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學邏輯

2024-04-10 00:53王柳
南方論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恩格斯馬克思

王柳

(新疆大學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盵1]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盵2]可見,對人的培養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問題,也始終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如果沒有搞清楚我們培養人的基本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就很難找到解決制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實效性的途徑。因此,從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出發,以《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為考察參考,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邏輯,為進一步清楚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實質、根本任務和價值旨歸提供理論依據。

一、現實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

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從哪里開始?是從“實在和具體開始,從現實的前提開始”。而這個現實的前提正是現實的人及其物質生產活動。對思想政治教育邏輯起點的考察及確立,是立足唯物史觀視角,即以“現實的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展開的主體、對象,以此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結構、運行過程和內在機理。

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舊哲學家對人的認識和把握“都是在純粹的思想領域中發生的”,把人看作是一種抽象的存在物,歸根到底,這種思維是一種純粹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提出:“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盵3]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理解和把握,是從歷史與現實、個人與社會和受動與能動的角度加以考察。這種“現實的人”既不是舊唯物主義視野下“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又不是歷史唯心主義認為的“幻想、觀念、教條和臆想”的抽象存在物,而是作為“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盵4]至此,在有關人的問題上,馬克思恩格斯確立了科學的考察方法和符合歷史發展的哲學立場,賦予人創造歷史的主體性地位,這也正是人類歷史得以形成的前提性所在。

因此,既然“現實的人”作為人類歷史產生的前提,自然而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形成的歷史前提和開展教育的現實開端。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精神生產實踐活動及其產物,必然反映的是“現實的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活動。從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歷史根源和形態演變來看,都是由“現實的人”這一人類歷史得以確立的前提來展開和構筑的,同時也圍繞著由“現實的人”所組成的階級、國家來進行自身使命的踐行的,由此便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真實存在和歷史演進的開端所在。

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5],那么對人本質的理解、“現實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則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的前提性問題。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構成要素來考察該前提性問題,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間的互動交往,都是以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為依托的,即雙方作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來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來探討該前提性問題,它是對教育對象進行統治階級意志的傳輸與教化,而這一傳輸與教化的過程,其實質反映的是“現實的人”之間的精神交往關系。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來把握該前提性問題,它的內容形成、體現形式和教育目的,都是為解決社會要求與個人實際之間的矛盾而展開的,而這一矛盾的解決,是以考察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真實個體為前提的,即建立在“現實的人”基礎上的。故此,“現實的人”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

二、完整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重點

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進行考察分析,“現實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現實坐標和邏輯起點,而培養“完整的人”則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特定場域展開的生動實踐,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學說在現實領域的科學踐行。以此來考察“完整的人”,既要從縱向維度來把握馬克思恩格斯提出這一概念的出場語境和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又要以橫向維度來入手,將“現實的人”的種種規定性在“完整的人”之“完整”上一以貫之,以此來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培養“完整的人”展開的具體維度為何。

“完整的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在文中指出:“對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揚棄,就是說,為了人并且通過人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產品的感性的占有,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盵6]“完整”是相較于“片面”“孤立”而提出的,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導致了人的“片面”和“孤立”發展,使人成為了“畸形的人”。隨后,馬克思在《形態》中進一步指出“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達方式”。由此可知,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資產階級特殊利益與被剝削階級的共同利益存在著巨大分裂,人用以創造自身價值的勞動被強制性分工所左右,這種勞動形式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與自身對立的、異己的力量,人的物化與固化形式達到頂峰,個體意志不是自己思想和行為的真正主體,而是以資本主宰代替自身意志來左右個體實踐行為和思想行為的,是不以 “完整的人”所具備的現實狀態和精神狀態所存在。為此,馬克思提出“完整的人”的“完整”就在于自身發展的全面性和豐富性。實現這種全面性和豐富性的途徑即克服異化勞動和“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使人的勞動不再作為求生的手段和資本增值的源泉,讓勞動以有意識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成為彰顯人本質的實踐形式存在、成為肯定人自身的形式存在;讓人的精神世界不再臣服于資本統治下的壓抑世界,使人的理想與現實、物質與精神都在多方面的社會交往和自由的社會實踐中逐漸生動愉悅。這種“完整的人”是復歸了人本質的個人、確證了人的存在結構的個人和自由發揮自身稟賦的個人。

