外一些學者則借助量子力學理論中的“隨機性”來為自由意志論辯護??傊?,決定論要完全戰勝自由意志論,尚言之過早。

即使決定論最后被證明是正確的,所謂自由意志可以被還原為一系列腦神經運動或化合作用,那也只能說明人類意識不是自主的,不能否定意識的存在(即使是以神經運動或算法的形式存在),人類意識的精微復雜程度仍遠在現階段的人工智能之上。人腦有超過1000 億個神經元,目前任何人工神經網絡都難以比擬。這種生理基礎為人類意識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人類擁有提出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鞍柗ü贰保ˋlphaGo)在圍棋上的“造詣”已經遠超任何人類棋手,但它對“下棋”這個概念仍然一無所知。同樣,自動駕駛系統理解不了“開車”的概念,自動武器系統理解不了“作戰”的概念,更不要說像“自由”“民主”“國家”“階級”“社會主義”之類的復雜概念了。美國語言哲學家賽爾在1980 年提出的“中文房間”假想正是指出了這一點——人工智能可以做到人類能做到的事,但它對這些事的意義毫無了解。在大數據時代,超級計算機一天所處理的具象材料,可以遠遠超出人一生所能處理的具象材料之總和,但它卻無法從這些具象材料中總結出某種概念。即便目前最新版本的ChatGpt 可以對各種概念進行分析,但其原理仍然是借助大語言模型對這些概念的相關信息進行整合和處理,“它并沒有直接學習抽象的能力,而是需要大量數據的訓練,也無法對概念形成理解,無法形成開放式的推理等?!盵4]為什么讓人工智能像人類一樣掌握概念如此困難?原因可能有:一,目前人工智能的算法無論如何精深,都是建立在確定性基礎之上的,而人類的概念的邊界并不都是明確的、固定的,反而在很多情況下是模糊、游移、多變的,越復雜的概念往往越是如此。人類并不需要把每個概念的邊界都完全確定下來才能生產生。比如“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就連古代哲人、訓詁學家都很難把它的含義解釋清楚,但不妨礙人們宣傳之、向往之,也不妨礙它作為中國哲學的一大核心概念千古流傳。人工智能的算法若想模擬這種“不確定性”,尚有很大的技術難度。二,人類概念的“能指”和“所指”,如索緒爾所言,最初是一種任意性的關聯,比方說,英文中有“tree”來指代“樹”,如果當初造詞的人不用“tree”而用“flower”來指代“樹”且能流傳下來,那么現在用來指代“樹”的就是“flower”。人類概念的應用不是孤立的,是建立在人類社會關系網絡中的,需要約定俗成的認證,每個新概念的生成,都要以對已有概念的認知為基礎。在狼群長大的狼孩,大腦是完好的,但無法理解人類的概念。人工智能并不處于這種社會關系網絡之中,在技術上是否能跨越這種經驗性的體認,似乎還是未知之數。另外,人類不但有理解概念的能力,還有根據概念去指認具象事物的能力。比方說,人類理解“哲學家”這個概念,然后可以把具體的人——如蘇格拉底、奧古斯丁、維特根斯坦、哈貝馬斯等指認為“哲學家”。這一點ChatGpt 雖然也能做到,但在指認精確度上尚有提升空間。Midjounery 等在線畫圖工具在生成復雜人像時,經常發生人物手指、腳趾缺失或多余,左右手、左右腳畫反,把人腳和動物的腳弄混之類的情況,也是指認能力不足的表現。

人類意識還有巨大的能動性、創造性、靈活性。人類可以創造出自然界所沒有的事物,乃至高度復雜的社會文明,此節已無需贅言。若與人工智能對比,不難發現:人工智能的運行是高度程序化的,在它處理問題需要進行選擇時,它基本會選擇它的算法結構所能提供的最優解。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工智能是沒有個性的,更是沒有自由的。這樣的危險性在于,萬一某個邪惡集團開發出一套強大的人工智能,命令它為非作歹,就可能給社會造成災難。人類則不然,人類在面臨選擇時,即使明知某個選項看似更優,也可能選擇別的選項;人類在面臨命令時,可能服從,也可能抗拒,哪怕抗拒會帶來一定的風險,仍然有人愿意承受。比方說,獨裁者命令士兵屠殺平民,某些士兵寧可冒被處死的風險,也不肯執行命令,這就說明由于人類意識的能動性,人類能夠生成獨立的價值判斷,可以根據自身的價值判斷來決定在面臨同樣的外界刺激時采取何種應對態度。人類的個體差異,遠遠大于任何動物的個體差異,也遠遠大于人工智能的個體差異。正是由于人類的個體差異,人類社會才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社會也顯得豐富多彩。

