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源泉

2024-04-10 00:53江傳月梁綺婷
南方論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革命群眾精神

江傳月 梁綺婷

(暨南大學 廣東廣州 510632)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秉h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信”。這些都指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信的要求。那么,找尋文化自信的根據,也就是追問文化自信的源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為此,我們發現,人民的力量、文化的優秀、國家的強大,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一、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文化自信是指各國家、各民族在深刻把握自身文化內涵、特質和優長的基礎上,對自己創造的文化持有的堅定信念和信心。文化自信的微觀主體是一個國家的國民、一個民族的族民。一方面,中國人民是創造中華文化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另一方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大眾的文化,中國文化自信的力量既來源于人民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又源于其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

文化起源于現實的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改造主觀世界的精神產物。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是文化的源泉。中國人民是中華文化的創造者和實踐者,中華文化是中國人民歷經5000 多年的偉大創造,是中國人民生產生活實踐的經驗智慧。人民群眾不僅直接創造文化,而且他們豐富多彩的生產生活本身就是最鮮活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用辛勤勞動創造的成果,凝結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血,如今經過人民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文化精髓仍延綿至今。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探索中形成的先進文化,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汲取了世界優秀文化中的精髓,形成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先進文化。正是在此意義上,不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還是對革命文化的弘揚以及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都是人民自覺選擇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群眾在生活中努力拼搏、積極向上精神創造出來的高質量的文化成果。文化自信源于人民群眾主體力量的自信,表現為人民群眾對自身奮斗人生、勇于突破、善于創造的自信,對自己創造的偉大文化成果的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生產源于人民,也是為了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這為文化自信奠定了道義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每一個時代,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只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文化是為人的利益和需要服務的,不同人的不同利益和需要決定了文化的不同價值取向。階級社會的思想文化多數被統治階級利用來為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辯護。在封建社會,封建統治者用迷信手段進行意識形態欺騙,封建帝王自稱“天子”,宣稱自己的統治是天的旨意即“奉天承運”,封建社會的文化是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的。資本主義的文化則是反映資產階級利益的文化,“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價值是少數資產階級的特權,對于無產階級而言是虛幻的。而且,廣大工人階級在資產階級大肆宣揚消費主義的背景下,過度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而閹割了人之為人的更為重要的方面——精神生活需求。在這種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灌輸中,人喪失了社會批判的能力,喪失了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成了“單向度的人”。社會主義社會則不同,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生產的發展和物質的豐富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為人民服務,體現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聲,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為根本出發點,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為根本標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敝袊厣鐣髁x文化旨在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境界和科學文化水平,豐富人民精神生活,為人民群眾服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都能夠促進人民群眾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勵著人民群眾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引導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主人翁責任感,這反過來也增強了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使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不斷提升。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文化自信在于該文化能夠與人民群眾的思想情感相契合,并且可以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培育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有突出優點,這占據了人類道義高地,這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

二、文化自信的內容源泉

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無數優秀的文化成果,在此過程中逐漸樹立起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最主要的就是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厚實基礎。中華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歷經五千余年唯一未曾中斷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積淀和文化瑰寶,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因而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來源。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的內容。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公民道德建設的許多方面都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淵源,中國人的言行舉止,無不浸潤在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的長河中。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讓中華民族遇到無數艱難困苦,仍能屹立五千余年經久不衰,對于中華文明的形成,對于維護國家安定團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強大的精神引領作用,對當代社會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和形成良好社會風氣有著重要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站立在960 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 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敝腥A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智慧,無論是對于當代中國的發展,還是對于解決當今人類全球性問題,都能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抗擊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以革命精神為核心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提供了精神支撐,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優質的文化基因。人民群眾是中國革命文化的生力軍和主體,中國革命文化在本質上是人民的、大眾的文化,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革命文化最核心的內容。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的基本國情相結合,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指引著中國共產黨人確立正確的革命方向和奮斗目標,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這也是革命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從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起,就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28 年的浴血奮戰,在這28 年的艱苦斗爭中形成了包含不畏艱難、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在內的革命精神,激勵和教育廣大革命群眾,使革命群眾堅定信念,這些是革命的精神動力,也是中華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在革命斗爭年代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涌現出大量宣傳革命、弘揚革命精神的優秀文藝作品,是革命文化的重要成分,對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中國革命的成功證明了革命文化的先進性,同時,在今天,它能夠促進人民了解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進而激發愛國熱情和中華民族自豪感,并且能夠使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敢于破除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革命文化從精神和思想觀念上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指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豐富的營養,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主體。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新的文化,她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營養成分,同時借鑒了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實現了適應時代的升華,符合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方向,體現了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精神追求,代表著當代中國發展前進的方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最新形態,為文化自信增添了新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現今仍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以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即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因而具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同時,文化自信來源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科學性、真理性、價值性。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廣大人民群眾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理想信念,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引導力和影響力,使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影響力。文化自信來源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共同構成了中國精神,構成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始終推動著中華民族闊步向前,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特色,因此,文化自信也來源于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自信??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理論、道德觀念、價值準則是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指向標,為我們提供了精神原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發動機”,為人民群眾的文化增添動力,為文化建設指明了正確的道路,為樹立和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寶貴的精神力量。