任何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都要進行“思想的生產和分配”,堅持把本階級的“思想體系”灌輸給大眾,但這種“思想體系”因其性質、立場的不同,也決定了在該“思想體系”影響下的大眾的精神世界是以“片面”還是“全面”的方式進行發展。我國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念明顯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是真正站在人民立場,具有真理力量和道義力量,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先進意識形態。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盵7]以宣傳和引導人民群眾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認可和接受為自身職責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質特征就是用理論說服群眾,用思想掌握群眾,并以此達到筑牢意識形態防線和確保意識形態安全的效果。故此,“完整的人”之“完整”,就是要引導人民群眾精神世界對社會主導的價值觀念的認可和接受程度,即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可與接受,這無疑為培養“完整的人”在精神世界的塑造提供了真實、可靠的精神土壤,使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不僅作為先進意識形態引導、塑造下的產物,還作為先進意識形態的生產者和實踐者,達到思想與現實、劇中人與劇作者的高度統一。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8]青年作為民族復興的未來與希望,其自身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梢?,“完整的人”的塑造與培養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目標指向。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設置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對青年的信仰塑造、價值選擇和道德修養等方面的培養,都是以塑造“完整的人”為目的的。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設置來看,其內容是根據黨和國家教育方針要求、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根據教育對象的精神發展需要等方面來建立,而這都是以培養“完整的人”來制定的。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來看,教育者將教育內容傳遞給教育對象時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都是為提高“完整的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認可和接受程度而使用的。故此,“完整的人”的塑造與培養貫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制定到內容設置再到方法使用,是以“全面的方式”促進個體發展由片面走向全面,由畸形走向完整,這無疑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重點。

三、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旨歸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解放和發展思想的核心主旨,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價值旨歸,是在理想與現實相統一、過程與結果相統一、手段與目標相統一、應然與實然相統一的多重維度中,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個人、群體與社會的終極價值關懷和理想未來承諾。

要準確完整地解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必須從提出該理論的現實條件、從馬克思主義所要完成的歷史使命進行考察。馬克思恩格斯在面對資本主義社會暴露的種種弊端和無產階級在此壓迫下的生存困境時,闡明了資本主義的最根本矛盾就在于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正是這一無法根除的基本矛盾使得“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梢?,馬克思恩格斯是在深刻考察自己所處時代和無產階級的實際生產狀況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理論在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種種弊端中得出有關“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有其內在邏輯。首先表現在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屬性和解放范圍作出了明確的指向?!叭说淖杂扇姘l展”涵蓋了“個人”的個性和獨立性,這是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同時將人的社會性作為人的本質來加以把握,這意味著人的存在與解放有了區別于資本主義社會妄圖將自身階級性作為人類解放共性的實際意義,也不再是對人抽象概念的把握,而反映出人是一個具有豐富意蘊的有機整體。在指向范圍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并非是某一階級或某些人的發展,而是全體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立足于整個人類社會去討論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其次,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形式是“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即在“真正的共同體”中實現,是擺脫了“虛幻的共同體”對人的統治而實現。最后,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對象來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應當體現在對異化勞動和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的揚棄所表現出的人勞動形式的全面發展、人個性的全面發展和人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精神生產實踐活動,它以人的精神世界作為實踐對象,時刻彰顯著對人內心世界的情感關懷和價值關懷,引導人不斷地認識自己、掌握自己和發展自己。人作為一種歷史性、生成性和超越性的存在,始終在物質實踐和精神交往的交互中不斷地繼承過往、創造未來,以一種不斷否定“現實的、實存的我”狀態來維持個體向前發展。這種狀態是人本質力量和現實生命力的意義彰顯,是以一種昂揚向上的態勢指引人走向更高的生存形式。故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蘊涵著對人生命意義的價值探尋及對實現美好社會的價值追求。但這種美好理想和價值追求的實現,是在人的歷史局限性與人對自身、與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沖突中不斷向前推進的。當人看到自己的理想目標距離自身現實較遠而產生否定自身價值,對未來不抱希望等消極悲觀情緒時,思想政治教育會挖掘潛藏在人內心深處積極向上、自立自強的精神動力,重塑人堅定向前、自強不息的精神毅力。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精神世界的能動造就,體現在人一旦接受和認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滋養和價值理念,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用以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使個體對“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一愿景的實現樹立起堅毅的理想信念,在“小我”與“大我”“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運動中,為自身發展確立起滿足個人追求和符合社會進步的人生坐標系。由此看來,人應當把“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看作自己生命存在、生命意義的真正歸宿,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鼓勵個體自我完善,樹立崇高人生理想并不斷走向最終歸宿的航道。

但是,我們還應看到,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自身價值旨歸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以超越當前社會發展的現實水平為代價為個體發展帶來無限制的自由,而是在社會規范和個體訴求、自我意愿和客觀實際的張力中尋求自由與現實的平衡點,以當下為依托指引未來一步步照進現實,為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找到一條符合真理與價值的現實道路。

四、結語

綜上所述,《形態》這一經典文本中蘊涵著豐富的人學思想,區別于歷史上任何統治階級的思想家都把“人”作為維護本階級利益發展的棋子和以一種跨越時代、超越階級的視角將“人”幻化為永恒和普遍的存在不同,人之為人和人之所以為人是在社會歷史活動中將其現實性作為考察人類歷史的鑰匙——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來加以把握。其“現實的人”不但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科學研究的起點和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而且也彰顯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每一教育環節和教育階段對人的把握和發展的人學關照。以“現實的人”為邏輯起點,以 “完整的人”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靶向,最終以“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價值旨歸,貫穿這一活動始終是對“人”的科學理解和生動把握,在歷史生成性的過程中拾級而上,不斷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一遠景目標的達成。

猜你喜歡
德意志意識形態恩格斯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作再評價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理論的當代價值與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啟示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