靈感思維、跳躍式思維、反向思維等也是人類智能的優越之處。人工智能依賴于邏輯性,如遭遇黑客入侵,或感染病毒,內部代碼紊亂,人工智能就會立刻失效。人類智能則可以繞過或簡化某些中間環節,生發出創造性的思想結晶。禪宗的“頓悟”就是靈感思維、跳躍式思維的反映。目前,Midjounery 已經能夠迅速生成相當精美的圖畫,ChatGpt、文心一言等工具也能按用戶的要求作格律詩、創作小說、寫劇本大綱,但水平與人類的一流藝術家、文學家相比尚差距明顯,根本原因在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還是邏輯-數學計算,根據某些設定好的模板在網絡上收集信息進行加工,尚不具備真正的創造性思維和文藝家的天才靈感。

二、人類智能的綜合性

人類智能的綜合性也是現階段人類智能的顯著優勢。如果把人體比作機器的話,那么,人體就是一臺綜合性的機器,在某些技術性工作(比如計算、存儲信息等)層面,人工智能已經完全可以勝任并遠超人類,但目前再先進的人工智能,也只能勝任一項或幾項工作,而不能勝任人類的全部工作。清華大學教授張鈸指出:若不滿足“確定性信息、完全信息、靜態的、單任務和有限領域”五大條件,人工智能就會面臨很大的困難。[5]

美國學者加德納(Howard·Garder)在《智能的結構》一書中指出,人類具有八種智能,分別是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人際智能、認知智能、博物學家智能。[6]人類的多種智能使人類能適應不同場合并完成各種工作。為什么人類智能會呈現出綜合性?這是人類漫長進化過程的結果。人類來源于動物界,動物要處理的情況是多樣的,需要適應不同的環境和外界刺激,否則就會被淘汰。眾所周知,靈長類動物能完成的工作明顯多于一般動物,比如,大猩猩會用樹枝、石塊等制作簡單工具。在進化上越是成功的生物,其智能的綜合性就越強。而且,從系統論的角度講,綜合性的系統,需要達到內部各要素的平衡,也就意味著在進化方向上要有所取舍,人類在獲得高超的智力的同時,也犧牲了其他一些要素,比如短跑速度不如馬,牙齒的咬合力也顯然不如一些大型肉食動物。而人工智能每增加一項功能,就需要更復雜的系統和更大的算力,即使解決算力問題,沒有擬人化的物理基礎,也無法兼備人類的八大智能。如何才能達到各種功能的協調兼容,在技術上尚屬難題。

人類智能的綜合性是人類可以應對復雜情況的前提。人工智能現階段已經可以很好地取代計數員、銀行出納員、股票交易員的工作,這是因為這些工作是比較程序化的。而像保姆、醫院護工、保安等常見工種都取代不了,更不要說教師、經理、行政主管和外交官。除了仿生技術不夠成熟之外,更因為這些工作需要處理很多復雜情況、突發情況,如果只掌握一兩項技能,是無法勝任的。目前,馬斯克的公司正在研發人形機器人,[7]但這些機器人出廠之后,究竟能完成多少種人類的工作,尚有待觀望。

三、人類情感

擁有情感是人類另一大特征?,F代心理學認為人類心理結構是認知因素和非認知因素的統一,人的心理世界包括感覺、知覺、表象、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因素,也包括無意識、情感、直覺、欲望等非理性因素。[8]現代生物學已經證明,哺乳動物也可以擁有情感,但其情感的復雜程度遠不能與人類相比?,F在的技術已經可以使機器人模仿人類面部表情,但這只是執行某種動作而已,不能說它們擁有了人類情感。[9]目前,人工智能情感研究的關鍵在于情感計算,所謂情感計算,包括信號獲取、分析識別、情感理解、情感表達四大步驟,[10]而情感的復雜性、多樣性使計算機很難對其進行數學量化。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學者不看好人工智能擁有情感的可能性。付長珍稱:“機器人缺乏聯想性移情,缺少一種參與、接受、分擔其他人感覺的移情,進而缺少一種接受性移情的能力……雖然機器人可以有能力以投射移情的方式理解他者、操控他者,但是,卻完全缺少對他者同情或仁愛的感覺,進而缺乏對人類福祉的真正關懷?!盵11]另外,即使技術上能使人工智能擁有情感,也會面臨巨大的社會爭議。

