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的思考

2024-04-10 00:53王燕曉武豫
南方論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精華雙創中華

王燕曉 武豫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 100083)

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黨中央一直高度關注并致力于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指出,中華文化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還構成了其巨大的優勢,是我們立足于世界文化的堅固支撐,必須在新時代傳承、建設和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在每個時代都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當代,在當下這個從古至今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為接近的時代,在當下這個傳統文化存在活化難、呈現難、表達難、輸出難等問題的階段。要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久延續、生生不息,必須對古老厚重的傳統文化進行創新,通過一些創新性的表達,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光彩,提高傳統文化在當下的傳播效果。近年來,已經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唐宮夜宴》《洛神水賦》《只此青綠》等,這些成功的案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在不斷的創新中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種創新中的傳承體現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內容、表達方式等方面。

一、用自信的態度去學習和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雙創”的前提

堅定的文化自信是創造性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泱泱華夏,歷史悠久。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國人共同的精神遺產,體現著中華民族最深刻的價值信仰,蘊含著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基因,無數中華子女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滋潤下成長。我們要想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變和創新性發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自信地去學習和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真正汲取其精華,才能理解其精神內核,在創新中繼承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舉行的中國文聯十次會議、作協九次代表大會的開幕式上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1]349。在十九大報告中更是進一步明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基就是文化。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復興都離不開堅定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的繁榮發展??梢?,對中華傳統文化保持堅定的自信,這是一個關乎我們在新的歷史時代能否傳承文化的根本前提。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如果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沒有堅定自信的態度,就很難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更談不上理解和繼承,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創新和發展。近代以來,在對待中華傳統文化上曾出現過兩種極端的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傾向,一種思潮被稱為“全盤西化”,它不僅在否定傳統中國文化上表現出徹底性和全盤性,甚至流露出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過分追求西方文化,這反映的是一種極端的文化自卑。一種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的全面復古思潮,“尊孔讀經”認為只要是傳統的都是不能更改的,以古非今,同樣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這兩種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極端態度都反映出文化自卑的問題,其結果也是極其嚴重的,這種不自信的態度和心理嚴重阻礙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不管是歷史還是現實,都充分說明一個問題,一個背叛、拋棄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其結果注定是悲劇的,這些教訓必須牢記。

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其營養和優秀精華,才能真正涵養出中國人獨特而自信的文化品質。擁有了文化自信的品質,才能心懷對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從而更好地了解、探究和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和歷史,“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千年的歷史、悠久的文化是中國作為一個古老文明國家的典型特征,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積累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文藝創作者要想創作出體現民族特性的文化精品,一定要對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把握,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性和自信心。一個沒有文化自信的創作者,其很難創作出有筋骨、有特點、有神采的好作品。近年來,深受觀眾喜愛的《唐宮夜宴》《洛神水賦》《只此青綠》等文藝作品便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

因此,只有對中華文化生命力,所傳遞的文化價值、思想魅力、精神實質高度認同,對本國文化以及本國文化與別國文化的差異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與把握,堅定地相信本民族文化是優秀的,才會積極主動地去了解、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創作出彰顯文化自信的作品,激活中華傳統文化生命力,反哺文化自信,讓觀眾更加喜愛、認同中華傳統文化。

二、創造性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實現“雙創”的核心

不斷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中華傳統文化璀璨奪目,經久不衰,其所蘊含的思想觀念,所倡導的道德規范及其中的人文精神,持續地影響著當今中國人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選擇。若要創造性轉變、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深挖其中的精華部分,使傳統文化中最經典、最精華、最具代表性的那部分內容得以傳承和弘揚。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對待傳統文化”,要“繼承和弘揚其中的優秀成分”。中華傳統文化在其形成、發展演變的歷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經濟條件以及社會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因此也必然會存在一些古老腐朽的東西。所以我們要辯證地對待傳統文化,不能機械地照搬照抄,應該充分挖掘其中的精華部分,“擇其善者而從之”,不斷地去挖掘其中的精髓,將中華傳統文化中那些體現真善美,蘊含著獨特的中國智慧的文化加以傳承和弘揚,進而創造出符合中國人本身文化特征與特質的作品。

創造性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沉淀在各種古籍中文化,在新時代大放異彩,必須要經過創造性的轉化,在繼承其基本精神的同時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創造出更富有時代精神的、有意義有價值的作品。在《唐宮夜宴》中,編創團隊沒有將關注的焦點放在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們觥籌交錯上,而是將重心放在了普通女樂官的身上,通過她們的歌舞才藝表演,一方面展現了中華音樂歌舞的精彩絕倫,另一方面更為突出的是通過女樂官的富有情趣的表演,刻畫了普通人在音樂中的喜樂,展現了人、樂、舞融合的美好,這里實現了從觀賞到融入,從少數統治者到普通大眾的轉變。同樣,從《千里江山圖》到《只此青綠》,完成了從“帝國山水”到“人民山水”的價值轉換,傳遞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創造者、傳承者“匠人精神”的崇高敬意。這些作品無不展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又巧妙地、創造性地轉化了文化的視角和價值重心。

