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經濟發展的資本導控邏輯探微

2024-04-10 00:53劉睿卓
南方論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市場經濟資本生態

劉睿卓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 200433)

一、引言

資本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意義作用與危機隱患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點論題,如何因勢利導地駕馭資本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關注。2022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要深入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對待和處理資本的經驗教訓,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理論研究?!边@為今后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提供了理論遵循。

改革開放以來,黨導控資本推動中國特色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1978-1992 年。黨初步開始探索資本之于中國經濟的意義,逐漸將私人資本當作經濟發展的工具,隨著對企業的簡政放權與經濟特區的建立,資本活力得以初步釋放。二、1992-2012 年。黨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掌控資本發展動力的手段,承認各類資本存在的合法基礎,并主動引導不同所有制資本深度融合,資本動力得以充分發展。三、2012 年至今。黨開始減少對市場的干預、促進民營資本平等競爭,同時開始加大力度制約資本在住房、教育等社會領域的無序擴張,進入以法治經濟駕馭資本的新階段。

針對黨引導資本推動中國特色經濟發展的路徑,以往學者已有廣泛的研究,可歸納為四個理論。一、制度揚棄論,即認為黨依靠社會主義制度來揚棄、超越資本邏輯,使資本在中國制度下展現政府主導性、公有主體性、勞資兩利性等新內涵;二、戰略引導論,即認為國家通過制定階段性的發展戰略規劃,有目的地引導資本流向特定行業與區域,為經濟發展賦能;三、市場激發論,即認為黨是通過建立、完善市場經濟,使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各類資本才得以充分競爭來實現科技發展與經濟福利的提高;四、政府內化論,即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更多是靠政府主導的國有資本推動,政府將資本逐利特性高度內化,按照地方分權競爭、經濟績效至上的邏輯推動經濟快速增長。

基于此,本文嘗試從開發資本動力、放活資本發展、調控資本運行、克服資本弊病四大維度入手,簡要分析黨領導中國特色經濟發展背后的資本導控邏輯,展現獨特而又極具借鑒價值的中國經驗。

二、中國特色經濟發展的資本導控邏輯

(一)以“土地財政”與“分稅制”雙輪驅動,開發資本強大動力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遠沒有達到消滅資本的歷史界限,推動資本充分發展恰恰是促使資本消亡的必經之路,而推動資本發展的首要問題在于如何突破因資本不足帶來的發展制約。改革開放初期,國家通過各種形式的承包制使資本不斷地積累于地方政府與民間,中央卻面臨著財政枯竭的困境。1993 年中央開始分稅制改革,劃定中央地方稅種,中央財政迅速充盈。不久之后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資本積累率與外需大幅下降,同時分稅制改革導致地方稅源的減少,地方政府逐漸將土地財政作為收入增長點。再配合上1998 年住房商品化改革與2001 年加入WTO,以房地產為支柱產業、以土地財政與分稅制雙輪驅動的中國特色經濟模式正式形成。

一方面,這套模式使國家撬動大量資本,為運用資本勢能來支持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首先,政府通過商品房預售與銀行信貸,將居民未來幾十年的收入預支,轉化為巨額財政收入;其次,政府建立城投公司,以土地為抵押,將未來收入資本化來為城市化建設提供資本。如此,政府與人民通過大量負債將未來的資本迅速轉移到當下,創造出資本積聚的強大勢能。土地財政(金融)為地方提供資本,分稅制為中央提供資本,這成為了支撐中國二十多年高速發展的資本源泉。

另一方面,這套模式以地價為核心,通過“三駕馬車”帶動持續的資本循環與積累。政府將巨額資本投資到基建民生與招商引資中,吸引大量產業進駐帶動地價攀升;同時地方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高價供應商住用地,在上升的地價中獨占級差地租與壟斷地租;而產業進駐提供了豐富就業崗位,再配合上大學擴招帶來的城市消費提升,使得人均收入不斷提高,買房需求持續擴大,進一步抬高地價,從而形成正向循環;最后,通過廉價勞動力發展“三來一補”外向型經濟以擴大出口,將大量勞動剩余轉化為產業資本的積累。如此,土地紅利與人口紅利得以充分釋放,中國特色經濟模式開發出資本發展的閉環。