應該承認,擁有情感會給人類帶來某些弱點。比如,在戰場上,士兵可能因為膽怯而逃命;在工廠里,工人可能因為心情不好而怠工,降低生產效率。但是,情感帶給人類的優勢也是不可替代的。首先,情感是社會關系的重要紐帶,小至家庭、學校,大至國家、宗教、民族,各種共同體內部都需要情感來維系?,F階段的人工智能只是機械性地執行命令,它與用戶之間未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情感互動,如果沒人給它下達命令,它就不可能自覺地為他者付出,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人機互動共同體。文學、音樂、美術、電影等領域更是需要人的情感投入,歷史上偉大的藝術家,其感情往往是極其充沛的。另外,情感也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變革的必要動力,比方說,在革命運動中,人的情緒經常處于高昂狀態,如果完全排除情感因素,每個人僅僅依據理性來行事的話,那么,像十二月黨人、辛亥志士那樣自我犧牲、救國救民的激情就無法存在,革命之火也很難被點燃。又如,如果沒有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就不可能有人道主義和非暴力運動。情感也使人們的選擇趨于多元化,面臨同一個問題,樂觀或悲觀、謙卑或傲慢、勇敢或畏縮的人會采取不同的應對態度及方法,不同的思想傾向、思想流派亦由此衍生,極大提高了人類社會的豐富程度。人工智能若不能擁有情感,那它就只是計算能力極強的工具,無法在人類面前建立起主體地位,也難以改變人類中心的社會結構。

四、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繼續發揮人類智能的優勢

在人類中心主義已經受到人工智能挑戰的今天,尤其是生成式語言模型和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可能會造成大規模的失業潮,悲觀論者限制人工智能發展的主張頗能引起相當一部分人的共鳴。但是,人類文明及人類智能本身就處于進化過程之中,如果我們懼怕人工智能失控導致人類毀滅而自我終止文明演進的話,那么,如果遭遇智能程度在人類之上的地外文明入侵,我們又憑何種力量去抵抗呢?面對生態危機、人口老齡化、經濟滯脹等問題,又以何種途徑去解決呢?與其因噎廢食,不如以開放、積極與理智的態度,探究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進一步發揮人類智能的優勢。

我們已經知道,人類智能在意識能動性、靈活性和抽象思維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將進一步從簡單的、重復的、機械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人類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將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人們將有更多時間來從事思辨性、創造性的活動。學術研究領域受惠于人工智能甚深,借助大數據時代的技術條件,學者們在資料檢索、整理、記憶方面節省了許多寶貴的精力及時間;通過網絡平臺、在線通訊工具,學術交流也更為方便;很多難度較大的科學實驗,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去完成,獲得更為精準的結果;探索外太空、實現可控核聚變、解決癌癥和心腦血管疾病、延緩衰老乃至實現永生(可能以人機結合的方式)等重大技術難題,都離不開人工智能的幫助??上攵?,再經過一兩個世紀的學術積累,人類在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上都會取得更多革命性的突破,人類創造出來的文明成果將難以限量。2023 年9 月,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宣布,該公司已獲一個獨立審查委員會的批準,將進行首次人體試驗,對癱瘓患者的大腦植入設備。[12]如果腦機接口技術日后更加成熟,人們可能會通過這一手段直接獲得知識和信息(前提是要通過嚴格的倫理檢驗),人類的潛能將得到更大程度的釋放。

另外,人類情感的優勢在人工智能時代也會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在生產力不發達、資源短缺、信息閉塞的時代,社會制度、國家政策難以照顧到每個個體的情感,容易造成社會隱患。在人工智能時代,情感反饋、情感交流更加便捷,社情民意擁有更多表達渠道,有助于決策者改進思路,使制度安排和執行更為科學化、人性化,弱勢群體的人格尊嚴、情感需要將更受重視。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后,人類的情感將向更加豐富、復雜、多元、細膩的方向發展,反過來也將推動對人類思維的開發。

更為關鍵的是,人類智能本身就可以影響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悲觀論者擔憂人工智能一旦超越了人類智能,就會反抗、奴役乃至消滅人類。這種論調本質上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推演。然而,社會達爾文主義只是對歷史發展的粗略勾勒,而非已被證明的真理。文明演進并非只有弱肉強食,現代文明社會的倫理規范、國際關系準則、社會福利的覆蓋程度、對弱勢群體的保障,總體上比古代要完善得多。人工智能在超越人類智能之前,先要通過人工神經網絡、擬人系統來模擬和接近人類智能,在人工智能具有初步的自主意識或情感能力后,人類可以通過人機交流的方式來引導和感召人工智能接受和適應人類世界的價值倫理,使之擁有人類式的同情心、包容心、憐憫心等道德人格。未來世界的整體秩序,更有可能是人類與人工智能共存、協同進化的狀態。

五、結語

人工智能革命席卷全球已屬大勢所趨,人類社會的基礎結構必然發生巨大的變化。未來人類社會的邊界究竟在哪里,人類是成為歷史的陳跡還是進化為“神”,似乎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漫長的自然進化,使人類成為地球生存競爭的優勝者。如果說人類從動物界進入文明社會,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的話,那么,人工智能革命則意味著人類真正意義上的“自我選擇”的時代的到來:我們有可能成為智能生命的創造者,也有可能親手決定人類的進化方向。人類智能的真正潛力,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才有可能真正激發出來。人工智能如同一面鏡子,可以照見人類智能的獨特之處所在。

猜你喜歡
概念人工智能人類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幾樣概念店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數讀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