由此可見,創作必須“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1]349,在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1]340。只有把先賢的智慧與文化的魅力同當今時代緊密結合,走進人民的心中,引發人民的情感共鳴,滋養人民大眾的精神世界,最終才能得到人民的喜愛,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并進一步激發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切探索,從而真正實現傳承與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三、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形式是實現“雙創”的關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代代相傳,如何“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3]161。這不僅要挖掘傳統文化的精華,還必須要創新文化的呈現方式,讓那些只有少數專家才能理解的文化,回歸到大眾視野,走進尋常百姓家,使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一方面,創造性地繼承傳統文化的呈現形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呈現形式的創新,不能只往前看、往外看,有時還需要往后看,因為創新不是一味地摒棄傳統,追本溯源才能開啟新的創造。近年來,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文化類節目在回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形式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表達方式進行了創新,新舊形式的有效銜接,更有利于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經典詠流傳》音樂與詩歌的結合不是全新的表達方式,算是一種“古為今用”,因為中國古代有“和詩以歌”的詩樂傳統,節目組在繼承“和詩以歌”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創新,創造性地將傳統詩詞與現代音樂結合起來,賦予傳統詩詞新的生命力。眾所周知,“飛花令”是中國古代詩人使用的一種增加宴會歡樂氣氛的酒令,但在《中國詩詞大會》中,“飛花令”不再是行酒令,節目組借其精華,創造性地將這一行酒令的文字游戲進行了改良,使得沉寂于傳統文化記憶中的“飛花令”重煥光彩?!吨袊娫~大會》比賽規則的設置也參照了我國古代文人“賽詩”“斗詩”的傳統。這些欄目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在于其在傳承中創新,讓傳統文化中的經典通過現代人的創造重新流行起來。

另一方面,賦予傳統文化全新的呈現方式,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傳統文化不是過時的東西,它本身獨具魅力,不能總是深藏在歷史的長河里,應當根據時代特點以及人民需求對其展現形式進行全面創新。比如《只此青綠》《唐宮夜宴》本身是畫作,是靜態的、沉寂的,但是通過歌舞的方式、水下的方式,這種全新的呈現方式,讓那些停留在紙面上的文化“活”起來、形象“動”起來了。這種新穎獨到的形式,不僅讓古老的中華文化煥發出嶄新的吸引力,而且打破了觀眾對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固有認知與刻板印象,吸引更多觀眾主動探索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傊?,傳統的表現形式是無法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全面復活的,我們應該用新的形式去展現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斷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國的民族文化不斷壯大、生生不息,才能實現讓沉睡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遍布各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根本任務。

通過創新傳統文化的展現形式,將優秀傳統文化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示出來,固然“吸睛”。但多彩的形式只能讓觀眾短暫地眼前一亮,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優質的內容和好的創意,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一切創作技巧和手段都是為內容服務的”[4]325。因此,在進行文藝創作時,既要積極尋找大眾喜愛的表達方式,確保節目表達形式多樣化的同時,也要力戒形式主義,把重點放在對思想內容、文化內容的呈現上,不要本末倒置,只有當形式與內容兩者和諧統一時,才能在帶給觀眾視覺盛宴的同時,讓其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達到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要想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變與發展,對于傳統文化的展現形式,不但要繼承,更重要的是在其基礎上不斷創新,賦予傳統文化新的表現形式。既要“把握好傳承和創新的關系”,也要處理好形式創新與優質內容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讓優秀傳統文化保持生機與活力,并真正走入大眾的生活。

四、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是實現“雙創”的后續保障

“酒香也怕巷子深”,這種現象在新媒體時代表現得更為明顯,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5G 等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從而直接影響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偏好以及行為習慣。因此,傳統文化的創新與傳承要想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僅靠傳統媒體有限的傳播渠道以及落后的傳播思維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借助現代科技,打開文化傳播新思路,不斷創新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方式,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世界多元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精品化”傳播,用最精彩的片段吸引觀眾興趣。在生活工作節奏快速的今天,觀眾很難對時長較長的節目產生過多的關注,要想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采用當下年輕觀眾偏愛的傳播方式,即將最精彩的片段凝練為一個個簡短的片段發布在B 站、抖音、豆瓣、微博、小紅書、頭條等種種兼具社交和媒體功能的平臺上。這種將傳統文化寶庫中最具鮮明特色的、最精華的文化、最能抓住觀眾眼球的優質內容進行集中展現的傳播方式,一方面符合觀眾的觀看習慣,滿足觀眾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引起觀眾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帶動觀眾反方向尋找傳統文化背后的意義。雖然“精品化”傳播,能借助新媒體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吸引較多觀眾,為節目奠定良好的傳播基礎,但是由于新媒體傳播信息量龐大,在眾多瑣碎信息的堆積下,這些信息很容易被淹沒或被觀眾很快遺忘,因此,為了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我們需要進一步點燃年輕人對歷史傳統文化的熱情,激發他們的探索求知的欲望。

“互動化”傳播,激發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自覺探索。充分運用新媒體互動傳播的方式和理念,積極創造與觀眾互動的機會,在互動過程中深挖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價值,進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例如《唐宮夜宴》節目在B 站播出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彈幕能夠比較直接、直觀地知道觀眾到底喜歡什么,為節目后續的創作及研發提供有益借鑒。另一方面觀眾可以通過發送彈幕,發表自己的對傳統文化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感情。這種實時深層互動的傳播形式,給予觀眾更多的話語權,滿足觀眾表達欲,讓觀眾從被動接受到更好地參與其中,實現觀眾與傳統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切實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深入廣泛地傳播。

因此,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需要運用新興技術手段,深刻了解觀眾的心理,特別是年輕人的喜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以精品的方式呈現出來,并在傳統文化、當前呈現的文化作品與青年群體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加強與年輕一代的互動,從而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廣度、深度、強度和效度。

總之,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精神上滋養著中華兒女,促進中華民族的繁榮與發展,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做出的獨特貢獻。我們必須始終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深挖其中的精華內容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創造性地繼承和創新性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華文化的故事,為全球文化的繁榮貢獻中國智慧。

猜你喜歡
精華雙創中華
不同的茶第幾泡是精華
高淳區以僑聯雙創基地 助推“雙創”孵化成長、孕育未來
“雙創”浪潮方興未艾
“精華”之說欠妥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雙新雙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