(二)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改革方向,放活資本多元發展

中共十四大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改革目標,黨創新性地將社會主義經濟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而資本作為市場經濟的共有范疇,要求各個經濟主體遵循資本運行規律進行價值增值,資本結構的復雜化也就成了必然趨勢。黨在探索導控資本的路徑中,不斷地優化市場環境,轉變政府職能,為不同資本創造了日益寬松的環境,使中國經濟逐漸形成了多元發展、協同競爭的資本格局。

首先,黨引導不同所有制資本錯位生長,各有側重。從黨中央最初制定的“抓大放小”戰略到黨的十九大強調建立“多元平衡、協同高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二十多年的發展使國有資本在基礎性戰略性行業做大做強,而將中下游消費型服務業與制造業讓渡給民營資本,從而逐漸形成了國有資本主導上游、民營資本主導下游的垂直結構。

其次,黨引導不同所有制資本合作競爭,共同增長。黨的十六大提出“兩個毫不動搖”思想,黨的十九大又將其定為基本方略。一方面,國有資本由于天然具有的政府屬性,所以會承擔一定的公共職責,具體體現在民營資本沒有能力或不愿進入的自然壟斷行業往往由國有資本運營;國有企業進行大規?;A設施建設,創造產業配套與上游供應鏈體系,為下游民營資本提供了基礎性生產條件。另一方面,民營資本在開拓消費市場的同時,為上游國有資本創造了大量訂單,形成不同所有制資本協同增長的局面。2020 年國有資本所有者權益總額為691681 億元,十年增長3.5 倍;與此同時,私營控股工業企業資產總計345022 億元,相比1998 年增長231 倍。(數據來源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稅收研究中心:《中國政府資產負債表2020》)

再次,黨引導不同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和而不同。以科技領域為例,國有資本背后有政府直接領導與支持,財力雄厚、負有使命,因此更可能集中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上進行創新,在航空航天、半導體等領域發揮舉國體制優勢,發揮科技創新的基礎性作用;民營資本由于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以市場競爭為主要手段,直接面向消費者需求,因此更傾向于承擔研發成果產業化、市場化的任務,直接向市場盈利方向轉化,如互聯網、送貨外賣等領域,已高度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三)“禁、調、引”三手齊下,調控資本健康運行

資本在為社會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資本邏輯內生具有超越時間空間界限的擴張性等原因,資本的無序擴張同樣給社會帶來了眾多領域的危機,激化了社會矛盾。黨中央在2020 年明確將“強化反壟斷與資本無序擴張”列為2021 年八項重點經濟任務之一,并在近兩年逐漸形成一套有效的資本導控體系。

1.“禁”:明令禁止資本進入可能危害國家發展與社會利益的行業,對資本進行方向導控。這主要針對外資和部分私人資本。資本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核心打破一切空間邊界,而黨和政府通過“負面清單”等制度嚴格約束私人資本與外資的邊界底線,防止資本掌握制定規則的權力、危害國家安全。

2.“調”:調控壟斷行業的格局,對資本進行秩序導控。這主要針對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巨頭。一方面,對自然壟斷行業,政府嘗試引入民營資本促進市場化競爭,打破行政壟斷,帶來行業的提質增效。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因大型企業運用杠桿無序擴張造成壟斷的行業,政府設置行政標準進行調節;如房地產行業,央行在2020 年出臺了房企資金監測的“三線四檔”規則,促使房企進行深刻的內部調整;同時各地政府優化普通住房認定標準、下調最低首付款比例、延長最長貸款期限,房地產市場格局發生重組分化。

3.“引”:在明令禁止與調控的行業外,引導資本充分流動,對資本進行效益導控。黨和政府重點支持符合“五大發展理念”的資本,推動資本在這些行業的自由流動。例如在創新方面,政府完善“新三板”“北交所”等資本市場體系,對中小微領軍企業給予補貼與稅收減免;在綠色方面,加強環境規制的同時推動碳交易、污染許可證交易市場的完善,兼顧公共管制與市場效率,引導資本參與企業的綠色化轉型。

(四)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為指引,在克服資本弊病中保持社會主義本色

資本、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的關系在學術界向來是存在巨大爭論的話題。既然資本是市場經濟的共有范疇、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創造財富的重要生產要素,那么在承認資本的合法地位、助推資本驅動經濟發展的同時,資本邏輯的普遍性弊端也必然會顯現。而黨在導控資本的探索中,包括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都是遵循著一個主線:以黨的領導把握資本發展方向、以社會主義性質改造資本邏輯弊病。