三、文化自信的實踐源泉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鄙鐣嵺`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我國的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條件。文化自信的基礎在于中國社會發展的硬實力。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就增強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凝聚著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也堅定了人民對文化的信心。隨著中國一步步地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中國的文化自信也在一步步地增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全面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從一個經濟社會相對落后的國家發展為世界經濟的最大貢獻者,創造了“世界奇跡”;從世界邊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顯示了一個強大的中國正在崛起。中國的崛起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引領,我們有理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充滿高度的自信。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經濟實力的增強,不斷推動文化建設前進的步伐,促進文化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中國經濟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之中,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在由吃、穿生存型消費向以住、行、教育、旅游等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過渡。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孔子的教育觀也是“先富之再教之”。經濟生活的日益繁榮,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為文化建設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條件,而且也自然能夠促進文化自信。我國的民主和法治建設進程不斷推進,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內部政治保障和外部和平的國際社會環境。黨的正確領導能夠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正確方向。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促進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堅強制度保障,也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底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使國家政治穩定,為文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社會風氣不斷好轉,形成了穩定、和諧、友善的社會氛圍,不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堅定文化自信打好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在“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中國的實踐行動讓世界各國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和平友善的國家,能夠不斷提升政治互信和促進各國經濟的發展,營造出融洽和諧的相處氛圍,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文化繁榮提供直接支持。文化自信是基于今天的文化繁榮。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逐步完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多樣化、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今天文化繁榮的最好印證。文化館、公共圖書館、美術館、鄉鎮綜合文化站“三館一站”目前已經全部免費開放,基本實現了“縣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通過網絡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輻射區域,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初步形成。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手段,推動“文化數字化工程”建設,通過打造“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網上劇場”“網上文化社區”等數字文化服務網絡,為群眾提供在線圖書借閱和電子文獻遠程傳遞、影視演藝節目欣賞、知識講座及文博、美術展覽等服務。與此同時,還不斷加快廣播電視地面無線覆蓋網絡、直播衛星和移動多媒體廣播系統建設,推進有線電視和地面無線廣播電視數字化。截至2020 年,全國共有群眾文化機構43687 個,其中鄉鎮綜合文化站32825 個,共有公共圖書館3203 個,博物館3510 個,文化館3327個,文化站4 萬多個。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線電視實際用戶2.10 億戶,廣播節目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9.4%,電視節目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9.6%。出版事業方面,報紙277 億份,期刊20 億冊,圖書101 億冊,人均圖書擁有量7.24 冊。全國共有檔案館4234 個,開放檔案17659 萬卷(件)。從這一數據可知,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比以往已有大幅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量增效益,人民能夠享受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全社會的文化獲得感持續提升。近年來,各地集中力量打造了一批長時效和廣參與的市民公共文化活動品牌,通過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側改革,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輻射區域。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多樣化,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國家組建文化和旅游部,實現“文旅一家”,加強統籌文化產業發展。如建設更多更好的圖書館和電影院,建設主題公園和文化產業園區,更多更好地推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國家支持文化與科技相結合,特別是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結合,文化與科技“雙輪驅動”,拓寬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使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電影等新文化樣態迅猛發展,例如,中國網絡文學儼然已經成為與美國好萊塢、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并稱的“世界四大文化現象”。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逐年提高,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這些在促進經濟發展、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增強了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

猜你喜歡
革命群眾精神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多讓群眾咧嘴笑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拿出精神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