“全面”在于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資本的本性在于價值增值性,通過競爭在不斷運動中突破時間空間界限以獲取最大利潤。一方面,資本的這種特性深刻影響人們思維,將對物的占有成為追求的根本目的,造成泛娛樂性文化的片面發展,文化落后于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資本積累伴隨貧困的積累,導致嚴重的貧富差距與社會分化。而黨的二十大提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并一直以來推行“文化強國”、脫貧攻堅等促進全面發展的戰略舉措,正是用全面性發展克服資本導向的狹隘性。

“協調”在于區域協調、城鄉協調、產業協調。首先,由于資本以增值最大化為流動原則,以剩余價值規律組織地方分工,使得地區發展依附性增強,破壞了地區增長的內生動力與可持續性,因此黨通過落實區域發展重大戰略以培育地區競爭新優勢、促進區域協調;其次,由于城市以其高效性生產方式吸引資本積聚,大量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從農村流出,農村老齡化與撂荒現象不斷嚴重,城鄉差距日益固化,因此黨通過落實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促使資源向農村回流,促進城鄉一體化;再次,由于各行業平均利潤率不同,金融等領域以其通過高杠桿、高流動性、短期性快速增值的特點對其他領域資本產生巨大虹吸效應,逐漸造成經濟脫實向虛,實體經濟融資難、發展受限等問題突出,因此黨重新強調“實體經濟是立國之本”并限制房地產、金融等行業杠桿率,以此促進產業平衡發展。

“可持續”在于經濟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轉型。資本將一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產要素,生態資源成為滿足自身不斷擴張的中介,因此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將生態環境的破壞歸因于資本擴張。黨自十六大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來,再到2007 年生態文明轉型,到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將“污染防治”納入“三大攻堅戰”之中,正是黨對大進大出、把污染留在國內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考量,以生態文明戰略逐步復歸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與多樣性。

三、中國導控資本邏輯的政策啟示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中國特色經濟能取得今日之發展,其中資本的力量應當受到高度重視,黨導控資本的路徑值得深入總結。實踐證明,黨有能力通過市場經濟改革激發資本活力、通過綜合導控措施約束資本野蠻生長。在新發展階段,資本還將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黨必能繼續引導、調控資本運行符合國家發展利益,推動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本文在此提出三點啟示以供參考:

(一)在資本結構方面,深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構建和諧勞資關系

馬克思曾說:“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倍旌纤兄剖侵苯犹嵘龁T工初次收入、完善勞資關系的重要方法。推動形成經理、高級技術人員、員工多元持股結構,培育勞動與資本利益共享、合作互促的共同體格局,有利于解決如今資本與勞動不平等地位日益固化的問題。

(二)在資本運行方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切忌“虛假的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黨領導資本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法寶,是中國特色經濟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F在有些人借“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沖突”等原因否定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我們需要對此格外警惕。實際上,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中還摻雜著大量的政府干預、壟斷生產要素的情況,出現了權力尋租空間、導致了國有資本相比于民營資本占據主導性競爭地位。最后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受到扭曲,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以市場經濟為名、政府權力操作為實的“虛假市場經濟”,使資本與權力媾和,大肆攫取高額利潤。因此,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高水平市場經濟改革,完善法治市場環境與政治生態,是駕馭資本良性運行的重中之重。

(三)在資本與生態文明轉型方面,對生態資產證券化保持審慎態度

近兩年,生態資產證券化逐漸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以期使其成為推動生態文明發展的重要環節,然而生態資產證券化理論尚不成熟,中間存在的眾多風險有待研究。首先,由于生態資源具有整體性、粘連性與農戶產權的分散性,導致交易成本過高而難以進行市場化定價,同時外來資本流入生態資源使農村資源產權性質發生變化,難免會對農戶利益造成損害。其次,生態資源再生產遵循自然周期,具有長期性與脆弱性,貨幣增值空間有限,倘若以生態資源為錨構建金融衍生品,將會導致生態資產泡沫化,帶來較大的風險隱患。

猜你喜歡
市場經濟資本生態
“生態養生”娛晚年
市場經濟下工程項目的招投標管理
財政稅收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市場經濟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資本策局變
關于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第一資本觀
VR 資本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